首頁>Club>
中華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們把結婚仍然稱為“入洞房”,儘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但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仍未改變。
32
回覆列表
  • 1 # 鄉村居士醉眼看人生

     

      在新婚之夜,親朋好友、大人小孩圍在新房內,對新娘進行百般戲謔的一種熱鬧的慶祝活動,稱之為“鬧洞房”。鬧洞房的目的就是讓新婚之夜更加熱鬧,我國古代就有鬧洞房這一婚禮習俗。由於我國古代婚禮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新人在婚前甚至都沒有見過面。而在新婚之夜讓一對新人生活在同一個臥室內,難免會感到非常不自在。而鬧洞房則可以讓新人放鬆緊張的心情,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捅破那層羞怯的“窗戶紙”。而在現代婚禮中,鬧洞房主要是親朋好友對於新人送祝福的一種方式。

      關於鬧洞房的最早史書記載是始於漢代先秦時期,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主要是說嫁女兒的家庭,為了表達對女兒的思念,三日之內不熄蠟燭,希望女兒隨時回來。而娶媳婦的家庭,要照顧到嫁女兒家庭的心情,三日之內不要從事任何的慶祝活動,以安慰新娘父母的思女心情。這也反映出我國先秦時期純樸的婚禮習俗。

      進入東漢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於“三日不舉樂”的古訓感覺沉悶而又古板,於是不再遵循,開始了婚禮大操大辦之路,因為婚禮帶來了喜慶和熱鬧的色彩。

      第一種:相傳在很久以前,神仙紫微星下凡,路遇一夥迎親隊伍,而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緊隨其後。紫微星看出來是魔鬼想伺機作惡,於是紫微星一路跟隨迎親隊伍來到新郎家,卻發現魔鬼已經先到了新郎家,並藏到了洞房之內。在新人舉辦完婚禮儀式,要進入洞房的時候,紫微星告知新人洞房內藏有魔鬼。眾人不知所措,請紫微星指點迷津。紫微星告訴眾人,魔鬼最拍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婚禮上的眾賓客都隨著新人進入洞房內進行說笑嬉鬧,果然用笑聲驅走了魔鬼。這個傳說為鬧洞房的婚禮習俗蒙上了一層驅災避邪的色彩。

      第二種: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洞房的婚禮習俗最早在北方出現,主要和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以狩獵和遊牧衛生的北方男人身材十分彪悍,所以會在婚禮洞房內以是否能夠忍受棒打來標榜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大丈夫。這種情況與目前世界上仍有很多落後民族以自殘和自虐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應該是同一種意思。

      第三種:在我國傳統民俗中,認為洞房內經常會有狐仙等鬼魅作祟,為了驅走鬼魅,保佑新人平安,所以才在新婚之夜由親朋好友鬧洞房,來增強人氣,驅走鬼魅,這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人不鬧鬼鬧”。

      第四種:因為我國古代治安比較混亂,導致強盜和土匪四起,在婚禮當天經常出現新娘或者新郎被綁架搶走的事情,因此,為了保護新人的安全,才會在新婚之夜鬧洞房,藉助眾人的力量和震懾強盜。

  • 2 # 糖糖小Wei

    結婚進洞房屬於傳統習俗吧,一代傳一代。可能有些人認為結婚鬧洞房比較熱鬧,有意思,有氣氛吧。在結婚當天,鬧洞房顯得非常喜慶,促進新婚夫婦感情。

  • 3 # 小紅才

    婚姻的習俗入洞房,自華夏文明開始以後,流傳了五千多年。婚姻自古以來,三聘六禮,有著很多的規矩,拜天地招呼親友然後入洞房。

    入洞房就是一種習俗,一種深深刻在心裡面的意識。俗話說得好:“一夜春宵值千金。”也是由此而來,習俗這個東西從古代就一直流傳下來。至於是怎麼來的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都知道其中的含義。

  • 4 # 一片紅與紅樓夢

    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的文明國家,有很多習俗從古傳至今天,入洞房就是其中習俗之一。

