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尚濤看中東

    在冷兵器時代,通過伊斯蘭教和英雄人物組織起來的阿拉伯人,曾經非常強大,一度建立了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歐洲基督徒在阿拉伯人面前根本抬不起頭來。

    可是到了近代,世界從歐洲開始發端,逐漸進入了工業文明時期。工業文明時期的生產力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其效率和威力幾乎碾壓一切農業時代的生產方式。

    恰恰在這時,阿拉伯國家沉迷於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及時擁抱和利用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反而表現出較大的抵制情緒。直到現在,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都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工業生產體系,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現代化組織和管理方式,效率和能力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即便很多阿拉伯國家依靠西方的幫助開採出工業文明需要的化石能源,即便他們因此賺了很多錢,購買了很多現代奢侈用品和尖端武器,但是他們自己不能生產,不能解決必要時的高效供應問題;不能熟練掌握和應用尖端技術和武器等產品,買了也用不好。加上組織管理水平不高,效率和能力仍然很低。

    現在以卡達為首的阿拉伯國家開始幡然悔悟,致力於推動工業多元化和本土化戰略。如果能夠成功,阿拉伯國家會變得強大起來,但要超過他們的師傅西方國家,還是很難。

  • 2 # 謝金澎

    由於阿拉伯帝國與當時世界大國唐帝國進行領土爭奪,窮兵黷武,710年,軍事實力大體趕上了吐蕃。由於重視軍事而忽視經濟發展,導致農業發展落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無力東進。因此避免了被唐帝國稱之為大食的帝國滲透進中原,也避免了阿拉伯帝國像歷史上的其他遊牧民族一樣,成為大中華的一部分。

    所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強大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起不過數年時間,但是為了維持龐大的封建國家官僚機器的運轉,滿足無度奢靡生活的需求,哈里發國家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導致各種農民起義和反抗鬥爭此伏彼起、連綿不斷絕。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更是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馬特起義。最後立國600多年,被蒙古帝國消滅,與之一起被消滅的,是阿拉伯世界的文藝、科學萌芽。大量的優秀人才被蒙古人屠殺殆盡,各種文獻被付之一炬,而且阿拉伯自此以後,也就陷入了分裂,再未統一。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阿拉伯帝國因為穆罕默德的伊斯蘭教義而興起,卻也因為伊斯蘭教義而沒落。伊斯蘭教的普及發展了大量的穆斯林群體,把整個阿拉伯世界團結到了一起,但是隨著帝國的建立,利益的爭奪,對伊斯蘭教義的理解出現了對利益爭奪方更有利的不同解釋,最終也導致了伊斯蘭教的分裂。形成了各種派系,派系間的正統爭奪,形成了各種分歧和鬥爭,最後演變成大分裂,也就形成了今天阿拉伯世界各自為政,難以團結的局面。

    伊拉克侵略伊朗的時候,出動了1200輛坦克,卻將陸戰之王受盡委屈成為了普通移動炮塔而已。海灣戰爭更是毫無作為,成為國家聯軍的饕餮大餐,練手標靶。因為你可以買到武器,但是由於缺乏工業基礎和科學精神,找不到可以最好發揮武器效能的人來操作,那些武器也就成了廢鐵。

  • 3 # 說古明今
    手持黑色黃金,如三歲質子懷抱黃金過市在世界歷史上,由穆罕默德一手建立的阿拉伯帝國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在中世紀打敗了東羅馬帝國,7次打敗東征的十字軍,成為世界的重要霸主。

    但是現在多次爆發的中東戰爭中,阿拉伯世界國家聯合起來打不贏以色列一個國家,在現代戰爭中阿拉伯軍隊更成了戰五渣的代名詞,尤其是沙特,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主要原因在以下三點。

    第一,有石油這樣的黑黃金但是自身國家的科技水平一塌糊塗。

    在阿拉伯帝國之後自身科技就開始與別國明顯落後,雖然這個國家很有錢,是一個富國,他們可以向其他國家購買武器,就算是幾十億美元也是在所不惜,但是他們自身的軍事科技始終是落後的,其軍事科技基礎幾乎為零,所有的重要武器、大型武器全部都要靠進口的方式獲得。

