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東峰談胰腺肝膽腫瘤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可分為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腸息肉病。而腸癌是指發生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癌症,肉眼上看,腸息肉與腸癌不易區分。腸癌大多數由腸息肉發展而來,腸癌的發生過程目前公認的為:腸息肉→異型增生→腸癌癌,所以,腸息肉有癌變的風險,特別是腺瘤性息肉。

    部分腸息肉和腸癌比較常見的表現是便血

    一般來說,大部分腸息肉是良性的,跟早期的腸癌一樣,基本沒有症狀。部分腸息肉和腸癌可出現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可能交替出現,大便時或大便後出現瀰漫性腹痛。

    早期的腸癌跟息肉大部分是沒有症狀的,也很難被發現。透過腸道潛血試驗糞便試驗發現有紅細胞,結合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腸腔裡,是否長了息肉或者腫瘤。

    腸息肉和腸癌在症狀上的差別有:

    1、腸息肉的常見症狀是大便帶血或是粘液血便

    腸息肉的患者排便時可看見血色鮮紅,粘液的便,血量不多,但偶爾會大量出血。腸息肉還常常會引起患者大便次數增多,或者是在肛門部位有下墜感、便秘、腹痛腹瀉的症狀。

    2、腸癌的常見表現是腫塊

    腸癌的腫塊多發生生在患者體內深部器官中,很難被發現的。腫塊常常會引起一些繼發性症狀,比如潰瘍、出血、感染、疼痛等不適感,除此之外,還會伴有體重下降、水腫、虛弱、發熱以及貧血、水腫等症狀。

    腸息肉與腸癌是有區別的,一定要仔細分辨這些疾病的症狀,建議腸癌的高危人群,定期到正規醫院做防癌篩查。

  • 2 # 腫瘤專家姜爭

    透過症狀是很難區分腸息肉和腸癌的,兩者在早期並無明顯特異性症狀,即使出現便血、腹瀉、裡急後重等,很多人也會自認為是痔瘡、腸胃功能紊亂,繼而忽視、耽誤治療。

    腸息肉是指?主要有哪些症狀?

    腸息肉,是指腸粘膜隆起性病變,病理後可分為炎症性、增生性、錯構瘤性、腺瘤性腸息肉,多數不會引起症狀,腸鏡下觀察,可能僅是一個凸起、表面光滑或粗糙、大小各異的肉疙瘩。

    對於炎症性、增生性、錯構瘤性腸息肉,一般不會癌變,也稱為非腫瘤性腸息肉,如果體積較小,可以隨訪複查,視情況進行摘除,而腺瘤性息肉,放任不管,持續生長數年後,有一定機率會發展為腸癌,一經發現需立即摘除。

    腸息肉多數不會引起不適,部分人可能會出現便血、黏液、黑便等,如果息肉距肛門較近、體積較大,可能會出現息肉脫出、裡急後重、肛門墜脹、大便性狀改變、腸梗阻等症狀,但大多數人不會有明顯異常不適,也不會出現持續腹痛。

    雖然腸息肉生長較為緩慢,但也不能忽視,摘除後需要做好定期隨訪複查,多數也不需要住院,如果腸息肉數量較多、體積較大、已有癌變,需要住院手術治療。

    腸癌是指?主要有哪些症狀?

    腸癌,屬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逐漸增高,根據腫瘤所處部位,分為結腸癌、直腸癌、小腸腫瘤(較少見),其中直腸癌發病率要高於結腸癌,腸鏡下觀察,可能是體積較大、菜花型、乳頭狀、表面粗糙出血或潰瘍的瘤體,有時還會堵塞腸腔,導致腸鏡無法透過。

    早期腸癌同樣無明顯特異性症狀,可能僅是便血,隨著腫瘤進一步生長,出現破潰、感染後,可能會出現黏液膿血便、裡急後重、腹瀉便秘交替、放屁腥臭、排便次數增加、腹痛、腹部包塊、消瘦、乏力、貧血等症狀,如果腸癌侵犯鄰近組織,或轉移到肝肺等,可能會出現尿頻、尿急、腰骶疼痛、黃疸、胸悶、腹水等症狀。

    相比其他惡性腫瘤,腸癌早發現、早治療,預後較好,對於中晚期腸癌,積極配合醫生,規範合理治療,患者保持積極樂觀心態,同樣可獲得較長的生存期。

    日常如何預防腸息肉、腸癌?

