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文旅圈

    目前在位於河南省偃師市,有一座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夏朝古都遺址,也是被國家文物局正式認可的,這裡也是最早的中國之處。

    為什麼很多人會質疑夏朝的存在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的影響,主要理由在於:

    1、缺乏重要的遺址或者文物證明

    正如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據實佐證了古埃及曆代王朝的世系,古巴比倫和古希臘也都有大量的文物佐證,不過截止目前,只有偃師二里頭被認定為夏朝的遺址,而且被認定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至於史記中記載的禹都陽城,則始終沒有被找到或者發掘,缺乏大規模的佐證。

    2、沒有文字流傳下來

    按照國際考古學的重要標準,文字是確認文明的重要方式,比如說甲骨文就是商朝存在的重要佐證。甲骨文是商代時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主要是用來祭祀使用的。而夏朝,則沒有任何文字得以留存或有記載。

    不過,這並不妨礙夏朝的存在。因為在大量的史書上,關於夏朝的存在記載可以說是多如牛毛,古代最重要的史書史記就有夏本紀,而西晉時出土的竹書紀年則也有關於夏朝的記載。

    首先,無論是史記還是先秦時的竹書紀年,都如實記載了夏朝的王室排序和時代。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自稱看到了從黃帝以來的各種史料,不過有很多種說法,司馬遷有選擇的進行了記載。而竹書紀年則是戰國時魏國史官記載的,沒有經歷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秦末的戰亂,有一定的可參考性。

    其次,夏朝過於久遠,但還有很多遺址存在並且可以證實。比如說,禹都陽城,經考古發掘,河南登封王城崗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即大城)和城壕的發現,引起學術界高度關注和重視。經中國夏商周斷代史研究表明,陽城建於約公元前2070年,禹在鄭州登封王城崗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不過歷史過於久遠,沒有太多的遺址留存下來,而在二里頭遺址不遠的地方,就是商朝的古都。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是為西亳。《括地誌》雲: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從都之 。《水經注》:闞駰曰:“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也。綜合來看,二里頭遺址距離西亳很近,也完全符合史書上記載的這段歷史。

    第三,關於文字,這點尤為重要。甲骨文是商代祭祀使用的,並非是日常使用的,很多人提到甲骨文中並沒有提到夏的任何記錄。目前甲骨文被發現的也只是一部分,至於翻譯事宜則是更加不完善,或許以後會有。不過,甲骨文只出土在殷墟,和其他幾個王都遺址,並沒有到處發現,說明即使在商朝,文字也只有王都才會使用,甚至是隻有祭祀才會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未必使用。商朝如此,更古老的夏朝,到底有沒有文字,只能說目前還沒有發現,或者是證實。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同樣沒有發現任何文字記錄。不過大量的遺址和文物都可以證實夏的確存在過,而且夏朝的後人在西周建立後被周武王封大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為崇尚夏禮,還特意去杞國訪問考察。在先秦時期,滅其國留其祀是慣例,也說明夏的存在是肯定的。

  • 2 # 視趣娛樂解析

    補段感想:在每個涉及夏朝存在的話題下,總有些腦子不清醒的人,強行把學術問題扯成政治問題,把邏輯問題扯成立場問題。連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都說二里頭遺址不能證明是夏,某些鍵盤歷史學家可真是被梁靜茹賦予了勇氣呢。

    比如有個叫“魚頭好吃魚尾好吃”的答主,根本搞不懂對夏朝存疑不代表否認二里頭文化是中華文明,還要扣帽子“西方理論得出的結論”,還要扯什麼古希臘古羅馬,明明是自己邏輯課程表

    先秦古書“夏商周”合稱的說法很多,比如《論語》就有以下記載: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篇》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八佾篇》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八佾篇》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衛靈公篇》

    但最重要的,還是太史公為夏朝作了傳記,這是夏朝一份完整的履歷表,從此《夏本紀》深入人心,二千年來基本都沒有被質疑過。連近代著名的“疑古派”顧頡剛先生也只認為大禹到少康的記載都是神話傳說,但並不懷疑夏朝存在,只不過沒有文字印證罷了。

