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武
-
2 # 大別阿郎
野史上說他中了美人計,我相信是真的。
然而投降也會有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情況,他先投降了,然後接受了清當局安排的豪宅、美女、錦衣、玉食。第二種情況,他受美人計引誘,把持不住,於是就投降了。
我相信,他只要不是傻子,或者被人餵了春藥,應該是第一種情況。先投降,然後接受當局的安排,慢慢的適應新的角色,與朝廷搞好關係,以求自保。
腐朽的明王朝,已經無法管理天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那就讓位於人吧。洪承疇作為一位精英人士,在另一個朝代裡同樣可以為人民服務。我認為,他是大隱隱於朝。
-
3 # 大愛AOA
其實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要把洪這個人與歷史上那些不懼死亡的忠義英烈做一個區隔。不可否認,洪承疇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人物。可是在氣節上,他和岳飛、于謙比起來差了太多!其實人對於死亡都是很恐懼的,真正把民族國家看的比自己生命還重的人不多。洪承疇的行為,歸根結底還是他怕死了,同時也是禁不起滿清對他的高官重祿的誘惑了!
-
4 # 司馬PC
關於洪承疇是否中了美人計,正史沒有載入,不過野史相傳是的。
那麼野史是否正確的?我認為是,也不是。怎麼這樣說呢?因為野史沒有根據時間來,我認為是洪承疇先投降,是個人才,才被當時的莊妃使美人計拉攏他,使他為皇太極出謀劃策。
會不會是先中了美人計才降清呢?我認為不太會,因為洪承疇不到萬不得已,僅僅因為美人計就投降了,他也不會當上督師了,大明也太沒有人才了。
-
5 # 求知致遠
有時候肉快煮熟了,但還得加一把柴,要不做出來的不夠火候,不香。洪的投降就是這樣。他怕死倒不一定,但骨子裡他已經對大明絕望了,而且是很久以來早就是這樣了,只不過沒有、也不敢表現出來而已。
直接投降對於他這樣飽讀詩書的人來說,有點尷尬、有點難為情,所以,明白的人就會給他找一個合適而恰當的臺階,好讓他順坡下驢。
-
6 # 史有餘故
說起洪承疇,應該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了。首先,他是典型的受儒家正統思想教育出來計程車大夫,領兵屢屢打敗高永祥、李自成之流,也算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將。但是松江一役,明軍各路大軍慘敗被俘。主要爭議就出在這裡了,他被俘後來投降清朝,成了清朝的鞍前卒。
野史中記載洪承疇中了孝莊的美人計才投降的,真的是這樣的麼?猥員長認為不是。首先洪承疇是儒將,他是透過科舉才上位的,因此不忠不孝的、僭越禮法之事是他斷然不能接受的,怎麼可能受到皇太極小老婆的勾引呢。
其次,洪承疇雖然科舉出身,但是打仗有條有理,也是一員能打仗的好將軍。對抗農民軍也有運籌帷幄的一面,在晚明也有自己的成就,這也是為什麼洪承疇被俘後明朝政府認為他殉國了而不是投降的原因了。
但是最後事實證明他就是投降了,把崇禎皇帝氣個半死。只有我們知道他為何會投降,才能知道是不是因為美人計投降的。前面說了,洪承疇是正統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因此在他的字典裡首先對於美人計有天然的牴觸,其次他心中也有忠君愛國的思想,他投降的真正原因在於明朝大廈將傾,已經是強弩之末,而他認為清朝是可以完成大一統,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於是他投降了,這不是猥員長亂說。
洪承疇被俘也曾反抗過,但是最後可以說在皇太極的個人魅力下選擇了投降,在他心裡他相信皇太極是可以帶給百姓安定生活的。他出仕清朝也正是在踐行著這一判斷,他一直致力於滿族的漢化,一直致力於天下的治理。拖著老邁的身軀,操著天下的心,直到最後死亡。而無論是皇太極、順治還是多爾袞都對他的看法和建議很推崇,一方面說明他在清朝的地位還是不低的另一方面來說他在辦實事兒,和吳三桂有很大的區別。
這個老臣頂著罵名,致力於滿族漢化,安定天下,沒有多大的私心。由此可以看出,洪承疇降清根本不是什麼所謂的美人計,而是處於公心。
-
7 # 歷史研習社