    每一個青年男女在父母的鑑護下長大成人,這時他<她>們就要履行人生的第二個必修課——結婚。

    也許是自已配對或者是經過媒婆介紹,倆人從心裡瞭解了對方,在政府領取了《結婚證》,經父母選擇一個黃道吉日,舉行婚禮。婚禮最後儀式,夫妻攜手入洞房。

    入了洞房,就表示你倆已是法定夫妻,今後在生活中無論貧窮與富有,都要像天空那一對燕子一樣,雙飛雙落,不離不棄。

    入了洞房,倆人就組建了一個小家庭,共同承擔回報雙方父母的養育之恩與精心發展自已小家庭的責任之心。

  • 5 # 扒彩虹的兔子

    鬧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會被他人甚至晚輩們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氣,以免破壞新婚的喜慶氣氛。當然,鬧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不能鬧得太久.以免影響新婚夫婦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鬨,引發不愉快的事。常有因鬧洞房過分給新郎新娘帶來身心傷害,甚至導致新娘受傷、癱瘓的報道,這樣鬧洞房就超過了限度,應當引以為戒。

    鬧洞房又稱“逗媳婦”、“吵房”,在迎親的當天晚上進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燈,早早抱學生。送罷燈,無論長輩、平輩、小輩,聚在新房中,祝賀新人,戲鬧異常,多無禁忌,有“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過去賓客鬧房時,中扮花臉,或足著手,說笑後,逗俗興的多,以鬨堂一笑為足,意義不大。無論如何喧鬧,主人不得惱怒,愈鬧愈發,喜可加倍。1950年後鬧洞房,多是向新娘提各種難題,讓其回答,文明禮貌,妙趣橫生。也有的對新娘戲弄,伴娘常代新娘受一半,為抵制戲弄,常以糖果拋撒鬧房人。鬧房結束後,還要讓新娘擀麵條,製作子孫湯,認為可白頭偕老,子孫滿堂。新娘接著喂牲口,象徵接替家務,同心協力,共同致富。床鋪由長輩給鋪,多為男性長輩從之,邊鋪邊道:“老公公鋪炕,子女兩行。”最後,小姑送去尿盆。

    來歷

    洞房花燭夜,長夜燃明燈,新娘開櫃,新娘開櫃,新郎試鞋,夫妻對話,窗外偷聽的耳貼牆壁,若得其一言半語,常為人們傳揚多年。

    先秦時期婚禮淳樸且肅穆,少有嬉樂之事。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習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近人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一書中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楊氏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中的記載:“今嫁娶之會, 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汙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從中可知,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裡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 6 # 影子書屋

    由來很久以前,人們習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列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周瘐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己很久。洞房也可以作為女性陰道的尊稱。

    鬧房習俗看似簡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從影響的範圍來說,可謂遍及全國各地;從存在的時間來看,則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直到近現代仍流行。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物件,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鬧房習俗始於漢代先秦時期,婚禮淳樸、肅穆。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習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近人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一書中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楊氏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中的記載:“今嫁娶之會, 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汙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從中可知,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裡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 “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內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徵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並歌曰:“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內建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關於鬧房來歷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他們以狩獵和遊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彪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後的民族以自殘和被虐來表明男人資格, 甚至拿獵取到的人頭作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義。鬧房在古代保留了這一原始習俗。

    習俗

    鬧洞房是傳統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可以算作是婚禮的高潮,各地皆有其鬧洞房的習俗.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據說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因此有俗語:“人不鬧鬼鬧”。鬧洞房從積極的意義上說.能增添熱鬧氣氛,馭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暖房”。舊時代男女結合多是經人介紹,相互之間比較陌生,鬧洞房能夠讓他們消除陌生感,為新婚生活開個好頭。此外,鬧洞房還能使親友彼此熟識.顯示家族的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感情。

    鬧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會被他人甚至晚輩們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時不能生氣,以免破壞新婚的喜慶氣氛。當然,鬧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時間不宜太久.以免影響新婚夫婦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鬨,引發不愉快的事情。常有因鬧洞房過分給新郎新娘帶來身心傷害,甚至導致新娘受傷、癱瘓的報道,這樣鬧洞房就超過了限度。應當引以為戒。