    1959年徐旭生先生主持發掘二里頭遺址,當時普遍認為是早商都城。有趣的是,70年代後期鄒衡提出夏都說逐步取代了商都說,到今天似乎普遍認可二里頭遺址的發現為夏朝存在提供了考古證據。確實,二里頭遺址在時間、空間都與文獻的夏代有重合之處,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

    但是,對二里頭遺址及夏朝的質疑聲一直存在。比如今天的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主張沒有甲骨文一類當時的自證性文書資料出土,不可能解決都邑的族屬和王朝歸屬問題。而外國更是不少學者質疑夏朝存在,如英國學者艾蘭和俄羅斯學者劉克甫,理由主要都是認為沒有夏文字。

    可見,雖然嚴格來說少了最關鍵的文字證據,但是確實還有不少證據指向夏朝存在。更重要的是,因為兩千多年來的歷史記載與文化自豪,我們很難說服自己用嚴密甚至苛刻的邏輯去損害屬於自己兩千年的精神財富。這個問題早已經不是歷史問題,而是現實問題。

    相比之下,唐朝(堯)、虞朝(舜)存在的證據要薄弱很多。畢竟它們出現的時間太晚了,“夏”的出現在商周之際,而“唐”“虞”要到春秋以後了,而且彼此存在嚴重矛盾,以致太史公也只能以一篇《五帝本紀》概括,把五帝都當作人而非朝代了。

    且惟昔者虞夏、商、週三代之聖王。——《墨子·明鬼篇》

    這裡似乎以虞夏為一代,但是已經有兩代的趨勢了。

    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國語·魯語》

    這段已經把有虞氏明確為一代了,但是到底包含哪些先王呢,帝嚳是不是有虞氏的一代?

    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周棄能播制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國語·鄭語》

    這個虞幕是誰?和虞舜什麼關係?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論語·泰伯篇》

    《泰伯篇》一章歷來被認為文義不類,可能是較晚記錄,但戰國時唐虞合稱記載亦不少。

    帝堯有唐氏。——《世本》

    這樣看,帝堯似乎又從虞朝獨立出成立了一個唐朝。

    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韓非子·顯學》

    這裡說不但虞朝存在了,甚至有了模糊的斷代期。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史記·伯夷列傳》引《采薇》

    虞朝前面又有個神農,似乎以五帝同為虞朝。

    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史記·太史公自序》

    這樣唐和虞分開來了,又特指堯和舜一代。

    可見,所謂唐朝、虞朝的記載,根本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也沒有一套完整的傳記,更沒有兩千年的認同。《史記》只有《五帝本紀》,所以唐一般被認為是堯本人的部落,而虞被認為是舜本人的部落,儘管唐堯、虞舜常常合稱,但一般不認為構成前後朝代,也不包含黃帝、顓頊、帝嚳三大神。所以童書業先生說:

    其實虞蓋夏時一部落或氏族耳,本不得為代名,此一氏族部落或盛或衰,且其氏族部落中人或散居各處,其詳尚待考證。——《春秋左傳研究》

    我們不是說夏朝一定存在,只是說今天認可它具有很強的合理性,因為在周朝就已經形成共識了。但夏朝實際上是無法證實的,那麼所謂虞朝就更難證實了,連兩千年前的太史公都處理不了,現在只留下戰國時期一些捕風捉影又充滿矛盾的記載,頂多把又一個沒有文字自證的陶寺遺址扯進來,今天的人如何寫出一篇系統可靠的《虞本紀》呢?

