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文雜記

    《三國演義》裡的男人們起點高,落點也高,算是正規編制。《水滸傳》裡的男人們基本已經被打到最底層,起點已經很低了,組織不規範,靠稱兄道弟和忠義維持秩序。

    三國裡的男人們

    就拿劉關張來說,雖然劉備是賣草鞋起家,但也是漢室的後裔,心中不忘漢室興亡,起事起,雖然只有桃園三結義的三位兄弟,一開始跑到哪都被嘲笑。

    但是劉備的身份起點要主一些,而且內心的野心還是比較大的,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或許有人覺得只是標榜,但是作為企業文化,起點總是高的。

    而且,從後來的發展來看落腳點也是高的,最終也稱帝,不僅有了名望,而且以漢室蜀王的名號也為稱帝籠絡了不少人心。

    總之,劉關張的玩法相比水滸一百零八將,是高出不止一個層次的。

    水滸裡的男人們

    如果說劉備的身份背書還能籠絡人心的話,水滸裡的男人們就完全不同了,從宋江數起,多數都是身揹人命官司的重犯,官府追捕,人人避之。

    所以,他們其實並不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只不過是一夥走投無路的人,被迫聚在了一塊法外之地,沒辦法一塊謀生活而已。

    再看看他們所幹的營生,無非是打家劫舍的盜寇所為,甚至入夥還以人頭作為投名狀。這樣的行為標榜得太好聽也不具有說服力的,所以兄弟相稱還是比較符合他們定位的。

    當然,他們也是有洗白意願的,所以接受了招安,很明顯即使招安,朝廷也沒有給他們地位和名望,只是當作了僱傭兵,甚至最後利用了他們的熱心。

    終究看來,起點很低的水滸英雄們,落腳點最後更低,與三國不可同日而語的,相較來說的話,用烏合之眾形容應該也不為過吧。

  • 2 # 老龔166916589

    三國裡的男人都是為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冦,稱王稱霸。互相殘殺,寸步不讓,過步必得,魏,蜀,吳打了一世,還是三足鼎立。只有司馬氏蹈光養晦幾十年,乘機而入,一戰成功,建立統一的西晉,從三國中看出,在戰亂時期,你搶我奪

    而不得,但得天下者必有其人。所謂的上知天文,下知地利。前算五百,後算五百,這都是騙人的。如三國中真有期人。就不要你搶我奪了。

    。只有司馬徽知道:必要將司馬懿派往曹魏,否則三國再要亂上一百,這話己說明了治世者是司馬氏,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水滸與三國完全兩個概念,三國是三雄博弈。水滸初衷是舟水博弈(是君民的鬥爭)所以一百多位兄弟團結在一起與朝廷的鬥爭。可惜在其間出了野心家的宋江,想借一百多位兄弟之力,為自己的一已之私利,犧牲了大多數兄弟的利益換得了一襲紅袍,一頂烏紗帽。也沒有戴長,一邦平民乘一時豪氣,想與朝廷奸黨爭權奮利,是痴人做夢。

  • 3 # 牡丹梅花鑫森淼

    三國的男人也有稱兄道弟,比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孫策和周瑜的兄弟情,周瑜和魯肅之間的友情,曹操的自家兄弟情,等等。只是規模不大。

    水滸中梁山好漢對外對敵同樣殘酷廝殺,梁山以外的男人同樣殘酷廝殺。

    水滸的梁山好漢,這輩子來自五湖四海,上輩子作為妖魔,他們來自同一個地方——江西鷹潭龍虎山上清宮伏魔殿裡的伏魔井,他們在那裡一起被關押五百多年。他們這輩子相聚,非常投緣。書上經常有“合當天罡地煞相聚,自然生出許多機會來。”這樣的句子。這是一分特殊的情緣,所以他們相聚梁山,無論他們曾經是官兵,還是來自社會最底層,互相投緣的情分,使得他們都互相稱兄道弟。