    傳說鬧洞房是陝西關中灞橋一帶農村婚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新郎新娘與村中的一幫年輕人三天之內不論大小,盡情耍笑。一般結婚那天,新郎新娘既怕人鬧洞房,又怕沒人鬧洞房。因為這洞房若沒人鬧,說明主人家鄉情不好,沒人與你打交道。若鬧得太過火,當然人也受不了。 鬧洞房分“文鬧”和“武鬧”。

  • 7 # 自信110487701

    趣談進洞房:洞房也稱圓房,是行成年夫妻之禮的開端,女子胞也稱子房是孕兒育女的地方,有如房間厝所,同時也是一個空穴,稱洞。這說明古時代人們早就意識了洞房的含義,也就有了結婚要有進洞房之禮,才能算是真正夫妻。

    如今這一習俗也保留下來,結婚鬧洞房成了年輕人的開心,歡樂事情;親朋好友一同祝福新人,高高興興,和和美美也是一大開心事。

  • 8 # 一路時間語

    #遇見美好目的地##還有詩和遠方#結婚“入洞房”竟然是這樣的?隱匿了近5000年的“野人”洞穴生活如此地妙不可言!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已經有五千多年了,儘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生活早已經過渡到了今天的高樓大廈,但“入洞房”這個詞至今沒有改變,人們還是把結婚當晚稱為“入洞房”,有誰見過說“入樓房”的嗎?而“入洞房”的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入洞房”的由來

    有種非常不厚道的說法,相傳在遠古時候,原始人都是過著群居生活的,如果一個男原始人看上哪個女原始人的話,就會用木棍子把她打昏,然後背到自己居住的石洞裡,這就是最早的“入洞房”。也有人笑稱,其實結婚的“婚“字就是因為一個女的被打昏了,所以叫做“婚”。

    不過,據史書記載,“入洞房”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定下來的規矩。

    當時打敗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結束了野蠻的群婚時代,人類文明算是從這裡開始了吧。

    也許是因為剛剛統一的部落聯盟中,有不利於團結的因素,最典型的就是群婚。各部落之間,經常因為搶婚打架鬥毆。時間一長,激化了內部矛盾,部落之間可能也會又開始分裂。所以,黃帝找來身邊的大臣來商議,但一時都沒有商議到可行的辦法來制止這種狀況的惡化。

    後來有一天,黃帝巡視的時候發現有一家人住著三個洞穴,他們為了防野獸,周圍用石頭壘起了高牆,只留一個人能進出的入口。於是黃帝想到了一個辦法,與大臣商量後,便得到一致認可。

    這個辦法就是以後只能一男一女配成夫妻,兩人確定了就可以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孃,群民都來吃酒慶賀,兩人就算正式成為夫妻了。吃飽喝足後,再將夫妻二人送進準備好的洞穴裡,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親人來送,長到三五個月,短則幾十天,讓他們在洞穴裡學會燒火做飯,學會過日子,建立起夫妻感情。這樣,凡是入了洞房的男女,就再也不許亂搶他人了。

    這個辦法也很快就得到了各個部落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擁護。大家都爭著搶著為自己的兒女挖洞穴、

    壘高牆,為他們準備洞房,所以,群婚的惡習就這樣慢慢地消失了。

    “洞房”的意義

    其實,真正的"洞房"這個詞最初並不是指結婚的新房。

    在漢朝,洞房是指幽深而又豪華的居室,一般寫的是皇宮中妃子的宮苑。

    到了唐代,洞房才開始有描寫"閨情"的意思,但還不是專門指新婚臥房的詞。

    直到中唐以後,洞房才漸漸引申為新婚的婚房。像:“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等詩詞佳句都是描寫的洞房花燭夜,洞房也慢慢成為了新婚夫妻新房的專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鬧洞房的習俗

    鬧洞房是傳統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也可以說是婚禮的高潮,在中國民間有兩種說法:

