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底層人的點滴生活

    不能,因為當時的蜀國不具備攻克曹魏像長安這樣大城市的實力。

    諸葛亮帶兵要攻克長安,甚至洛陽,徹底打敗魏國,幾乎沒有任何可能,除非曹魏內亂,皇室出現兄弟相爭的殘酷政變,或者,某個實力派將軍與蜀國勾結,發動叛亂,或者出現其他足以傷筋動骨的天災人禍。

    可是,自赤壁大戰以後,三個國家的政治、社會和經濟都比較平和,魏、吳、蜀三國都開始恢復生產,經過十來年的休養生息,政局和皇室都相對穩定了,要想出現像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期的天下大亂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即使諸葛亮沒有重用紙上談兵的馬謖,街亭依舊牢牢掌握在蜀國大將之手,諸葛之兵也是無法攻破長安的。

    首先,街亭地勢險要,關隘狹窄,易守難攻,街亭不是攻城的橋頭堡。

    街亭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扼守住它,就阻擋了敵人的大舉反攻。本來,做事小心謹慎的諸葛亮是把街亭作為萬一攻打曹魏慘敗,危急時刻用來阻擋魏兵乘勝追擊自己,免遭全殲厄運的寶地,並不是得到街亭,打敗曹魏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我們知道,諸葛亮北伐的大本營是陝西的漢中,他統帥大軍進攻曹魏的最佳路線是從略陽過青泥嶺,進入甘肅徽縣,然後沿祁山經過西和,出祁山後就可以長驅直入進攻甘肅天水一帶了,但是,這條進攻路線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漢中與隴南連線的部青泥嶺一帶,這一帶的東北是秦嶺,西南是岷山,只有兩山之間的狹窄區域可以緩慢行軍。如果這一帶一旦被敵人掐斷,諸葛亮的大軍就會和漢中阻隔開來,讓自己成為深入甘肅的孤軍,不但糧草無法從漢中運進,連回蜀國的退路都沒有了。丟了街亭,就容易被敵軍燒燬糧草,截斷退路。

    這才是諸葛亮最怕的。

    而扼守在這條戰備大路上最險要的關隘就是史書中所謂的街亭。可見,街亭不是諸葛亮大軍出祁山進攻敵方的橋頭堡,而是自己萬一攻魏失敗留下一手的退路。既然如此,街亭對諸葛大軍成功攻克長安的進軍關係不大。

    其二,蜀國實力最弱,諸葛大軍一路消耗,強弩之末,無法長驅直入。

    即使馬謖不失街亭,諸葛大軍可以在戰爭初期取得攻城略地的初步勝利,甚至可以佔領長安南邊的幾個重要城市,但是要攻取長安這個多個朝代的國都,幾乎是不可能的。長安,是秦的舊都,也是西漢上百年的國都。東漢末年,董卓火燒洛陽,長安變成了東漢帝國的臨時首都。但後來,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奉迎天子遷都之後,長安首都的地位就被許昌取而代之了。

    不過,因為長安被強大的西漢多個朝廷苦心經營,城池堅固,人口眾多,周邊沃野千里,糧食供應充足,怎麼可能被三國國家中實力最弱的蜀國攻破呢?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如果遭遇外敵入侵,原本不夠團結的人民,就會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曹魏所處中原大地,民風彪悍,兵精糧足,又有抵禦外敵入侵的優良傳統,所以,諸葛軍隊在魏國與蜀國接壤、遠離曹魏政權中心的地方,可以取得一些勝利,甚至是大的勝利,但一旦要攻破長安,威脅國都許昌、洛陽了,諸葛亮就會遭遇到魏國人的拼命抵抗。

    戰爭要取得勝利,不是單靠諸葛亮一人,或者,幾個謀士、幾個上將之力就可以的‘

    相反,決定戰爭最後的勝負,主要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是國家人口、資源、面積、兵力、政權等諸多因素決定的。魏、吳、蜀三國中,蜀國最弱,魏國最強,以弱勝強,區域性戰爭可以,全面戰爭就只能靠國家多方面的對比優勢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蜀國人口最少,與吳國加起來只有魏的二分之一強,無法提供持久戰需要的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和財政稅收的支援。

    東漢末年,桓帝永壽三年,即公元157年,政府做了一次人口大普查,當時全國有戶籍人口5千6百多萬,但自桓帝重用宦官,政治腐敗,戰禍四起,民不聊生後,人口銳減。到漢靈帝后,又是天災人禍不斷,旱災、水災、瘟疫、暴動、少數民族叛亂,導致人口、戶數再次大量減少。

    史書記載,漢桓帝時期,大災禍就有“建和元年春二月,荊、揚二州人多餓死”、“永興元年秋七月,郡國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飢窮,流冗道路,至有數十萬戶,冀州尤甚”、“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隸、豫州飢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經過黃巾起義,諸侯混戰和三國死拼,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全國人口僅為140萬。“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公元208年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到公元265年,三國總人口才767萬。