    第二,政教合一的治國政策,內耗極大,不能統一思想。

    阿拉伯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矛盾,他們之間及其的不團結,內鬥也非常嚴重。在阿拉伯人內部他們甚至都分成了兩個派系,分別是什葉派和遜尼派,內部互相拆臺。還干涉過其他國際打仗。這樣不團結的國家能把仗列印也是不太容易。

    第三,排外,對信仰的理解走上歧途。

    這就是阿拉伯人宗教信仰的問題了,阿拉伯人所信仰的宗教,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宗教並不是很願意接受外來文化,而且不少教徒誤解教義走向極端。由於宗教和現代政治上的難以結合,因此阿拉伯實際上更為落後。

    阿拉伯現在的狀況國家體制極為獨裁,軍事力量難以擴充套件,內部矛盾不易化解,在這種情況下思想跟不上世界潮流,軍事跟不上世界發展,這樣的國家要打贏一場勝仗更是難上加難。對於阿拉伯現狀如果再不改善,可能永遠也沒有機會回到當初輝煌的時刻了。

  • 4 # 薩沙

    第一,阿拉伯國家缺乏軍事工業基礎。

    目前阿拉伯國家可以自產整套武器的國家,基本是0。

    就軍工來說,最強的就是伊朗和土耳其。

    但伊朗是波斯人,土耳其是土耳其人,都不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國家的工業都很落後,軍事工業自然也不可能強。

    僅僅靠購買武器,是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的。

    這主要是武器要不斷的更新換代,你要不斷的購買才行。

    以伊拉克為例,購買T72時代,這種坦克真的很牛逼的。

    不過,隨著敵人坦克的大發展,伊拉克的坦克沒有跟上,最終就成為靶子。

    為什麼不跟上,一是蘇聯不願意將最好的坦克賣給比人,二是更新換代價格太高,有時候比新買一輛坦克還誇張,伊拉克承受不起。

    第二,阿拉伯人很多缺少國家觀念。

    除了埃及等少數比較單一的國家,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都是以部族甚至部落為單位,有的還劃分為不同的宗教派別,互相敵對甚至戰爭。

    大部分阿拉伯人只知道自己的部族,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愛國精神不強。

    這也就是當年形容秦人的勇於私鬥,怯於公戰。

    不團結,還打毛的戰。

    第三,士兵素質差。

    這同阿拉伯人教育水平低以及懶散的個性有關係。

    埃及人約見面,結果遲到了。你電話過去問,他又約你5分鐘後見面,最少要等15分鐘。

    如果埃及人約你30分鐘後見面,你就要等1個小時後去。

    當年如果埃及人約你60分鐘後見面,那你可以不用去了,他不會來的。

    埃及人工作也很懶散。

    很多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不願意做體力活,就願意給人看看門,或者賣賣在景點紀念品。如果不是宗教不允許他們乞討,恐怕真有不少人會乞討的。

    這種士兵當然不行了。

    第四,指揮官水平差,士兵訓練差。

    阿拉伯世界基本沒有優秀的指揮官。

    以色列人認為:阿拉伯的軍官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朋友。沒有他們拙劣的指揮,以色列早就滅亡了。

    至於阿拉伯士兵訓練差,是全世界都知道的。

    解放軍曾經接受過部分阿拉伯士兵,訓練一些中國武器的使用。

    我們士兵1個月能學會的,他們3個月還學不會。

    就算學上1年,很多士兵的作戰技術和戰術意識,仍然很淺薄,一旦開戰就容易送死。

    至於阿拉伯帝國為什麼強大?

