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昨日見軍貼,可汗大點兵,可汗應該是古代的帝王,而中原君主應該稱為皇帝之類的,而成吉思汗也是叫可汗,那麼花木蘭是不是古代蒙古族或者遊牧民族?那對抗的豈不是中原漢族?
19
回覆列表
  • 1 # 清風明月逍遙客

    花木蘭這個歷史人物,爭議很大。一般認為是北魏人。不過,對於花木蘭是什麼民族叫什麼,爭議還是很大。爭議的原因,主要就是“花”這個姓。花姓不見於以前的中國史料,也不屬於鮮卑72姓及漢化過的鮮卑姓。所以,如果說花木蘭是漢族或者鮮卑族,頗為勉強。再者,如果花木蘭這個名字準確,那麼花木蘭就是“花”姓的得姓始祖。不過,按照中國的慣例,得姓始祖不應該是女人,因為她沒辦法把這個姓傳下去,怎麼能叫“祖”呢。那問題的關鍵就是花木蘭的父親是誰?這個問題更虛無縹緲,所以有些歷史學家就避重就輕,認為花木蘭姓穆,叫穆蘭。即使如此,這群歷史學家也沒從北史中,為所謂的“穆蘭”找到個“兵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的好爸爸。個人認為,花木蘭很有可能並不是北魏人,而是北魏的前身代國人。或者是鮮卑宇文部或者鮮卑段部的人。這三個國家不在十六國之內,史書記載也很少。尤其是代國,他是北魏的前身,北魏有可能流傳一些代國的事情。且花木蘭並非漢人或者鮮卑人,而是匈奴人,名字是譯音,不存在姓名的問題。代國存在著很多南匈奴人,後來建立大夏的匈奴人赫連勃勃,就曾經在代國待過。

  • 2 # 書房記

    一首廣為流傳的北方民歌《木蘭辭》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只是人們對於這個女英雄的背景知道的比較少。歷史上是否真有花木蘭這個人?

    中國歷史學家考證發現,確實有花木蘭這個人,但她並不是姓花,名字確實為“穆蘭”,是鮮卑女子,並以送信的“函使”身份,參加了陰山之北柔然的戰役。

    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裡,已經肯定有花木蘭實情的記載。內蒙古歷史專家稱,在1982年曹熙的《木蘭辭新考》中,也明確記載著花木蘭確有其人,她是鮮卑人,本名“穆蘭”,“花”是後人為她加上去的姓。

    花木蘭生活的時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北魏是北方少數民族拓跋鮮卑族建立起來的一個朝代。因此,在其社會生活中還保留有鮮卑族的舊有習俗——婦女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他們母系氏族殘餘存在的表現。在封建社會中,漢族婦女是不允許參與國政和社交活動的,不允許他們與男人私自接觸,但鮮卑婦女就沒有這方面的禁忌。

    不僅如此,鮮卑婦女也跟男人一樣尚武成風,這在我國古代各封建王朝中是絕無僅有的。北魏女子受到鮮卑的影響,普遍尚武,精於騎射。正是女子尚武的風氣,造就了那個時期具有男子氣概的女性。

    花木蘭的父親是列入編戶的鮮卑人,鮮卑人在北魏聖武皇帝時,從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遷到陰山一帶的河南地(今日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

    根據考證,花木蘭代替父親從軍參加的是陰山之北柔然戰役。史書《太平寰宇記》記載:“自周、秦、漢、魏,前後出師北伐,唯有三道。”東道就是從今河北定縣出喜峰口;西道就是從隴西出甘肅安西;中道就是出黑山頭,黑山頭也就是現在的包頭昆都侖河谷北面的陰山。從今天鄂爾多斯市的“河南地”到黃河邊是一天的路程,從黃河邊到昆都侖河谷北面的陰山,也是一天路程,剛好與《木蘭詩》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相符。

    還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按照與花木蘭差不多同時期的北齊皇帝高歡早年有了馬才當小軍官和“函使”這一史實的推斷,花木蘭也帶駿馬參軍,並在軍中任“函使”,因與詩中所描述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以及她“函使”的經驗相符合,而作為“函使”不需要與士兵一起吃住,這樣才沒有暴露花木蘭女性的身份。

