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雷水初六

    選帖要考慮目的性,不是盲目選個喜歡的就行了。通常每一碑帖的選擇都是有針對性的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或者改進不足的,因此具體應該怎麼選還需要看你的書寫水平和狀況來定。

    對於小白入門來說,

    篆書主要用來鍛鍊線條,掌控毛筆。因此可以選擇較為規矩碑帖,也可以從石鼓文、大盂鼎等入手,體會大篆的古樸渾厚,再入小篆,可學嶧山碑,強化控制能力,中鋒用筆能力。

    在初步掌握隸書書寫後,可以參照清人的篆書,體會筆墨變化,隸法入篆,各家不同的風貌,如鄧石如白氏草堂記,吳昌碩的石鼓文,趙之謙的臨嶧山碑

    隸:掌握字型結體,點畫提按變化。張遷碑,石門頌是雄強粗曠一路,禮器碑史晨碑是端莊堂皇一路,曹全碑是陰柔秀美一路,各有優點可學。

    可以與篆書比較,二者差異何在,對照清篆,清隸,分析特色何在,與唐隸比較為什麼算是更為出彩?

    多動腦,多找茬,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如果自己找不到不足,找不到差異,那你就應該找個老師了。

  • 2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練習隸書和篆書選帖差異很大。

    隸書千人千面,篆書古今只有三人。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折)”。

    現存隸書的名碑非常的多,千人千面或者說千“碑”千面。

    有個十大隸書名碑說法:《張遷碑》、《曹全碑》、《西狹頌》、《史晨碑》、《衡方碑》、《鮮于璜碑》、《華山碑》、《禮器碑》、《乙瑛碑》、《石門頌》。

    我個人非常推薦《史晨碑》:端莊遒美,歷代公認為漢碑之逸品。並且儲存較為完好,漢碑中比較清晰。

    《曹全碑》非常秀美,靈動逸緻,現在很多人寫隸書都喜歡《曹全碑》的風格。

    《張遷碑》,碑石原在山東東平州(今山東東平縣),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隸書千人千面,每一塊碑都有自己的風采,選擇你喜歡的和適合你的練習。

    篆書古今只有三人:秦相李斯、唐李陽冰、清鄧石如。注意:一般來說篆書指的小篆。

    唐李陽冰是一個傳奇,知名度不是那麼的高,李陽冰《三墳記》。

    清代鄧石如是我們現在有些人,非常非常非常推崇的書法家,鄧石如的小篆帖也可以都臨。

    隸書的千人千面,篆書只有三人。一個那麼多選擇,一個只有三種選擇。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3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選帖!擇帖如擇師,重中之重!

    大家都知道秦以前五百年的封建割據和諸侯混戰使漢文化的發展同樣陷於極度混亂,文字的異形多樣日趨複雜,更加阻礙了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秦始皇併吞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推行一系列改變措施,文化上更要求“書同文”。由於秦統一後政務非常繁忙,大量的書寫很耗費書家精力,慢慢將規範標準的小篆書寫成比較草率、體方筆直多隸意的民間書風。這就是開隸先河被世人稱之謂古隸,也就是秦隸的書體。

    晉代衛恆《四體書勢》:“隸書者,篆之捷也。”“捷”指快速草率、急就簡化之意;“隸”則含隸屬、徒隸、佐隸、輔佐篆書之意。隸書又稱佐書或章程書。所以說漢字的字型從產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也是無數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更是人們在不斷的書法實踐中逐漸演化而成。

    秦至西漢初期,隸書還沒有脫離篆意,也未形成撇、捺。從傳世的碑刻和《居延漢簡》可以看到秦隸向成熟的漢隸演變的例項,其體勢逐漸趨向方形,其字的筆畫上出現了波磔,撇與捺互相背向分張,也可看出已逐步擺脫了秦隸的篆書意味。

    東漢是隸書藝術成熟的黃金時代,漢隸的演變是從古隸平實樸素的風格轉變成為莊嚴、華美的風格。按其風格神韻主要有(一)秀美飄逸如《曹全碑》、《孔廟碑》、《史晨碑》等。(二)方整勁挺如《張遷碑》、《鮮于璜碑》等。(三)開張寬博如《乙瑛碑》、《韓仁銘》等。(四)茂密雄強如《郙閣頌》、《衡方碑》等。(五)遒勁凝練如《禮器碑》、《華山碑》等。(六)奇縱舒展如《石門頌》、《西狹頌》、《熹平石經殘字》等。

