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炸豆媽育兒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一般情況下是媽媽)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差不多從5~6個月開始,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喜歡和媽媽在一起,和媽媽在一起的話能夠讓寶寶感到最大的舒適、安慰和愉快,和媽媽分開的時候寶寶就會覺得非常難過。

    如果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媽媽在身邊的話,寶寶也不會覺得很害怕;當寶寶飢餓、寒冷、疲倦、厭煩或疼痛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媽媽。

    依戀對嬰兒整個心理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寶寶到底能不能和形成依戀及依戀的性質如何,對於寶寶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徵和與人交往的基本態度的形成都是有聯絡的。

    孩子依戀媽媽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最初嘗試。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不管是誰逗他,他都會給予相同的反應。等孩子到了3個月的時候,對於媽媽的反應跟對別人的反應相比就會不同,等到了6個月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

    那麼,孩子那麼依賴媽媽,媽媽要怎麼做呢?

    事實上,孩子從剛剛出生的時候,就想和別人親近相處,這種生物學的自然反應可以算作是人的本能。因為孩子現在還沒有辦法保護自己,所以,如果想要自己不被掠奪、不被遺忘的話,那麼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呆在自己的親人身邊。

    每次當孩子因為一些危險而發出訊號的時候,媽媽總是第一個去保護她。所以,在孩子可以分辨出誰是誰的時候,誰對他的訊號最快做出反應,他就會更加依賴誰。

    孩子對媽媽的依賴分為三種類型的

    一、安定依戀型

    在孩子對媽媽產生安定依賴以後,孩子會明白,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媽媽總是會在自己的身邊,不會讓自己一個人面對危險。孩子對於媽媽存在著最基本的信賴,因此他們不會停地跟著媽媽,他們知道媽媽是自己的安全基地,然後在媽媽能夠夠得著的地方進行一些探索活動。

    二、不安定依戀型

    不安定依戀型的孩子,對媽媽的信賴感不是非常強大。要是媽媽走開的話,孩子就會出現不安的狀況,就算媽媽再次回來,孩子依舊會存在一些不安的感覺。孩子有時候無法確定媽媽離開後一定會回來,要是媽媽沒有和自己接觸,孩子就會感到不安,所以孩子經常會發怒或反抗,這是他們在表達自己的焦慮。

    三、最不安定依戀型

    孩子之所以是這樣主要是因為在孩子想要獲得媽媽的心理安慰的時候,卻多次受到媽媽的拒絕,時間長了,孩子的心理就變得不想要再次承受被拒絕的感覺,所以孩子就先行放棄了自己對媽媽的愛。

    這種行為具體反應就是在媽媽離開他的時候,他沒有什麼感覺,不會覺得難受,就算媽媽回來了,他也沒有任何喜悅的感覺。孩子不但不想和媽媽親近,就算是媽媽主動和他親近,他也會躲開。孩子以後就會慢慢變得孤僻、冷漠,甚至會出現逆反心理和反社會心理。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一般情況下是媽媽)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差不多從5~6個月開始,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喜歡和媽媽在一起,和媽媽在一起的話能夠讓寶寶感到最大的舒適、安慰和愉快,和媽媽分開的時候寶寶就會覺得非常難過。

    如果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媽媽在身邊的話,寶寶也不會覺得很害怕;當寶寶飢餓、寒冷、疲倦、厭煩或疼痛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媽媽。

    依戀對嬰兒整個心理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寶寶到底能不能和形成依戀及依戀的性質如何,對於寶寶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徵和與人交往的基本態度的形成都是有聯絡的。

    孩子依戀媽媽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最初嘗試。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不管是誰逗他,他都會給予相同的反應。等孩子到了3個月的時候,對於媽媽的反應跟對別人的反應相比就會不同,等到了6個月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

    那麼,孩子那麼依賴媽媽,媽媽要怎麼做呢?