    當時世界上很難有這麼大規模的騎兵集團,但阿拉伯帝國就有。

    當時世界是冷兵器時代,對於武器科技沒有什麼高的要求。

    當時阿拉伯帝國很多將領世界聞名,士兵由於從小騎馬射箭,精於騎術和格鬥,是非常優秀的戰士。

    然而,這都是過去式了。

  • 5 # 網言軍事

    阿拉伯文明的核心是伊斯蘭教,但這並不意味著後者從建立之初就與科學發展、文明進步格格不入。恰恰相反,在長達約500年的時間裡,伊斯蘭教都扮演著促進、推動阿拉伯文明走向興盛的關鍵角色。

    早期的伊斯蘭教寬容尚學、海納百川,穆罕默德有句名言,“知識是伊斯蘭教的生命,知識是信仰的柱石”,鼓勵信眾“哪怕知識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充分發揮自己聯結東西的區位優勢和善於經商的民族傳統,如飢似渴地汲取來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臘的哲學、印度的數學、波斯的行政制度和文學、中國的火藥和造紙術、地中海的航海術和造船術,等等。

    從公元8世紀至12世紀,阿拉伯文明程度遠超西方,而且在對外戰爭中也是勝多敗少。早期伊斯蘭教通過信仰迸發出的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與阿拉伯人掌握的先進軍事技術結合後,就轉化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悍戰鬥力。當然,前者也確實趕上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他們對外征伐之際,正值波斯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歷經400多年漫長爭鬥而兩敗俱傷、精疲力竭。

    公元7世紀阿拉伯統一政權建立後四處開疆拓土,僅用100多年時間就擴張形成了橫跨歐亞非、版圖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治下人口近5000萬之眾,成為與唐帝國並駕齊驅的東西2大霸主。

    鼎盛時期的阿拉伯文明,不僅軍事上近乎無敵,而且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領域也足以傲視世界,先後形成了亞歷山大學派、巴格達學派和西班牙科爾多瓦、埃及開羅2大文化中心,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鉅商富賈輩出,歷代統治者也大多對科技創新予以鼓勵和支援,使得阿拉伯世界在天文、航海、化學、農業、醫學、物理、哲學、法律、藝術、工業技術等領域全面發展。

    但是,任何文明如果不思自我革新,就難逃“盛極而衰”的命運。早期伊斯蘭教雖提倡學習、研究新知,但其內在價值觀始終將知識和科學視作手段而非目的。對於穆斯林來講,掌握知識必須服從於宗教意義且有助於鞏固伊斯蘭世界統治地位,這一實用性目的導致阿拉伯科學發展雖可維持幾個世紀的繁榮,卻最終從源流上枯竭。

    另外,阿拉伯古代科學的一大“軟肋”就是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19世紀埃及著名思想家艾哈邁德·艾敏在所著《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希臘人使用概括、分析研究的眼光觀察事物,阿拉伯人則盤旋於一件事物的周圍,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珠寶,卻沒有將之穿成珠寶串”。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菲利普·希提也認為,難以推導、演化出科學結論並建立最後的體系,“是阿拉伯人智力鎧甲上最弱的一個環節”。

    始自公元11世紀的外族入侵,也給了阿拉伯文明以重創。從1096年開始、綿亙近200之久的十字軍東征,讓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尼羅河三角洲等古代阿拉伯世界經濟最富庶、文明最發達的區域慘遭戰火塗炭。

    13世紀中葉蒙古入侵,則讓兩河流域、波斯蒙受空前浩劫,歷史文化名城巴格達毀於一旦,數十萬居民(包括大批學者)遭遇屠城被殺,阿拉伯文明的輝煌時代在1258年隨著阿拔斯王朝覆滅戛然而止,從此由盛轉衰。

    與此同時,西方卻靠著十字軍帶回的阿拉伯先進文化技術和大批財富,不僅顯著提升了軍事和經濟實力,還刺激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地中海商業霸權也從阿拉伯人手中落入歐洲彀中。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科學發展與主要靠外部需求(市場競爭、軍事)驅動的歐洲科技進步有一個巨大區別,就是前者嚴重依賴統治集團(君主、高官和富商)的扶持和資助。其顯然是不穩定的,一旦遭遇外敵入侵或改朝換代,這種脫離社會和福斯的“皇家科學”就會隨之衰落。上文提到的阿拔斯王朝被入侵的蒙古軍消滅後,就導致大批受其資助的阿拉伯科學家死的死、逃的逃,科學發展因此停頓乃至陷入倒退。

