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筆心墨1
-
2 # 草藥黃曉敏
中醫藥需不需要再創新,我認為從基礎理論到診斷方法,再到藥物方劑,基本上是完整的,對創新我不贊成,主要做的是怎樣挖掘古代中醫的精華,再就是對中藥材種植,野生藥材的保護利用,對中藥材飲片加工的規範,保證質量要求才是根本。
-
3 # 管家婆美縫劑蘇州總銷
現在中醫之所以受到質疑,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西醫全面運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功能,而中醫學的很多理論、治療方法還不能與現代科技完全融合。二是現在的中醫發展水平高低不齊,很多打著中醫旗號的機構和人員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中醫,他們拉低了中醫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這兩個原因也使得中醫的地位現在比較尷尬,中醫從業者也面臨著很多壓力和挑戰
另外政府不作為不重視也是中醫發展不上去的原因,舉個例子,一個民間中醫人可以頂好幾個醫院,所以說,自己腦補
很多人覺得中醫治病太慢,其實你們沒有見過真正的中醫,現在民間比較牛的中醫都不用燙藥、他們自己都用藥丸或者膠囊,效果比西藥快啊,而且效果相當好,沒有任何副作用,但是國家會說你非法行醫,自己生產假藥真是搞笑,無語。
其實各種絕症癌症還有各種慢性病,在好的中醫人眼裡都是可以治癒的
建議放開民間中醫人的手腳才可以發展中醫,我建議是讓民間中醫人備案制行醫,西醫已經發展到了盡頭,只適合急救,外科。內科,簡直一竅不通。
-
4 # 雨點玉山
能問這個問題,證明你不懂中醫。
實際上真正的中醫每時每刻都在創新。
中醫處方是針對性很強的,很個性化,很靈活變動的,對於同一病人,甚至有可能前一次與後一次的藥方藥量都會不一樣。
中醫裡的每一種單味藥,就像棋局中的每一粒棋子。
棋子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作用,真正的厲害之處在於各個棋子布成了的整個棋局。
這個棋局可以隨著對手的棋局隨時隨地變化。而下棋者是中醫人,對手就是疾病!
而真正的中醫人就是懂得對每一味中藥排兵佈陣的下棋人,是同疾病對陣的將軍。
所以,中藥的創新和變化就是一張張中醫藥方。不同的藥方就有不同的療效。
中醫需要創新的不僅僅侷限於中藥研究,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創立一個相對容易的學習體系和思路,如何讓每一位後學者如何更快速地學習中醫的精髓! -
5 # 雲端美
確實有中醫人希望固守古中醫理法方藥,主張中醫獨立發展,成立國家中醫委與衛健委各自履行職能平行存在。李可大師就是一個代表人物,火神派重用附子;他認為中西醫思維完全不同無法在思路上結合。
希望藉助西醫,豐富中醫醫療手段,學習西醫模式創立第一家中醫醫院,分科治療,著書立說——他就是張錫純。他堅持中醫為主,在中醫思維基礎上抓取需要的西醫藥。
挖掘中醫著作,探求分離起決定作用成分,精準醫療。代表人物屠呦呦,她認為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
各大藥廠、中醫藥大學等,研發可以注射的中成藥。膠囊、顆粒、藥片、口服液已經比較普遍,方便服用。
我認為保持開放的、自由的學術氛圍,讓從業者根據醫療需求和治療效果展開自己的發展思路。即便堅持傳統中醫思維,也有創新空間;比如對國外植物藥的發掘。
中醫一直在創新發展,里程碑式的人物也不少,至於成就大小有各種因素影響,但問耕耘,莫管收穫,不要太功利,那不是做學問。
-
6 # 混吃混喝混光陰
先繼承再談發展吧!如果都能達到李時珍,孫思邈,華佗的水平再說不遲,不會走就想跑,結果只能是一個跟頭連著另一個跟頭。溫故而知新!
-
7 # 雪蓮花157834530
中醫藥肯定要創新。因為中藥的藥性及配伍應還大有研究的內容。古時沒有現在的條件,都是透過自己嘗,病人用總結的一些經方驗方,如果就此躺在上面不思進取是會落伍的,更會遭某些人嫌棄。如何發揮中藥的藥效,更快更好地治病還有待中醫大夫們深究。
-
8 # YangliyingDTT
明末顧炎武有詩云: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中醫傳承至今兩千年餘,名醫薈萃,底蘊深厚,如家傳之瑰寶,濟世活人無數,絕不是某些人認為僅僅是“文化現象”。她飽含著哲學、科學和佛學原理,融會貫通自成體系。傳世至今自然有她的合理性,只是“陽春之曲和者寡”而已。
作為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之一如《內經》,很有必要大眾化、通俗化,以適應飛速變化的時代發展的需要。所謂“還要創新”即迫切需要功力深厚的哲學界、醫學界和佛學界的領袖級人物,由國家有關部門統一組織,成立一個教材編輯組,用現代科學知識、語言,作重新系統性解析,以替代目前中醫院校的非今非古、不西不中、拼湊對接的中醫教材。
如此,中醫(藥)事業真正振興可能為期不遠。
-
9 # A2872536
從那個角度談?中醫藥本身須因人因時因病之不同階段施策之本身就是不斷創新之舉。若從西醫角度談須真正悟透中醫藥之理才能談所謂創新但恐變為非驢非馬之怪胎。我看還是中西醫老老實實各按本份發揮各自特長找出互補之處為上策。畢竟為人類服務之術不是中西爭鬥之術。總有共同存在互相補充之處!
