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周朝的是不是也是統一的朝代,分封的諸侯國不是也聽命於周天子麼,就像烽火戲諸侯所說,各諸侯國也是很聽話的,為何到後來會禮崩樂壞周天子成擺設
8
回覆列表
  • 1 # 隴右李氏

    不一樣,周諸侯國是聯邦制,諸侯在等地裡自己軍事,政治,經濟權,根本就是一個獨立國家,如果不聽天子話你也沒脾氣。秦以後屬於郡縣制,都是聽天子的,而且軍政分離,你想造反要麼沒人,要麼沒錢。

  • 2 # 中和通達

    公羊傳

    ·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1]。”

    徐彥

    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漢書

    ·王吉傳》:“《

    春秋

    》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繫於

    周天子

    。後世因此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

    大一統

    ”不同於“大統一”單純就地域統一作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該思想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更從政治、軍事、經濟起到地緣互補的巨大優勢效應。中國“大一統”一詞的正式提出,始見於《

    公羊傳

    .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的“大”字不是形容詞“大”,而是動詞“尊大”的“大”,“一”是元,“統”是始,“一統”就是元始,元始就是萬物(包括政治社會)的本體,“一統”的本義是指政治社會自下而上地歸依於一個形而上的本體,從而使這一政治社會獲得一個超越的存在價值,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以一個最高權力為中心來進行政治範圍的集中統一。因此,最初的“大一統”概念不是現代人所認為的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

    “大一統”強調受命改制的根基,即重視重建國家政統和法統的根本。也就是說,“大一統”一詞最早主要是解釋王朝更替的理論,是對王朝由以建立的理論基礎所做的說明,是中國早期國家建立之理念。後來才引申為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統一。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繫於周天子。後世因此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中國關於國家統治觀念起源於我國的夏商周三代,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即在某一王朝內王統是靠父子相繼的嫡長子繼承製來延續的,“當最高權力是掌握在一個特定的王室成員手中的時候,人們可以、也才會認為這個最高權力是合法的;反之,人們便可以指責它為非法。中原文化夏朝建國後,由它所控制的地域逐漸成了標誌國家主體的不可分割的內容,在我國曆史上造成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傳統,即建立一個真正的、被承認的國家,就必須佔據特定的地域,並有相應的中央權力。這一特定地域便是中原地區即“中國”。佔據中原地區便獲得一種強烈的自尊意識,就可以向四周發號施令,進行征伐;所以只要中原統治勢力稍弱,四周勢力強者就會千方百計躋身中原,攫取中原主宰權。商代夏、周替商都是在取得了中原之後才贏得正統地位的。但是,三代時期的“大一統”觀念只是人們的一種模糊意識,所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大一統的概念還沒有系統化、理論化。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雖然分裂動亂,卻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時代。諸子百家不僅將原有的“大一統”觀念系統化、理論化,而且還增加了新的內容,即加強調國內政治秩序的統一問題。孔子針對“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混亂局面,提出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會。孟子主張“君仁臣義,君民同樂”天下“定於一”,認為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荀子則認為“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韓非子認為“一棲兩雄”、“一家兩貴”、“夫妻共政”是禍亂的原因。《呂氏春秋》言:“王者執一,而為萬物正。一則治,兩則亂”。管仲說:“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治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專不聽。堯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紂之民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 管仲甚至還提出了具體制度上的大一統,即“天子出令於天下,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衡石一稱,鬥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墨子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顯然這都是對國家政治秩序的“大一統”觀念的不同表述,但他們都強調自上而下的政令統一。這一理念最終由“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秦朝變成了現實。從秦始皇開始,“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真正系統發揮《春秋》大一統思想的是漢代董仲舒。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這是說,封建的大一統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變的。有了大一統的國家,必須具有適應這種大一統國家的統一思想,只有上下統一,才能保證法制號令規章制度的暢行。