    公元4世紀末,塞外少數民族鮮卑拓跋氏逐漸強大,率兵南下,聯合漢族士族集團,建立了北魏政權,拓跋氏入主中原,統一北中國,先後在山西平城和河南洛陽定都,北朝末年又遷於鄴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歷經六帝四十一年,洛陽地區成為北朝政權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加速了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 時代造英雄,花木蘭傳奇就是北魏的時代縮影。

    千百年來,“花木蘭”這個名字已經成為巾幗英雄的代名詞,而非侷限於某人某事。其實,這個不尋常的女子究竟姓甚名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象徵著中國古代女子一腔碧血、挺身而出的精神底色。

  • 3 # 幾許清茶

    歷史上,花木蘭究竟是否確有其人?屬何民族?這個問題,一些史學大家和歷史愛好者都有不同的考證和見解,可謂見仁見智。

    對花木蘭是否確有其人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史書沒有明確記載,難以考證。但不排除在那段歷史中,真有一位代父從軍的女戰士,只不過名字不叫花木蘭。這個也不難理解,歷史上國家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通常都是舉全國之力,在兵員匱乏的時候,不要說適齡男性,就連能上戰場的女性也不得不徵召入伍、衝鋒陷陣。也或許,這個花木蘭,就是那個戰爭頻仍的時代中,眾多代父上前線的女戰士的一個縮影。

    至於花木蘭是哪族人,這個問題基本上有一定共識。首先,可以判斷《木蘭辭》中表述的事件,其朝代屬於南北朝時期,即鮮卑拓跋氏主政的北魏,亦即北朝。

    《木蘭辭》中,有一句“可汗大點兵”,這一句對於考證很重要。一般認為,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包括柔然、回紇、突厥,以及蒙古、鮮卑,大都稱呼自己的首領或國王為“可汗”、“大汗”或“單于”,即我們所說的“天子”。這是個十分鮮明的特徵。

    北魏是由鮮卑拓跋氏主政的,其臣民當然是由鮮卑為主的多民族組成(其中自然也包括一些漢族)。由此可見,雖然不敢確切說花木蘭就一定是哪族人,但由於其身在北魏,那麼,花木蘭是鮮卑人的機率很大。

  • 4 # JCX13_咱也侃球

    木蘭是鮮卑人,鮮卑的後裔是錫伯族。錫伯語和滿語相同。木蘭來自滿語單詞“ mulan 凳、杌子”。漢字人席地而坐沒有凳子,凳子就是鮮卑人帶進中原的,這是也是一種先進文化。你也可以想象,作者給主人公取名字也是有講究的。北魏的貴族被稱為柱國,即國家的支柱,李世民、楊廣的姥姥家就是柱國。木蘭不是貴族,作為個人也是國家依靠、基石。

  • 5 # 打倒山王

    木蘭辭采自北朝樂府,北朝即是北魏,拓拔鮮卑政權,故而其百姓稱其主為可汗也不為過。雖然貴族都是鮮卑人,但百姓仍然是漢人。花木蘭家時代男耕女織更加肯定是漢人。北朝時最大的軍事威脅還是來自北方,在陰山以北有更加野蠻的柔然部。北魏在大青山設立五座邊防要塞並屯有重兵,就是防備柔然的。這更應了木蘭辭那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既然戰鬥時間拉的這麼久,必定是曠日持久的邊防戰,必定不是戰役級的野戰。所以木蘭從軍的去向多半是北邊五鎮,而其對面之敵當是柔然。

  • 6 # 二千栩栩

    花木蘭是鮮卑人。鮮卑這個所謂的少數民族是相對於南北朝時期而言的。1500年前,鮮卑人已經整體完全併入了今天的漢族,成為漢民族多源流中的重要一支,就如汾水之於黃河一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花木蘭是漢人也沒錯。

  • 7 # BTGG策神艸將T上

    代國原住居民吧,如果是,那應當是南匈奴與漢族晉人的後裔,南匈奴的漢化姓有穆,南匈歸漢後安居於寧夏、晉中北之長城境內諸地。既然不是漢族人,而鮮卑漢化七十二姓也沒有花,也沒有穆,漢姓當時也沒有穆更無花姓之漢人。那麼可推斷是匈漢之後,匈族之裔,原住代人。

