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古漆的用途主要用於木製品和竹製品上,主要顏色黑紅兩種,這是隻有漆樹上的天然原料。漆的製作是靠火候熬煉,最後加桐籽油再慢慢提煉而成,絕對不會用於古瓷的釉料裡面。古瓷釉料加漆可能嗎?一,古漆成本比釉料成本最數倍。二,古漆只用於木竹製品工藝上。絕對不會當釉刷在胎面入窯再燒!三,釉料與漆不會溶為一體。漆入窯燒了什麼也不是,漆只能在成品上刷一層,數年後會成塊脫落。
13
回覆列表
  • 1 # 古玩旅行者

    你好,古代瓷器裡面是沒有漆的..我解釋一下古代瓷器的詳細製作過程,也許看了你就明白是怎麼回事:1、取土:制瓷所用的瓷土都要取材提煉。一般先依山採土,然後搗制,並將其中色澄質細者用溪水淘洗乾淨,再製成磚狀的不子(特指做成磚狀的瓷土塊,是製造瓷器的原料)待用。 2、練泥

    練泥是決定瓷器材質優劣的關鍵所在。其方法是把瓷土放入缸中,以水浸沒,再用木棍不斷地攪拌分離雜質,接著用馬尾細籮過濾;最後將泥水倒入下鋪細紗布的無底木匣內;待水乾後取出,並用鐵鍬翻動使之結實。3、鍍匣

    瓷坯在入窯前必須裝在匣缽內燒製,才能防止製品互相粘結,提高質量。匣缽為拉坯製成,所用的材料是較粗劣的不土,成型後先將其入窯空燒,再裝坯燒製,這個過程就稱為“鍍匣”。4、修模

    古代燒製圓形瓷器,每一器物必先有一個模子,只有這樣,瓷器的大小款式才可整齊劃一。而模子必須同原器相似,且不能過大,約一尺的模坯燒成後會收縮至七八寸。所謂修模,而不叫造模,是因為一個模子通常要經過數次的修整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5、洗料:瓷器所用的色釉料,都須經過挑選、洗淨、入窯煉熟的步驟。而瓷器上釉色之後,又要在外施一層白釉以呈現斑駁的色彩。6、做坯

    做坯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對於圓形器,用拉坯車拉坯而成;對於方形或有稜角的器物,則將坯泥用布包裹後,以平板拍成片,再裁剪粘合成形。7、印坯:圓形器在拉成坯陰乾時,為了防止碎裂,就需要印坯的工序。在坯稍干時,將泥坯置於模子內,或用手拍按使其周整,或將坯用小輪車旋轉印拍,最後再陰乾。接著,乳料工將器坯排列在長條的直木上,運送至下一道工序。8、旋坯:瓷坯的形制是由坯模而定,但器內外的光潔度卻需要旋削加工而成。旋坯有專門的輪車,車中心立有一木樁,大小與坯形相似,椿頂部用絲帛相裹以護坯。使用時將坯倒扣於椿上,一邊轉動一邊用刀旋削,這樣坯裡外都能平整如一。古時制瓷,一般都將器把、坯足加長二三寸,為了便於畫坯蘸釉時把握;待各項工序完成後,再由旋削工去柄挖足。9、畫坯

    畫坯猶如添衣,是體現陶瓷器自身美感的重要步驟。古代畫坯,分工十分明確細緻,“畫者不染,染者不畫”,另外還有錐工、雕工、鏤工等。一件青花釉裡紅的製作,就需要畫工先將紅彩畫於器上,而釉外的青花邊線是出自旋坯工之手,器底的題款則由落款工完成。10、蕩釉

    主要有三種舊法:對於方形或有稜角的器物,是用毛筆蘸釉塗於器上,缺點是釉層不勻;對於圓形器,通常都用將其放入缸內蘸釉的方法,但如果器物過大,由於器重極易破損;所以對大件圓器都用吹釉的手法,以一端蒙細紗的竹筒將釉吹於器上,其次數從三四遍到十七八遍不等。

    11、滿窯

    窯爐呈長圓形,猶如倒置的翁罐,高寬約為一丈有餘,窯深則是高寬的數倍以上;其上罩有窯棚,煙囪有兩丈多高。瓷坯製成後,裝匣入窯,在窯爐內都呈分散排列。窯火有前中後的區別,一般視釉層的厚薄來定位放置。燒窯時則將爐磚留有一孔,用以試火照,火照若熟就止火,燻悶一晝夜後才可開窯。12、開窯:燒製瓷器的成功與否,窯火是關鍵。通常,開窯需三日,當窯中的瓷匣還呈紫紅色時,窯工進窯取瓷。開窯工先用數十層溼布蘸冷水包裹頭、臉、肩、背等處,然後入窯,並在熱窯內放入新坯烘焙,以去除水分。13、彩器五彩、鬥彩以及琺琅彩器都需將各種色料研細調和才能上色。用色的方法有三種:用芸香油調和,用膠水調和及用清水調和,且都各有長處,油調便於渲染,膠調易於塗抹,水調則有利於堆填。14、爐燒:白瓷加彩後,需要復燒以固色。而此燒爐又不同於窯爐,有明爐和暗爐之分。明爐是開放式的,專用以燒製小件瓷器;暗爐為封閉式,高三尺徑長兩尺,專燒大器,可使器物受熱均勻。

  • 2 # 小彬愛收藏

    古代的瓷器沒有刷漆的說法。通俗點講,古代的瓷器分兩種,一種是上釉的,一種是不上釉的。上釉的叫瓷器,而不上釉其實不能稱為瓷器,應該叫陶器。有沒有釉面是陶器與瓷器的重要區別點之一。

    東漢以前燒製的器物因為沒有釉面,所以稱為陶器。東漢以後有釉面的稱為瓷器。

    比較有意思的是,你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有些瓷器底部是沒有上釉彩的,比如唐三彩、邢窯、早期的定窯等等。

  • 3 # 阿泉收藏

    沒有在瓷器裡面刷漆的工藝,也沒有必要刷漆!