  • 3 # 初心如舊

    秦是大一統朝代那麼前面的周朝呢? 如從形式上看,當然也是大統一的。根本區別是周朝雖然形式上是統一的,但中央與地方實行的是分封制,秦朝則是郡縣制。在分封制度下,中央直接能夠控制的區域不大,很大的區域,人口由被分封的王,候,公國掌握,各分封的王,候,公國有獨立的軍隊,經濟,財政,人口,最開始主要由各種周禮來規範,這很脆弱,一旦中央權力旁落,很容易形成各地割據勢力自成體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遷都洛陽,這是周王朝權力衰落的體現,一直到公元前476年被稱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稱戰國時期,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滅了名義上的周王朝。因此周朝所謂八百年實際的有效統治不過300多年。八百多年的多一半時間實際是分崩離析,各自為政的割據狀態。最重要的是,秦以後雖然仍有分封的王,候,公等,但分封已經屬於從屬而郡縣制則成為主體,所以自秦起就稱為封建社會。

  • 4 # 烈火刀鋒80062506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分界嶺。它標誌著土地私有,國屬一人的中央集權制,也標誌著貴族勢力的消失。它還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為中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個人感覺夏商周更像封建社會,從三皇五帝到這裡,是部落聯盟到貴族封土建國。以周朝看,幾百個諸侯國絕大部分都是姬姓。天子是共主,天子帥三公,三公帥諸侯,諸侯下面是士大夫,在向下是國民和奴隸。秦朝是皇帝,官員和百姓,從社會管理看周秦是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根本上還是生產力發生了變化,周朝的統治不在適應當時的生產生活,這也是為什麼百家爭鳴發生在東周,他們都在思索和解決問題,也標誌著生產力的巨大提升是他們有時間思考問題。但做為生產者的農民依舊地位地下,這也是商鞅軍功制和土地私有結合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春秋還算貴族政治的話,戰國就是士人的崛起了,秦國是結局也是新的開始。

    秦朝是個變革的時代的結果,是新的時代,但是變革的王朝都是短命的包括大隋。隋朝也是個偉大的朝代,科舉標誌著從漢朝到南北朝計程車大夫門閥時代的結束,標誌著上層和下層之開始流動。

    要變革是有代價的!

  • 5 # 四月黃曆史說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之前的夏商周都是採用的分封制,天子把當時社會能認知到的疆土除了王畿所在地的土地分封給各諸侯,由諸侯來治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很多邊遠地區中央政府無法形成有效控制的緣故,同時,夏商周本身就是部落聯盟,比如周武王滅周,牧野一戰,但是本身商原先的親貴還有很多,周武王大封功臣和先朝親貴,還有一部分就是黃帝炎帝的子孫成為諸侯,最多的時候一共一千多個諸侯,那時候的諸侯擁有自己的封地,制民權,軍隊,擁有自己的官僚機構,像姜太公是周文王的丞相,天子對於諸侯的要求就是上供和討伐不臣諸侯時候派兵相助,諸侯其他是很自由的,天子沒有權利乾澀諸侯國的行政,繼承人等問題;同時對於邊疆區域的諸侯,比如燕國,後期的秦國楚國等諸侯國,向外擴張以後所得的領土,名義上都算周天子的,也利於周王朝的疆土。正因為這樣,自治權利非常大,中央政府能直接管的地方就是王畿,所以夏商周不能算大統一的王朝。而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廢分封治郡縣,中央政府派人擔任郡守和縣令,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可以有效的傳達到帝國版圖之內的區域,到秦始皇時代,郡縣長官是奉皇帝令治理區域,沒有世襲,地方權利已經大大虛弱,進而能舉全國之力修直到,修長城,修水利工程,同時秦始皇還統一度量衡,統一全國文字,這些都是大統一的體現和標誌!