清代有許多的野史故事流傳在民間,比如太后下嫁、順治出家等。在這些故事裡洪承疇被還是莊妃的孝莊太后招降,還用上了美人計,這個生動的故事是真的嗎?比如在蔡東藩的《清史演義》裡,就記載了這樣一個生動地故事,刻畫了洪承疇因美色而變節的詳細過程:洪承疇因為本性剛正,本來是無懈可擊,但卻生性好色。當他被幽禁在別室中決心殉國的時候,突然進來了一個青春美貌的婦人。這個婦人不是別人,是皇太極的莊妃,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孝莊皇太后。她藉口為洪承疇斟酒,慢慢開導他,洪承疇一見美色,頓時生起留戀人世的念頭,最終歸降清朝。洪承疇因莊妃親自敬酒而心神不定,頓生留戀人事之念,才成為了人所不齒的貳臣。但細細分析起來,這樣一個活靈活現的故事充滿了漏洞。首先,在正史中不見此文,而野史出現這一版本故事最早也在乾隆以後,在清末民國初期有了一個迅速豐富的過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我說的那個《清史演義》的故事,民國和建國以後的出版物對這個故事的記載直接源頭都來自蔡東藩的這本書。而蔡東藩寫作時廣泛吸收民間傳說野史,野史的流傳往往經歷數代之久,據他曾說是聽自幫會人員口授。從這一版本流傳的角度我們可以推測這個故事極可能是革命黨或對滿清心懷意見的人士編撰的(幫會人士、蔡東藩等人所持立場)。對洪承疇的嘲諷與對滿清的挖苦揶揄透過美人計清晰地呈現出來。如此豐富的故事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即是因為滿洲的女子色誘,才使得他堅強如鐵的意志崩潰,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皇太極親自出面勸誘撫慰才使得洪承疇歸降的。除了正史不見這般生動離奇的記載外,莊妃是否有必要親自出場勸降實在值得懷疑。根據《清史稿.洪承疇傳》的記載,“上(皇太極)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可以看到招降人確實是范文程。最初洪承疇還是做出了要痛罵范文程的姿態,但一件小事讓范文程捕捉到了洪承疇的心理變化,那就是房樑上的灰塵掉落時洪承疇立即用手拂去。范文程由此推斷將死之人還在乎衣物潔淨,表明洪承疇這個人對人世富貴還有欲求,勸降還有門。後來皇太極親自探視,把身上的貂裘衣服解下來披到洪承疇身上,洪承疇看到皇太極器宇軒昂,最終折服。對於《清史稿》、《清朝全史》一類史書對洪承疇投降原委的比對,我們發現范文程和皇太極是核心人物,這是符合一般情理的。其次是洪承疇對衣物潔淨似乎有某種執念。但這裡面仍然有問題,那就是透過這一版本的文字,我們彷彿看到了洪承疇的忸怩作態,欲拒還迎的心態,彷彿隆中對之前故意考驗劉備的諸葛亮,更暴露出史家有意醜化洪承疇的筆法。可以確定的是洪承疇確實因利而降,但不大可能會因一件貂裘而變節。反觀《明季北略》等書記載洪承疇慷慨陳詞,昂然不跪似乎實情中又帶有幾分明人的自我想象。究竟洪承疇投降的心裡動因如何,我想還需要充分發掘洪承疇的個人詩文予以分析。(《清史稿》雲: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洪承疇的一生後人對他最大的爭論點就在於他的降清,中了美人計的這一故事其實十分微妙,折射出的是對洪承疇的嘲諷抨擊和對反滿情緒的精妙把握。一方面模擬出滿人狡黠多詐,另一面則寫盡明朝大員的虛偽貪婪,在清末民國初期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的時代,這個故事廣泛傳播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真正的真相,如前所述,還是皇太極以高官厚率、前程作保,最終打動了洪承疇。參考資料:1、翦伯贊《中國史綱要》2、蔡東藩《清史演義》,中華書局3、清宮秘檔紀錄片第3、4集4、《明季北略》5、《清史稿》,中華書局
洪承疇既受到明朝遺民的強烈排斥,也沒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關之初,洪承疇建議滿族權貴漢化,學習儒家禮儀。而漢化的滿族人接受了儒家的倫理綱常,也認為洪承疇名節有虧、不忠不孝。洪承疇鎮撫南方凱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難題。沒有預想中的封賞,也沒有帖心的安撫,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視著年邁的洪承疇走回朝堂。
回覆列表
清史稿·洪承疇傳
