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勃兒
-
2 # 北京零零三大叔
我覺的還是曹家,因為曹用人有方,人格魅力很強,手下兵士都很認同曹的制國方針,軍囤制是實現軍糧自供的有利保彰。
-
3 # 孤山老叟
如果三國同等條件開始爭霸,最終還是魏國會贏。
理由如下:
1、看格局
曹操和劉備都是要統一天下的,孫權只想偏安一隅過過小日子,偶爾擴大一下領土,所以孫權pass。
2、看性格
曹、劉勢均力敵的情況下。
曹習慣以強打弱,沒有把握輕易不打大仗,對方又有諸葛亮,所以曹操不會發動戰爭,他會防守。
劉備是不管多窮都敢打的主,有信仰,一心要恢復漢室。所以劉備會率先發動戰爭。
3、看消耗和發展
劉備攻,曹操守,孫權中立偶爾兩家各佔點小便宜。所以劉備消耗大,孫權消耗最少,曹操居中。
論發展搞經濟的人才三國都有,第一代人水平也差不多,諸葛亮稍微牛點,但因為消耗大,扯平。
所以第一代人的時代,應該還是基本勢均力敵孫權最有錢,但沒野心,曹操又有錢又有野心,但有個纏著不放的窮小子劉備,當然此時劉備的經濟實力應該跟曹操差不了多少。攻守平衡,雙方不得分。
4、看人才儲備
魏國最強,蜀漢最差,吳國居中,就算是吳國最強也沒用,戰略目標不一樣。
所以第二代開始拉開差距,魏國精兵悍將,蜀漢諸葛亮那一代死後除了姜維也沒啥人才,吳國還是不提,沒有想搞統一的領導。
此時魏華人才濟濟可一舉滅掉劉禪,有姜維也沒用,劉阿斗無能。
滅掉蜀漢,再去滅吳國就很輕鬆了,以大吃小曹丕就能幹了,所以在曹丕時代基本就統一了。
綜上所述,還是魏國會統一。
-
4 # h塵
個人觀點應該是孫權?首先孫權是三個人當中最年輕的一個,而且可以掌控吳國能力肯定不用說,再者劉備年事已高,雖然堅守蜀國這個難攻易受之地,也有諸葛亮這個神話般的軍事家為他謀籌,但是後期“阿斗”出現之後,就發生了變化,阿斗沒有跟他父親一樣的遠大抱負(光復漢室),也沒有他父親一樣的能力,內可服眾,外能謀劃,再加上劉關張三兄弟的解體,蜀國只剩諸葛亮這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這個老臣,雖有先主遺願,有籌謀,有計劃,但最終還是未能完成遺願。
雖說後世有人認為劉禪不戰自降,是為蜀中百姓,但是最後只能說,劉禪沒有競爭力。
而曹操跟劉備存在同樣的問題,就是年事已高,雖有雄心,但是沒有精力,再者那時雖是三國鼎立時期,但是天下基本太平,曹操的基本目標(抱負)已經實現了,所以他可能會處於發展民生狀態。雖然後期,曹丕稱帝,但是那都是後話。所以我認為孫權是最有競爭力的一個了。
-
5 # Bao
這個假設很有意思,就像把三個背景不同又配備相同的物資的人扔到荒野,讓他們來個絕地求生一樣,誰能生存下來完全靠個人的能力,下面是我的具體分析:
在孫權、劉備、曹操三個人中,雖然劉備頭戴中山靖王之後,但他起步點最低,以賣草鞋為業,屬於底層平民。劉備遊蕩鄉里,喜好結交江湖朋友,財力上融到了地主張飛的種子輪投資;人力上得到了猛將關張趙馬黃的鼎力支援;人脈上初期有地方長官盧值和公孫瓚的幫助,後期陶謙袁紹劉表收留;事業上雖四處漂泊,有寄人籬下之慘,但就靠個人能力白手起家來說劉備排第一。
-
6 # 中國雄風
三國中曹魏的勢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實際上,笑到最後的也是曹魏(雖然最後是晉朝的司馬氏滅了魏、吳兩國,但晉朝畢竟脫胎於曹魏,他繼承的也是曹魏的家底,所以,笑到最後的,也可視為曹魏)!