    單純從症狀是無法鑑別、診斷兩者的,可透過腸鏡檢查、病理來明確,如果出現便血、腹瀉便秘交替等症狀,建議及時就診,做直腸指檢、鋇劑灌腸、腸鏡等檢查,早明確早治療。

    對於兩者的預防,多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預防。

    1、飲食生活方面

    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多飲水,減少紅肉、高脂、高動物蛋白、辛辣油炸、醃製加工類食物攝入,可適當攝入維生素C/E含量高的食物。

    最好戒菸酒,加強體育鍛煉,避免久坐,控制體重,保持規律排便,同時也要學會紓解壓力,避免長期處於焦慮、緊張、擔憂情緒中。

    2、重視腸道健康

    平時要飲食有節、避免腹部著涼,如果患有慢性腸炎、痢疾、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要堅持、積極治療,以免久治不愈,病程遷延。

    如果有長期便秘、腹瀉史,要儘早就醫,明確原因後,針對解決,同時也要重視腸鏡檢查。

    3、定期體檢

    除了有腸癌家族史、息肉病史、炎症性腸病史人群外,40歲以上的普通人群也要做好腸道篩查,包括便常規、糞隱血試驗、直腸指檢、腸鏡檢查等,來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 3 # 天天醫學

    腸息肉可以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一般分為腺瘤樣息肉、炎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化學性息肉及腸黏膜肥大贅生物性息肉等型別,其中腺瘤樣息肉有癌變傾向,其它都是良性病變,息肉小的時候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只有長到較大時才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和以下症狀:

    1.小腸息肉:常常在發生間歇性的腹痛、腹脹、嘔吐、果醬樣大便等腸套疊的症狀時被發現。

    2.直腸息肉:直腸裡的息肉會發生間歇性腹痛、腹瀉、膿血便、裡急後重等症狀。

    3.結腸息肉:結腸裡的息肉會發生間歇性的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大便形狀異常(排出的大便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候還附著有血痕),少數患者可有肚子悶脹不適,隱痛或脹痛、便血的情況發生。

    大腸癌絕大多數都是腺瘤樣息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良性疾病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早期僅僅表現為以上良性病變的症狀,直到病情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時才會出現持續性加重的以下症狀:

    1.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的改變:這是大腸癌最早出現的症狀,常表現為血便或糞便化驗隱血陽性。有時候會出現頑固性便秘,大便形狀變細症狀。還會發生腹瀉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的症狀,糞便中沒有明顯的黏液和膿血。

    2.腹部疼痛:多發生於右側結腸癌時,表現為右側腹部的鈍痛,或同時牽涉到右上腹和中上腹部。由於腫瘤增大會使胃結腸反射加強而出現餐後腹痛症狀。當結直腸癌併發腸梗阻時腹痛症狀加重表現為陣發性的絞痛症狀。

    3.腹部腫塊:當腫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或向腸道外發展時,會在腹部四周腫瘤發生的部位摸到質地堅硬,表面呈結節狀,活動度差的腫塊,並伴有明顯的黏液膿血便症狀。說明病情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

    4.全身情況改變:由於長期的便血、腹瀉及飲食減少而發生貧血、低熱、乏力、消瘦等慢性出血、營養不良及消耗症狀。病情發展到晚期時會出現腸梗阻、腸出血及癌腫腹腔轉移引起的相關併發症。一般來說,右側結腸癌以全身症狀、貧血和腹部包塊為主要表現;左側結直腸癌主要以便血、腹瀉、便秘和腸梗阻等症狀為主。

    從以上各自的症狀特點來看,腸息肉和腸癌的症狀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腸息肉的症狀比較輕微,多為間歇性發生的症狀,不會持續性加重而出現便血、腸梗阻、腹部包塊及嚴重的消耗症狀。腸癌的症狀一旦發生,常表現為持續存在,並進行性加重的腸道出血、腹部疼痛、包塊、梗阻等症狀。所以在平時生活中人們應該重視反覆發作或持續存在的腹痛、腹瀉、糞便性狀改變及貧血、消瘦等症狀,一旦發生,就應該及時進行腸鏡等相關檢查,以明確原因,然後根據檢查結果加以正確合理的治療,且不可麻痺大意,使病情任其發展而影響身體健康。

