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吟風社

    首先說結論,關羽勝過顏良無疑問,但如果不突襲分出勝負可能要在百合後。

    關羽殺顏良雖然是突襲,但反應力也是實力的一部分,關羽在土城也曾遭到張飛突襲,但他空手都能閃過,這表現遠不是顏良可比的。

    關公望見張飛到來,喜不自勝,付刀與周倉接了,拍馬來迎。只見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鬚,吼聲如雷,揮矛向關公便搠。關公大驚,連忙閃過。

    此外、程昱、曹操、袁紹一致認為關羽能勝顏良,也佐證這一點。

    最後就劇情作用而言,不管花了多少渲染顏良、文丑的筆墨,都是為了凸顯關羽神勇的,也就算說這兩個人其實就是墊腳石的作用,哪有可能陪襯比被陪襯物件更牛逼的呢。

  • 2 # 第三根肋骨的門神

    劉備:有個紅臉長鬚大個子是老子拜把子斬雞頭燒黃紙的兄弟,身在曹營心在漢,陣前必來相投。萬勿施放冷箭。報老子名號,他納頭便拜!

    顏良:大耳賊……老子做鬼也畫圈圈詛咒你生個兒子是腦殘……

  • 3 # 阿宅小巖

    應該差不多,可能顏良還佔上風,顏良在白馬打的曹操滿營鎮服沒人敢出戰,關羽可沒有,五關那些人,秦琪蔡陽夏侯惇,哪個服關羽了?

  • 4 # 文先生9217

    在下認為,顏良二十合敗徐晃,如此武藝,恐怕呂布也未必做到,在正常情況下關羽不是對手,恐怕難撐三十合,因為徐晃與關羽不分勝負。

  • 5 # 董治1

    因為羅貫中是羽黑雲迷。

    斬顏良是正史記載,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是已有話本。但是羅沒少埋汰二爺,三英戰呂布原話本是張飛單挑,結果改成哥仨兒打人一個。然後二爺又成了中箭虎,動不動就傷了,基本就是矮化處理。

    至於趙雲白馬銀槍,七進七出的形象才是羅貫中塑造的。誰是親兒子肉眼可辨

  • 6 # 順其自然159220662

    總是有人提這種腦殘問題!

    什麼叫正常打?如果不是正常的打,如何把命丟了。

    兩軍對壘,敵我雙方,你死我活。難道還有出工不出力,造假行為,敷衍了事的人。哈哈!

    明擺著的,綜合實力高人一等,才有一招制敵的本領。誰在戰場上不想一招制敵,做到做不到,只有實力最公平。沒實力,又要講漂亮話,人死了,還有後人來討公道!呵呵!

    戰場,就是戰場。不能拿運動比賽場合的規則,心態,看問題。場合不同,先決條件不同,什麼都不同。要求廝殺打成比賽,虧也能想得出來!

    運動場上的高手,有戰勝他人的實力。上了戰場,不一定能打出花樣來,也許被秒殺,很正常。戰場要的是綜合實力。心理的,意志的,武力的,必勝信念的。天時地利人和形勢的。不能用單一的標準評價。

    所以,有人說關羽秒殺顏良,是不正常的打鬥,沒有任何道理。很公平。技不如人,甘拜下風,丟掉腦袋就是事實道理。

  • 7 # 了之禪師

    正常打也是關羽獲勝,演義裡不用說,正史裡關羽也是大將,鎮守一方的統帥,顏良不過是無傳記、無事蹟、無官職的小人物,袁紹的家奴而已。

  • 8 # 凱文二號

    說實話,我覺得如果讓關羽正常的與顏良進行對打,我不認為關羽能夠打敗顏良。

    顏良和文丑因為勇,強才成為袁紹手下最強的兩位武將,當時袁紹能夠那麼強大也有顏良和文丑的一分功勞。

    顏良能夠在正常交鋒20回合之後擊敗徐晃,和許諸對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

    而文丑射翻了張遼,打敗了徐晃,甚至還與神將趙雲五六十個回合戰平。但是顏良比文丑還要早十個回合擊敗徐晃,顏良的實力上來說會更強一些。

    就拿顏良文丑的這樣能力來說,在三國之中絕對是能夠排的上名號的武將之一,顏良不一定會敗給關羽。

    至於顏良為何一下就被關羽斬殺呢?因為當時曹操軍隊和顏良軍隊進行了混戰,在戰場當中十分的混亂,而關羽看到了顏良的位置所以,騎著最快的赤兔馬,開著疾走瞬間殺到了顏良的面前,可憐的顏良還沒有反應過來就看見一個人突然出現在面前,給你一刀。屬實是關羽偷襲得逞,年輕人不講武德。