    青瓷、白瓷 中國最早出現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層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備了胎質灰白、火候達1100℃以上、胎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等瓷的基本特徵,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燒窯技術上還比較原始,故稱它為原始青瓷。

    西周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內部進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城邑規模擴大,瓷器的燒製更加集中和專業化。此時燒製的瓷器,在胎質燒結效能和器表施釉技術等方面已不同於原始青瓷。

    在造型上有精緻的加工,多仿青銅器,如提樑三足鼎。。。。。。整套編鐘等。 秦漢兩代,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瓷器生產也出現了新的局面。在長期製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

    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三國時期的青瓷仍保留著前代的許多特點,它的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汁純淨,以淡青色為主,施釉均勻。器物上的裝飾常見的有弦紋、水波紋、鋪首、方格網紋和耳面印葉脈紋等,並在穀倉上堆塑各種人物、飛禽、走獸等,極為生動。

      西晉的制瓷技術益加精巧,既實用又美觀,青瓷的用途也擴大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衛生用具等各個方面。東晉人口南移,南方出現城市繁榮,社會上對瓷器的需要量進一步增加。這時南方青瓷造型趨向簡樸,裝飾減少,有些器物只作簡單的褐色斑點。

    南朝時期,青瓷上出現蓮花瓣裝飾。北方一度陷於戰亂,但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後,制瓷業又發展起來。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面與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較大,以尊、瓶、罐、缽之類居多。胎體厚重,胎色灰白,釉較厚,玻璃質強,流動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質流珠現象。

    器物多以蓮花瓣紋、忍冬紋作裝飾,裝飾方法有堆貼、模印、刻劃多種。北方青瓷的蓮花紋飾與佛教的盛行關係密切。 白瓷的燒製,始於6世紀的北齊,當時尚屬初創。隋統一全國,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發展。

    瓷器生產除了繼承北朝的青瓷外,還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燒製。這樣,中國瓷器便由青瓷發展到了白瓷的階段,為以後彩瓷的出現創造了物質和技術條件。唐代建立了更加繁榮昌盛的大帝國。瓷器的生產不僅滿足國內各大都市市場上的需要,還遠銷到國外。

    當時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南北兩大瓷窯系統。

  • 4 # 燕山一仙兒

    一看就是外行提問,漆的應用不適合瓷器的高溫燒製,只是可以用於竹木器具的美化和防潮。瓷器內部為了光滑耐用,往往是涮層清釉而矣!

  • 5 # 張哥哥說收藏

    中國歷史悠久,瓷器更是中國獨創。關於古代瓷器上大漆的工藝,是因古代制瓷工藝的原因:(1、為了避免瓷器與窯缽發生粘連。2、遵循生然法則,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往往底足不施釉、施化妝土或醬色護胎釉。而在使用中又追求天、地、人和,於是就出現了在未施釉的底足部分上大漆的情況。由於歲月流逝,大漆底足儲存全美的極為罕見!

  • 6 # i米和平

    刷漆的事不客觀,但在文革期間是常有的事,把封資修的畫面用漆蓋刷上,用單一的漆蓋住。

    一切事物是有經歷的。上圖此大瓶就是用綠漆刷上的又重新洗去。在底還能到綠漆。

  • 7 # 巨型酸棗

    看看今天的瓷器收藏認知到什麼程度?我這裡有一件北宋瓷胎上紫漆的香爐,說明瓷器上漆是北宋瓷匠的一種手法。

  • 8 # 師傅帶我去趕集

    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彩繪陶器,觀察到上面的彩繪原料十分像漆。拿它和漢代漆片及純屬陶器的仰韶彩陶、吳江紅衣陶進行試驗對比,結果與漢代漆片相同而仰韶、吳江陶器不同。可以由於試驗方法比較簡易,報道的結語中只說彩繪原料和漆“效能完全相同”,而沒有斷言它究竟是不是漆。

    商周時期,燒造陶器的燃料是草木,那落灰自然就是草木灰了。草木灰落在陶器(硬陶)上如何形成玻璃體的光澤?原來,草木灰中主要含有氧化鈣,氧化鈣與硬陶坯體表層的石英、長石等成分作用,把石英長石(主要玻璃原料)溶解熔化形成了玻璃體。這其實就是“釉”了,只是這不是人為施上的釉,是天然形成的釉。

    這就是釉與漆的區別~

  • 9 # 聽濤157364684

    我收藏20餘年知道瓷器刷漆的有兩個:一個是法門寺出土密色平託金大碗、宋元時期山西介休窯產仿建盞華北油滴瓷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髮際線高怎麼辦,植髮這事值得考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