  • 4 # 胃腸醫生廖曉彪

    腸息肉和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兩種疾病,兩者之間既有聯絡又有區別。但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腸息肉還是腸癌,一旦發生,對於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以及正常的消化系統功能都會造成較大的影響,需及時進行治療。

    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如果發現,可透過手術治療的方式切除,但是有復發的風險。而腸癌則是腸道的一種惡性腫瘤,患病後患者需長期進行正規治療以控制病情。

    一般來說,腸息肉的臨床症狀表現比較隱匿,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消化道症狀如腹痛等等。除此之外,患者的排便習慣也有可能會發生改變,但都不太典型。較為典型的是某些腸外症狀,以及某些不明原因的便血或者消化道症狀。由於本病症狀較為隱匿,因此在臨床上也要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對於高危人群應注意作進一步的檢查。

    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在患病早期,患者早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是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的臨床症狀會越來越明顯,逐漸表現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消化道症狀,另外,還可出現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到了癌症晚期,腫瘤還可發生轉移導致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明顯病變。

    總而言之,腸息肉和腸癌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腸息肉屬於良性病變但同時也是腸癌的癌前病變,如果不及時切除,那麼很有可能會發展為腸癌。而腸癌是明確的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其症狀表現隨著疾病的進展會越來越明顯,甚至可能出現轉移或者浸潤。

  • 5 # 胃腸吳青

    腸息肉是良性病變,往往不引起任何症狀,僅僅是在體檢或者腸鏡檢查時偶然發現,如果引起症狀,可能會引起便血的症狀,在行結腸鏡檢查時會發現結腸息肉樣病變給予切除並且行病理診斷回饋是腸息肉。如果是腸癌,早期可能與腸息肉症狀相似,隨著病變進行會引起腹部疼痛,腹部包塊,乏力,貧血,消瘦,體重減輕等症狀,會引起無痛性便血,便血量逐漸增大。

    一般情況下腸道內的新生息肉或者較小的息肉並不會引起不適症狀,多數情況下是在體檢過程中被發現的,此時,醫生會建議患者做腸鏡或者其他檢查進行癌症篩查,防止出現不好的情況,同時也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很多人群在被檢查出類似情況時,會不由得往最壞的情況考慮問題,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其實,有時候大可不必太過擔心。

    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及早預防和治療惡變質的可能,是一種保護行為。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沒有向癌腫發展的傾向,這一部分大多為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會產生明顯的症狀表現。只有當息肉的數量、大小、質地、產生部位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生腹瀉、腹痛、大便習慣改變的情況,但是不會產生像癌症一樣的全身性表現,比如突然間的身體消瘦、疲乏無力、無規律的粘液膿血便、不能緩解的腹痛等。

    在息肉裡面,有一種型別則需要警惕癌變的風險,那就是腺瘤性息肉。當前比較認可的說法是,此型別息肉很可能是癌前病變,其大小、數量、部位和增生的程度都是該型息肉向腫瘤轉變的重要參考因素。這一型息肉如果產生異常的軀體症狀,那麼將和腸癌的表現很相似了。因此,如果發現是一型別的息肉,應該及早將其摘除,從而降低其癌變風險。

  • 6 # 學醫的Bellona

    首先,息肉是一種形態學的描述,只要是在空腔臟器,突出黏膜表面的異常組織都可以被稱為息肉樣改變,但是有很多在取出來活檢之後發現並不是息肉,所以用息肉樣的增生物來描述可能稍微準確一些。息肉非常常見,比如有時候正常人體內會因為炎症作用引起區域性組織增生,形成息肉樣的改變,而炎症消失後,息肉也會消失。但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型別的息肉會有癌變的傾向,我們稱為腫瘤性息肉。而長在腸腔裡的異常增生物會對人造成哪些影響,和息肉大小、數量、部位等因素有關,臨床上有很多患者不是因為有症狀,而且單純體檢發現腸息肉。還有的患者沒有症狀但是便常規潛血做腸鏡發現息肉。也有患者因為便血或者腹痛等情況就診,然後發現。而腸癌和腸息肉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有一種息肉樣的改變,叫結直腸腺瘤,它是一種發生在結直腸的腫瘤性息肉,在某些情況下病變會進展,有惡變可能,因此這種息肉建議切除,以防惡變。腸癌的早期症狀主要是排便習慣以及排便性狀的改變,常有血便,有時候表現為便秘,有時候腹瀉,或者二者交替。腸息肉的也有可能表現出便血或者腹瀉的症狀,尤其位於直腸下段的息肉,大便帶血很常見。因此,僅從症狀來看是息肉還是癌不大客觀,最好結合腸鏡、查體更直接來看,尤其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需要警惕惡變可能。