  • 9 # 武松

    估計不分勝負,五十合後一方有人鳴金收兵,各自退回本陣。關二爺主要是自信,誰都不服,力氣大,偷襲本領一流,氣勢上對上任何人都不輸陣。顏良文丑武藝很高,名氣也很大,但好像自信一般,演義中顏良死的很蹊蹺,文丑像是被嚇破了膽,沒怎麼打自己膽怯了,扭頭跑結果馬還不快,然後就被砍死了。關二爺是比賽型武將,每每超常發揮,所以越來越自信,名氣也越來越大,顏良文丑是訓練型武將,有實力但一遇大賽就拉稀,沒有表現出對應的實力。古代打仗,實力差距不翻倍根本難分勝負。

  • 10 #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史書記載的是關羽憑藉赤兔馬快的優勢斬顏良是偷襲得手,顏良措手不及就被關羽秒了,真正公平交手關羽未必能勝顏良。

    最重要的一點是:關羽是主演,是主演,是主演,總要的事說三遍,主演怎麼可能被殺呢,況且關羽是正義和義氣的化身,怎麼能被顏良爾等鼠輩所殺呢?

  • 11 # 多彩人生1250382763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在《三國演義》皆輕描淡寫只說關羽馬快突然襲擊而斬殺二將。這是不可能的,您想,顏良,文丑是河北名將,張頜,高順都不如他倆名聲大,久經沙場,在戰場上豈有不準備之理,關羽策馬衝殺,到陣前就能一刀斬一上將?要知道古代佈陣有攻守策略的,有防騎兵衝擊的設施的,兩邊有強弓硬弩壓陣腳的,主將身邊有各將排列防護,不開啟鹿茬,拒馬樁,是不敢隨意衝擊的,再說再快的馬,名將起一刀招架是來的及的。這就可知顏良開啟陣門要攻擊曹方的,不防關羽先衝來,關羽名聲遠播,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戰績,讓顏良有怯意,先自弱了三分,自古有相剋之說,各有各剋星,已有預兆在前,關羽人高馬大,(關羽身高九尺,合現在2米左右,威風凜凜,長髯飄飄,力大刀重,顏一見,又弱了兩分,還有心問關羽什麼呢,說明內怯。馬戰一個照面只要一分心,力用不對,刀劈下來必死。文丑與關羽交戰知顏良被斬,也卻陣,只戰三合被關羽斬殺,取了首級,落同樣下場。

    如關羽顏良單挑,正式交鋒還得輸。先看顏良戰力,當袁紹用計得了冀州,公孫瓚派弟弟去討要分得地盤,袁紹不給,派兵伏擊殺了公孫瓚弟弟,公孫瓚起兵攻袁紹,他大將嚴鋼先行,被袁將麴義殺死,而麴義與趙雲戰不數合被趙雲一槍挑於馬下。而文丑被公孫瓚四大將圍住,被文丑逐一挑於馬下,而文丑只三合即六個照面被關羽斬殺,文丑與顏良齊名相當。當時三國戰將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關四張五六馬超"顏良,文丑在十名之後。而且趙雲救公孫瓚與顏良文丑大戰五十餘回合,公孫瓚援兵到袁軍退去。由此看關羽戰力遠超顏良,殺文丑用三合,那斬顏良費點勁,我看不過十個回合便斬顏良。

    不知見解,答的如何,望指導!

