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琳琅讀金庸
-
2 # 牛克思
毛筆準確來說,不是蒙恬發明的。他只是發展了毛筆的製作技術,進行了改革創新,而青史留名。
毛筆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首,是舉世無雙的書寫工具。
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早已退出歷史舞臺,而毛筆從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走來,至今興盛不衰,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毛筆的材質、工藝、形制及其使用方法,處處蘊含並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深邃內涵。
毛筆的起源可上溯到五六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最初削尖竹木作為書畫工具。現今藏族仍保持使用竹筆的習俗,即將竹管削成三角形的竹筆,一端削成坡面,一端削為單刃成筆頭,蘸墨書寫。用這種竹筆書寫,雖然挺健有餘但柔軟不足,影響到繪畫的生動流暢。這時,可能已出現毛筆的雛形。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當時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筆跡清晰流暢,揮灑婉轉自如,粗細輕重得體,而只有用富有彈性的毛筆,才能達到如此的藝術效果。
這表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過程中,依照自己的方式認識自然,把握規律,逐漸養成了與自然相互協調的觀念,並進而形成陰陽、剛柔等易學思想。在這種觀念和思想養成的過程中,人們選擇了軟質的毛筆作為書寫工具。
戰國時代是毛筆的發展期。戰國時期帛畫龍鳳仕女圖和人物馭龍圖,畫中線條有扁有圓,粗細變化自然,顯然為毛筆所畫。
當時,毛筆在華夏區域已被廣泛應用於書寫文字和繪畫。當時毛筆樣式仍較原始,但製作已很精良。從考古發掘看,早期的毛筆是將兔毛等獸毛纏在竹竿上而成,形制尚較簡單粗糙。隨著書寫的發展,毛筆的製作也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秦代是毛筆的革新期,大將蒙恬對毛筆做了很大改進,使之定型。晉代崔豹《古今注》記載:“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宋代蘇易簡《文房四寶·筆譜》道:“秦蒙恬為筆,以狐狸毛為心,兔毫為副。”這就說明了蒙氏是將當時已普遍使用的竹管兔毫毛筆做了改良,以鹿毛和羊毛混合、或以狐狸毛和兔毛混合製作筆頭,用不再變形的幹木料為筆桿,一頭劈開數片,將筆頭夾在中間,再用麻線纏緊,塗漆加固。它的優點是筆頭可以保持渾圓的狀態,更利於吸墨和書寫,且更具穩定性。
這種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說是制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毛筆的製作,至秦代已接近成熟,“筆”的名稱自秦時起也趨於統一。
漢代時,毛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是開創了在筆桿上刻字、鑲飾的裝潢工藝;二是出現了專論毛筆製作的著述,結束了漢代以前無文字評述毛筆的歷史;三是出現了“簪白筆”的特殊形式。兩漢的人們有將新毛筆簪戴在頭上以作裝飾之用的習慣,因之筆桿較長,有20釐米左右,筆桿上還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筆尾削尖,並髹之以漆,稱為“簪白筆”。
當時制筆之法,或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衣,或用人髮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可見,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此時人們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
筆在此時已經不僅是書畫的工具,而開始成為藝術品了。魏晉簪筆之風不再時行,筆桿逐漸變短。三國時魏人韋誕擅長製作筆和墨,亦著有《筆墨方》一書。他所制之筆,人稱韋誕筆,聞名於世。大書法家王羲之也熟知制筆法,著有《筆經》。
晉代時,安徽宣城出產一種紫毫筆,以紫毫兔毛為原料精製而成,筆鋒尖挺耐用,聞名於世。這種精工製作的毛筆,既是當時漢字筆畫變形及繪畫技法發展的需要,同時又反過來對書畫筆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繁榮,文房四寶的製作也進入鼎盛時期。制筆過程中工藝的改進和毫毛採選的講究,既促成了毛筆特性的提高,也使隋唐的制筆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發展,達到了更加興盛的階段。
唐時宣州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所制之“宣筆”十分精良,深為士林所稱道樂用,並且成了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的貢品。