    一是鬧洞房可以增添熱鬧的氣氛,驅除冷清,所以有的地方又稱為“暖房”。因為古代的夫妻雙方大多都是在結婚之前從沒見過面的,他們相互之間就會比較陌生,鬧洞房能夠給他們消除陌生感,為新婚生活開個好頭,還能讓彼此的親朋好友快速熟識,增進親友間的感情。

    而除了熱鬧逗樂之外,更重要的是用來驅邪避災。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在前一晚必須睡在洞房,並且要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照一遍;而天津呢,要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打,以求吉利。

    新人入房後,新郎要象徵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者砍一刀,並且口中念:“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

    比較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內點長明燈——蠟燭,也就是常說的“洞房花燭夜”的意思。

    當然,現在的社會,鬧洞房方式也是層出不窮,稀奇古怪,不過,建議大家不要太出格,時間也不要太久,以免影響新婚夫妻的正常休息。更加不要粗暴起鬨,引發不愉快的事情。這些年經常有新聞報道因為鬧洞房過分,給新郎新娘帶來心裡陰影,嚴重的還有新娘受傷、癱瘓的,這樣就失去了鬧洞房原來的意義,而且傷害了大家的身心健康,是不可取的。

    關於洞房花燭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陶唐氏堯王、秦始皇、三聖母等等,但歸根結底,都與洞穴居住有關。

    洞穴居住的分佈區域

    洞穴居住的這種窯洞式建築最早發生在黃河中游、晉陝峽谷兩岸的黃土高原上。分佈區域非常廣泛,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份都有窯洞的遺址。

    西安的半坡遺址,就是距今6000-7000年前遺留下來的原始社會遺址,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村落遺址,也反映了當時的婚俗習慣。

    在河南三門峽有一個“洞穴”特色住宅區,叫做底坑院,是一種下沉式窯院。這種窯洞是人類早期穴居的方式,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澱和內涵,也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環境、發展水平。

    這種地坑式窯洞跟陝北地區的窯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河南是平原地區,所以是在平地上挖一個坑建造出來的。

    而陝北屬於高原地區,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所以直接是在“黃土高原”上刨出來的窯洞,也是黃土高原的傳統民居,已經有四千年的歷史了。

    窯洞民居

    窯洞民居分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種。

    地坑式是指在地面上挖坑,三面或四面開鑿洞穴,有斜坡道出入。這種民居一般分佈在黃土層厚的豫西平原地區,像河南鞏縣的地坑式窯洞,整個村莊和街道都建在地平以下,而上面的土地,還可以種莊稼。甘肅東部也有這種地下街道。西方建築學家稱這種地坑式窯洞是完美的不破壞自然的文明建築。

    沿崖式窯洞是沿著山邊或者溝邊一層一層開鑿,呈曲線或折線型排列,非常和諧、美觀。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有時可能會佈置幾層臺梯式窯洞,類似於現代的樓房。

    土坯拱式窯洞就是用土坯砌拱後再蓋土的方式。

    窯洞的特點

    窯洞的"屋頂"和"牆壁"都特別厚實而且堅硬,很不容易傳熱,既不能直接從大氣中吸熱,也不能向大氣中散熱,只有窯洞口可以和外界接觸。所以,窯洞冬暖夏涼,住起來非常舒服。

    窯洞的內部也是拱形的,加大了垂直方向的空間,人們感覺更加開闊舒適,外觀又簡單樸實,有著獨特、厚重的居住價值及文化內涵。

    當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狀況越來越好,都開始蓋起了樓房,往城市中遷徙了,所以,許多的窯洞都已經被廢棄了。

    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一些窯洞民居,大多都是當地政府為了開發旅遊,或者也有的是為了儲存窯洞文化而建造的新型民居,一般都選擇環境幽靜的地方,可能看起來還是非常像古代的窯洞民居,不過,實際還是有些改變的。

    不管怎樣,窯洞經過了幾千年的風雨,見證著朝代的變遷,推動著文明的發展,希望窯洞可以被長久地保護、利用起來,也希望窯洞深厚的歷史文化能得到保留,可以讓我們炎黃子孫世世代代都有機會去認識它、瞭解它,讓中華民族的黃土文化永久地傳承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童年噩夢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