  • 12 # 敗入紅塵

    謝謝邀請,關羽白馬坡斬顏良、黃河邊刺文丑婦孺皆知。就因為這個,無論是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還是在大家的茶餘飯後的談論中,該二將都被排在了一流之外。畢竟,被人一刀殺的人是不能視為一流的。然而,顏良單挑張遼、徐晃,文丑單挑趙子龍也是眾所周知。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論述顏良、文丑的文字雖不多,但是從對他們的出場、戰爭經歷和單挑經歷來看,都足以顯示出他們的勇猛和驍勇。《三國志》中孔融就曾這樣評價過他們:“顏良、文丑,勇貫三軍。”雖然關羽勇猛異常,但是在白馬坡,顏文二人真的就這麼輕易地被關羽一刀一個殺了?真的就這麼輕易戰死了?還是另有其因? 一先聲奪人—兩將閃亮登場;英雄折戟—兩將草草而死關於顏良、文丑,雖然小說中從未給他們以正面的肖像描寫,但他們在尚未出場就讀者先聞其威名了。並在小說中多次提到過“顏良、文丑”之威名。關東各路諸侯共戰董卓之時,董卓手下有上將華雄來戰十八路諸侯,斬多員名將於陣前。此時盟主袁紹曾這樣嘆道:“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這就是說顏良足以匹敵華雄。至顏良、文丑出場,就遇韓馥手下耿武、關純。顏良立斬耿武、文丑砍死關純。使得袁紹入翼州。袁紹磐河戰公孫瓚之時,文丑更是盡顯威風,磐河橋上打得公孫瓚狼狽之極。瓚軍中健將四員一齊出戰,竟被文丑一槍刺死一人。直到趙雲出場,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丑這才撥回馬去了。袁紹遣顏良作先鋒,進攻白馬戰曹操。顏良統兵打仗還是有一手的,其排好嚴整的陣勢足以令善於排兵佈陣的曹操汗顏。原呂布手下的宋憲、魏續竟不怕威振天下的顏良!敢來出戰、罵戰。被顏良三合斬宋憲,一合殺魏續。接下來是徐晃與顏良的單挑。曹操問手下:“誰敢上前與顏良一戰?”此時在曹操手下尚還不算大將但是武藝高強的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了二十合,敗歸本陣。確實不是顏良的對手,且戰久了有戰死或是受傷的危險,所以只打了二十回合體面回到曹營陣中。使得操軍諸將慄然。就連曹操都大驚曰:“真勇將也!” 文丑聞顏良被誅,怒曰:“顏良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雪其仇。”是役更是勇猛異常,面對張遼、徐晃兩名虎將,竟還能連放兩箭,其中一箭射中馬之面頰。那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失去了戰鬥力。文丑回馬復來,只虧是徐晃截住了文丑廝殺才救了張遼。文丑血戰兩將而有餘力!但是白馬坡下,黃河邊上,顏良和文丑只在數日之間,俱被關羽一刺而死!勇將驟死,英雄末路!二 對兩將戰死的幾點疑問小說中對顏良、文丑之死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首先是在人的方面,特別是在武力方面(註釋:我們這裡所說的武力就是武藝,武藝是一項綜合指標,除了射箭外,其他如力量、速度、技巧、反應都是武力的因素)。顏良、文丑,是河北名將,是三國時期大諸侯袁紹極為倚重的統軍大將。關東各路諸侯共戰董卓之時,就從袁紹的口中側面地印證了他們的武力。就在白馬之戰前,沮授曾諫曰:“顏良性狹,雖驍勇,不可獨任”;(袁)紹曰:“吾之上將,非汝等可料”。從這可以看出袁紹對顏良的倚重!且不論翼州之地,顏良立斬耿武、文丑砍死關純。因為耿武關純之輩確非屬名將之流。但是在其後的磐河戰公孫瓚之時,文丑盡顯威風,打得公孫瓚狼狽之極。公孫瓚何人也?關東諸侯會師攻董卓之時曾對公孫瓚這麼描述:“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又是何許人?我想這個人不用在此多做解釋了。凡是懂點三國的人都知道他是共認的“戰神”。公孫瓚尚能在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武力和裝備下逃生,可想而知,他也並不愧對“白馬將軍”之稱。文丑竟能打得他狼狽之極。更加意外的是在後面:當時趙子龍從草坡左側轉出,飛馬挺槍,直取文丑。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三國裡面單挑超過50回合的屈指可數,兩個武將能打50回合,至少他們武力相差不大,由此可想文丑時乃真悍將也!再看顏良,立斬耿武之後,他的再次出現是在白馬之戰。這更是他顯威名的時候了,他戰不三合斬宋憲,一合劈魏續。按書中的說法宋、魏可是“飛將”呂布手下的健將啊!竟也只能在顏良手下走一回合。二十合敗徐晃,更是使得曹營諸將慄然可嘆!值得注意的是“諸將慄然”這麼幾個字,慄然――發抖害怕的樣子。操營諸將何以會慄然呢?顏良所部“精兵十萬,排成陣勢”只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顏良斬健將、速敗勇將所表現出來的駭人氣勢。身為操營勇將猛將的徐公明竟然只敵得區區二十合!須知當此時曹營眾將中,張遼、張郃、夏侯惇、夏侯淵之輩莫不與徐晃差不多的水平。這使得“虎痴”許褚都未能吭聲。許褚者,自典韋死後曹營第一高手。悍將也!嘗與馬孟起裸衣大戰,曾在曹操敗走華容道,眾將盡皆膽寒時,騎無鞍馬鬥張飛。這樣一個猛人,竟也被慄然!這更加能顯示出顏良的厲害。在此作者所強調的這一切是為了突出顏良之強的目的。猛將徐晃居然也是二十合敗陣!這份功力足以與渭水馬超二十合敗張郃、鑲山趙雲三十合敗張郃交相輝映了。無怪乎曹操驚呼“真勇將也”。且不論此,文丑還有更加精彩的表現:文丑挺身獨戰曹軍,從容撤退。曹營張遼、徐晃兩員大將齊出追擊,他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若不是徐晃提醒,號稱“不在關羽、張飛之下”的張遼恐怕就丟了命了。在《三國演義》全書中一流武將互相單挑中,以一挑多的情境比較正常的場合只有3個:呂布關前戰關、張;文丑戰張遼、徐晃;趙雲戰張合、徐晃。而就是這三場之中,呂布和對方打了個平手;趙雲也只是震住了對方;只有文丑,以一敵二,泰然自若,並擊敗了赫赫有名的兩員一流武將。後人不得不承認他的勇猛。徐晃原為楊奉手下,使用大斧,武藝過人,曾協助楊奉保護獻帝,擊退郭汜的追擊。後降曹操,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受到過曹操的多次讚揚。他的武力超群,全書中徐晃出戰約計有14-15次,利斧下的亡魂有:崔勇、李樂、汪昭、彭安;擊敗過袁紹之大將韓猛;戰許褚五十合平;與右臂受傷少力的關羽戰八十合處上風。