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里荷塘秋水長
-
2 # 跪射俑
他的小說思想性很強,許多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我們的國民性;
他小說中的語言純淨、簡潔、生動,富有感染力。
-
3 # 乾坤正法
其實中國現代史上的作家,我只喜歡魯迅先生一人的,其他的在我看來,都是名實不副,唯獨魯迅先生是真的有學人的良知!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上學時的語文課本我只看兩種型別的文章,一是古代的歷史節選以及古代的政論文,另外就是魯迅的作品,其他的都是扯淡!
-
4 # 歲月煮酒
棄醫從文,正如魯迅自己所說,是感覺醫學救不了華人。本人也認為,在民族危亡之時,只有喚起民眾的自強和自勝心,才能救民族於危難。
魯迅棄醫從文後,寫出了一大批散文、小說、雜文。特別是他的雜文,犀利、深刻,被人形容為匕首和投槍。他的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更是解剖中國歷史和國民性,雖然不象有的小說具有宏大的架構、引人的情節,但對民眾卻有震聾發聵的作用,比起同時期許多作家的作品更有價值。
毫無疑問,魯迅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如果你讀過魯迅全集的話,可知魯迅涉獵之廣、思想之深、功力之厚,這是廣泛閱讀和思考形成的。
學生時代讀過很多魯迅的作品,比如:《社戲》中,小孩子划船看戲、煮豆偷吃的情節;《故鄉》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孔乙己》中迂腐、落魄的讀書人孔乙己賣弄才學和善良的形象。至今記憶深刻。
魯迅的文字,是冷中見熱,飽含著對國家興旺、強盛的期盼,不是塗脂抹粉也不屑於塗脂抹粉。他是真正有風骨的文學大家。
-
5 # 蜂線vlog
魯迅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時代的豐碑和民族之脊樑,和他與生具來的洞穿事實的秉性以及敢為民請命的奉獻精神是分不開的。
魯迅的文字天生帶著力量,句句一針見血,沒有費話,猶如救世猛藥,令人看之拍案叫好。如"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強不知以為知,見了駱駝便說是馬腫背"等。
智者察物於本,魯迅身處那個時代,深刻認識到那時的民眾想要脫離苦海,真真需要怎樣去做,於是棄醫從文執筆喚魂。他敢於站高臺豎旗幟而吶喊,乃民族之幸。
魯迅 在文壇樹立的精神豐碑至今無人能及,至於文筆大家有目共睹。
-
6 # 詠歌裁文
文學切忌淪為歌功頌德或無病呻吟之物。如此,就算你有再深厚的文學與語言功底,最終也是淪為曇花一現的跳樑小醜。
文學的主要功用是針砭時弊,站在最廣大的民眾陣營裡,喚醒民眾的思想,凝聚民眾的力量,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社會而嘔心瀝血,跰足呼號。
-
7 # 閏成居士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南韓、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首先是他為什麼棄醫從文?
原因在這裡: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其愛國之報復難以透過醫學伸展~
我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一樣個探討:魯迅先生會不會是成績不好而文學更厲害才棄醫從文嗎?
答案必然不是,以下為那個題目下回答者的引用
-----------------------------------------------------------------------------------------------------------------------------
偶然讀到文學博士、教授葛紅兵一篇文章,裡面有一段話,講到魯迅棄醫從文,他是這樣說的:“魯迅的棄醫從文與其說是愛國的表現,不如說他是學醫失敗的結果,相比較而言,他的醫學成績實在是不敢恭維。”此文題目是《話語領袖與聖人迷信》,編在葛氏一本叫《橫眼豎看》的集子裡,第155頁(花城出版社2003年5月版)。
也許是我孤陋寡聞,這樣說法還真是頭一次看到。趕忙往下讀,連翻幾頁也沒有讀到魯迅“學醫失敗”的佐證。原來葛氏在這裡只是下了一句沒有例證的斷語,放一槍就跑掉了。那麼,“魯迅學醫的成績”,到底是怎樣的呢?翻了一些魯迅傳記和回憶資料之類文字,有的沒有談,有的談了一個大概,沒有分數,比如林志浩《魯迅傳》第48頁說:“在142個同學中,魯迅名列第68。”有的談了具體分數,但科目不全,如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第13頁:“魯迅在仙台醫專的考試成績,後來由‘仙台魯迅之友社’做過專門調查,很能說明魯迅對知識的興趣,他考得最好的一門是倫理學,83分。作為一個外國學生,平均65.5的分數總還不錯。分數最低的一門是解剖學,得59.3分,離及格也相差不遠。”終於查出了魯迅在仙台醫專的各科考試成績,是在周作人的回憶文集《魯迅的青年時代》第35―36頁上:“在小林博士那裡又保留著1905年春季升級考試的分數單,列有魯迅的各項分數,照錄於下:解剖五十九分三/組織七十三分七/生理六十三分三/倫理八十三分/德文六十分/物理六十分/化學六十分/平均六十五分五,一百四十二人中間列第六十八名。”(見河北教育2003年6月版,引文中的倫理為63分,顯為編校之誤,筆者在此照李歐梵文做了訂正)據周作人如上的回憶文章,小林即小林茂雄,是魯迅仙台學醫的同班生,後來成為醫學博士。看來以上各書分數資料,都是源自於小林儲存的分數單。
應該怎樣看這個分數單呢?