    晁蓋雖然不是天罡地煞,但他的名字叫晁蓋(巢蓋),所以他和其他梁山好漢也有不解的情緣。這段情緣大概是這樣來的。

    水滸中,田虎、王慶、方臘等地,就沒有這樣的情況。稱兄道弟只限於梁山好漢之間。

    水滸作者刻意打造的梁山好漢為天罡地煞轉世相聚,這樣一個特殊的團體,特殊的屬於水滸的品牌情節。梁山好漢稱兄道弟的故事深入人心,這是最讓讀者感動的地方。

  • 4 # 春風楊柳

    三國裡屬於諸侯割據,爭的是地盤,道不同,不相為謀。水滸傳裡都是患難的弟兄,都是被逼無奈的,同是天涯淪落人。

  • 5 # 登攀

    首先需要說明兩點,使您的問題更具有精確性。

    1,《三國演義》裡的男人你死我活,《水滸傳》裡的男人也一樣你死我活。僅舉一例:南征方臘回京時,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僅僅只剩下二十七位。四分之三的好漢,在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都搭上了身家性命,好多人甚至死無全屍。所以,水滸裡的稱兄道弟,也只是在梁山集團內部,對外呢,也沒有那麼多“兄弟”,多的同樣是所謂的“敵人”!

    2,《水滸傳》裡的男人稱兄道弟,《三國演義》裡也有男人稱兄道弟。《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可謂是千古美談:劉備,關羽,張飛,自從桃園結為異性兄弟,才開始了縱橫天下,亂世爭雄,分割天下。應該說,人家這哥仨的感情,比《水滸傳》裡有些“兄弟”的感情,要真摯的多,真誠的多。

    兩者相比較而言,《三國演義》中,稱兄道弟要少一些,你死我活的場面描述,我感覺難分伯仲。但給人的感覺,好像《三國演義》裡的人情味不如《水滸傳》裡那麼濃,你死我活似乎多一些,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思想不同,則格局不同

    兩部書,雖然都寫的是一個王朝即將覆滅時的亂世景象,但是,從格局上來講,就有了根本上的不同。

    《三國演義》寫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霸一方,互爭地盤。在這裡邊,沒有仁義道德可言,只有互相利用,互相拆臺,只有陰謀詭計,你死我活。不然,怎麼能徹底消滅對方,成就自己,成就霸業呢?

    而《水滸傳》呢,主要寫的是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一幫出身不同,來路不同的人,大部分都是被逼的沒有辦法了,才慢慢地匯聚到了水泊梁山上來,只求有安身之所,有立足之地,能豐衣足食,不要被抓去坐牢,不受貪官汙吏的欺侮。他們這幫人,既沒有打算割據一方,更沒有計劃成就霸業。他們的憤怒,只是對貪官饞臣,沒有對皇權構成威脅;他們的理想,只是能受到重視和承認,好一心為國家效力。

    思想高度不同,出發點不同,導致格局根本不同,《水滸傳》的小打小鬧,當然沒有《三國演義》的大陣勢更震撼,更顯得你死我活!

    二,意圖不同,則手段不同

    意圖,指的是政治目的。目的既然不同,那考慮問題的角度,做事的手段,行動的高度和底線都會不同。

    《三國演義》的政治意圖是:消滅敵對,攻城略地,擴大地盤和實力,實現稱王稱帝的野心。要達到這些目的,需要的必須是心狠手辣,不能有半點仁慈;需要的必須是殺人,而且要乾淨徹底,不留後患,儘量不給對方喘息之機。所以,在這部書中,兩軍陣前,斬將帥一般必死,攻城則一般必須佔領,據為己有方才罷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爭,自然就是你死我活!——血腥的,斬下首級的,屠城的,屍身成堆的,血流成河的場面自然很多——這是諸侯與諸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而《水滸傳》這部書,宋江集團的主流政治意圖就是,洗脫自身的罪名,全數招安,為朝廷效力,謀一個遠大前程。而且,梁山集團打的是“替天行道”的旗號。所以,他們枉殺無辜要少得多,多的是收復敗將敗軍,補充自己的實力;多的是,在攻下州府後,搶奪糧草金銀,以供梁山開銷,並不去長期佔領,擴大地盤——這說到底,是人民內部的矛盾——你死我活當然表現的要少一些,人情味兒倒是濃了一些。

    綜上,我們不難體會到:國與國之間一旦交惡,鬥爭必然是殘酷的,是沒有人情味兒的;而人民內部的矛盾,往往是可以調和的!

    閒話到此,請君指教!