—位典型的一流將領。曹操也評價“徐晃乃真良將也”。就是這樣一個虎將,在顏良手上20合便敗走了。況趙雲實乃是三國中真虎將,死在其刀下的武人不勝數舉,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超級武將,文丑尚能對拼50合而不落敗!這無不襯托了顏良、文丑之強。徐晃戰關羽尚能走上80回合而不落敗,而獨顏良能20合而勝之,然顏良卻被關羽一刀刺死。於理來說不符。有人說,顏良文丑之死妙在飛刺之“飛”。當時關羽騎的可是有神駒之稱的馬中赤兔。而顏良文丑具是死於關羽之飛刺下,能一刀殺顏良的關鍵就是赤兔馬的原因。也許這也是有原因,但是在小說第五回中呂布揮戟戰武安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安國竟能從戰神、赤兔下帶傷而走。公孫瓚亦如此。而張飛也能50合而戰平呂布。[8]稍瞭解的人都認同呂布武力強於關羽。但是顏良,文丑在面對一個武力與己幾乎相同的人,卻莫名的被刺死了!難道就在於赤兔的快嗎?非也!又有人說顏良之死,死在其鈍。尚未反應,即被羽斬於中軍。難道這就是原因嗎?非也!顏良是袁紹的第一勇將,如果尚屬“反應遲鈍”之類,其不早死於陣前,何需關羽來砍呢?再者如小說所說:羽提刀橫殺而來,良於中軍,當關羽“鳳目圓睜、蠶眉直豎”,顏良陣地。反應再慢之人也醒了。所以這個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我們再來看小說是怎麼描寫顏良和文丑之死的:嘉靖元年本“卷之五‘雲長策馬刺顏良’是這樣描述的:“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鳳目圓睜,蠶眉直豎,來到陣前。河北軍見了,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公飛奔前來。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雲長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頭,……飛身上馬,提刀出陣,似入無人之境。”再看毛本:“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關公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賀。公獻首級於操前。”羅本中對關羽上陣的描寫:“將盔取下放於鞍前”— “放開一條大路”—“ 恰欲問之”都說明這是一場出其不意的奇襲!“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這是打仗的陣勢嗎?或許更加像是來訪的使者。而顏良軍是怎樣對待使者關羽呢?“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這不是對使者的態度嗎?而顏良是怎樣對關羽呢?“見關羽來,不準備迎敵”這種情況下被關羽斬於馬下,一句“方欲問時”,蘊涵了多少問題於其中?這讓顏良死得不明不白,也讓他的沉冤能被後世之人昭雪。對於這些方面,毛本似乎少了一些描述語。但字裡行間之下,也可略見端倪:首先關羽的大刀是倒提著的,麻痺了顏良,如果是準備單挑或衝陣,斷無單手執刃且刀頭衝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軍有意阻擋,不會出現波開浪裂(分作兩邊狀)的場面,要麼層層圍裹,要麼四散奔逃;再次“方欲問時”也可說明問題,顏良根本未將關羽視作敵人,也根本沒有做好戰鬥準備,那麼顏良究竟準備問什麼呢?試想當時劉備正“做客”袁紹營中,況關羽曾“杯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天下早已廣為贊之,連曹操都視之為珍寶,顏良尚不知乎?劉備,就是因為這個關鍵的不穩定因素存於袁紹營中,從戰前劉玄德與袁紹說的:“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於曹賊;上不能報國,下不能保家:安得不憂?”多少可以推敲出在袁紹營中,劉備可能對袁紹、顏良描述過關羽形貌。更有羅本生怕讀者看不明白還註釋了這樣一段話:“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使青龍大刀……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另文中附有贊詩一首道出玄機:“……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就是因為劉備,讓顏良死得不明不白!可以說是劉備害死了顏良。最後這個“刺”字也值得揣摩,用大刀殺敵的不用砍、劈等常用動作,而是刺!眾所周知,古代刺客,他們行刺時,都是採取出其不意的方式。這裡關羽殺顏良用個刺字同樣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備。細心的看客可能看出來了,小說在前面描寫顏良和前面包括徐晃在內的人交手時,都是先叫陣,再擺好陣勢廝殺。如長坂坡趙雲單騎救阿斗時便大喊了許多聲:“吾乃常山趙子龍~!!!”正是因為這句,使得趙雲形象深深留於曹操腦中,更加盪漾在讀者的心裡。而關羽是不宣而戰,忽然來偷襲。在這一點上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中都說得很簡單:關羽來時,顏良剛跨上馬,還沒準備好,而被關羽斬於馬下的。再來看文丑被一刺而死:“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單說“心怯”兩字,《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是這樣描述的:“(紹)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帳下一人應聲而進曰:‘顏良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將文丑也。”再觀其與徐晃張遼戰,特別是號稱“不在關羽、張飛之下”的張遼。文丑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奈何關羽一出,其便“心怯”而去?按理,他是找關羽為其兄弟報仇,更應血戰而死!為何其不出一箭而去?於情理不合!這次出戰是劉備與其一起的,劉備之來是為探雲長的實信!文丑急走,難不成又有其他原因在其中?結果又如顏良般,被一刀飛刺而死!綜觀上述,實在讓人為顏良文丑之死喊冤。