首先,顯而易見,這個分數單是無可置疑的,而且它是判斷魯迅學醫成績的最可靠也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其次,人們都很清楚,一個人的考試分數,不論高低,孤立地去看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必須放在同一次考試的平臺上,橫向考察其所處位置的排列順序,才能說明問題,也才具有比較意義的。第三,基於以上兩點,我們看到,魯迅的總成績,雖然不是全年級的上游(47名之內),但他也沒落到全年級的下游(95名之後),68名,居全年級中游的中間位置,是中中等成績。
這樣的成績說明了什麼呢?
魯迅,當年仙台醫專惟一的一名中國留學生,聽課、記筆記、考試答卷全都用日語。而且,“仙台醫專沒有教科書、參考書也很難見到,圖書館裡的醫學書籍和雜誌也不可以輕易借閱”,有的教師還要“經常用拉丁文和德文講課”的情況下(見林賢治的《人間魯迅》109頁),魯迅只能靠聽課和筆記,同141個“坐地戶”日本學生比拼,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我看還真就挺不錯的了,怎麼能用嘲諷的口氣說“實在不敢恭維”呢?如果連這樣的考試成績,也要成為“棄醫從文是他學醫失敗的結果”,那麼成績在魯迅之後的74名日本學生,佔了總數一半還多,按葛氏邏輯,不是更要捲起鋪蓋,棄醫而從什麼什麼去了嗎?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關於魯迅棄醫從文的種種動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學界也正在探討,不是這樣一篇短文可以匆忙論述的。但有一點卻完全可以肯定:魯迅決非“學醫失敗”者,因此,“魯迅棄醫從文是他學醫失敗的結果”,純是葛氏的率爾妄說。
過去,在那樣的體制下,死去多年的魯迅,也像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偉人一樣,緣於某種需要,遭遇了神化的命運。經過20多年撥亂反正,一個真切的人間的魯迅,一個平凡而偉大的華人,正在向我們走來。而今,葛紅兵在魯迅棄醫從文問題上,無視考試成績這樣一個常識性的事實,輕薄為文,以反對神化聖化之名,行矮化醜化之實,能說是正確的嗎?由是我們看到:不論什麼“化”,這兩種極端,都是魯迅研究的障眼法,我們都要批判之否定之―――從過去到現在到將來。
魯迅棄醫從文“是他學醫失敗的結果”?-人民網《藤野先生》全文從桑永海先生的論文中,我們就可以得出答案,作為當時唯一的中國學生,魯迅是有著一定的醫學實力的。根據當時的國情,及國內的醫療條件,得出學醫救不了華人的結論,最後選擇了棄醫從文。
至於說起他的文學功底,這件事大概是有目共睹,只提一點,將大量哲理政理融入到文學作品,而且能讓大眾接受,引起有識之士的共鳴,其實力可見一斑。
-
8 # 微麗的世界
魯迅還不是魯迅的時候,他的身份是光復會成員。也就是革命者,立志拋頭顱撒熱血實現一個時代的變遷,民族的進步,國家的強盛。
魯迅的偉大在於他的思想,偉大的思想引導和推動著時代的進步。
看看他為什麼棄醫學文吧!
按照魯迅的說法是棄醫學文有兩個事件的刺激:
一是考試事件。勤奮好學的魯迅考試成績及格,他的日本同學,認為華人蠢笨,不可能考這麼好,肯定是老師透露考試題給魯迅了。
貧窮落後的國家的國民,連考試及格都受人懷疑!國家強盛,國民才不會受欺負!