    三國建國之初,彼此之間很少發生戰爭了,都在抓緊時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人口有了一定增長,但總人口仍然很少。蜀漢劉禪炎興元年(236年),蜀漢人口94萬;

    曹魏曹奐景元元年(236年),曹魏人口443萬;東吳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東吳人口230萬。蜀國人口一直最少,到劉禪投降西晉時,人口也不過110萬,兵力只有11萬之多,兵力比例是三個國家中最高的一個。這樣稀少的人口,已經支撐了八比一的兵力了,很難再有上升的空間,如果有再多的強壯男子去當兵服役,那田地就無人可耕了,無法提供更多的民生和戰備糧食了。養兵打仗所需的財政稅收也就無法得到保障。

    諸葛一生勤奮,對蜀漢忠心耿耿,凡事必親力親為,但面對枯竭的財政經濟,貧乏的兵員補充,即使再用兵如神,要想短時間攻破長安,遷都洛陽,恢復漢室,也無力迴天。

    第二,蜀國面積狹小,資源相對貧乏,不足以支撐戰爭天文數字般的耗費。

    曹魏有12州、87郡,東吳有3州、32郡,西蜀只有一個益州、22郡。曹魏的州是西蜀的12倍,郡是西蜀的四倍,兩國面積懸殊,而且,曹魏佔據了黃河流域的整個中原地區和長江中部廣大地區,這兩個地區都是農、漁、副出產豐富,為冶煉兵器所需的鐵礦石和煤炭資源也非常充足,而西蜀西南部的雲南、貴州開發時間短,土地資源貧乏,很多地區還屬於蠻荒之地,物產和礦產資源都比較稀少。

    鼎盛時期魏國的疆域囊括了甘肅東南部,陝西大部,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江蘇中北部等,成為橫亙中國北方的強國。

    三個國家中,魏國面積最大,魏景元三年的統計資料是291萬平方公里,它佔據了前朝絕大部分領土,主要有豫州、兗州、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司隸、涼州。其中豫州、兗州、青州、冀州地處平原地區,交通便捷,灌溉發達,自古就是中原地區重要糧食的產區。涼州、幽州地近邊塞,是戰馬的重要提供源地。而蜀漢只是佔據了前朝少部分領土面積,蜀漢景耀五年的統計資料是107萬平方公里,它主要劃分為益州、漢中以及後來降服的南中地區。漢中地區與魏國相鄰,多群山峻嶺,林木資源豐富,是天然的軍事防線。但要從成都出兵攻打曹魏南部地區,則多有不便。雖然成都號稱天府之國,有先秦留下的都江堰灌溉而讓成都平原成為全國糧食的主產區之一,但其他地區除漢中一帶外,都糧食匱乏,民生困頓,無法提供常年戰爭的物質保障。

    蜀國以三分之一國土面積的物產去對抗強魏,戰爭拖得越久,勝利的希望越渺茫,諸葛亮最後累死在五丈原,也無法攻破魏國佈防在西邊對抗蜀漢的關中-陳倉一帶的第一道防線,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知道孫吳面積第二大,據東吳永安五年的統計資料是145萬平方公里,它佔據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帶,自古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為戰爭提供的糧食、棉花以及軍械裝置的後勤保障,遠比西蜀多得多。

    第三,西蜀和曹魏兵力數量懸殊,諸葛亮無法打一場持久的或者全面的決勝戰爭。

    三國時期的兵力如何,《三國食貨志》中有記載:“魏之將土,極盛時當不下六七十萬人,蜀之將士,不過十數人眾”。兩個國家兵力差別太大了。

    靈帝時期,“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更有著名的“黃巾之亂”,其餘小規模的天災、少數民族叛亂或入侵,就不計其數了。司隸、豫州、冀州是東漢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方,司隸人口約三百萬、豫州人口約六百萬,冀州人口約五百七十萬,佔東漢人口約五千多萬的四分之一強,但僅上述延熙九年的饑荒,司隸、豫州就餓死三四百萬,其他原因導致戶數的喪失,就更難以計算了。

    其實,三國的兵力也可以戶籍人口中得出結論。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魏國103萬戶,443萬人,45萬兵力。可見,魏國實力最強,兵力最多,是蜀國的四倍,魏國才真正具備統一全國的實力。 

    第四,蜀漢和曹魏兵力各有優勢,一時誰也無法殲滅誰。

    三國軍隊,有步兵、騎兵、弩兵和水軍等兵種。水軍以吳國最強;步、騎以魏為盛;弩兵以蜀最著名。三國總兵力,最盛之時約達80萬到90萬:,其中,魏40萬到50萬,蜀11萬,吳20萬。兵役招募方面,三國形成之初,沿襲東漢,主要實行募兵制。