三 顏良文丑死因之我見《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小說,但它的思想內容十分複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縱觀《三國演義》,全書都洋溢著尊劉尊蜀的氣息,同時《三國演義》也是一部忠義智勇的英雄頌歌,在小說中,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方面,是正義的代表。關羽作為一位能與曹操、諸葛亮並列為“三絕”之雄。甚至後世還有這樣的詩句來評價他:“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他的忠貞神勇、義薄雲天,已經化身成了義氣的象徵。關羽已經從一個普通的人被尊為神,而且是愈來愈"神",愈來愈受人們尊崇。在人們心中一直他都是像神一樣的人物,因為他武藝高強,忠義兩全,對劉備是忠貞不二。曹操對他是美酒佳瑤、黃金美女的賞賜他,而他卻一心要找到劉備,輔佐漢室。他還過五關斬六將,殺顏良、文丑。這是他的武藝高強。他的毅致力也非常高,華佗為他刮骨療毒時,他談笑自如。試問從古至今誰能作到這樣。關羽,一聽到這個名字,總是能引出人們無限的崇敬。在小老百姓的眼裡,他就是神的化身,英勇,神武,講義氣,是一個幾乎集中華傳統美德於一身的人,千百年來,他受到了人們的尊敬與敬仰。你或許沒有讀過三國,但你一定聽說過關羽。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已經把他當成了神,一個在危難是可以救助自己的神。《三國演義》已將關羽塑造成仁義禮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因此成為宣揚儒家倫理觀念的最佳人選。成為中國的武聖,與文聖人孔子一起,接受世人膜拜。縱觀關羽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高潮迭起;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蹟不勝列舉。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傷。人生天地間,再有何求?!羅貫中對關羽實在太熱愛了,不免放縱,尤以誅顏良,斬文丑為甚。顏良、文丑之猛在小說文首便已顯然出於袁紹之口。此後,顏良、文丑便銷聲匿跡。直至袁紹進攻曹操時,才再現蹤跡。這時曹操恰好也收服了關羽。唉,為何如此之巧?!猛將宋憲、魏續;勇將徐晃也被其打敗。使得勇冠三軍的顏良真是威風凜凜。惜哉,這種威風並非為顏良,而是為關羽!在層層襯托下,關羽出場了。本以為關羽要與顏良大戰三百回合,然後才能取其首級。哪知關羽倚仗馬快,打的顏良措手不及。只一回合便取了顏良的性命。不禁愕然:高潮來到之後,突然戛然而止。不僅是顏良措手不及,便是我等也始料不及。可憐顏良,文丑之輩生不逢時、生不逢地、生不逢主。生有強將如雲之時,未生蜀國之地,未投仁義之君。所以只能是作人陪襯罷了!縱使顏良文丑再厲害,其也只配是作關羽的手下忘魂。惜哉,顏良、文丑!說什麼河北名將,勇冠三軍!只不過是跳樑小醜,關羽的墊腳石而已。在《三國演義》中,顏良出場的次數不多,單挑也就三次,文丑更是如此。雖然他們有過很輝煌的戰鬥記錄和極其高深的武力,但是他們只是屬於過渡型的人物,也是成就武聖關羽智勇雙全形象的鋪墊人物,被關羽襲刺身亡是他們的宿命!準確的說他們是關羽的鋪墊,將顏良和文丑的武力描述得越厲害、越神奇,就越能突出關羽的勇武。顏良死於關羽之刀下,是關羽武力巔峰的象徵。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馬超、趙雲、張飛的武力似乎都比關羽高一點,但是相信絕大多數三國讀者應該是承認關羽成為武聖的。這說明得到武聖這一近乎神話的榮譽稱號,並不完全靠的是武力,關羽之成為武聖有複雜的原因,除了“絕倫”的武藝外,其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義薄雲天,幾乎集中了武將的所有優勢。但是有了飛刀刺顏良文丑的“功績”,就足以成就關羽作為武聖光輝形象的真實寫照。小說越是把顏良文丑塑造得強悍,就越是突出了關羽。小說中不安排武力和關羽相當的許褚出戰顏良,其用意正是如此。身為北方首席大軍閥袁紹手下的大將,顏色良和文丑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了。袁紹身為北方最大的軍閥,歷來是作為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而且縱觀整部小說以及《三國志》,對袁紹的評價都是褒少貶多。《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更有對他這樣的評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在這樣的“靠山”之下,所以他們縱然英勇無比,也只能作為他人明君仁主,忠魂猛將的映襯了。這於情於理來說又是合理的。顏良文丑之死,表面上是顏良文丑能力不足,為關羽所殺。究之亦是為劉備所害,正是因為劉備這個不穩定的因素在袁紹軍中,加速了顏良和文丑的死。實探之,乃是作者使之死!作為顏良,文丑之君主的袁紹,雖久居北方,又有很強勢力。但是其既非漢之正統,又非仁義名君。正是在一個無好名聲的君主下使得其手下的悍將也只能是做他人之陪襯!《三國演義》是在陳壽《三國志》等歷史記載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美學理想所創造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作為小說,當然有虛有實。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觀念重塑觀念的同時,也根據一定的美學理想來進行藝術的創造,使實服從於虛。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事件很多已經全非歷史本來面目,情節也多經過處理。它已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借三國史實的基幹和框架,另描了一副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歷史畫卷。小說中誰強孰弱已非後世爭論的重點,河北名將顏良,文丑在小說中的描繪只不過成了襯托故事主要主人公的“綠葉”。縱然他們有萬夫之勇,但是始終都得背上被人一刀刺殺的“命運”。