宋代的制筆工藝逐漸趨向軟熟、虛鋒、散毫。當時的制筆名匠眾多,尤其是諸葛氏,為跨唐宋兩代的制筆世家,技壓群芳,其獨到的制筆工藝和對制筆方法的改進,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諸葛氏制筆法,大大促進了毛筆的進步。
諸葛高在長鋒柱心筆的基礎上,又創制了“無心散卓筆”,即在原加工過程中,省去加柱心的工序,直接選用一種或兩種毫料,散立扎成較長的筆頭,並將其深埋於筆腔中,從而達到堅固、勁挺、貯墨多的效能。
這種無心、長鋒、筆頭深埋的形制,是對長鋒筆的一種改良,標誌著制筆技術的又一次重大轉變,在毛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到了元代,宣筆聲名煊赫的地位逐漸由湖筆代替。湖州產白山羊,其羊毛長而色白,尖端鋒穎長而勻細,性柔軟,特別適宜製作長鋒羊毫筆。元代文人畫的發展,追求以書入畫,注重繪畫筆法的“寫”意,這種繪畫用筆方法必然要求所用筆鋒要軟硬適中,彈性適宜,且儲水量大,而這些特性恰為長鋒羊毫筆所具備。因此湖州所產長鋒羊毫筆,適應了當時文人畫家的需要而聲名鵲起,成為湖筆最具特色的品種。
入元以後,浙江湖州一帶先後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他們精雕華飾,不惜成本,以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因而包攬了所有的“御用筆”,更使湖筆聲譽日隆。元代湖筆還以其精良的製作工藝而著稱。其選料精製,純正無雜,分層勻扎,工藝嚴格。製作方法基本按照有披有心、有柱有副的古典操作規範。其製作工序繁複,經過浸、撥、並、配等70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筆鋒堅韌,修削整齊,豐圓勁健,具有“尖、齊、圓、健”的筆“四德”。
明清制筆,不僅講求實用,更加講求工藝的欣賞性。當時筆頭選用毫料主要有羊毫、紫毫、狼毫、豹毫、豬鬃、胎毛等數十種。明代陳獻章創制了一種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的筆頭,稱“白沙茅龍筆”。明清筆的形制型別也有增加,出現了楂筆、鬥筆、對筆、提筆、楹筆等大型筆以及一些專用以作工筆畫的小型筆。
明清毛筆的筆管制作極為考究,在選材上,以往常用的竹管、木管更講究材料的名貴,如竹管有棕竹、斑竹等,木管有硬木、烏木、雞翅木等。除常見的竹木管筆外,還有以金、銀、瓷(青花、粉彩、五彩等)、象牙、玳瑁、琉璃、琺琅等製成的筆管,或為前代已有而此時更常用,或為前代未曾使用而增加的新材質,將其加以鑲嵌、雕刻,使之成為一種精妍的工藝品。
當然,毛筆的這種裝飾在明清兩代也有一些差別,明代形制及裝飾稍質樸大方,清代則極為繁縟華麗,是為其時代風格的差別。
明清時與湖筆並駕齊驅的是湘筆,,湘筆是在湖筆影響下,於元末明初崛起,逐漸得到很大發展的。湘筆主要產地以長沙為中心,其制筆歷史可溯至唐代郴州(今湖南郴州)筆。
明清湘筆主要特色在於筆頭製作方法採用雜扎技術,即將不同筆毫不作分層,而是相互間雜在一起,取得剛柔相濟的效果,並有“水毫”、“兼毫”等著名品種,至今仍有廣泛影響。由此,明清毛筆製作可說已形成湖筆、湘筆等名品並存的局面。各地制筆業競相發展,進入了毛筆製造業的鼎盛階段。這種狀況,同時也適應了明清書畫技法的多種面貌對毛筆效能的不同需求。
毛筆的興起與演變歷程,伴隨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程序。雖然隨著近代西方書寫工具的傳入,毛筆今天已不再被視為主流的書寫工具,但是,毛筆作為東方文明的長期傳承工具,其本身就是悠久深邃的文明的象徵,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並將在中國乃至海外各地長盛不衰。探究毛筆的源流,也是從一個側面探尋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
3 # 一枚草夫
傳說蒙恬發明了毛筆。考古發現在蒙恬之前中國已有毛筆,蒙恬應該是毛筆的改進者,1954年湖南長沙發現第一枝戰國毛筆。但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毛筆,發明或者說改良者是蒙恬。《史記》“恬取中山兔毛造筆”。司馬遷在《史記》中,蒙恬出現的次數不少,《史記》字字珠璣,蒙恬在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
4 # 千里覓封侯
蒙恬造毛筆的說法來源於《太平御覽》當中的記載,崔豹的《古今注》當中曾記載蒙恬創造了毛筆,並且對蒙恬造筆的情景有比較詳細的描寫。相傳,蒙恬率領秦兵在遠方作戰,在當時,他需要向秦王彙報戰況,但是遠距離通訊非常不便捷,就連書寫也只能依靠竹籤蘸,在瞬息萬變的軍事戰場上,用竹籤蘸著墨書寫非常浪費時間,很可能貽誤軍機,蒙恬為此事大為苦惱。
一次偶然的機會,蒙恬非常急切地想要向秦始皇彙報軍情,但是竹籤寫字的速度非常慢,令蒙恬氣惱不已,無奈之下他從軍士的武器上扯下一條紅纓,把這條紅纓綁在竹條上,然後蘸著墨進行書寫,沒想到這種書寫方式非常迅速,蒙恬欣喜異常,用紅纓製作了很多這樣的書寫工具。在用這種書寫工具提高了書寫速度之後,蒙恬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士兵武器上的紅纓是有限的,而且關係到軍隊計程車氣,總不能一直用紅纓作為書寫工具,那麼應該用什麼東西替代這些紅纓呢?