  • 8 # 行者5808690085

    花木蘭是哪個民族並不重要。重要的她是中華民族,是值得每個中華民族學習的英雄楷模。千百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的英雄人物震撼著每一箇中國人的心房。這些英雄激勵著中華民族奮勇向前,不能讓英雄人物在我們這代人手裡隕落,更不能讓英雄氣概在我們這代人蒙滅。傳承和發揚英雄人物形象是我輩的共同責任。

  • 9 # 辣椒是個好東西

    客觀來說,花木蘭按現行民族分類屬鮮卑族,抗擊的正是長江黃河之間的古國。其實,古代抗擊古中國侵略的不止黃河北岸的鮮卑人,長江南岸的大越諸國也抗擊的,歷史的東西,合久分,分久合,沒什麼奇怪,客觀認知就好。

  • 10 # 海闊天空65967165

    花木蘭是原北魏都城山西大同新榮人,離雲岡石窟不遠,現在那邊還有花姓人聚居,還有一支在緊鄰新榮的右玉縣花姓。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北擊柔然時的故事,天子坐明堂,就是拓拔燾,明堂在大同城區東南南環路北側,現已修復完成對外開放,是中國僅有的三大明堂之一,而且最大的一個。

  • 11 # 木馬憑來處

    別再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了都,胡木蘭是漢族這是沒問題的,主要爭議還是在她的家到底是河南商丘還安徽。其他沒什麼問題,至於說可汗大點兵這句話,如果拿來房事說我覺得真的很臆斷和可笑,那個時期因為種種原因,漠北的各遊牧部落南下入侵的中原,之後建立各種亂七八糟的政權,所以下面的百姓稱可汗這根本就沒什麼稀奇的。(叫可汗才正常,叫皇帝才不正常,我估計沒多少真心認可。)

  • 12 # 祥雲廣瑞

    據《木蘭辭》看,有特徵的才是依據:當戶織,農耕民族也。代父出征,孝道也。不知木蘭是女郎,男女之間規避也。木蘭不願尚書郎,功成身退也。女妝見同伴,少女天真活潑開朗俏皮青春活力也。 就其生活方式,文化底蘊來看,應是漢族。一一可汗一詞擾亂判斷?君其不知唐太宗也受“天可汗”稱號嗎?可見,隋唐時期,民族之間有戰爭也有交流,正如今天的我們在漢語普通話中偶爾雜幾句英語,這是常識。花姓即華姓,花華相通。且不說辭中沒有出現“花”字,傳說中“花木蘭”即“華木蘭”,其實是“華家的(華夏人家)木蘭(木欄杆、木柵欄)”。猶如說:此女是中華民族的長城。一一颯爽英姿女兵也。

  • 13 # 一修堂主

    花木蘭是河南商丘虞城縣人。京九鐵路虞城境禸設木蘭站,木蘭站附近建有木蘭祠,始建於唐代,佔地72000平方米,規模宏大,有大門,前後大殿,後樓,庭院,過道塑有木蘭騎的戰馬,侍衛,後邊有木蘭和家人歡聚的塑象。院禸還有歷代官吏文人題詠的碑十多通,其中以唐代大詩人杜牧的為著名:“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的題詠。。清代木蘭祠毀於大火,現在原址正重建,石碑還有所保留。唐代與隋朝相近,所以那時建祠沒有地域爭論,所以說花木蘭是河南虞城人不會有錯。

  • 1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花木蘭是否屬於歷史真實存在的人物本身就難以判斷,畢竟除了《木蘭辭》和戲曲小說之外,在正史對花木蘭沒有任何記載。即使是在《木蘭辭》也只提到她叫木蘭,究竟是姓木名蘭,還是隱去姓氏後名字叫木蘭不得而知,民間所謂的花木蘭其實不過是戲曲小說中給她安插的姓名。如果歷史上真存在這位巾幗英雄,她是否姓花也不一定。

    無論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但她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徵意義是極其巨大的,那麼我們姑且推定歷史上真有這樣一位巾幗英雄吧。由於缺乏正史記載,那我們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本照最初的原始資料《木蘭辭》去推斷,而不是依據後世的戲曲小說。