-
10 # 東北人246502966
中藥要在種植上下工夫,產地,炮製與加工,不要一看那都種,現再一班病,用蘿蔔,白菜都可治病,家用電器可治高血壓。不一定非用中藥。很多用手治療的方法。
-
11 # 一襟浮雲
不需要,如果說做樣本的話,中醫藥在中國人身上已經使用了幾千年,幾千年的中國人有多少?這個樣本還不夠大嗎?人與人體質不一樣,用藥肯定不一樣,不可能做西醫那種統計的,什麼是是科學,把病治好了,就是科學。首先,中醫治療,必須辨證論治。而且中醫一定會有大作為的,希望政府和社會對中醫要有信心,中醫絕不只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如果早用上中醫藥,治癒率肯定加快,中國完全可以用中醫藥從提免,防毒,退熱三個方面治療,而且效果不亞於任何西藥,副作用小,中醫治療,一個是速度,另一個就是不要千人一方,中醫的治病原則是辨證論治,中醫大夫一定要到第一線,瞭解每個病人具體,尤其是舌苔,這樣才能治好病。
-
12 # 閒雲堂主人
中醫學具有東方民族性、歷史性、時代性;以科學為基礎,以微觀和宏觀為統籌兼顧論證,以生命、生存、生活、環境、節氣、天地人為依據問脈行診,固本驅邪,治標治本,藥物純天然無需化學提煉合成,屬於(東方哲學體系)形而上的醫學世界觀。
西醫具有西方民族性,起步晚沒有歷史性,屬於當代醫學;以解剖為基礎,注重形而下的微觀世界,細胞、細菌、分子等,科學理性,定向思維;藥物以殺死病細胞、病菌為主導的醫治思想,由於西醫沒有辯證思維,追求理性客觀邏輯,哪疼治哪,不以人為本的統籌兼顧,分割而治,好壞細胞一塊殺死,對人體傷害極大,治標不治本。藥物主要是化學激素類,後遺症不可估量,屬於形而下的西方醫學觀。
-
13 # 打掃門前雪
與西醫比較,中醫強調固本培元哲學醫論,以開服中藥湯為手段,中藥目前是中醫首選。有些疑難雜症,藥到病除,比西醫快不知多少倍,而且是真正根除病症。但問題是,有的病人腸胃已經極虛弱,吃啥都不吸收,這時即使吃仙丹都無效的,也束手無策。這是疑難雜症之首。一樣的症狀,為什麼這單子對A可以,用在B卻反效果呢?這就是問題所在。中醫全稱是 由針,砭,藥,灸四大組成。藥的重要性才排第三。前兩個才是中醫精華,因為,針,砭可以疏通人體脈絡,直接固本培元,效果立竿見影,比中藥還神奇的(注:庸醫沒有這個能力,別被網路影片宣傳某個穴位可治某個病誤導,經絡不是簡單拆分單一穴位使用的)。當下現在討論中醫,僅僅就是開藥方,這是不完整的體系,甚至捨本求末做法。中醫需要完整體系。不要片面強調吃藥治病,有些病,光吃藥也好不了的。
-
14 # 鬼谷子大人
挖掘都不夠,何必執著去創新?先把現有的弄明白了創新也不遲,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創新就是個笑話。根本就沒有一個集大成者的大師去開拓。
-
15 # 雲開山夫
中醫是一門利用自然物品、陰陽五行對人體五臟六腑進行治療的自然醫學,不需要創新,而自然物品豐富博廣、人類疾病種類奇多,所以還要不斷探索,開發更多物品對人們的作用、研發對付各種疾病的湯方。
-
16 # 赭紅
中藥的發展就是提純淬鍊有效成分,精化。
過程不問中西醫。
中醫藥需要發展、完善,不需要創新。
-
17 # 手機使用者5050491879
必須的,中醫要想活下來必須創新改革,幾十年中醫停止不前,沒有跟上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一直固步自封,沒有實質的突破,致使中醫走到如今尷尬境地,中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短板,下功夫創新和與時俱進,中醫不是被西醫擊倒的,中醫·是被自己擊倒的,中醫不是被中醫黑傷害的,中醫是被一成不變的中醫理論傷害的,政策、資金只能救一時,但救不了一世,中醫還得靠自己的努力奮鬥。
-
18 # 風影狂刀
當然要創新,地理,氣候,人文,生活習慣等等都在變化,你不跟著變不落後才怪。不但要變更是要大變革,中醫學實踐於大自然,經過了幾千年的實踐經驗,已經很成熟了。可是醫學又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學科,後人應該做的是以傳統醫學為基礎,以現代科技為手段(包括管理),以人與自然為目標。這就應該是中醫的方向
-
19 # 亮哥何
肯定在創新,人工智慧或許能更加有利於中醫的創新。中醫在治療新冠病毒發揮的作用更顯得4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心態急需調整
-
20 # 老唐九叔
中醫藥應該要從醫學技術上的科學創新,醫學上的藥物,藥性,配方,配藥,而創新,為中醫中藥的發展而努力,為中醫藥的配伍而製出更創新的成藥。
回覆列表
巫醫,算命,跳大神還需要創新嗎?信的人少了自然就消亡了。中醫也是這個道理,信的人少了就就消亡,如同算盤這樣的國粹在計算機面前還是進博物館了,中醫進博物館不會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