    (圖片源於網路)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您。

  • 7 # e醫路同行

    你好!腸息肉和腸癌症狀上有何區別,這個問題可以說很難回答。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約半數的腸息肉無臨床表現,當伴有併發症時,才會出現腸道刺激徵、便血等;然後腸癌,該病起病隱匿,早期常僅有大便隱血陽性,隨著病情進展,才會出現諸如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性狀異常、腹痛、腹部腫塊等,等到症狀明顯以後,多半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況且,部分腸息肉和腸癌之間存在演變的關係,症狀也存在交叉,所以說單靠臨床症狀來區別這兩個疾病,對於疾病的發現和治療,意義不是很大。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認識一下這兩個疾病(但就結腸來說)。首先,人體黏膜表面出現贅生物,我們可以統稱為息肉。腸息肉即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部的隆起狀病變,可單發或多發。本病的發病原因目前考慮與腸道慢性炎症、病毒感染、生活習慣、年齡因素等相關,其臨床表現不典型,常致併發症出現,才有腸道刺激症狀(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繼發感染可見黏液膿血便)、便血、腸梗阻及套疊(盲腸息肉多見)。其病理分型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性以及其他諸如化生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直徑大於2cm的廣基腺瘤性息肉如治療不及時,或有癌變(約半數左右)。除了基礎疾病的治療,腸息肉多采用內鏡下治療(摘除或套扎),癌變風險高的型別,行腸段切除。

    腸癌,本病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腫瘤性疾病病因都不甚明確,目前考慮與高脂肪低纖維飲食、腸道細菌紊亂、遺傳因素等相關。其臨床表現正如上面所說,無典型症狀,早期可僅出現大便潛血陽性,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排便習慣、大便性狀(血便、膿血便、大便變細等)改變,腹痛,腹部腫塊,低熱等等。本病的治療,以早期發現,手術切除為最佳。可配合放療,術後也可配合化療。可見,這兩個疾病,從症狀的不典型,症狀之間的交叉來看,單從臨床表現來區別,困難很大。所以當患者有腸道相關疾病表現時,腸鏡檢查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所有的朋友都應該注意體育鍛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減少高脂飲食、補充維生素、戒菸等。

    關注ICU張醫生,健康諮詢,隨時恭候。

  • 8 # 練磊醫生

    腸息肉分為很多種,從病理學上看可分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以腺瘤性息肉最為常見,並且腺瘤性息肉具有較大的惡變風險,是目前公認的癌前病變,其大小、數量、部位、增生程度及病理型別是其癌變病變的重要因素,將腺瘤性息肉切除可有效地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已成為共識。

    多數腸息肉由於很少引起不適症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在體檢或檢查結腸鏡檢查時才被發現,但是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瀉、肛門墜脹、大便性狀改變等腸道情況,並且以上症狀缺乏特異性。研究表明血便對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臨床上應高度重視血便症狀,對於此類患者應及時行結直腸鏡檢查。

    儘管大腸癌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們健康的惡魔之一,但早期的大腸癌往往也是沒有什麼症狀的,很容易被人忽視,它們出現的症狀往往與息肉十分雷同:近期內持續性腹部不適、腹痛、腹瀉、便秘、膿血便或粘液便等缺乏特異性的症狀,加上腸息肉會進展為腸癌,因此透過症狀來區分兩者,其實意義不大,兩者的區分最終仍需要透過結腸鏡檢查取活檢,明確性質。