    至建安年間,因長期戰亂,逃兵增多,人口減少,募兵困難,曹操、劉備、孫權都開始逐漸實行不同名目的世兵制,以確保兵源。曹操將士兵家屬集中居住,作為人質,並從中獲取後備兵員。

    魏國軍屯又分軍隊屯田和軍戶屯田。軍隊屯田,主要由駐守與吳、蜀臨近地區的外軍擔任,按建制由各級軍官管理,且耕且守,耕戰結合。軍戶屯田,由軍事系統的農官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管理。蜀軍屯主要在與魏接壤的漢中地區,有時與農民雜錯墾耕,但原建制不變,由當地長官擔任督農,指導屯田。

    吳的軍屯多是士兵和家屬一起耕作。

    可見魏國的兵源和士兵管理,當時都比較科學和利於作戰,蜀國很難一舉攻破。

    第五,蜀國懂軍事又熟悉管理的干將後繼無人。

    蜀國中後期,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已經損失大半,當初蜀國的五虎上將,比如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人,都能獨當一面,個人武藝高強,治軍才幹出眾,他們幫助劉備奪得重要城池後,就被劉備分封為地方軍政首領,駐守一方,各自開疆奪地,擴大勢力範圍,而這些上將都是威風八面,一次次攻城略地,收穫不少,讓蜀國地盤越來越大,比如屢次帶兵攻打魏國西南方的關羽、張飛,幾乎到了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地步。

    如果除去煮酒論英雄中的豪傑領導劉備和計謀到了神出鬼沒的軍師諸葛亮的功績不算,也可以說是蜀國的江山有一半是這些文武雙全的猛將和他們手下的軍士一起打下來的。

    諸葛亮死後,魏延因為“後腦長有反骨”,其實是在諸葛亮病重期間,魏延出現瞭如果姜維被諸葛亮任命為接班人就要叛亂的跡象,自然被諸葛亮忍痛設計讓心腹手下拿下,不得不損失了一員勞苦功高,身經百戰,又有勇有謀的開國大將。

    這樣,真正能縱觀全域性,運籌帷幄的將才只剩下姜維了。

    姜維德才兼備,武藝高強,又深得諸葛孔明真傳,但圍在姜維身邊,能夠替他分憂和謀劃的干將,幾乎沒有了。姜維一人,自然孤掌難鳴。

    就算諸葛亮在世,蜀國內政、外交由法正、費禕、董允等忠臣操盤,皇宮內廷由將軍向寵護衛,軍事作戰由諸葛為正,運籌帷幄,作根本決策;姜維為輔,總理行軍打仗具體事務。如果內廷安穩,能確保諸葛亮和姜維安心在外領兵打仗,集中精力討伐魏國,就算二人以師徒恩情和忘年交朋友的身份齊心協力作戰,可蜀國中後期諸葛亮手下沒有多少良將和大才可用。

    從阿斗繼位後十年算起,諸葛亮最初北伐時,還有趙雲、魏延等名將可用,後幾次討伐,身邊還有名將之後關興、張苞、馬岱可效力,再後來呢?趙雲75歲身亡,魏延被諸葛亮用遺計除掉,蜀國大將只剩下姜維一個人了,後來的張翼、王平、廖化等輩都是劉備時期幾名大將手下的小卒。

    而魏國同時期,有名的大將雖然也少,但與蜀國相比則多了許多,比如戰功和謀略都很卓著的將才就有司馬懿父子三人、鍾會、鄧艾、郭淮等人。

    所以,無論從經濟、軍事,還是資源,人口和稅收等方面,西蜀都無法與曹魏抗衡,諸葛亮能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但要打到曹魏的核心地盤長安等軍事、政治、經濟等重地,就無法全面取勝了。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根本就不是長安,所以無論馬謖丟不丟街亭,諸葛亮都不可能攻克長安。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睿當了皇帝,諸葛瑾、張霸趁機發動對襄陽的北伐攻勢。司馬懿被給予獨自帶兵的許可權,擊敗了東吳的攻勢,司馬懿以此功官拜驃騎大將軍,開始了其領兵建政的人生新篇章。從223年至228年,這6年間,曹魏的主要攻勢都集中在淮南與襄陽一線,與東吳拉鋸作戰,所以曹魏的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這裡。曹魏之所以如此佈局,在於他認為蜀漢國小力弱,經夷陵一戰後,已無一合之力,之所以放著不打,畏其路險而已。

    諸葛亮在這年底寫了《出師表》,率軍進駐漢中,蜀漢各路軍兵雲集前線,是為蜀漢自夷陵兵敗後最大規模的軍事集結。諸葛亮深知蜀漢國弱,僅有一州之地,百萬人口,因此第一次北伐的既定目標是攻取隴右。趙雲帶1萬多人出斜谷,只是用作疑兵,將魏軍主力吸引到西南方,好讓諸葛亮在西北方做事。