    沒錯,《木蘭辭》中的確有一句“可汗大點兵”,能否以此推斷花木蘭不是漢人呢?未必——《木蘭辭》出自北朝樂府詩歌,所以目前絕大多數的說法認定:如果花木蘭真實存在,她應該是北魏人。北魏恰恰是一個由鮮卑民族建立,但高度漢化的王朝:北魏境內生活的絕大多數人口依然是漢人。當時的漢民族還保持著赫赫尚武之風,即使是女子當時也沒纏足的陋習,所以當時的漢族女子中誕生這樣一位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也並非不可能。要知道在更早的西晉時期就有荀灌救父之事,荀灌就是一名真真正正的漢族巾幗英雄,而且她的事蹟是被載於正史的。

    當然認為花木蘭不是漢人也有道理:北魏時期有特定的軍戶,花木蘭雖是替父從軍,但這至少證明其父應該出自軍戶,而北魏軍戶基本由鮮卑人構成。即使如此花木蘭所代表的依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中華民族從來就不是漢族一家,尤其是建立北魏的鮮卑民族事實上早已完全融入到中華大家庭中了,今天中國的56個民族中並沒鮮卑,今天姓慕容、宇文的朋友也不會拿著自家戶口本去民政部門把民族屬性由漢族改成鮮卑族。無論花木蘭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在當時她作為北魏的子民為守護家園親人替父從軍的精神氣節已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承。

    即使站在漢民族的立場上花木蘭作戰的物件也不是由漢族構建的南朝,而是北方草原上的柔然——《木蘭辭》中寫得明明白白:旦辭黃河邊,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人家作戰之地在燕山,請問她跑燕山去怎麼打南朝呢?以此言之花木蘭的行為不是和鄧世昌差不多嗎?雖然朝廷出自異族,但他們守衛的是自己腳下的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親人,是為了守護中華文明的傳承。

  • 15 # 背影看世界

    是大中華民族的人唄,這個還有什麼可異議的呢?

    大家在小學課文裡就讀到過花木蘭的故事了,她代父從軍,應該說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寫下了,人民才是真正創造歷史的輝煌一筆。所以我們這麼說花木蘭,她屬於中華民族,當然了,她可能也是一個具體民族中的一分子,但是,中華民族仍然是她的最光彩奪目的標籤。

    首先花木蘭代表了中華民族女性的最偉大的,光彩的形象。代父從軍,英勇殺敵,保家衛國,這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美德嗎?哦,花木蘭正是這樣一個美德傳承者,這樣一個英雄典型,所以說,我們對待這樣的中國最偉大的女性的代表要有的是尊敬崇敬,而不能有任何的玷汙和詆譭。

    其次,不管他是鮮卑族也好,或是其他的少數民族也好,或者是漢族中的一員也罷,他只要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只要是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和財產不受侵害,那麼,這就是我們民族的英雄,不管他是屬於什麼樣的民族身份,其實他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中華民族。

    第三,花木蘭的敢於擔當,挺身而出,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良好品德,尤其是現在我們這個國家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那麼每個人,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都要儘自身的每一份努力,去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的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只有這些微薄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我們的國家就必難會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最後,其實我們也都看到,我們國家的現代化軍隊中湧現出了很多現代花木蘭。

    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 16 # 悅讀廈門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

     

    據瞭解,河南人說她是商丘虞縣人,因為趙薇版《花木蘭》電影還在這裡取景拍攝。可是陝西人說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說她是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毫州人,江蘇人說她是泰州人,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和包頭人,河北人說她是完縣人。今天上午,迪士尼公佈了劉亦菲版的《花木蘭》電影預告片,裡面出現了福建土樓的影子,現在又多了一種說法,花木蘭可能是福建人。

     