    不過,雖然遭受重創,但直到15世紀之前阿拉伯文明仍較西方略勝一籌,而同時期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則讓伊斯蘭世界再次呈現“中興”景象。長時間領先世界的優越感和奧斯曼帝國的赫赫武功,愈發固化了阿拉伯人的“唯我獨尊”思想。

    15世紀阿拉伯著名學者伊本·赫勒敦儘管學識淵博,卻對自然科學和哲學嗤之以鼻,宣稱前者“對我們的宗教事務或日常生活來說無關緊要,不必加以理會”。他的傲慢與偏見可謂那個時代的阿拉伯學術界的典型代表。結果就是在伊本·赫勒敦去世後100多年的時間裡,西方就在航海、天文、醫學等領域迅速超越阿拉伯世界。

    到16世紀中後期,伊斯蘭世界僅有的對西方的軍事技術優勢也逐漸喪失。奧斯曼軍隊頹勢初現,其海軍不僅在1571年輸掉了勒班陀戰役(阿拉伯傳統槳帆船在火力上遠遠不敵西方的風帆戰艦),而奧斯曼帝國引以為豪、配備有舊式重炮的陸軍則驚訝地發現,他們很難“啃動”哈布斯堡王朝新構築的星形稜堡要塞,其被迫停下向歐洲擴張的步伐。

    18世紀中葉,隨著歐洲歷經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並用新大陸和東方殖民地掠來的數萬噸金銀“啟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無論是沒落的奧斯曼帝國,還是分崩離析的阿拉伯世界,都已無力再與構建起近代化體系的西歐強國抗衡。

    1683年奧斯曼大軍兵敗維也納城下,標誌著伊斯蘭世界在軍事上已全面落伍於西方。等到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和敘利亞,金字塔之戰中法軍發揚戰術與火力優勢,一舉殲滅曾大破蒙古鐵騎的馬穆魯克軍主力,更是將阿拉伯國家與西方的“全方位差距”暴露無遺。

    為救亡圖存,18世紀中葉阿拉伯半島興起了“復古”的瓦哈比運動,希望用原教旨主義的神學來對付外部威脅和克服阿拉伯社會的衰退,而這種閉關鎖國的“開倒車”方式顯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國家(以埃及、敘利亞為代表)雖然嘗試了全盤西化、政教分離的現代模式,但其經過幾十年實踐,卻並未出現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所期望的國富民強的嶄新局面,反而在美國所扶持的以色列軍事打擊下不斷遭遇戰爭失利和國土淪喪。

    於是乎,宗教復興運動從20世紀70年代在阿拉伯世界又一次興起,恰逢這期間信奉瓦哈比派的沙特因石油繁榮而實力大增,使得阿拉伯社會更加趨於保守,政經改革舉步維艱。而觀察過去100年中阿拉伯民族武力的衰退,實際上都是被軍事危機所掩蓋的社會問題。

    以海灣戰爭時伊拉克的慘敗為例,該國別看社會世俗化程度較高,經濟和軍事實力也不弱,但薩達姆政權並未善加利用寶貴石油財富,沒有將之用於加快實現工業化和推動社會改革與經濟轉型,反而認為只要對內靠高福利政策和威權統治管控民眾、對外靠“買買買”引進先進武器裝備,就能實現富國強兵的“家天下”統治,這顯然是一廂情願,其只要與強大對手交鋒就會破綻百出。

    是否完成工業化與社會現代化改造,是一個民族崛起和復興的關鍵條件——日本、德國在二戰中變成一片瓦礫,卻在戰後很快復興,而阿拉伯國家往往戰敗一次就好長時間緩不過勁來,大多隻能靠附加苛刻條件的外援或繼續廉價出賣油氣資源來換取重建資金。

    為什麼以色列能利用西方的資金和技術,在沙漠中創造經濟奇蹟,在沙場上創造連勝戰績,在科技上引流時代潮流,而阿拉伯國家卻做不到呢?宗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以色列和西方宗教氛圍也挺濃厚),恐怕真正的答案還要看阿拉伯民族是否願意像1000多年前的先賢那樣,破除封閉狀態,積極主動地擁抱先進文化,通過兼收幷蓄、海納百川來推動自身社會進步。