    事實上,孩子從剛剛出生的時候,就想和別人親近相處,這種生物學的自然反應可以算作是人的本能。因為孩子現在還沒有辦法保護自己,所以,如果想要自己不被掠奪、不被遺忘的話,那麼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呆在自己的親人身邊。

    每次當孩子因為一些危險而發出訊號的時候,媽媽總是第一個去保護她。所以,在孩子可以分辨出誰是誰的時候,誰對他的訊號最快做出反應,他就會更加依賴誰。

    下面說說兩歲兒童的依戀型別

    根據兒童在分離- 重聚程式中的表現, 包括哭泣、尋求接近、保持接觸、拒絕或不理睬、反抗安慰、矛盾行為、混亂行為的發生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 參考兒童在整個實驗情境中的總體表現, 我們對兒童的依戀型別進行了劃分, 計算出各種型別的分佈比例。

    型別 1: 淡漠型依戀( 11%) 。

    單獨與母親在一起時, 很少關注母親的行為, 專心於探索周圍的環境和玩具; 在自由活動和其他不同程度的壓力條件下, 與母親的身體接觸很少, 也很少主動與母親交談, 與母親的分離行為少。對陌生的人和事物, 表現得膽子大, 不退縮; 與母親分離時, 不哭泣, 悲傷程度小, 仍然專心地玩玩具; 對母親的歸來不積極歡迎, 也無明顯的喜悅。這種型別與西方描述的迴避- 焦慮型依戀比較相似, 但是他們雖然與母親的的關係平淡, 卻不象迴避- 焦慮型依戀那樣對母親有明顯的迴避行為。

    型別 2: 安全型依戀( 73%)

    單獨與母親在一起時, 積極地探索周圍環境和玩具, 同時經常與母親進行遠距離或近距離的交往, 與母親分享喜歡的玩具; 在緊張情境下, 迅速地回到母親身邊尋求保護和安慰; 在母親的鼓勵下, 能很好地與陌生人交往; 與母親分離時, 有的哭泣, 如果不哭泣, 則表現出不安, 對玩具的注意力減少; 母親的歸來能迅速緩解悲哀和不安, 並能很快地與母親一起遊戲。

    型別 3: 纏入型依戀( 7% )

    單獨與母親在一起時, 喜歡纏在母親身邊, 和母親的身體接觸或接近比較頻繁, 探索活動不積極; 對陌生的人和事物拘謹、退縮; 與母親分離時, 表現出反抗, 哭泣, 悲傷程度高; 與母親重聚時, 急切地尋求母親的安慰, 但是不容易平靜下來。這種型別與西方描述的矛盾- 焦慮型依戀有相似之處, 但是, 中國兒童在重聚時很少表現出生氣、反抗、踢打母親的行為。

    型別 4: 混亂型依戀( 9% ) 。

    這種型別的兒童對母親有較多的身體接近或接觸, 與陌生人交往少, 不友好。一部分兒童分離和重聚時表現出混亂的、不適宜的行為, 另一部分則是前三種依戀型別的組合, 如既親近母親又反抗母親的矛盾行為。

  • 2 # 保暖夾克

    小孩在媽媽跟前會很自在,想幹什麼幹什麼,用我們這的話就是媽媽是寶寶的勢,即靠山,在媽媽跟前各種撒嬌,體現了對媽媽的愛,對媽媽的依賴。雖然奶奶也很親,但寶寶還會覺得是外人。

  • 3 # 娟子二胎孕期中

    我家寶寶就是比較黏著媽媽,晚上睡覺要摟著捏著耳朵,生怕你跑了,因為寶寶比較依賴信任媽媽,可以任意去撒嬌,奶奶就不一樣了,信任度,依賴也沒有媽媽多,屬於媽媽以外的人,我家寶就是,她奶奶帶她的時候很好帶,我帶著的時候就很依賴,走路要抱著,隨時黏著,這也是寶寶對媽媽的一種愛

  • 4 # 小果鈴

    您好,很榮幸回答您提出的問題,我是寶媽,也是幼師,喜歡研究兒童心理學,我們都聽過一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孩子和媽媽在一起才是最放鬆的狀態,孩子粘著你,是孩子對你愛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要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她足夠的愛和耐心,這樣他的內心力量才會充足,才能走出家庭,融入幼兒園,融入社會[加油]