    雖說腸息肉分良性與惡性,炎症性息肉可透過服用藥物使其消失,但由於腸息肉、早期腸癌出現的症狀缺乏特異性,故當大便次數、形狀、顏色發生改變等情況,患者應及時就醫,進一步明確病因。早發現早治療,對大腸癌患者是十分關鍵的。

  • 9 #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大多數人會認為腸息肉和腸癌之間並沒有任何聯絡,但其實由於兩者之間的症狀非常相似,導致不少腸癌早期患者會被誤診為腸息肉治療,進而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鑑別腸息肉與腸癌兩者症狀上的區別呢?便寶寶教大家一招吧。

    (1)腸癌通常是指已經發生惡變的疾病,而腸息肉則是指還未發生癌變的良性疾病。兩者發病後均有便血的症狀發生,但腸癌便血時糞便和血液一般會混合在一起,部分腸癌患者還可能會出現黑便症狀,而腸息肉便血通常是糞便和血液是互相分開的。

    (2)腸息肉患者不一定會出現腹痛症狀,但腸癌患者卻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如果不盡早治療還可能導致腸梗阻等併發症的發生。

    但是,由於腸癌早期其症狀並不是特別明顯,所以時常容易被大家混淆為腸炎、痢疾等疾病。因此,建議若有不適的症狀,不要自己隨意判斷病情,應做全面檢查,避免耽誤病情。

    (3)腸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糞便形狀異常的情況,也有可能不會出現,而腸癌發生後不僅會出現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的情況,通常還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情況,比如出現便秘、腹瀉兩者交替出現的情況,或便後多有裡急後重感。

    溫馨提示:若出現有以上症狀的患者,既不要隨意輕視病情,要及時確診和治療,大腸癌早發現早治療能大大提升五年的生存率,早期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高達95%。因此,大家不需要抱有太大的心裡負擔,儘早接受科學檢查和治療才是擺脫疾病的最佳手段。

  • 10 # 消化內科葉醫生

    從我做過的腸鏡經驗上看,除非長在比較靠近肛門口的直腸和乙狀結腸且比較大的息肉會有肛門異物感,便血之外,剩下幾乎所有的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除非長到巨大把腸腔給堵了才會有梗阻的症狀。

    當然有一些人會有非特異性的症狀:特別是較大的息肉可能會有偶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瀉、肛門墜脹、大便性狀改變等腸道情況,並且以上症狀缺乏特異性。

    當然在此提醒一下如果有血便症狀、特別是粘液膿血便還是要高度重視,不管什麼原因出現血便除非你以前已經確診過痔瘡,要不然最好都去看一下醫生,最好做個腸鏡排除一下腸癌或者大的腸息肉。因為大腸癌早期的也是非特異性症狀,跟息肉差不多的症狀,如果沒有在意發展腸晚期腸癌治療起來就很難治療了。

    總結:腸息肉和腸癌在早期其實是沒什麼特異性的症狀,如果有也是很難區分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常規體檢的時候做一個胃腸鏡體檢,基本可以90%以上排除腸息肉,99%以上排除胃腸癌。

  • 11 # 御方堂中醫

    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紛歧,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殖的後果。

    直腸癌(rectal cancer)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以及食道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佔65%左右)絕大大都基因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佔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1,直腸癌是一種生活體式格局病。

    直腸癌的早期症狀

    1.大便中有膿血,粘液.

    2.大便習氣改變,回數增多或腹瀉,裡急後重.

    3.大便帶血或出現玄色糞便.

    4.大便外形發生改變,變稀,變扁或帶槽溝.

    5.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6.突發的體重減輕.

    7.原因不明的血虛.

    8.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進食要求減退.

    9.肛門部或腹部有腫塊.

    10.發明有多發性便秘有什麼好方法請幫我翻譯一段,是中文翻韓語的。急需要!!我 息肉或咪咪狀腺瘤.

    如遇以上情況,該當即到病院舉行檢查,以免誤診,漏診而遲誤療治.

  • 12 # 胃腸健康科普ZZPO

    你好,我是一名胃腸外科醫生,腸息肉和腸癌症狀上有哪些區別呢?