  • 6 # 無月文化館

    這沒什麼稀奇的。

    曾經的羅馬帝國是那樣的強大,可是後來的義大利在軍事上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阿拉伯帝國的強大要感謝兩個人。

    穆罕默德

    阿拉伯帝國首先要感謝穆罕默德,因為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阿拉伯帝國。

    他是所有帝國子民的父親,也是所有伊斯蘭信徒的父親。

    穆罕默德建立了伊斯蘭教,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阿拉伯帝國。

    薩拉丁

    穆罕默德是阿拉伯帝國的創造者,薩拉丁就是阿拉伯帝國的中興者。

    在他的奮戰下,埃及回到伊斯蘭世界,阿拉伯帝國重新被統一。

    耶路撒冷,基督徒和伊斯蘭人的聖城,被薩拉丁奪回。

    相比於新月旗獵獵招展的阿拉伯半島,地中海對面的基督世界則是一盤散沙。

    教皇和皇帝,神之領域的代理人,和俗世的掌權者,常年處在互相角力的狀態下。

    一個一個小的公國、城邦,落後的生產力,中世紀的歐洲,就是一個字:窮。

    至於阿拉伯為什麼後來變得戰鬥力那麼渣?

    其實也很簡單,西方人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路線。

    得益於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開啟。

    葡萄牙人率先起錨,西班牙人緊隨其後。

    同時,各類科技飛速發展,那個時代,被歐洲落下的不止是阿拉伯人,還有遠在東方的中國人。

    沒有永久的強盛,也沒有永久的落後,總是此一時彼一時。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7 # 晴遊雨讀99

    阿拉伯人源於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熱情、坦誠、尚武。在伊斯蘭教尚未誕生前,阿拉伯人的社會相當的原始,被周邊的波斯人、東羅馬帝國的羅馬人等視為只會好勇鬥狠的蠻人。先知默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阿拉伯人有了精神寄託,隨即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由於阿拉伯人本身武力出眾,迅速征服周邊,之後發展成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征服周邊各地後,也認識到了自身國家體制的不足,便多多借鑑波斯帝國、羅馬帝國等先進體制與理念。但是,宗教與世俗事物接觸後,必然會產生很多矛盾,亟待解決。故而,伊斯蘭教的教義學、教法學、聖訓學等等都在發展,也為之後的伊斯蘭教形成各個教派埋下禍患。

    先知默罕默德過世後,阿拉伯帝國進入四大哈里發時期。四大哈里發,都是大家推舉出來的。但之後的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乃是世襲制的,阿拉伯帝國正式成為了帝王制的國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斯蘭教各個教派隨即誕生。

    其中,穆阿臺及勒派佔據優勢的時期,是伊斯蘭教最高光的時期。當時的阿拉伯帝國無比強大,思想界更是無比開明。為了研究與發展教義,阿拉伯帝國從羅馬帝國那裡弄來了很多古希臘哲學、文學書籍,並由學者翻譯研究。正因為阿拉伯人保留了古希臘的書籍,歐洲文藝復興才有了資料。

    但是,穆阿臺及勒派最終敗給了遜尼派,並徹底被遜尼派消滅。遜尼派,即現在伊斯蘭世界的主流教派。該派不提倡研究教義,只重視《古蘭經》、聖訓與教法。致使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穆斯林的思想發展進入停滯狀態。因為在穆斯林眼中,他們世界的全部就只有《古蘭經》和默罕默德的聖訓。

    什葉派與遜尼派之爭,表面是先知死後繼承人之爭,實際是權力之爭。即波斯人被滅過後,企圖在伊斯蘭教內部製造矛盾,從而復國。故什葉派的全部歷史,就是造反與準備造反的歷史。儘管如此,他們仍未成功。目前什葉派佔多數的伊斯蘭教國家仍沒有幾個。