    謀算已定。

    228年春,諸葛亮誓師北伐。各部軍兵躊躇滿志,諸葛亮也是意氣風發。天水、南安、安定皆降,隴右五郡中只有廣魏和隴西郡不肯降。諸葛亮本以為佔據隴右會耗費一些時日,沒想到天公如此做美,隴右五郡已下三郡。諸葛亮因此得以迅速進兵,打了魏軍的時間差,只要再有月餘時間,諸葛亮就可以肅清隴右地區的魏軍殘餘勢力,從而將涼州等西北地區與關中地區隔斷,為蜀漢軍隊進攻魏國建設一個穩固的橋頭堡。

    魏國當然也知道其中厲害,因此曹睿命張郃帶5萬軍隊火速前往增援隴西郡。曹睿也親自來到長安督戰,並從江淮和荊襄地區調集重兵前往關中。曹魏軍來,必經街亭。因此,能不能將魏軍攔在街亭之外1個月,就成為了第一次北伐勝利的關鍵。

    可見,長安根本就沒有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謀算中。如果諸葛亮大軍直出街亭,與曹魏軍隊在關中地區鏖戰,且不論勝敗如何,單就千里饋糧就足以將蜀漢拖垮。如曹睿所言,諸葛亮佔據漢中,據有形勝,本有優勢。可是諸葛亮執意北伐,是捨棄了這一優勢,更是讓自己露出更大的破綻。如前軍不能得勝,後軍糧道又被隴西魏軍截斷,蜀漢軍隊進退維谷,其勢必敗。因此,在沒有解決隴右這個側翼威脅前,諸葛亮不會兵發關中。

    張郃也是一代名將,之所以後來被諸葛亮所殺,可能也存在司馬懿故意要整死張郃的因素,強令他出擊敗退的蜀漢軍隊。因此,以5萬軍隊,將諸葛亮軍擋住一段時間,撐到援軍到來,應不會有問題。曹睿在長安就是援軍即將到達的保證,魏軍總不會放著皇帝的安危不管吧。

    (張郃是魏國名將,為諸葛亮所忌)

    至於子午谷奇謀,魏延的計策過於兇險,一旦魏延軍被魏軍咬住,為了救援這支孤軍,將會迫使諸葛亮調整整體經略隴右的部署,可能會提前出現與魏軍決戰的局面。前文說過,在隴右的威脅沒有徹底解除前,蜀漢大軍前出關中的軍事行動只能勝利,這是一錘子買賣。蜀漢軍隊的全部家底都在這裡,一旦兵敗,魏軍勢必乘勢攻蜀,蜀漢政權可能立時就亡了。

    所以,即使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的軍事部署也是先吞併隴右。然而在諸葛亮經略隴右的過程中,魏國的援軍也將源源不斷的地到達前線。即使諸葛亮穩固地控制住了涼州,也只是與曹魏重兵集團對峙,如234年的渭水之戰一樣,同樣佔據不了長安。

    說到底,還是諸葛亮的底牌太少了,他能夠拿到牌面上的籌碼只有10萬軍隊,而曹魏卻有40萬之眾,鼎盛時當不少於60萬。所以,在諸葛亮接受三郡投降時,郡太守就曾對諸葛亮說:“如果你能阻斷魏國援軍到來,就能佔據隴右。如果不能,終將無功。”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謖以2萬兵守衛街亭,確實有難度。但是諸葛亮只是要求一個月的時間,並沒有指望馬謖能夠打贏,拖延時間,才是接聽之戰的根本。而馬謖卻“置之死地而後生”,擺出的是決戰的陣勢。以攻為守,非名將不能為。馬謖初臨戰場,如此弄險,能不敗乎?

    諸葛亮撤軍漢中,還把三郡軍民數千家都遷徙到了漢中。“會馬謖敗,三郡不守,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虎嘯龍吟驚天變)

    對此,宋代史學家評論說:“則亮負於民而民不負亮,痛自引咎而謝遣之,使崤隴之民曉然皆知吾心,則後日之舉,不患其不至。”這些平民百姓,原本是心向蜀漢才投降的,諸葛亮不能守衛一方太平,已是罪過;再遷徙數千家百姓,則更是讓百姓背井離鄉,更是罪過了。其他州郡見了,以後還怎麼敢投降呢?

    遷徙了這數千家百姓,並不能從根本上動搖魏國的實力,卻使得隴右地區百姓堅定了跟隨魏國的政治路線。所以司馬懿聽到後,說:“如果諸葛亮日後北伐無能為也,因為他失去了隴右百姓的民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甲狀腺結節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