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昌言微文集

    磕頭,文言稱為“叩首”,白話稱為“叩頭”,俗話稱為“磕頭”,磕頭的禮儀形式,按照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

    1. 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2.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3.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等,各有些獨特的規矩,而且大多比較繁瑣,姑且不論。下面只聊聊過去聽說的三個特例磕頭(不是影視戲劇編排的那樣)。

    4. 一是敬神、祈福、許願時的“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小時候跟隨大人們做過)。

    5. 二是所謂的“三拜九叩”,是拜見皇帝的禮儀,據說民初時,袁世凱及一些大軍閥們用過。實際上是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間有兩次起身站立而已。

    6. 三是某些神秘的會道門,拜壇時也會用“三拜九叩”,類似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勢可能與拱手、合掌不同,中間也不起立,且口中“唸唸有詞”,多由司儀或敲擊法器來控制節奏等等。

  • 2 # 本昌談歷史

    一, “磕頭”叫“叩首”,是古代重要禮儀之一,也是人人必須要學會的。磕頭仔細說來裡面的道道很多,有“一拜一叩"丶“三拜九叩”等等。

    單講"磕頭”,磕頭個數也有講究,磕一個頭是見了長輩時的見面禮,拜年就是磕一個,在室內磕頭要對著正面的桌子磕,不能面朝長輩磕。磕三個頭是祭神,如春節“辭灶王”儀式和年初夕的祭天祭地儀式都是磕三個頭。

    二,磕頭的做法是,先右腿向前邊半步,然後兩腿彎曲,左腿先跪,然後右腿跪,同時兩手伏地,然後磕頭,然後先起左腿,站立。表情要肅,動作節湊要緩慢

  • 3 # 運河陶山

    磕頭又叫叩拜叩頭,是小輩給長輩磕頭,逢年過節家裡兒女給爹孃和爺爺奶奶磕頭,結婚時新婚夫妻信家族長輩磕頭,每個人給長輩磕一個頭。大年初一家族人聚齊先給天地(神)磕頭四個,再給家中族譜(家中己故長輩靈位)磕三個頭,然後再分輩份每個小輩給長輩磕頭一個,磕頭在我國民問題己傳承幾千年的歷史,可以說自有人類活動己來磕頭就有磕頭習俗。

    上墳祭祖拜叩先人都離不開磕頭禮法,磕頭又分一叩首,三叩首,五叩首,十二叩叩首,二十叩首,三十六叩首…。

    一叩首步伐:身體站直目視(受頭者)雙手作揖至眉心,手往下彎腰先跪左腿(女先跪右腿)雙手扶左腿。再跪右腿,隨雙手扶地低頭,少許抬頭直身作揖隨起身站立作接禮成,既一個叩首

  • 4 # 言者青青

    磕頭是中國自古以來流傳至今的民間傳統世俗。本意是尊重對方,長輩,師傅,老師等,表達感謝,感恩之情,表示人與人之間關係轉化為師徒等。現在磕頭物件也發生了變化,多數是給長輩或者師傅或者神仙磕頭了,平輩之間幾乎沒有見面磕頭這一習俗了。

    在什麼場合下磕一個頭呢?現在,一般在過年大年初一清晨給老人和本家族長輩拜年磕一個頭。

    拜年(網路圖片)

    每年過年,天矇矇亮,孩子們就出發了,先給爺爺奶奶拜年磕頭。到了爺爺奶奶家,先來到族譜前點香,然後,拿來蒲團放地上,雙腿跪在蒲團上,兩手扶地,面朝族譜,歪頭朝著爺爺奶奶喊“爺爺給您磕頭了!”“奶奶給您磕頭了!”接著磕頭。這時候,爺爺奶奶制止住:“好了!好了!”這時候,爺爺和奶奶會發糖果,後來發紅包。時間久了,現在族譜也很少掛了,直接來到爺爺奶奶面前磕一個頭,爺爺奶奶發個紅包就行了,比起以前來簡單多了。

    從爺爺奶奶家出來,再去大爺叔叔姑姑那裡拜年,也是老一套。據說,現在只是嘴上喊聲過年好,然後長輩給個壓歲錢發個紅包完事了,就這麼簡單。

    拜師(網路圖片)

    再就是拜師時磕一個頭。徒弟下跪,口中唸唸有詞:“師傅在上受徒弟一拜”!然後磕頭,師傅立刻近前一邊口中嚷著“起來吧!起來吧!”一邊把徒弟扶起來。這一舉動表示從今往後某某就是某某的徒弟了,某某就是自己的師傅了。這些雖然都是陳舊的習俗,但是,在文藝界,特別是曲藝界和戲曲界還是很流行的。

    但是,磕三個頭就不是這樣的場景了。磕三個頭是求神拜佛。求神拜佛的人來到佛家面前,點上一爐香,面對佛家神仙,雙腿跪地,兩手扶地,連叩頭三個,口中唸唸有詞,把自己所想所求的事情默默地講給佛家神仙聽,以求保平安,為自己所求兌現而衷心祈禱。

    為什麼要磕一個頭三個頭?為什麼不磕二個頭四個頭或更多的頭呢?這事自古有個說法:一叩人三叩神,二四不能叩鬼魂。咱們理解就是一磕頭是給長輩和師傅磕頭,是對人叩頭,磕三個頭是對神仙叩頭,這都是應該的,是感恩感謝,是褒義。而磕二個頭或四個頭就不對了,那是在給鬼魂磕頭,是貶義,對自己不利。

    拜佛(網路圖片)

    總之,磕頭的事作為一種禮儀的存在還是可以的,但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像某些大腕那樣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搞成派系鬧不團結了,這樣,很容易汙染社會,不利於人類思想進步。

  • 5 # 農村八喜

    按婆婆精說法,對人磕頭是一個,比如給老人叩頭,一個老人磕頭一個;磕倆頭的還沒聽說;神仙磕頭磕仨,比如廟宇,上香等;給鬼磕頭是四個,比如人死了,送葬,祭奠等磕頭是每4個一組!24拜禮就是4的倍數,6組四個頭!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都是封建迷信,真的不應該再提倡!