-
7 # 糊塗小葫蘆
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還應該加上一條,所有的文臣武將都處於巔峰時期。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蜀國可能笑到最後。
理由:一、在非理想情況下,劉備幾經輾轉,在曹操已經雄踞北方的時候。才落穩了腳跟,而且中途失去了徐庶、龐統這樣的頂級謀士。待到諸葛北伐時,關羽張飛這等萬夫不當之勇卻已不再。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樣的笑談。即便是如此,憑藉著諸葛亮的決定聰明,蜀國依然跟魏國斗的不可開交。而吳國也基本上是一個道理,穩住腳跟的時間短,中途孫策、周瑜相繼離去,好在最後呂蒙、陸遜挑起了大梁。讓吳國堅持下去。而魏國,從一開始夏侯一家來投,後來郭嘉、荀彧、荀攸、司馬一家,還有半路來投的許褚、典韋、許晃、張遼、于禁、龐德這些猛將。佔據整個北方,兵力最為雄厚,曹操可以說是有點欺負人了。
二、如果在理想條件下,蜀國武有五虎上將,文有臥龍鳳雛,這個配置,一齊發力,那是絕對厲害。為什麼最後諸葛沒那麼厲害了,因為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這個時候你給他個滿級號,憑藉諸葛的實力,實力會非常強勁。
魏國實力也很厲害,武有許褚、典韋、夏侯兄弟,張遼、龐德這些,但是比蜀國稍遜一籌。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司馬懿,與臥龍鳳雛名聲稍差。如果在兵力相當的時候,這個陣容,跟蜀國五五開。
這裡面吳國最弱,文物各方面都差點,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很難與上面兩位抗衡。
所以說,如果抹去了曹操前期的優勢,抹去了時間的限制,抹去了兵種的優勢,個人覺得蜀國勝出的機率更大一些!
-
8 # 秦風漢土830
這個問題也很好啊,我說說我的看法。
我想假如是這樣的話,笑到最後的還是曹魏。
先說東吳吧,儘管內事可以問張,外事可以問周!但是,除了這兩個人,還有誰呢?魯肅維持可以,進取就要差一點了。陸遜可以擋,可是不能攻!還有誰啊?
再說西蜀吧,諸葛、龐統有才、有智謀。諸葛謹慎,龐統早死。五虎上將外,再加一個魏延。還有誰啊。啊鬥扶不起,世人皆知?
草魏就不同了,幾代英主,文臣武將輩出,不僅出能人,關鍵是主人盡能用能人。所以,笑到最後的一定是曹魏!
-
9 # 古今中外多少事
肯定是曹操啊!
三國時,曹操吃虧就吃虧在地理上了。
曹操是在四戰之地起家,具體什麼叫四戰之地,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查,筆者在這裡不再贅述,難度堪稱全史第一等。
相對應的,筆者也可以去查查朱元璋的發跡史,就知道選擇一個好的地理位置是多麼重要了。
要知道當時的軍閥主力根本就沒有把朱元璋放在眼裡,所以朱元璋才得以發家壯大。
而曹操是相當於正面硬剛了中國半個地圖的領域。之後沒統一三國也是吃虧在地理上。
試想一下:除了赤壁水戰,哪場戰役能以少勝多,讓曹操脫袍斷須呢?
試想一下:劉備如果沒有蜀地的群山,敢正面和曹操硬剛?