  • 5 # 暴脾氣寶媽育兒

    和習慣有關,2至3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

    孩子想要你抱著睡,就先抱著唄,不要強行讓孩子睡,在長大一點,你想抱他都不要你抱了這個過程需要慢慢引導。

  • 6 # 使用者勿忘初心

    習慣是從小養成的。這一定是媽媽從小抱著睡慣了,還有寶寶喜歡近距離聞到媽媽的味道,喜歡聽到媽媽心跳的節奏,所以喜歡讓媽媽抱著睡。

    奶奶也許年紀大了,不經常抱他,也許奶奶知道抱著孩子睡覺對孩子身體不好,再就是怕抱著睡習慣了,一旦回到媽媽身邊,還得讓抱著睡,怕累著媽媽,會引起媽媽腰不舒服。

  • 7 # 幽藍--記憶

    鄰居家的小孩,從小就很成熟懂事,或許跟她成長環境有關。爺爺奶奶帶大的,但是爺爺奶奶並不疼她,只管吃飽。爺爺要在客廳看電視,讓她一個人在臥室看小電視,燈也不給開,那個時候她也不過一兩歲。會在爺爺出門以及回家時在門口放好鞋子,會在奶奶做飯時乖乖坐在椅子上等著。但是,一旦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各種作,各種鬧,她心裡明白,爸爸媽媽疼她。我女兒,四歲,我媽一手帶大,疼到骨子裡。但是,據我媽說,只要我在,她就不“乖”,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吧,爸媽在,孩子就要“作”一點。

  • 8 # 心理諮詢師王忠萍

    記得我年輕的時間,我家孩子也是,跟著我們飯也不好好吃,覺也不好好睡,一會兒講故事,一會兒做遊戲,特別的鬧騰,我婆婆就說,孩子見娘鬧斷腸。

    隨著年齡的增大,尤其是開辦少兒注意力訓練中心以來,發現孩子跟著媽媽特別能鬧騰,而且鬧騰的有道理的。

    第一,孩子和媽媽更親,跟親近的人在一起,人就會放鬆,快樂,說的話也多,更願意表達內心的感受。小孩如此,大人也是,這是人的天性。

    第二,媽媽能更多地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跟著媽媽在一起,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不停地問這問那,媽媽懂的多,會回答孩子,孩子就覺得被滿足,有意思,孩子會更興奮,花頭就更多了,要求也更多,就顯得事兒多。

    第三,從心理距離來說,孩子與媽媽是一體的,兩歲多的孩子,還是把媽媽視為一體,更依賴媽媽,跟著媽媽更有安全感。同時,和奶奶比,媽媽更年輕漂亮,孩子更願意和媽媽在一起。

    第四,由於媽媽需要工作,每天守著孩子的時間不多,孩子會很珍惜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又不會表達心中的依戀,越捨不得,越想守著,就越粘人,不願意睡覺,因為在孩子潛意識裡,一閉上眼睛,媽媽就走了,不能陪自己玩兒了。

    第五,媽媽在帶孩子睡覺的時候,由於一天都沒有見到孩子了,會有情感補償心理,無形當中,對孩子有一些縱容。

    媽媽在帶孩子睡覺時,一要堅持奶奶帶孩子時的作息時間,以培養和維護孩子的生物鐘。二要把握親子互動的度,不要惹起孩子的興奮。三要注意睡前儀式感的培養,比如,講三個故事睡覺。四要做到,以上三條的堅持。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媽媽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一邊制定規則,一邊破壞規則。假如媽媽不能堅持,經常打破規則,就會使孩子缺乏規則意識,認為只要鬧,就能達到目的。

  • 9 # 小詩彤2019

    他肯定的之前就是奶奶帶的,和奶奶親,當然奶奶和他睡不用哄,小孩會認人的,之前不是你帶的,和你待沒有安全感,也不不親,所以你可以哄得他睡已經很好了

  • 10 # 博文熙熙

    有很多孩子會莫名其妙的粘媽媽或爸爸,會對爸爸媽媽有很多要求,但是對每天和他在一起的奶奶就可以和平相處,一切如常。這都是因為我們陪伴孩子時間太少了,導致孩子和我們在一起就害怕我們會離開,並且會鬧脾氣或者其他無理要求等等辦法來表達出來他們在生我們的氣。因為他們不懂也不會直接表達說媽媽你陪我時間太少了,你不要離開我等等。

    所以寶媽真的要多花些時間陪陪孩子了,並且一定要在離開孩子的時候告訴孩子自己去做什麼了,不要偷偷溜走。告訴孩子你什麼時間回來,一點點的增強孩子對你的安全感,慢慢就會好很多了。

  • 11 # 隔壁家的大姐

    原因很簡單。

    因為孩子知道在媽媽的懷裡是最能撒嬌的,不管怎麼撒嬌,媽媽都會包容和親暱。

    記得大寶有陣子見到我,下臺階都要我抱著,但是如果說是阿姨或者奶奶婆婆帶的話,一下子就跳下去了。

    可見媽媽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最親密最溫暖的精神寄託,可以無盡的撒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光速再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