  • 13 # 夜未央

    這要從兩個方面看。如果是三國演義上看,應該是顏良勝,可以看看他們的戰績,顏良在和關羽打之前,快速秒殺宋憲魏續,這兩個人都是呂布手下驍將,肯定不會武力很低。然後打敗了徐晃。徐晃的武力絕對算超一流的,和許褚打不分勝負,這樣看,顏良的武力略高許褚一籌。顏良打敗徐晃以後,魏將無人敢應戰,可以說明這一點。許褚這個人,和馬超單挑不分勝負,而且曾站在曹操旁邊,嚇的馬超不敢輕舉妄動。唯一一次受傷還是因為酒醉,被張飛打傷,但是還能逃跑,說明他的實力跟關羽張飛是一個級別。這樣對比可以發現,只要不是關羽偷襲個劉備的的拖後腿,顏良有可能把關羽打敗的。但是三國志中記載是這樣的,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擋者,遂解白馬之圍。短短數十字,於萬軍從中取敵將首級躍然紙上,比三國演義更加精彩,可見顏良死的並不虧,關羽在戰機捕捉,個人勇武方面完全碾壓顏良。

  • 14 # 燭影斧聲

    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是歷史還是演義,歷史來說關羽被陳壽稱為萬人敵,是三國超一流的猛將,極其驍勇,三國中有這般評價的只有張飛和關羽。而事實上白馬之戰,顏良也確實被關羽所殺,這是正史中為數不多的斬將記錄,所以無論從聲望、統帥還是武藝上關羽都完勝顏良一籌,但是換做演義呢?