    首先腸息肉一般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樣息肉等,一般息肉較小可能沒有特殊症狀,但是如果腫瘤體積較大時可出現腹痛,便血或者梗阻症狀。

    大腸癌患者症狀一般為:可觸及腹部包塊,梗阻症狀或者粘液血便。一般伴隨著消瘦,低熱,貧血症狀。有些患者可表現為腹瀉與便秘症狀交替出現。

    兩者最重要的鑑別方式就是結腸鏡檢查,因為息肉有癌變的機率,所以提醒一下,結腸鏡檢查非常有必要。

  • 13 # 杏花島

    一般情況下腸道內的新生息肉或者較小的息肉並不會引起不適症狀,多數情況下是在體檢過程中被發現的,此時,健康管理中心的醫生會建議患者做腸鏡或者其他檢查進行癌症篩查,防止出現不好的情況,同時也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很多人群在被檢查出類似情況時,會不由得往最壞的情況考慮問題,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其實,有時候大可不必太過擔心。

    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及早預防和治療惡變質的可能,是一種保護行為。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沒有向癌腫發展的傾向,這一部分大多為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會產生明顯的症狀表現。只有當息肉的數量、大小、質地、產生部位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生腹瀉、腹痛、大便習慣改變的情況,但是不會產生像癌症一樣的全身性表現,比如突然間的身體消瘦、疲乏無力、無規律的粘液膿血便、不能緩解的腹痛等。

    在息肉裡面,有一種型別則需要警惕癌變的風險,那就是腺瘤性息肉。當前比較認可的說法是,此型別息肉很可能是癌前病變,其大小、數量、部位和增生的程度都是該型息肉向腫瘤轉變的重要參考因素。這一型息肉如果產生異常的軀體症狀,那麼將和腸癌的表現很相似了。因此,如果發現是一型別的息肉,應該及早將其摘除,從而降低其癌變風險。此時,希望有這一表現的人群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儘快改變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將生活和工作的中心轉移到自己的健康上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是身體給自己發出的一個警告訊號,需要就是修正。

  • 14 # 家庭醫生名醫線上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腸癌是發生在腸道的惡性腫瘤,也就是說有些腸息肉患者發生惡變也就是腸癌了,只不過可能是屬於腸癌的早期。但是,大多數的腸息肉是良性病變,發生腸癌的畢竟是極少數的。

    其實,腸息肉如果比較少、比較小,一般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除非長在比較靠近肛門口的直腸和乙狀結腸,且是比較大的息肉會有肛門異物感、便血外,剩下幾乎所有的息肉都沒有症狀,除非形狀巨大把腸腔給堵住了,才會有梗阻的症狀。當然有一些人會有非特異性的症狀:特別是較大的息肉可能會有偶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瀉、肛門墜脹、大便性狀改變等腸道情況,並且以上症狀缺乏特異性。

    當然在此提醒一下,如果有血便症狀、特別是粘液膿血便還是要高度重視的,不管什麼原因出現血便,除非以前已經確診過痔瘡,要不然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最好做腸鏡排除腸癌或者大的腸息肉。因為大腸癌早期也是非特異性症狀,與息肉差不多的症狀,如果沒有在意發展,腸晚期腸癌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 15 #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2018年10月29日 曾醫生有問必答)

    腸息肉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泛指腸腔內突出和隆起性病變,任何結腸黏膜上的隆起病變皆可稱為腸息肉,但病理型別卻有很多種,可以是腺瘤、炎性增生、區域性黏膜肥厚、癌腫等。肉眼看是息肉,實際上卻是不同疾病,預後和治療也不一樣。

    想透過症狀來鑑別腸息肉和腸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所有的腸道疾病症狀都比較類似,如常見的便血,還有腹痛、便秘、腹瀉等排便習慣改變,如果是特殊型別的息肉(如絨毛狀腺瘤等)則會出現便頻、粘液便、排便不盡感等;如果出現在直腸內的息肉,還可以出現肛門墜脹不適感、裡急後重感等。以上這些都是腸息肉和腸癌早期的共同表現,想透過症狀做到發現早期腸癌,是不太切實際的。

    晚期腸癌可以出現獨特症狀,如不明原因的貧血、乏力、疲勞、食慾減退、消瘦、消化不良、發熱等症狀,這些症狀緩慢出現,不一定會出現腸道症狀,常不引起病人注意,所以有一部分腸癌患者一發現就是晚期;中晚期腸癌出現癌腫破潰時,才會出現腸梗阻、便秘與腹瀉交替、粘液血便、大便變細等症狀。曾醫生不希望出現這些症狀時才引起大家注意,更應該早做腸鏡檢查。