他當初學醫一方面是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中藥耽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方面又促進了華人對維新的信仰。
這時候學醫救國的信仰有了一點點的動搖,促進他放棄的是第二個事件。
二是幻燈片事件。醫學中微生物學課的教學用的是幻燈片,課間休息會放一些時事片或者風景片,那時正是日俄戰爭時期,他看到自己久違的同胞,因為給俄華人做偵探,綁起來被殺頭,看熱鬧的是華人,他們鑑賞自己的同胞被日本人殺害,他們看起來都很強壯!
這一學年沒完,他就離開仙台(就讀的醫學學校),來到東京,從這個事件讓他認識到“但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看客和示眾的材料,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首推文藝了,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和幾個人辦了雜誌《新生》,意為新的生命!
魯迅的文學功底不是厚,而是厚重!
也只有魯迅先生,能用典型6的文學形象,點破我們古老的民族性格的不足!
在他的作品裡,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
讀書人那個沒有一點孔乙己式的迂腐和功利心;那個女人敢說她的性格里沒有祥林嫂的影子;吃人血饅頭僅僅華小栓嗎?悲劇英雄僅僅夏瑜嗎?
魯迅站在世紀舞臺前場,呼嘯作戰,特立獨行,浮沉之際,莊諧之中,顯隱之內,完成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神聖使命。
文字功底是文字表現力,放眼整個現當代文壇,有幾人能和他比肩!
-
9 # 88何明遠
毛主席曾說過:魯迅是中國文學的一面旗幟。是一代偉人對魯迅文學成就的讚賞和評定。
魯迅,青少年時期就積極投身到反封建反帝國列強的鬥爭洪流當中。他追求進步,思想活躍開放,勇於探索真理,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理論,面對積貧積弱的祖國和飽經封建思想的毒害,目睹西方殖民列強的欺壓凌辱的人民,他痛心疾首。並透過各種努力想去改變拯救祖國,振興民眾,富強復興中國。
他東渡日本留學學醫,就是一種欲拯救當時中國落後的醫術和匱乏的醫藥,想要透過自身的努力,來喚醒更多的人才投身到醫學領域裡,為中國以後醫學人才的壯大發展做出一些表率。
也許,他平時耳濡目染有太多貧民身患玩疾卻無力醫治而葬送生命。還有因醫學落後需要手術,卻難倒只靠草藥治病的中藥醫生。我們彷彿看到青年的魯迅嘴叼著煙,眉頭緊鎖苦思冥想。如何找到當時中國底層民眾脫離病魔的苦海?中國的富強繁榮,勞苦大眾的健康快樂,就是他畢生為之努力奮鬥的方向。
魯迅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文學家,就在於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就在於他與國家民族榮辱與共的情結,就在於他敢於拯救祖國危難而捨生忘死的偉大抱負。所以說,一個偉大的文學藝術家,首先他是一個有寬廣的胸懷,高尚的品格,偉大的抱負的人。其次才是他精湛地文學藝術作品。
魯迅的棄醫從文,也是他想拯救民眾蒼生的另一種努力。最終他選擇了後一種努力,並卓有建樹,成為中國近代文化領域的巨匠。
中學時讀到的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阿Q正傳》、《祥林嫂》、《孔乙己》這種注重對人物性格的誇張描寫,憨呆又沾染惡習且欺軟怕硬的阿Q形象,尤其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麻木不仁普遍的民眾無奈而自求解脫的眾生相。祥林嫂是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的勞動婦女的形象,成為封建社會中底下勞動婦女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婚煙犧牲品。孔乙己是當時落迫文人窮酸迂腐的代表。
還有魯迅的散文集,他的雜文集,隨處都閃現他思想的光芒,鞭撻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針砭世俗禮教的毒瘤,對自由解放新生的渴望,抱著黑暗一定過去,曙光馬上到來的必勝信念。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從未經歷過的生活。(《潤土》)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為了忘卻的紀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沉默,不在沉默中暴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作品中的格言警句,無不印證他光芒的思想和不朽的歷程。
-
10 # 步行30天回貴州過年
國學大師李敖這樣評價過你這個問題:魯迅的成功有一定的時代因數,而且他所寫的諷刺小說都有在模仿莫泊桑和契科夫的哼唧,且作為一個文學家竟然沒有寫過長篇小說,這不算成功!