  • 3 # 玉言

    有夏朝嗎。

    有的歷史學家把公元前2070年定為夏朝的開始。

    歷史學是在古籍中尋覓過去。

    “夏朝”之前是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沒有文字。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沒有金屬。

    新石器時代用石質工具將美石製作成玉器,玉器是方國和部落首領的專享,是社會富裕的表徵。

    那是個方國林立,遍地制玉的年代。

    距今八千多年前,赤峰興隆窪人將直徑6釐米的大玉環上磨出一個開口套在耳朵上,這種玉器後世文人謂之玦。佩戴玉玦耳環的古興隆窪人建有一百多間成排的住房,居住區外築有環壕。

    六千年前西遼河流域墓葬裡的紅山人,將頭髮穿過一頭大一頭小一點的玉箍筒置於頭頂,青睞有大孔的圓形玉環片。紅山人建有祭祀壇。

    距今五千多年前,安徽含山的男性古凌家灘人戴平頂帽繫腰帶,兩個手臂上各套著多達十個的細條玉手圈,他們將一種上平下圓,當中有孔,形狀如鉞的大玉牌鋪在墓中。墓葬裡滿鋪著的玉器,數量遠甚之後年代太湖流域良渚墓葬裡的玉器。凌家灘城當年面積達160萬平方米,城裡有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

    五千年前位於杭州灣的古良渚建有恢宏的城池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良渚人善制大玉琮。

    禿尾河畔神木石峁高壘的大石寨以強盛支撐了玉器的數量。

      位於漢水流域富饒的石家河遠離玉料出產地,製作的玉器精美小巧。

    新石器時代,玉器生於安逸,安居方能制玉。玉器的優劣多寡與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的優裕和富足,透過玉器被今人看到,善治玉器的有凌家灘文化(安徽東部),良渚文化(浙江西北),神木石峁文化(陝西北部),石家河文化(湖北中部)。。。

    近年對五千年前的安徽尉遲寺遺址進行過十三次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在尉遲寺遺址發現了78間紅燒土房,牆厚達50釐米,在聚落的周圍還築有圍壕。

    繁榮與美好在距今4400年時發生了改變。

    距今4400年古尉遲寺人放棄生活了數百年的家園。古尉遲寺人在離開家園之前,親手搗毀成排的紅燒土住房,整平斷垣。

    在這之前的幾百年間,在距今約五千年前,古尉遲寺的氣候是溫暖潮溼的,周圍有大片的麻櫟和柘樹組成的茂密森林,成群的麋鹿,獐和老虎出沒其間。古尉遲寺人在建好的房屋牆壁旁邊支起粗大的樹幹,點火燃燒,將塗抹在牆上的泥燒成堅硬的紅色土塊。

    科學家運用地球化學的方法,對尉遲寺遺址土層裡的元素同位素含量作出量化分析曲線,發現在距今4400年,人類生存活動的第一因子含量急劇下降,甚至消失。代表環境風化和乾旱的第二因子曲線驟然升高,形成驚人的交叉線,透過科學研究看到了生態對氣候的響應。(1)

    氣候科學家將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的全球氣候事件稱為古文明衰落小冰期H。(2)氣象科學家亦稱距今4400年-距今3900年前的氣候事件為全新世事件3。(3)

    距離安徽尉遲寺一千公里外有個貴州荔波董哥洞。在洞中發現的“氣候石筍”形成於距今12萬年-13萬年之間,專家認為,這些石筍是古氣候環境演變的理想載體,能全面記錄古氣候環境演變規律,為大陸氣候指標提供充分而確切的資料。董哥洞石筍古氣候記錄與尉遲寺的古氣候結論準確地吻合。

    距今4400年左右的氣候事件,影響遍佈世界。持續數百年的乾旱和降溫,河井見底,樹木凋零,野獸逃遁,田裡顆粒無收,人群遷徙,方國和族群潰散。

    同一個天穹之下的老虎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神木石峁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相繼消亡。

    天氣變化切斷了文化,形成文化的溝壑。那個以玉器作為財富表徵,富則制玉的豐裕時代隔著溝壑,身影隱隱綽綽。

    文化溝壑的一邊是遠古安居時代用石質工具磨製的造型拙樸的玉器,溝壑的另一邊是由西而來的遷徙人群帶到中原,紮根後繁盛起來的青銅器和用金屬工具琢製出來的紋飾繁縟的玉器。