  • 6 # 刀筆小書生

    周不算,基本週代商之後,所謂的分封跟原來沒多大變動,還是哪來的回哪去,周天子什麼也不管,諸侯自己治理自己的封地,年年朝拜納貢而已。一個諸侯一個治理方案。什麼都不一樣,文字不一樣,路不一樣寬,度量衡不一樣,都是所謂的特別行政區。這算什麼大一統?你再看看秦以後,那皇權。那……才是一統。

  • 7 # 張不叄讀秦史

    周、秦之間的差異是很明顯的。最關鍵的差別在於,地方的權力有多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是周朝理論上的情況,眾所周知,武王伐紂並不只是靠著周部族自身的力量,而是彙集了八百諸侯,儘管周部族是領袖,但他們與周的關係更類似盟友,滅商之後論功行賞,無論從自身實力還是從彼此關係而言,周王室都只能採取分封制,自己在名義上成為天下共主,這些諸侯們也只是象徵性地朝貢、服從天子,實際上對各自的土地和民眾擁有全方位的治權:收取租賦、役使勞力、組建軍隊、官吏任免。周天子並不能真正插手諸侯國中的事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制”。

    儘管周公制禮,從方方面面規範了天子、諸侯、卿、大夫等整個統治階級的言行標準,比如諸侯要多久朝覲天子一次,要保持什麼規模的軍隊,甚至享受的樂舞都要有嚴格規定,但說到底,“禮”缺乏強制性,最早破壞禮法的一兩個諸侯,也許會引來天子率領聯軍的討伐,但隨著列國間衝突越來越多,王室越來越管不過來,甚至自身的權威也越來越受到挑戰,“禮”自然也就失去了其規範社會行為的力量,“禮崩樂壞”的局面由此形成。

    秦朝的統一,建立的則是中央集權制。治理各地的官吏直接由中央朝廷委派,分為郡、縣、鄉、裡等四級,官吏們更像職業經理人,只有治理地區的權力,賦稅徭役徵兵等工作都要中央同意,沒有自治權,甚至隨時都可能被調換免職。相比封建制,中央集權制對地方的統治更加直接和高效。

  • 8 # 歷史哨聲

    大一統講的是兩個內容:行政效率和管轄力。

    在商周時期,一個國家的真實管轄範圍最多是一二百里的範圍,再大點的範圍國家或大臣就無法直接處理。於是這才有分封制度,把自己的土地交給別人去管理。

    而秦朝的郡縣制就用三級授權代理模式去管理國家。相比封建制的國君—諸侯一級授權模式,郡縣制的國君—丞相—郡長官—縣令三級授權讓國君實現對國家的間接管理更為有效,範圍更廣。另外郡縣制的優點是國君不滿意可以更換臣工,分封制一旦分封就基本上無法撤銷。

  • 9 # 不見其影

    周朝實行分封制,當然不是大一統朝代。各個諸侯國都是獨立國家,擁有獨立主權,軍權,戰爭發動權。周天子就像聯合國秘書長,尤其周天子東遷後,更加明顯。這個聯合國秘書長也是有名無實,,,

  • 10 # 關東俠客

    周武王伐紂滅商以後,遼闊土地無法有效控制,於是採用分封制。周武王把姜子牙封到齊國,周公封到魯國,康叔封到衛國,紂王叔叔微子封到宋國,箕子封到朝鮮。大舜後裔胡公滿到陳國,唐叔到晉國。周初封國七十多個,其中姬姓佔五十多個。透過分封制周朝不斷擴大勢力和影響領土面積大大超過商代。

  • 11 # 小李子談談歷史

    個人認為有兩種比較合理的解釋。第一種:我們最早形成可考證的文字是商場的甲骨文,而夏朝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因此在歷史上存在一定質疑,不是質疑它的存在,而是質疑它的統一性,因此本著嚴謹的態度,我們一般認為的是秦朝統一了天下。而第二種解釋是:夏朝、商朝沒有大統一的概念,它們存在的形式相當於附屬國的概念,比如如果現在是古代,朝鮮、韓國依附於我國,以此免受匈奴對他們的壓迫。這樣便是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附關係,而不是秦朝的上下管理關係。也就是在夏朝是自己管理自己的領地,附屬國管理自己的領地。而秦朝是中央管理地方的關係。因此是秦朝是大統一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情令》中,江厭離作為幾大仙家唯一的女輩,為什麼只考慮金子軒,而不考慮藍曦臣或者赤鋒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