在文學匱乏的二三十年代,按當時而言算不錯,而且現在文學思路等都是以他的為模仿了,所以這個文筆基礎很難判斷
只能說,菜鳥值得學習,行家值得借鑑
-
11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他)
醫不能醫實難及,樓中長坐少主義。
春夏秋冬俱已往,一根菸後述幾筆。
述幾筆,路更迷,前後左右四處壁。
彷彿俱是鬼打牆,終究冥目不能敵。
-
12 # 步蘭香407
一句話概括,學醫只能醫病體,不能醫思想,故棄醫,從文,能喚起民眾覺醒,革除舊制,剷除腐朽,創造新生活,迎接勝利曙光,所以走向從文救國之路。
-
13 # 卓智哥
其實醫生這個職業,並不適合很多追求自由,思想獨立,有遠大理想的人。
實際上像魯迅,孫逸仙,都是沒有能力讀完醫科專業,畢竟學醫太艱苦,太枯燥,太困難,很少有人能經歷寒窗苦讀,而且國外的醫科院校,畢業率不到一半,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醫學生要淘汰出局,你懂的。
北京協和醫學院第一批招了11名學生,最後只有3名畢業。
回覆列表
魯迅曾經說過自己棄醫從文的理由,原本是覺得要治病救人,後來發現華人病的根源在於靈魂深處的不覺醒,而對於這一點,再高明的醫術也是無法奏效的。
魯迅的文學功底確實很深厚,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的超前。
01 關於看客形象
魯迅筆下出現的看客形象不止一次,但是如果看的時刻是麻木不仁的,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都無法感同身受,那麼這個民族需要有人來幫著振臂高呼,把現在沉睡中的鐵屋子裡的人們叫醒,魯迅覺得這才是文學在這個階段應該起到的作用,應該是振聾發聵的作用,治病救人的作用。
魯迅寫的看客中最具代表性、最為含蓄的一句是:“於是他背後的人們須竭力伸長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於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艫魚。”所謂看客,重點自然在於個“看”字,這些人在魯迅的世界裡沒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個動作——看。
這可能就是最愛看熱鬧的華人最突出的形象。
02 開始寫的文章
那時偶或來談的是一個老朋友金心異(錢玄同),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脫下長衫,對面坐下了,因為怕狗,似乎心房還在怦怦的跳動。“你鈔了這些有什麼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發了研究的質問了。“沒有什麼用。”“那麼,你鈔他是什麼意思呢?”“沒有什麼意思。”“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彷彿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積久了就有了十餘篇。這段文字是魯迅先生回顧自己開始寫文章的其中一個緣由。鐵屋子比喻當時腐朽的中國社會,“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是比喻當時中國封建勢力的頑固,魯迅在“鐵屋子”寓言中表現出靈魂深處的矛盾,最終他選擇了喚醒“鐵屋子”裡沉睡的人。
03 魯迅是一個真正的思想家
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寫到自己的這段心路歷程的變化,寫自己看到有在電影裡被處決的華人的鏡頭,而同為華人的同學竟然無動於衷,電影上圍觀同胞被處決的看客們的麻木不仁更進一步刺激了魯迅先生,他才有了棄醫從文的想法。
(圖為藤野先生)
然而這恐怕只是魯迅一時興起之作,因為魯迅此後的思想,尤其是《野草》、《故事新編》中表現出的思想,卻顯示了他對啟蒙的極度絕望。
對於一個真正的思想者,這是必然的結果。個人可以超越時代,但大眾卻絕不可能超越時代,因為時代就是大眾的時代。以少勝多只能算奇蹟,現實中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寡不敵眾,而以社會整體來看,這更是不變的鐵律。
04 魯迅先生對於那樣一個時代的意義
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魯迅先生的振臂高呼,有了魯迅先生的《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才有了被喚醒的某一群人。
有了魯迅先生的愛情小說《傷逝》,才有了更多人對於愛情的客觀認知:“愛情需要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才有了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才有了上海為背景的影視劇《我的前半生》。
正是有了文學家魯迅和思想家魯迅,才有了一眾文學青年的紛紛投奔和得到扶持,蕭紅和蕭軍的兩部小說《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就是藉助魯迅的力量才得到了出版的機會,並且改善了生活條件。魯迅先生甚至親自為《生死場》作序進行推介,誇獎蕭紅的作品寫生死寫得“力透紙背”,這才是一代大文豪的氣度和思想的體現。
所以,魯迅先生的文學功底真的很深厚,用深不可測來評價也絲毫不為過,這也是為什麼他被尊稱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