    在距今4200年時位於黃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有了青銅器,中原地區大量出土青銅器在距今3300年以前的商朝晚期河南殷墟。

    沒有資料證實距今4000年中原有金屬工具。

    沒有金屬工具,沒有金屬武器,就沒有一統天下的物質條件。

    拿著石質武器要天下歸一建立起一個王朝,既沒有動機支援也沒有實力支撐。

    在那個時代,方國和部落林立。河流,森林,土地,在所有適合生存的地方就會有花草生長動物生存,人群不可能只在中原的某一個地域裡自我侷限地存在著。

    一朵大花居中,四圍小花擁戴拱護,這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想象。

    社會的發展是不一致的,有先進有落後,有富裕有貧瘠。有的地方有文字,有的地方沒有。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上,刻下了王公貴族活動的隻言片語。再之後,過了上千年以後,筆下的“前朝”歷史只能是推測和想象。

    當年沒有一統四方的王朝,沒有夏朝。

    可能有個叫夏的方國,只是林立的方國中的一個,比如那個建了城牆的偃師二里頭的大都城。

  • 4 # 麥克斯的歷史閒聊

    這個確實爭議比較大,以前還和朋友爭論過。主要原因是,所謂的夏朝,沒有直接的考古文字能證明它作為一個國家存在。至於它是什麼樣的國家,是不是奴隸制的國家,還是一個部落聯盟,仍然存在爭議。但從史記開始,一直都把這段歷史作為華夏王朝的開端,大家也習慣這樣。不過易中天老師就說中華文明3700年,這個見仁見智,有時間的可以看看易中天中華史,在第一本里應該可以找到相關說法。稽核認證中,全手打,望採納,謝謝!

  • 5 # 寒蕭99

    夏朝的存在我們基本上都是從《史記》中的記載瞭解到了,而且早期的記載非常少,非常簡單,反而越到距離現在近的年代,記載越多。

    再有一個,在《史記》的記載中,夏代的滅亡與商代的滅亡故事高度的一致,這種巧合很難解釋的通,很可能是後人借後面的故事編造的夏代滅亡的故事。

    第三,從各個朝代看,新王朝建立後,對滅亡前王朝要做大量的記載和宣傳,不說後世較為詳細的記載,就說周代,無論從《詩經》,還是其他記載,都可以找到商朝的影子,對商代的名稱,民俗,政體等各方面的記載都能找到。

    但是對於夏朝,我們出土了那麼多的甲骨文記載,卻沒有發現對夏代或者一個疑似夏代的朝代的記載。甚至商朝建立之前的歷代商王都可以找到很多名稱和重大事件的記載,但其中也不見對一個朝代的記載。

    第四,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與夏代時間相符的遺址,比如二里頭遺址。但是,在這些遺址中,也未發現類似夏或者其他名稱的某個朝代的記載。

    因此,所謂的夏朝或者夏代,很肯能不是作為一個朝代而存在的,很可能只是中原地區眾多部落聯盟中的一員,與位於陝西周原的早商是一樣的存在,而並非是統一中原地區的一個朝代。

    真正統一中原,並建立朝代的,很可能商是第一個。而夏或者諸夏很可能是對當時中原地區各個部落的統稱,但並未建立如商那樣中央集權的朝代。

    而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可能也沒有找到更詳細的材料,只是將諸夏作為一個朝代而記錄下來。

    最後說明一下,說夏代不存在只是說作為一箇中央集權的朝代很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不代表夏或者諸夏是不存在的。

  • 6 # 大漢志

    夏朝的存在毋庸置疑,沒有夏,何來的華夏?沒有華夏,我們如何自稱華夏兒女?