假如曹操地理優勢不遜於孫劉聯盟,別說人口相等了,就是讓他們一半也是能輕鬆奪回來的。
別忘了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是什麼情況,孫吳偷襲,劉備反叛,袁紹正面剛,並且內部不穩。
三大勢力同時對付一方勢力並能取得勝利的,只有曹操一人。
所以說,曹操才是最有可能笑到最後的人物。
-
10 # VPAI
個人認為蜀國的機會比較大。
第一,事實上蜀國在三家實力是最弱的一家,但是在卻排在了第二位,也就是魏蜀吳的排名若非魏國經濟人口實力太過於強大,魏蜀爭雄鹿死誰手未可知。
第二,地理決定論。秦國可以一統六國其中很大原因是巴蜀地區提供了一個穩定,有豐富經濟和人力資源的大後方,這個道理和民國政府守住了巴蜀堅持到了抗戰勝利情況類似。
巴蜀地方進可攻退可守,特別是川東川北地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防守成本極低。同時由於處於有長江上游,隨時對下游東吳政權發動攻擊,事實上要是皇叔不犯大錯誤被火燒連營,東吳政權也基本被打敗了,而且還是僅有老邁黃忠一元虎將跟隨的情況下。
而成都平原物產豐富,正如問題假設,大家人口領土相差不多的情況下,那麼蜀國由於被攻擊的成本太高,那麼最容易形成魏國吳國互相攻伐,而蜀國作壁上觀,後發制人,成為最後的收割者。
個人觀點,僅供談笑耳
-
11 # 博物歷史觀
【精選回答】@雜談會客室
相對來說,我覺得蜀國獲勝的機會面會更大。
我們來看整部《三國演義》,貫穿著一個客觀事實,就是曹魏一家獨大,孫劉聯合抗曹。孫劉勢小,所以只能採取要麼像諸葛亮主動進攻伺機消耗曹魏、要麼就像孫權一樣據長江天險被動防禦。
之所以勢小,關鍵就在於根據地太小,就直接決定了,錢糧兵馬的嚴重不足。古代戰爭,打的就是消耗戰,打的就是錢糧。
(1)曹魏在立國後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北部)、揚州(部分)。同時在西域設定管轄海頭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
(2)蜀漢最風光時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大家都知道隨著關羽敗走麥城被殺荊州喪失,到劉備登基時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最多再加上後期諸葛亮平定孟獲後的南中地區。
(3)孫吳正式稱帝后有32郡及三州 :荊州(南部)、揚州(大部分)、交州。
有圖有真相,整個孫劉加起來都不及曹魏地盤大。而且,孫劉的地盤以山地丘陵為主,曹魏佔有大面積適於發展農業的平原。
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皆因糧草不足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失去街亭就喪失糧草補給的咽喉要道,諸葛亮只能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為響應東吳而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漢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漢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漢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司馬懿又料定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故據守不出,雙方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不難看出,蜀漢北伐不成,不是因為諸葛亮的能力不足,重要的是糧草補給跟不上。楚漢爭霸時,劉邦之所以最後能問鼎天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後方有一個蕭何,源源不斷的給前線輸送糧草、補充兵員!!
倘若孫、劉、曹三家領土、人口以及地理位置都相同,那麼以諸葛亮之能,相信蜀漢會笑到最後。(從個人情感上來講,更願意看到忠孝義士們能有圓滿的結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回覆列表
我認為應當是曹魏一方笑到最後!其原因在於:一是曹魏領土多在中原、多在北方,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適合農作物生長,能為其提供穩定充足的糧源;而蜀漢、東吳領土多在南方,除成都平原、江漢平原及當時的東吳首都建業周邊的土地較肥沃外,其餘多數地方耕地都較少,而南中、嶺南等地又未完全開發、當時這些地方均還是些蠻荒之地,因而從土地、糧源上劉、孫均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二是曹魏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將都比孫、劉多且要強。文有郭嘉、兩荀、陳群等人,武有曹氏宗親、夏侯諸親及五子良將,更有文武雙全的曹操本人、司馬父子、鍾會、鄧艾等等;而孫、劉集團的人才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與曹魏不是一個量級!三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在剿滅群雄、結束戰亂,從而統一中原、統一國家,讓黎民百姓儘快迴歸和平環境,既便後來曹丕接受漢禪、代劉稱帝,但這些都是具有正統延續之法理、收拾民心之正義的!
此外,我以為地理位置都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除非可表述為孫、劉、曹三國領土都集中在某個區域,如中原一帶,但事實上中原一帶的土地、氣侯也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