苦思之下,蒙恬想到當地有很多狼,這些狼的毛髮的形狀和紅纓相似,那麼是不是能夠用這些狼的毛髮替代紅纓呢?蒙恬進行了大膽的實驗,一試之下,發現用狼的毛髮同樣能夠流暢地書寫,此後這些狼的毛髮就成了制筆的工具。除了狼的毛髮之外,蒙恬還發現當地的牧羊也能為制筆提供原材料,羊毛質地柔軟,非常吸墨,很適合制筆,這樣羊毛也被用來製作書寫工具,狼毫毛筆和羊毫毛筆也就這樣誕生了。這就是蒙恬制筆的傳說。
雖然史料上記載了蒙恬制筆的傳說,但是現在並不能確定這些傳說的真實性,而在長沙一座戰國古墓的發現也令蒙恬制筆的說法存在很大的疑點。長沙左家公山出土了一座戰國古墓,這座戰國古墓當中的隨葬品都儲存完好,在眾多隨葬品當中有一項發現震驚了考古學家,這就是一個竹筐,在這個看似簡單的竹筐當中有一支毛筆。這支毛筆非常完整,經過專家的辨認,毛筆由上乘的兔毛製作而成,這支毛筆的發現將中國使用毛筆的歷史大大地提前了,如此一來,蒙恬造毛筆的傳說更顯得可疑。
那麼,蒙恬到底有沒有創造出毛筆,還是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產生了毛筆呢?
根據專家考證,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就出現了眾多花紋精美的彩陶,製作彩陶花紋的時候需要在柔軟的陶胚上先描畫出花紋的圖樣,然後經過烤燒將花紋定型。
專家認為在軟陶胚上描繪花紋的過程應該就是透過類似毛筆的器具完成的,但在設有實際證據的情況下,這也只能算作一種推測。而對史料當中記載的蒙恬造筆傳說的真假性問題,專家認為,很有可能是一種有誤的記載,蒙恬未必發明了毛筆,他可能只是對毛筆進行了改進,但是在記載的過程中將這種改進誤認為是發明,所以才有了蒙恬造筆的說法。
回覆列表
傳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將蒙恬率軍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
蒙恬需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
那時,人們的書寫方式無非是用刻刀或竹籤蘸墨在竹簡或絹布上寫字,字跡不清、速度很慢。
蒙恬雖是個文武雙全、十分聰慧的將領。
用上面說的那種方式寫戰況報告,常讓他感到影響思緒。
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再蘸墨;
墨水蘸多了,往下滴,又會把貴重的絹弄髒。這讓蒙恬很頭疼,於是腦中就萌生改造筆的念頭。
一次蒙恬外出打獵。打到幾隻野兔子回軍營。有兔子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留下了彎彎曲曲的痕跡。
蒙恬見了,靈機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蒙恬剪下兔尾,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一氣之下將兔尾丟在一邊水坑裡。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
數日之後,他又看到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
發現被水泡過後越發白了,而且更加柔軟,蒙恬再次蘸墨書寫,發現效果好了很多。
鹼性水去油的工藝稍作加工即可。
加之軍隊獵取的狼和羊比較多,於是就有了狼毫筆、羊毫筆。
蒙恬也以此被稱為“筆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