    王朝存在的根據:有系統的歷史事件,有系統的編年體史書和大紀年,有可靠的文物,有確切的文字記錄。只要一個符合,那就不能否認。

    歷史事件:1.時日曷喪,子與汝偕亡!這句話最早來自《三墳五典》,在後期伏生冒死整理的《尚書》殘篇中更有提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經典大多不全),說的是夏朝末代君主桀無道,他還總把自己比做太陽,百姓就說太陽啥時候滅亡呢,我願意和你同歸於盡。2.鳴條之戰,商湯秉承天意伐夏,於公元前16世紀滅夏。

    文字記錄:從《史記夏本紀》中看夏朝的帝王體系,從大禹到桀有完整的紀年、事件、年號,從《竹書紀年》《詩經》《尚書》也能找到佐證,司馬遷歷史還是比較客觀。

    文字文物:二里頭遺址,從50年代發掘至今還在進行,已經出土了文字和城市遺址,和《史記夏本紀》吻合。

    西方的觀點:否定中國夏朝,因為沒有可靠的文物說明。但是我們有歷史文字記錄,也有民間傳說輔佐,更有二里頭遺址佐證,你們西方人都給否定了???那我就反問一句《荷馬史詩》這個傳說故事,你們怎麼當作歷史來看?這是何道理?你是想滅亡我中華歷史?西方培養的中國文人,還有上下學點皮毛的文人也在跟風,這是不負責任的。

  • 7 # 文物考古聊歷史

    在有考古學之前,沒人質疑夏朝的存在。最權威的《史記》中裡有關於夏朝的明確的記載,古人沒事,杜撰一個朝代出來玩嗎?《史記》也是根據先秦時期的資料寫的,那些資料也不是杜撰的。

    考古學講究史料要與考古發掘對上號。二者要相互論證。現在發現了眾多夏時期的遺址,還有二里頭,基本被認定為夏都城的遺址,可是難的是,就是沒有發現當時的文字。發現了幾片甲骨,上面也有帶字的,但是顯然還不足以取信。所以,以考古學的眼光來看,有人懷疑夏王朝的存在,尤其是外華人。

    考古學其實是西方的理論,是現代的產物,是有其科學性的,可是有些東西不一定要完全依賴科學吧,現在又有多少事情是科學解釋不了的。夏朝的遺蹟離我們幾千年了,文獻記載的又不是特別的具體,即使找不到,那也是正常的。

    我覺得,現下更多的不是質疑夏朝存不存在,而是要更加客觀的認識當時的夏朝。用考古發現給世人一個更加接近當時情況的夏朝,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一個朝代應該是怎麼樣的?不管當時的夏朝是以何種姿態立於中原大地的,他的正統的地位都該被承認。

    關於夏朝的問題,我也回答的挺多的了。但是之前沒怎麼表明自己的想法,今天想說一下,我是覺得夏朝是一定存在的,關鍵是,那是一個怎樣的夏朝呢?

  • 8 # 坳水散人

    夏朝不是不存在,而是我們如何去辨認。’

    “以不知為不有,是談史學者極大的罪惡。”

    歷史和考古不是一個概念,很多人混淆了兩者的邊界。

    歷史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歷史就是歷史,我們的歷史(正史記錄)不需要以考古是否已經驗證來做為成立的前提,也即歷史不需要考古學加蓋一個‘考古學已實證’的章,才能算曆史!!但是考古學的確可以證實或者證偽歷史,如果證偽,那麼可以修改歷史,但是如果考古沒有實證,就否定歷史,這是絕對荒唐的,這是問題的關鍵!考古學家要守好自己的本分,不應該越界,從而造成華人認知的混亂。

    歷史的東西,你不可以否認它,除非你證偽了它!歷史的東西,你不能因為沒有實證,就可以否認!一定要搞清楚這點。

    “以不知為不有,是談史學者極大的罪惡。” 傅斯年

    歷史是我們先民,我們祖先的記錄。當我們說這些記錄可能是編造的,層累的謊言時,我只能說這是多麼的荒唐,是什麼不肖子孫,混賬,畜牲,才能想當然的這樣認為?當你的父母說,我們是你的父母,你說不對,因為我沒有證實,,難道不做下DNA,那麼父母說是我們的父母都不行了嗎?