    演義中的關雲長義薄雲天,武藝高強,死後顯聖。某些程度來講已經被神化了,而個人戰績更是精彩: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是仔細分析卻可以發展關羽的戰績水分很大,特別是對陣顏良一戰,書中明確提到,關公側坐赤兔馬、倒提青龍刀。這樣的架勢並不像去打仗的,顏良剛要問,關公馬快,已經馬到刀到。等軍士反應過來,關羽已經割了人頭回去了。羅本三國中更是明確有劉備交代顏良要是遇見關羽要讓他去找自己的情節。還有了一句‘‘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所以可以看出這一戰並不是公平的對決。而顏良在之前二十回合完勝徐晃已經說明了自己的實力,要知道曹營第一戰將許褚當初和徐晃打了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這個戰績只有呂布獨戰關、張三十合不敗可以媲美。而關羽一百五六十合平黃忠,上百回合平龐德已經是拿的出的最佳戰績。所以單論戰績無疑是顏良更勝一籌。我之前的排名回答中顏良的排位就在關羽之上。

    不過如果真的給二人來一個單挑,我相信結果一定是不分勝負。因為同為一流上將在最佳狀態的情況下很難分出上下,也許差距一千回合體現的出來,不過那也不可能發生,人受得了,馬也受不了。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兩人正史中關羽壓顏良一頭。演義中,顏良略勝一線,實際結果不分勝負。

  • 15 # 餐飲技能交流中心

    三國時期的人物是講究出身地位和名氣的,關二爺心高氣傲不在乎顏良是啥子河北名將,但關二爺即使在當時也是名頭不小,史說的“萬人敵”,首先就讓顏良有些膽怯,在兩軍陣前欲問問話,提提口號什麼的先讓自己熱熱身,壯壯膽,不曾想關二爺不管這些套套,上陣就來真格的,又仗著馬快,嗖一下就把顏良除脫,大家想想這肯定不是顏良武力的真正水平!即或是一番對話之後正常打,顏良還是得輸,姑且不考慮雙方的武藝戰力如何,最起碼他在心理上已經輸了,“兩軍交戰,勇者勝”,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還未開戰已經膽怯心虛,不輸才怪!

  • 16 # HX海翔造型

    誰更勝一籌?先看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關羽斬顏良的描述。

    《三國志》: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三國演義》: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可見,正史《三國志》沒有偷襲一說。關羽秒勝。

    其實,關羽本來就是正史的第一高手,但是到了演義,關羽被羅貫中搞的灰頭土臉的,非常窩囊,先是三兄弟群毆呂布,勝之不武,然後是偷襲顏良文丑,總之跟一流高手過招,除了平手,還是平手,連馬超的“馬仔”龐德也跟關羽打成平手…也不知羅老爺子寫書的時候是不是酒喝多了。

    但不管怎麼說,就演義說演義吧!顏良也非關羽對手。馬再快,快不過汽車吧?普通人面對一輛疾衝而來的汽車都會本能避一避吧?何況一個武藝高強的將軍。再說偷襲,古城會張飛也偷襲過赤手空拳的關羽,關羽為什麼能躲過?所以一句話,還是能力的問題……

  • 17 # 北門猿

    正史

    正史裡面,三國志很少記載將領的個人武力。關於這二位的武力,我們只知道關羽有一項輝煌戰績,是“匹馬在萬眾之中刺殺顏良”。

    關羽再能打,也不能靠一個人對抗整支軍隊。所以合理的解釋是,這是一次突襲戰,關羽在亂軍之中抓住了機會,幹掉了顏良。

    那麼我們可以合理推測:

    1.關羽善於抓住戰機——但這和本問題沒什麼關係;

    2.由於是突襲,無法證明關羽個人武力比顏良強;

    3.但能做出衝陣斬將這種行為,關羽的武力水平一定很高。反過來顏良能不能打,倒沒有記載。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應該還是關羽比顏良強。

    先要說明,關羽斬顏良文丑確實靠了馬快的幫助。但很多人就此以為兩次戰鬥都是靠突襲,那就錯了。

    就事論事,來看看兩次戰鬥的經過都是怎樣的。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關羽殺顏良完全是靠突襲。但兩軍對陣,看見有來人不加防備,這可不是大將所為。而且所謂“河北軍如波開浪裂”,可見顏良當時不是在陣前,而是在軍陣之中。這種情況下看見來人,還“方欲問”,這純粹是顏良自己作死……

