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一小道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 2 # 尋找勤勞的蜘蛛

    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

    這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除夕守歲,最早記載在西晉的《風土誌》上:“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在除夕的那一天,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3 # 跪射俑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中華民族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3]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 4 # 初曉兒

    除夕守歲最早的記載,是從西晉時期傳承下來的。

    一,何謂守歲

    守歲,就是除夕之夜,家裡燈火終夜不熄,家人通宵達旦,徹夜不眠。

    點亮燈火,有每個房間都有燈火的做法,叫作一房燈火照一房亮。

    除夕徹夜不眠做法的意義有多種說法:有老人惜歲之說;有老年添歲延年之說;有少年成長之說;有珍惜光陰之說;有守財之說;有照虛耗之說;有點燈驅邪之說;有躲避年獸不敢睡覺之說;許多地方還有百姓通宵不睡,迎接玉皇大帝的女兒灶王奶奶回到凡間的說法。不一而足。

    但有一種說法,則是各地一致的,那就是闔家團圓,辭舊迎新。因為除夕夜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所以,有些地方年夜飯吃得很晚,一頓飯既是頭一年的最後一頓飯,又是第二年的全年第一餐飯。稱之為年夜飯。這裡的“年”包含了兩年,頭年的飯吃到第二年也沒吃完,取年年有餘之意。

    二,最早的典籍記載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風土記》記載:“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之後,許多年沒有守歲的文字記載。到了唐代,杜甫、孟浩然等大詩人才開始有守歲的詩句留存。無名氏《守歲》詩寫得最是通俗而且傳神有趣:"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 5 # 提神

    守歲是漢族民間除夕夜的傳統習俗之一,又有照虛耗、熬年、熬夜之說。守歲是指一家人在除夕之夜,團聚在一起,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除夕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

    8除夕守歲,最早是從西晉時期傳承下來的

    除夕守歲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古時的守歲有兩種含義:一是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蔭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世的舊歲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著希望之意。

    除夕守歲逐漸盛行是在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明寫的《守歲》:“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古人認為除夕這一天是一個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而這個夜晚又是舊歲即將過去,新年也要來到的一夜。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一家人歡聚一堂,高高興興吃罷了年夜飯,又點起蠟燭或油燈(現在是電泡)且通霄不熄。一起圍坐在床(炕),或爐子旁邊,說說笑笑(現在有電視,還有不忍放手的手機),熬夜連盹都不打。通霄守夜,象徵著要把邪瘟病疫驅趕走,也期待新年萬事如意,幸福滿滿。

    現在已經是大年三十的下午了,想必家家戶戶正在忙著準備年夜飯。年夜飯的腳步近了,吃罷了年夜飯,就等除夕守夜之時。

  • 6 # 煙花三月09

    守歲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守歲是除夕之夜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的一個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古人怎樣守歲

    守歲從吃年夜飯起始。

    至少從南北朝開始,那時傍晚要點燈的時候起就要入席,開吃年夜飯。

    有錢的大戶人家興致勃勃,還會吃到半夜。一般的普通百姓,生活簡單,年前燒好的飯,要捱過除夕才能吃掉。

    為什麼一定要跨年吃呢?用隔年飯來顯示示,他們的生活年年也有餘,一年到頭吃不完,明年還有今年的糧食。

    除了吃年夜飯,守歲、守夜還有要完成在除夕夜將辭舊迎新的程式:要團圓飯,要閤家歡,要放炮竹,要拜年,要吃餃子。最後一項就是發壓歲錢。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長輩給晚輩的叫壓歲錢。還有一種,是晚輩給長輩的叫增壽錢。

    得到錢的人,要把錢放在枕頭底下,這時就可以睡覺了。當然,你如果精力充沛,也可以通宵不睡。

    在睡覺的過程中,壓在枕頭下的紅包壓歲錢就會吸取大自然的能量,把這個能量傳遞到下一年,讓你在新的一年裡,幸運一整年。

  • 7 # 竹水山詩影社

    守歲是漢族民間除夕夜的傳統習俗之一,又有照虛耗、熬年、熬夜之說。守歲是指一家人在除夕之夜,團聚在一起,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除夕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

    8除夕守歲,最早是從西晉時期傳承下來的

    除夕守歲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古時的守歲有兩種含義:一是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蔭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世的舊歲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著希望之意。

  • 8 # 風調雨順151446913

    除夕守歲,由來己久。大年三十,一家人圍坐一起,通宵達旦,徹夜下寐,敘舊話新,相互祝福。

    正是如此,人們可能因為,守歲歷史因為很久遠了,說不定在那個遠古時期就己經興起了。

    其實不然,守歲的時間並不像“年”那麼遙遠,有些人因為這個習俗是唐朝開始的。

    唐代李淖的《秦中歲時記》中有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己頌花’,疑自唐始。就是說,唐人認守歲習俗,唐代興起的。

  • 9 # 豆爺說說

    除夕守歲起源於太古時期,據傳當時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直至跑到村落裡吃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人,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時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為了不被“年”吃掉,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日本、越南、朝鮮等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後,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夜歌有酒消殘臘;高燭誰家候曙光。”

    “寒笳送盡人間臘;曉角吹迴雪裡春。”“爆竹聲中催臘去;寒梅香裡送春來。”

    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 10 # 亭亭悅讀

    除夕守歲,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說的是除夕的晚上,家家戶戶,團團圓圓,歡聚一堂,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個叫“年”的怪獸,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就要出來害人。人們晚上不敢睡,就喝酒壯膽,一直等到天亮。

    這一年,年獸竄到江南某一個村子,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人家倖免被害。還有幾個孩子,在院子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竹子燃燒後“啪啪”作響,年獸看到後嚇得掉頭就跑。

    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聲響,這之後,每到除夕,家家戶戶貼紅紙、掛紅簾、穿紅衣,慢慢就變成一流傳下來,一直到現在。

    據考證,最早記載守歲習俗的書籍是晉朝周處所作的《風土記》:“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由此可見,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守歲的習慣。

    這之後,有了很多有關守歲的詩詞,南北朝時期,梁朝詩人徐君倩的《共內人夜坐守歲》詩裡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勾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之夜,詩人和妻子一起守歲寫下了此詩,反映了1400多年前一戶書香門第歡樂待曉的情景。這應該是第一首有據可查的守歲詩了。

    除夕的晚上,家家團聚,戶戶歡宴,那些漂泊異鄉的遊子,在守歲時更多的是遠離故鄉和親人的惆悵。

    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中吟唱:“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除夕的晚上,詩人獨自在異鄉,生活窮困潦倒,杯中無酒,那一份孤獨和淒涼,躍然紙上。同時襯托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一年有四季,四季交替,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守歲的“守”,有對即將逝去的美好時光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期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嫁給對的人到底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