    夏商周三代,商只剩下甲骨文和金文,當時主要的文字載體都不存在了,,而周朝,春秋戰國啊,,詩經,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啊,,周朝,諸子百家啊,,那是怎麼樣光輝燦爛的一個朝代啊! 他們竟然可以不著痕跡的,整合失心瘋一樣的編造了一個又一個謊言,啊??夏朝是編造的,黃帝也是後人創造的,大禹是一條蟲??而周朝當時的文獻都竟然找不到一個否定,質疑的資訊,集體撒謊,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也在撒謊???司馬遷也是胡說??我們的民族是多麼悲哀,可恥,才會這樣,我們作為三代的後人又是多麼的下賤才會這麼想,,但關鍵是,邏輯上有一點的可能性嗎??????

    時至今日,有多少人,還是說夏朝不背國外的承認,夏朝可能是虛構的。首先,到底是哪個國外,哪個外華人不承認了??然後他們承認不承認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他們不承認就影響我們自己對夏朝的認知嗎??應該嗎??夏朝是我們的歷史呀!!

    ‘夏朝不是不存在,而是我們如何去辨認。’如今王城崗,新砦,二里頭,鏈條演進清晰,我們離清晰的辨認已經很近了,注意是辨認,辨認的前提是夏朝是信史。除非你證偽了它,否則它就是信史,這才是華人應該有的態度。

  • 9 # 飛越滄海新史觀

    我是飛越滄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常常自詡上下五千年文明,而有朝代成建制的伊始就是從夏開始,夏商與西周,而否定這種說法的主要是西方學者,他們以缺乏事實考證來否定夏朝的存在,並否定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傳承,只承認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文明。

    要說缺乏考古證明文明存在的反倒是古希臘的文明,甚至更有學者說古希臘文明都是羅馬時期杜撰出來的。一是古希臘也缺考古證明,二是在紙張沒有發明時,古希臘怎麼可能留傳那麼多文字傳記,像荷馬史詩,上百萬字用什麼來記載,僅憑羊皮卷是無法記載這麼大量的文字著述的,而同時期,中國用的是龜殼、木簡之類的。

    為何中國古代文字簡約,就是因為載錄困難,為了記述的需要。而古希臘流傳下來的都是洋洋灑灑的巨卷浩著,這實在是難以解釋得通,所以被疑為是後世的偽作。

    關於中國夏的記載,最早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夏始於禹的兒子啟。而夏也和商周一樣,實行的是分封制,而對於夏的確切認知是二里頭文明的發掘。

    1959年,中國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並且先後揭示1號2號宮殿的存在,並發現了青銅冶鑄遺址,還清理出了不同等級規格的墓葬,確定了遺址具備了都邑的性質。第二階段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文物。第三階段發現宮牆的存在。

    考古學者對出土的二里頭文化進行研究分析得出,二里頭文化整體上與殷商文化是不同的。是全新的一個文化現象。這就能推斷在殷商前還有一個朝代,那就極有可能是夏朝,也或許,商朝之前不止夏一個朝代,而二里頭文化極有可能是夏朝或夏以前某個朝代留下的。這無論如何,至少證明了,商朝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朝代。最有可能的,就是史記裡所說的夏朝。

    中國考古團隊復原了二里頭遺址的宮城,將之形容為“中國最早的紫禁城”。雖然面積只有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卻是後世三千多年宮城的鼻祖,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及其上的雙輪車轍、最早的中軸線佈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建築、最早的圍垣官營手工業區、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等,也接連在二里頭遺址發現。

    這類規模性的宮殿發現,也充分證明這是個王朝統治時期,因為只有一方君主才可能擁有如此規模的建築群。一般的部落首領都不可能擁有。二里頭所在地則極有可能就是夏朝的都城,由於被商湯攻破城池,才造成夏朝的覆滅。

    還記得西方學者也曾否認過商朝的存在,直到出土了甲骨文才讓他們在事實面前不得不啞口無言。由於中國歷史過於淵源流長,歷史上又是戰亂不斷,許多文字資料和器物都毀於戰火之中。相信不但有夏的存在,甚至比夏更早的朝代都是有可能存在的。為了不引起更大爭議,都是統稱為上古時代。