  • 6 # 快樂大使KLDS66

    老祖宗傳下的禮數應該傳承,這也是看你做人品德的一部分,人常說心悅誠服,你能做到這些,說明你心胸寬廣、坦蕩,你的身心會很健康的。

  • 7 # 悅學越樂

    磕頭,文言稱為“叩首”,白話稱為“叩頭”。磕頭的禮儀形式,按照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有些地區信仰濃厚,不同月份、不同節日都會有祭祀活動,少不了磕頭,很多晚輩都不清楚,就依樣畫葫蘆跟著長輩學準沒錯。單純磕頭,是孩童對長輩的常禮。

    在古時候,一般情況是孩童隨父母見長輩,父母就會說:“過來見過XX,給XX磕頭。”長輩在接受孩童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字畫,糖果等等,那時候直接給錢的很少。

    也有許多人在孩童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現在孩子們見長輩,叫一聲“叔叔好”“伯父好”“阿姨好”就很有禮貌了,早就不需要磕頭了。個別年紀大一些的成年人過年見到高壽的長輩還會磕頭表示祝福、問候。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

    古時候,上門拜訪長輩或長輩來訪時,成年晚輩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見過XX。”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作揖,再屈膝下跪磕頭。同樣的長輩若接受了這一“叩”,也必須有所“賞賜”。否則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

    有的朝代,針對有功名在身的男子可以免去磕頭的禮數,只需要對長輩作揖就可以。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

    古時候,對除皇帝外的人一拜三叩,是很隆重的禮節了。一般是拜見祖宗級的長輩,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

    方法是先拱手作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能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三拜三叩,敬神、祈福、許願、掃墓時按此方法叩拜。

    叩拜方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間要稍微留點時間。

    三拜九叩,拜見皇帝專用

    是拜見皇帝的禮儀,據說民初時,袁世凱及一些大軍閥們用過。就是按照上面說的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間有兩次起身站立而已。有的時候事情比較緊張,皇帝也會直接省略叩拜方式,一次“一拜三叩”就行了。但是在一些皇家重大慶典、活動的時候,肯定要按照這樣的要求叩拜皇帝的。

  • 8 # 米廬

    一開始的“磕頭”跟古人坐姿有關,那時古人坐著就是跪著。到後來有了桌椅,人們不再席地而坐了,磕頭就成了特殊的禮節。

    古人見面時非常重要的禮節,是“拜”。

    “拜”的金文字形是會意字,字形是一隻手和一個躬著身子的人,會意為舉手至頭而拜。

    《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稽首即叩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

    頓首是叩頭至地,不加停留,一觸地就抬頭,“頓”一下而已。

    空首是先以兩手拱至地,然後用頭觸及兩手,頭不挨地。

    這三種為正拜。

    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磕頭,可能更接近所謂的“頓首”,不管一下還是三下,都是不加停留,頓一下就起。都是在較為正式的場合使用。

    頓首這個詞,我們看古人的書法作品,太熟悉了,開頭常常就是某某頓首。

    《韓非子》裡有這句:宰人頓首再拜請曰,臣有死罪三,援礪砥刀,利猶干將也。這裡的“再拜”,古代的一種禮節,拜了又拜,表示恭敬。

    《論語》裡寫孔子“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指的是孔子除了拜送使者,還要拜所問候之人,請使者轉達。所以,孔子要一拜再拜,而使者不用代表所問候之人答拜。拜者跪倒在地上空首拜手,俯下身子,以手據地,再俯首而不著地。再拜,挺直身子重複空首拜手。這裡的磕頭,是三次。

    而另一段寫孔子的故事裡記載:“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這裡的拜,就只是一拜,但下對上不只拜手,還要拜首。拜完接受饋贈,起立。所以,這裡的磕頭,就是一次。

  • 9 # 使用者雪奔

    古代中華禮節文化,是前今道德傳承的根基。對每一位現生存老人或神都是磕一個頭,大家所說神三鬼四是古代相傳敬位排例位數,一敬天、地二位,神三鬼四位。有的同志說二十四拜七十二拜磕頭所禮,以八拜所論,前節叩敬、謝陰後拜位;每一磕頭以一組神位而敬;二十四拜以一神位而敬,七十二拜以先位神依次各位敬拜。神靈位是陰間通用尊稱,仙位是文,鬼為武位。本者所言禮教有誤,敬請大家參考諒解,孔孟之鄉梁山居地友繪相待。

  • 10 # 小田木艮

    拜年給父母或長輩磕一個頭,還有個說法神三鬼四,有一次我去趕廟會,進廟不免要磕頭,人太多,當時婦女在拜我也在拜,廟主說這不允許的,我很納悶,磕個頭也想保平安,為什麼不讓我磕,後來恍然大悟,因拜堂男女才雙雙磕頭的。

  • 11 # 愛國40335

    見了受尊敬的人,磕頭磕一個,對已故的人磕三個,如掃墓。表示對逝者尊敬。

  • 12 # 弄潮10

    傳說大概是:人一仙二神三鬼四吧,都是舊習俗啦,慢慢地會被歷史淡忘!

  • 13 # 空洞的表面

    一般小孩一個,玩的。三個多數是週年忌日祭掃。四個多數是正事,比如人故去……

  • 14 # 老貓57

    這個各地不同,一里不隨俗十里改規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有人說喜歡孤獨,享受孤獨,你們經歷過真正的孤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