洪承疇,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累遷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初,流賊大起,明莊烈帝以承疇能軍,遷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屢擊斬賊渠,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陝、川、湖軍務。時諸賊渠高迎祥最強,號闖王,李自成屬焉,承疇與戰,敗績。莊烈帝擢盧象升總理河北、河南、山、陝、川、湖軍務,令承疇專督關中,復與自成戰臨潼,大破之,迎祥就俘。自成號闖王,分道入四川,承疇與屢戰輒勝。自成還走潼關,承疇使總兵曹變蛟設伏邀擊,自成大敗,以十八騎走商洛。關中賊略盡。是歲為崇德三年。
太宗伐明,師薄明都,莊烈帝徵承疇入衛。明年春,移承疇總督薊、遼軍務,帥秦兵以東,授變蛟東協總兵、王廷臣遼東總兵、白廣恩援剿總兵,與山海馬科、寧遠吳三桂二鎮合軍;覆命宣府楊國柱、大同王樸、密雲唐通各以其兵至:凡八總兵,兵十三萬,馬四萬,鹹隸承疇。太宗師下大淩河,祖大壽入錦州為明守,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與為犄角。承疇至軍,莊烈帝遣職方郎中張若麒趣戰,乃進次松山,國柱戰死,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
六年八月,太宗自將御之。上度松山、杏山間,自烏忻河南山至海,當大道立營。承疇及遼東巡撫邱民仰率諸將駐松山城北乳峰山,步兵分屯乳峰山至松山道中為七營,馬兵分屯松山東、西、北三方,戰敗,移步兵近松山城為營,復戰又敗。上誡諸將曰:“今夕明師其遁!”命諸軍當分地為汛以守,敵遁,視其眾寡,遣兵追擊,至塔山而止;分遣諸將截塔山、杏山道及桑噶爾寨堡,又自小淩河西直抵海濱,絕歸路。是夜三桂、樸、通、科、廣恩、輔明皆率所部循海引退,為我師掩殺,死者不可勝計。承疇、民仰率將吏入松山城守,上移軍松山,議合圍。變蛟夜棄乳峰山寨,悉引所部馬步兵犯鑲黃旗汛地者一,犯正黃旗汛地者四,直攻上營,殊死戰,變蛟中創,奔還松山。三桂、樸引餘兵入杏山。上遣諸將為伏於高橋及桑噶爾寨堡,明兵自杏山出奔寧遠,遇伏,殪強半。三桂、樸僅以身免。承疇師十三萬,死五萬有奇,諸將潰遁,惟變蛟、廷臣以殘兵萬餘從。
城圍既合,上以敕諭承疇降。九月,上還盛京,命貝勒多鐸等留護諸軍。承疇悉眾突圍,攻鑲黃旗擺牙喇阿禮哈超哈,戰敗,不能出。十月,命肅郡王豪格、公滿達海駐松山。十二月,承疇聞關內援師且至,復遣將以兵六千夜出攻正紅旗擺牙喇阿禮哈超哈及正黃旗蒙古營,戰敗,城閉不得入,強半降我師。餘眾潰走杏山,道遇伏,死。莊烈帝初以楊繩武督師援承疇,繩武卒,以範志完代,皆畏我師強,宿留不進。承疇被圍閱六月,食且盡。明年二月,松山城守副將夏成德使其弟景海通款,以子舒為質。我師夜就所守堞樹雲梯,阿山部卒班布里、何洛會部卒羅洛科先登,遂克其城,獲承疇、民仰、變蛟、廷臣及諸將吏,降殘卒三千有奇。時為崇德七年二月壬戍。上命殺民仰、變蛟、廷臣,而送承疇盛京。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上大悅,即日賞賚無算,置酒陳百戲,諸將或不悅,曰:“上何待承疇之重也!”上進諸將曰:“吾曹櫛風沐雨數十年,將欲何為?”諸將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諸行道,吾等皆瞽。今獲一導者,吾安得不樂?”
居月餘,都察院參政張存仁上言:“承疇歡然幸生,宜令薙髮備任使。”五月,上御崇政殿,召承疇及諸降將祖大壽等入見。承疇跪大清門外,奏言:“臣為明將兵十三萬援錦州,上至而兵敗。臣入守松山,城破被獲,自分當死,上不殺而恩育焉。今令朝見,臣知罪,不敢遽入。”上使諭曰:“承疇言誠是。爾時與我交戰,各為其主,朕豈介意?且朕所以戰勝明兵,遂克松山、錦州諸城,皆天也。天道好生,故朕亦恩爾。爾知朕恩,當盡力以事朕。朕昔獲張春,亦嘗遇以恩,彼不能死明,又不能事朕,卒無所成而死,爾毋彼若也!”承疇等乃入朝見,命上殿坐,賜茶。上語承疇曰:“朕觀爾明主,宗室被俘,置若罔聞。將帥力戰見獲,或力屈而降,必誅其妻子,否亦沒為奴。此舊制乎,抑新制乎?”承疇對曰:“舊無此制。邇日諸朝臣各陳所見以聞於上,始若此爾。”上因嘆謂:“君闇臣蔽,遂多枉殺。將帥以力戰沒敵,斥府庫財贖而還之可也,奈何罪其孥?其虐無辜亦甚矣!”承疇垂涕叩首曰:“上此諭真至仁之言也!”上還宮,命宴承疇等於殿上。宴畢,使大學士希福等諭曰:“朕方有元妃之喪,未躬賜宴。爾等勿以為意!”承疇等復叩首謝。莊烈帝初聞承疇死,予祭十六壇,建祠都城外,與邱民仰並列。莊烈帝將親臨奠,俄聞承疇降,乃止。承疇既降,隸鑲黃旗漢軍,太宗遇之厚。然終太宗世,未嘗命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