  • 10 # 怪獸小火龍

    夏朝太久遠了,夏朝在中國歷史究竟有沒有存在過?這個問題,從前一直是考古學界爭議的焦點,直到1959年,考古學者發掘出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後,夏文化的研究方向才得到了肯定。夏朝是中國最早的朝代,文獻記載非常少,所以到現在還有人質疑夏朝的存在。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大力促進下,夏文化研究工作也得到了發展,夏朝文化最典型的就是《禹刑》,《禹刑》的名稱雖帶有“禹”字,但並不是大禹之手,而是後代為了紀念他的功德才這樣命名的,《禹刑》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刑法。還有一部《夏小正》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古老的文獻典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星象物候歷,它內容豐富而影響深遠,涵蓋了天文,曆法、星象、物候、農事、政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研究中國上古社會農業生產和天文曆法的重要史料。

    其實從晉朝出土的竹書紀年,就可以看到夏的存在,乃至堯舜禹的存在,沒什麼可爭議的。

    《後漢書·西羌傳》中夏,商、周朝與犬戎的關係―王政修則賓服,德教失則寇亂。提綱挈領,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他就乖乖地順服;亂了,他就趁勢作亂。昔夏后氏太康失國,西夷背叛。及後相即位,乃徵畎夷,七年然後來賓。至於後洩,始加爵命,由是服從。夏朝太康年間造反,後相是被征服,後洩時受爵命而順服。後桀之亂,畎夷入居邠、岐之間,成湯既興,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諸夷皆叛。至於武丁,徵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詩曰: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及武乙暴虐,犬戎寇邊,周古公逾梁山而避於岐下。及子季歷,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時,季歷復伐燕京之戎,戎人大敗周師。後二年,周人克餘無之戎,於是太丁命季歷為牧師。自是之後,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乃文王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徵殷之叛國以事紂。夏桀時,又造反……

    1925年,由王國維提倡,「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意思是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量印證, 以考古代歷史文化,成了一種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

    王國維的意思是,用出土文物印證現有史料,一證明現有史料是真實的,二可以補充現有史料記述不夠確切的地方加以適當的糾正。但現在現在有些人企圖用考古發現替代現有史料,這完全是本末倒置。西方人是沒有歷史記載,所以一切依靠考古發現,以考古發現為第一位;中國是有歷史記載,當然是以歷史記載為第一位,而以考古發現為參考,中國的考古發現只能是對史料進行佐證或修正而非反客為主……

  • 11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我們古代的傳說中就有夏朝的存在,當時說是大禹治水之後,得到了所有人的擁戴,只不過大禹並沒有自己去當皇帝,而是由他的兒子啟開創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也就是夏朝。

    但是由於夏朝的所在的時間非常的久遠,距今有四五千年了,所以各方面的記載都不完善,關於那一個時代的一些事情,都是一些口口相傳的傳說而已,並沒有實際的文獻作證。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比較久遠的古代,對於歷史的記載並不是太完善,而在久遠的夏朝時代還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去記載歷史。

    事實上,中國真正的歷史記載比較完善的開始是從史記開始的,之前春秋戰國的記載都不是那麼完善。而史記對於對於離他比較久遠的夏朝的記載,也主要是透過一些傳說來寫的。而關於夏朝一直沒有確切的文獻,還有他的文字之類的,也沒有出土的文物,所以沒有實際的東西來證明這個朝代。

    對於這個現象,外國史學家就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因為外國的史學家很多都相當的嚴謹,在他們眼中,必須有相應的文物和確切的文字記載才能夠證明那個朝代的存在,但是現在這些東西都不存在,他們自然也就不肯承認夏朝的存在了。不過我覺得夏朝應該是存在的,至於沒有那些東西,主要是因為時間太長了,至於外華人承不承認,我覺得沒有多大關係,我們自己認為有就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超車的時候,為啥要降檔超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