  • 6 # 虎門自由人服裝

    談到水滸的男人為什麼稱兄道弟,仗義相助,三國的男人卻互相拼個你死我活。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理清水滸和三國的男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個人的遭遇,以及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和當時的社會形勢。

    首先水滸發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當時的北宋並沒有名存實亡,這個北宋未年的國家統治並沒有崩潰,是擁有完整的軍隊和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系的。只是當時朝廷腐敗,從上到下的行政管理體系十分黑暗,迫害一些中下階層老實忠厚的人。這些人被迫害的走投無路,被逼上梁山,只有互相團結起來對抗當時腐敗黑暗的朝廷。

    北宋未年的宋徽宗昏庸無道,而四大奸臣蔡京、童貫、高俅禍國秧民,但他們的上層社會是官官相互,受迫害的多數是一些職位不高的軍官或小吏及一些手工業者和社會最低層的貧民百姓 。這些人根本上沒有像三國那些男人那樣是各地方的諸候,坐擁著幾千或幾萬及十幾萬的軍隊。所以水滸這些男人在走投無路之下,唯一出路就是互相抱團取暖才有生路。

    像林沖雖然是十萬禁軍教頭,但其實只是軍隊的教頭罷了,他手中根本沒有權力。像楊志、武松、戴宗、宋江也都只是要一些社會中層的小官小吏。像晁蓋、柴進、盧俊義只能稱得上是莊園地主及一村之長。像吳用也只是一個私塾老師,像阮家七兄弟就是最貧苦受壓迫的草根底層。水滸男人中只有關勝原本的軍官職位比賽高,是一名朝廷的中層將領。水滸其他大多數男人都是社會下層人物,且大多數被迫到絕路了,他們只有結為兄弟共同與黑暗的朝廷抗爭才有活路。

    三國就不同了,三國的東漢末年,當時建和年間的漢桓帝執政的二十年過度到建寧年間的漢靈帝時期,可以說東漢皇朝已經崩盤了,當時的朝政權力基本被三股勢力所控制,當時主要是士族集團,皇親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這三股勢力相互鬥爭,令到東漢後期的王朝名存實亡,他們最終瓦解了東漢王朝,歷史進入了三國時代。

    三國時代的那些男人們是一些什麼人?首先說袁紹,他有著四世三公的光環,他的家世,在漢章帝在位時,袁安擔任丞相一職,這也就意味著袁氏一族的興起,而且袁氏在最後成為漢朝末年最出眾的名門之一。從袁安到袁紹的父親這一輩,都有人在朝廷擔任要職,三國時袁紹曾經是建安前期的霸主,擁有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四州之地,對烏桓和鮮卑也有一定的控制力。他最顛峰時最少擁有十一萬以上的人馬。

    再說孫權,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權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擁有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六郡包括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陵、廬江六郡。他還沒有完全擁有六郡八十一州時,在赤壁之戰時已坐擁十萬人馬。

    曹操,曹操生於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公元200年,曹操掃平了北方,佔據了八個州的地盤,形成了獨佔中原的格局。接著他又揮師平定遼東地區的烏桓勢力,基本穩定了後方地區,一時間成為當時歷史舞臺上不可一世的風雲人物。他在北方雖然沒有他自己說的那麼誇張擁有八十萬人馬,但一定坐擁十幾萬人馬。

    至於劉備,劉備的祖父劉雄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可以說三國時期各路諸侯中他的身份是最低微的,至於他自己說是漢室後人就純粹是吹的,只是為自己偽造一份家庭背景的證書,但英雄莫問出處,在他事業高峰時就擁有百分之百的益州,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荊州,百分之百的漢中。他生前應擁有起碼不少於五萬的人馬。三國時期各路諸侯都號稱自己有幾十萬人馬,但歷史真實記載其實沒有那麼多!但到了西普統一中國後,西普確至少有幾十萬人馬。

    三國時期,各路群雄並起!角逐中原,爭奪天下,從董桌、袁紹、袁術、呂布,曹操、孫權、劉備、張繡、劉表、劉璋、馬超。以前三國剛開始時的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 。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的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 。各路諸侯當時人強馬壯。

    可以說,這些三國的男人個個都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他們和被朝廷迫害的水滸兄弟們抱團取暖稱兄道弟是二回事。他們碰上了亂世,碰上了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他們之間為爭奪天下必然拼個你死我活!根本不可能像水滸的男人們被朝廷迫害到走投無路,只有稱兄道弟抱團取暖對抗朝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葫蘆怎麼炒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