    當然,伊斯蘭教歷史上另有蘇非派、哈瓦利吉派等幾大教派。但都非主流教派。

    所以,阿拉伯或者說伊斯蘭教之所以沒落,是思想、文化的沒落,絕非國家分裂導致這麼簡單。可以這麼說,如果當時穆阿臺及勒派戰勝遜尼派,那或許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就不是歐美的西方文化了。但歷史沒有如果,思想停滯就造就了現在的局面。

    下圖列舉幾位著名學者:賈希茲、伊本.西拿、法拉比、比魯尼、拉齊,其中以賈希茲最為出色。可以這麼說,阿拉伯帝國曆史上的著名學者,絕大部分都是穆阿臺及勒派的。

  • 8 # 填哥講史

    曾經強大的阿拉伯,現在成為戰五渣的代名詞,根本原因一個:阿拉伯民族缺乏凝聚力,內鬥嚴重。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阿拉伯帝國的成立說起。阿拉伯人原本就是中東地方的遊牧民族。部落眾多。為了爭奪水草,部落戰爭不斷。默罕默德靠著伊斯蘭教,逐漸統一了整個阿拉伯民族。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看似強大,實際上不堪一擊。默罕默德死後不久,被默罕默德威望所掩蓋的分裂戰爭的苗頭就出現了。伊斯蘭教分裂了,成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個教派開始長期的紛爭。雖然什葉派遭到掌控政權的帝國政府的長期打壓。隨著教派的紛爭和境內各個民族反抗併成立國家。阿拉伯帝國實際上已經崩潰,蒙古帝國的臨門一腳,使得帝國轟然倒塌。但是阿拉伯民族的紛爭才剛剛開始。

    作為少數派的蒙古帝國,扶持同樣作為少數的什葉派,打壓遜尼派,後來的伊朗,為了對抗強大的遜尼派,也是同樣扶持什葉派。造成現在人口占少數的什葉派卻在波斯灣實力不弱的局面。宗教的影響,使得阿拉伯國家矛盾重重,戰力低下。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阿拉伯國家眾多,難以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先不要說外部勢力不允許。就算允許,阿拉伯國家也不可能統一。1967年,埃及,敘利亞,約旦曾經聯合成為一個國家。但是沒過多久就因為發展不均衡和民族矛盾而解散。傻大木倒是雄心勃勃想“統一”科威特,可惜被多國聯軍打的找不著北了。

    (2)阿拉伯國家間矛盾重重,很難一致對外。阿拉伯國家所在的中東地區,強敵林立,東面是強大的波斯民族,北面是強大的土耳其。西面是曾經虎視眈眈的歐洲。還面對一箇中東小霸王以色列。更有域外國家美國和爾羅斯的強勢介入。本來阿拉伯國家應該聯合對外。但是宗教的影響使其難以一致對外。埃及在中東戰爭中一敗塗地,早已經和以色列媾和,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則和伊朗的仇恨甚至還大過以色列,正在和以色列眉來眼去,同為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則深受以色列的困擾,伊拉克和伊朗正步入佳境,阿曼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過得相當舒服,葉門則戰火連天。這個就是阿拉伯民族國家的現狀。

    (3)每一個阿拉伯國家內部也矛盾叢生。同樣也是因為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原因,使得每一個國家內部矛盾極多。比如沙特,沙特為什麼軍火老是買買買,戰力提不上去呢?你以為沙特不想提高戰力啊。沙特內部什葉派也不少,沒有國王鎮壓著,早就反了。而國王的存在,使得沙特不僅僅有宗教矛盾,階級矛盾也不少。軍隊實力太強的話,等下發動軍事政變怎麼辦?至於軍隊實力弱,會不會被別國侵略,不用擔心,有美國的軍隊在呢,只要按時交保護費就行。這就是沙特軍隊實力弱的原因。中東很多國家都是出於這個方面的考慮,故意使得軍隊實力弱小的。

    所以,阿拉伯國家,成也宗教,敗也是因為宗教,宗教,使得帝國強大一時,也使得阿拉伯國家四分五裂,以致成了現在的戰五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據說,喝茅臺可以抗癌,有沒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