    其實關於花木蘭的故里的傳說眾說紛紜。

    從人種來看很有可能是鮮卑人,但也是漢化了的鮮卑人。

    首先,木蘭很有可能不姓花,你翻看整篇木蘭詩有提到過一次她姓花嗎?漢人倒是也有姓木的,極少。木蘭很有可能是個名字。鮮卑人起名字叫木蘭也不算過分。

    再者看木蘭家在哪。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先不管他真的是兩天的路程還是虛寫,總之他們家距離黃河和黑山都不遠。黃河自然是最北面那段,黑山在今天呼和浩特附近,呼和浩特北面有個武川鎮,是北魏防備柔然的北方六鎮之一,柔然基本上沒有突破過六鎮防線太遠,這樣以來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次鮮卑防患柔然的用兵,戰場就在呼和浩特附近、陰山兩側。木蘭日夜兼程,幾天之內到達戰場,說明木蘭家不是陝北就是晉北,詩中並沒有提到她有沒有過黃河,但是從晉北出發去呼和浩特,走殺虎口那條線沒必要順著黃河北上,所以她家更有可能是陝北高原,今天的榆林到鄂爾多斯那一片,冬天黃河結冰連船都用不著。其實不管是陝北還是晉北,在南北朝時,經過了五胡亂華之後,那裡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佔領了,公元306年開始晉陝的漢人就開始陸續逃出那片熱土了,這裡說來也都是血淚。

    再看木蘭家的政治成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說明一說起打仗都會想到他爹,孝文帝改革之前主要是胡人打仗,漢人生產,孝文帝改革之後有了軍戶民戶之分,即使是漢人的軍戶,也要改姓鮮卑姓,主要是跟主帥的姓,李淵的爺爺就有鮮卑姓名。一直到北周末年,北朝的軍隊都是一支部族色彩很重的軍隊。那在木蘭的年代,軍人的主要來源就是鮮卑人和漢人的高門豪強子弟,沒錯,即使是漢人想當兵也不是隨便就能當的,最起碼你要有錢啊,不然東西南北買這買那的你買的起啊,戰馬都是自己買,好比現在坦克都要士兵開過去,你能想象嗎。所以木蘭是鮮卑人的機率又增大了。

    再從性別來看,翻遍史書,漢族女子當兵的例子真是少之又少,不管是春秋戰國還是後來的各個朝代,但是說胡人、或者北方少數民族婦孺皆兵的記載卻很多。從中山國開始就有。說明人家胡人本來就有女人打仗的傳統,傳統的漢人服裝都沒褲子的,一個女孩子怎麼學騎馬啊,這也是個問題。

    因為不確定花木蘭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但不可否認花木蘭的創造者一定是鮮卑人。

    都是猜測,權當一樂吧。如果錯誤,大家別噴,可以友好交流。

  • 17 # 掌上民族史

    推斷花木蘭是鮮卑人。主要根據的是北朝兵制。兵制是證明木蘭為鮮卑人的直接而最有力的證據。

    北魏前期兵制,部落遺俗嚴重。早期計程車兵,主要成分是鮮卑部部落,後期隨著軍事的擴大,融入了其他少數民族以及漢人。但是軍隊的主力核心還是鮮卑部落。這種現象在北魏後期六鎮叛亂,以及後期府兵制,都有直接的體現。甚至在北朝後期北齊北周並存,這種現象仍然有直接的體現。具體體現在 1:北齊“關中本位政策”以及宇文泰為建立關隴集團而採取的相關措施。2;北周鮮卑化漢人高歡對於鮮卑人和漢人言論(對於當時激烈的民族矛盾,高歡左右逢源,但是從其言論中,仍然能看出鮮卑為兵,漢人為耕的方式)

    另一方面:“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從文中可見木蘭替父從軍的徵兵方式為義務兵制。而不是募兵制等形式。這也與北魏初期兵源來自鮮卑各部族相符。即鮮卑各部落內所有適齡男子都有戰時徵調當兵義務。即部落兵制,兵民合一,體現北魏士兵的廣泛性的兵制。

    阿爾泰語木蘭,即murong,即慕容音譯。這與鮮卑禿髮,即拓跋同理。鮮卑五部:慕容(吐谷渾為慕容一支),拓跋(禿髮),宇文,段,乞伏。五部為鮮卑五大部落,酋長姓氏為部落名稱。每個部落中又包含上百個大小部落以及上千個鮮卑姓氏家族。

    對於花木蘭種族的歸屬,是漢族還是鮮卑族。僅從一篇詩歌中,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我們仍然能結合詩歌以及時代背景,來判斷出她的種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一部公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