    對文丑的戰鬥則是這樣的。文丑當時正在追趕徐晃。

    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

    這裡是實打實的正面交鋒,三個回合之後,文丑就自認不敵了。雖然“不敵”跟“被殺”之間,還有一段差距,但關羽要殺文丑,恐怕也是十合之內的事情。

    這裡面沒有“馬快”什麼事。赤兔馬發揮作用,是在文丑逃走之後:

    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總結: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完勝文丑,和顏良的武力無法對比。但顏良文丑齊名,假設二人武力相當是合理的。則關羽正常打要勝過顏良。

    ————題外話的分割線————

    其一

    關羽對顏良文丑的戰鬥,一向是三國演義論武中的“邏輯摧毀器”。因為顏良文丑高出曹軍諸將一個檔次,關羽又高出二人一個檔次,那麼關羽比曹軍諸將至少高兩個檔次,關張同檔,張飛也要高出眾人至少兩個檔次。這和小說中其他情節就對不上了。

    為了解釋這點,網友們想出了一些理論,比較有名的是“偷襲說”(顧名思義)或“速勝說”(關羽的頭幾招比較威猛,一般人擋不住。但如果能擋住,就轉變成較長時間的纏鬥了)。

    其實不用這麼麻煩,重點是小說要突出主要人物,所以在某個人的“主場”時,就會刻意渲染他的本事,突出他的光輝形象,有時候為了對比,甚至會壓低一下其他人來反襯。

    原因是很簡單的,這麼寫更有利於凸顯人物形象,你看三國演義裡關羽斬顏良這段寫得很精彩,就知道這麼做的好處了。只不過演義在武力邏輯上玩脫了……

    拿金庸小說舉個例子,神鵰俠侶裡第一反派金輪法王,在設定上是和五絕同一檔次的存在,結果全書下來,就沒幹成多少壞事。打楊過打小龍女的時候,一點高手風範也沒有。這都是為了襯托主角而已。

    其二

    網上有種說法,說是顏良之所以被殺,是因為劉備之前曾經託他打聽二弟關羽的下落。他看到一個紅臉長鬚大漢衝過來,心裡嘀咕:“這傢伙莫非就是關羽?”正要打個招呼,沒想到關羽不按套路出牌,一刀把他砍了……

    這說法也不能全說他不對。事實上,這是羅貫中說的。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原作者是羅貫中,然後到了清朝,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了修改和批註。因為毛本比羅本更好,所以後面流傳的都是毛宗崗批註本了。

    在羅貫中原著裡,顏良的死法就像上面說的一樣,是沒想到關羽會在他打招呼的時候動手。某種意義上而言,算是被劉備坑了。

    然而毛宗崗對此很不忿,這不是有損關老爺的形象嘛。於是大筆一揮,把這段刪掉,改成顏良是措手不及被殺。其實按他這麼寫,反而更符合歷史上的真實。

    不過他沒刪乾淨,留了一點痕跡……讀者可能會覺得顏良這人很奇怪,有敵軍將領衝過來,你不第一時間準備開打,還問話幹啥?

    其實是因為,羅貫中原本里就是這麼寫的。

    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

  • 18 # 南陸堂堂主

    所謂兵對兵將對將和武將單挑,只是文藝作品中對古代戰爭的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古代兩軍交戰,基本上直接就是大混戰,很少有拉開陣式雙方各出一個人單挑的情形。即使單挑,也是一兩個照面分出勝負。所謂大戰多少合,那是武術套路比賽,不是真正的單挑。古代武將的主要職責,是率領部隊取勝,而不是在單挑中取勝。

    所以說,古代將軍,重要的是智商,而不是武力。至於關羽和顏良正常打誰更勝一籌,沒必要追究。大家只要記得書裡寫的關羽一刀砍了顏良就行了,實際上是什麼情況,誰也不知道,可能他倆壓根就沒單挑過。

  • 19 # 晨露待晞

    都被關羽砍了頭了,顏良就是再厲害終究是輸了,就像泰森和霍利菲爾德的那場比賽一樣,儘管泰森在廣大拳迷心中是天下第一,但是輸了就是輸了一樣。

  • 20 # 使用者1986693292658

    肯定老關會敗 即然說正常 雙方應騎對等的馬 老關騎赤兔馬 相當於F22 顏良騎普通良馬 相當於殲10 怎樣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心極度排斥痛苦該怎麼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