    無論是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家息肉病等,或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都有可能引起癌變可能,所以建議有腸道正常者,皆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可以做直腸指檢、纖維結腸鏡或氣鋇灌腸雙重對比造影檢查明確診斷。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16 # 普外科翟醫生

    息肉多數是做腸鏡的時候發現的,本身沒有特異的症狀。

    腸息肉可以進展為腸癌,所以一經發現儘早切除。

  • 17 # 蘭醫人

    腸息肉是一類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的臨床診斷。

    一、腸息肉

    腸息肉可以長在腸道的任何部位,十二指腸息肉、小腸息肉、結腸息肉、直腸息肉,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有的可以出現反覆發作的腹痛和腸道出血。

    一個或多個腸息肉非常容易治療,帶蒂的息肉可以腸鏡下摘除或者圈套蒂切除。

    但是,如果腸息肉多了,數目超過100顆,而且表現相應的臨床表現,稱為息肉病。

    息肉病,經過腸鏡檢查,病理活檢後,對於懷疑有癌變傾向,則行部分腸切除術。

    二、腸癌,分結腸癌和直腸癌。

    結腸癌:

    結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中國以41~45歲人群發病率高。近20年來尤其在大城市,發病率明顯上升,且有結腸癌多於直腸癌的趨勢。

    症狀:1、最早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的改變,如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拉肚子,便秘,糞便中帶血、膿液或黏液。

    2、肚子出現持續的隱痛,腹部不適,或腹脹。

    3、隨著腫塊增大,可在體表觸及堅硬的腫塊。

    4、有的病人還會出現貧血、消瘦、乏力、發熱等。

    另外,結腸可分為左側結腸和右側結腸,右側結腸以貧血和腹部腫塊為主要表現。左側結腸以腸梗阻、腹瀉、便秘、便血為主要表現。

    直腸癌:

    直腸癌是乙狀結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癌,較常見。

    症狀:

    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

    便意頻繁,排便習慣改變,肛門下墜感,裡急後重,排便不盡感,下腹痛。大便表面帶血和黏液,嚴重的出現膿血便。可以總結為:便血、便頻、便細、黏液便、肛門痛、裡急後重、便秘。

    疾病還是要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當出現以上症狀時要去正規醫院檢查,必要時做腸鏡檢查。

  • 18 # 煙雨長卿

    感謝提問。

    腸息肉包括非腫瘤性和腫瘤性,前者包括炎性、增生性和錯構瘤性等,後者主要指腺瘤。

    腸癌主要是由腺瘤惡變而來,少數不經腺瘤途徑直接生而為癌。

    腸息肉一般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則需要考慮以下可能:1.腺瘤發生癌變,引起出血、梗阻,臨床表現為便血、腹痛、腹部包塊。2.息肉體積較大,引起腸套疊、梗阻,臨床表現為腹痛、便血、腹部包塊。

    腸癌早期可無明顯症狀,中晚期可出現消瘦、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情況,甚至出現肝肺轉移等導致的腸外表現。

    因此,當出現腸道臨床報警症狀,多為腸癌或息肉已經發生癌變。

  • 19 # 康復科鍾醫生

    前段時間我哥哥由於大便次數增加,稀便,胃腸不適來諮詢我,他十分恐懼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為了讓他放心給他安排了腸鏡檢查,結果提示是非腫瘤性腸息肉,囑其隨訪,他寢食難安的症狀也瞬間消失了。

    其實早期的腸息肉和腸癌都沒什麼特異性的症狀,最好的辦法還是做一個直腸指檢和腸鏡檢查。現在的腸鏡也是無痛的,並無明顯痛苦,費用也不是很高,比起成天提心吊膽,寢室難安,做一個腸鏡還是讓人放心的。腸鏡基本可以90%以上排除腸息肉,99%以上排除胃腸癌。50歲以後,建議每隔一年可以做一次腸鏡檢查,如果️息肉等還需密切隨訪,防患於未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粕喂牛,生的好還是熟的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