    從秦代隸書的興起到西漢初期的發展一直到東漢時期的成熟定型,整個隸書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過程。

    我們瞭解隸書的發展和演變,再來說如何選帖的問題。不論學什麼肯定都要取法乎上,從最好的、最經典的、最規範的學起。首先應儘量是接近真跡的精良版本;其次要選擇適合個人興趣的字帖。

    要了解篆書更是一個複雜的書學過程,在這裡我們簡要知道篆書有大篆和小篆之分。一般書法史上把秦以前的古文字通稱大篆,秦統一後,李斯把六國文字規範後的文字稱小篆。

    學篆書就要學習篆書名家的作品,在這裡我們認為學習鄧石如的篆書是因為鄧石如的書法成就以篆書為最高,他的篆書尤其小篆最好。其小篆以斯、冰為師,有出處,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極大豐富了篆書用筆。尤其是鄧石如晚年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

  • 4 # 苦廬居士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假如你想學習民族傳統文化,首先要選擇大眾普及的標準化門類,

    學篆書,從基本功開始,學習石鼓文,石鼓文介於大篆和小篆之間,標準,方正,便於掌握,入門容易,著重練習筆劃線條值量,最好以近代大家吳昌碩為範本,因為是墨跡,最易接受,可窮其一生學習石鼓,也可向前追溯《毛公鼎》《散氏盤》,向更高層次追求,也可以向後學小篆,巜鐵線篆》或巜秦詔板》,拓寬學習範圍。

    學習隸書,俗稱漢隸,漢代是中華文化興盛年代,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爭奇鬥豔,所以學習漢隸要選擇規範的,字型特點並不十分突出的《禮器碑》端莊,清奇,方正,平穩,掌握了基本功以後,根據個人的喜好可向多種風格發展,有俊麗秀美的《曹全碑》,有古樸厚重的張遷碑,有飄逸放縱的《石門頌》,等等,等等。

    能豐富你對漢字的認知,能讓你增強對漢字傳統文化的理解,

    隸書,是漢字傳承的最重要的那部分,因為它叫《漢隸》。

  • 5 # 千年蘭亭

    學習書法,選擇碑帖有講究,一要考慮自己的性格與氣質,二要考慮個人的興趣與愛好,三要考慮碑帖的難易與技法。

    就篆書而言,有兩個方向可選:

    一是秦代李斯小篆。這是書法之源,從李斯刻石入手,正大氣象,端莊肅穆,是小篆學習的首選。

    二是清代篆書。清代篆書明顯不同於秦代篆書,清人以隸書甚至楷書筆法寫篆書,簡化了篆書的筆法,增強了篆書的趣味,也不失為學習篆書的一種極好選擇。

    就隸書而言,雖然清代是繼漢代之後又一高峰,但清代隸書風格太強,不宜初學,而應選擇漢隸。

    但漢隸種類繁多,不同的漢碑適合不同的人。

    比如,《曹全碑》《禮器碑》用筆平穩,秀麗多姿,適合於喜愛華美、力求華貴的人。

    又比如,《史晨碑》《華山碑》《乙瑛碑》用筆嚴謹,結體方正,適合於嚴守法度、處事嚴謹的人。

    再比如,《衡方碑》《西狹頌》筆畫厚實,結體疏朗,適合喜愛質樸、嚮往高古的人。

    而《張遷碑》《褒斜道刻石》等碑,個性太強,過於張揚,並不適合初學。

  • 6 # 宋子渝—書法鏡子老宋

    一,首先我們要考慮一下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在書法學習中,有不同的目的和追求思想,是長久學習呢,還是隨心所欲玩一玩?。首先要有一個定位,那麼我們就好選擇我們學習什麼?

    二、這兩種書體他有不同的效應,首先你在學習篆書,那麼篆書裡面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能讓我們的限制比較圓渾而有質感,但是相對來說,篆書要出作品,難度就比較大,因為很多字很難查詢。隸書好入手,但是真正要寫好不容易,但是我們要拿一幅隸書創作的話,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所以說漢隸也有它的特色。

    三、我是把他做一個愛好,要長久的學習下去,那麼我們不單單要學這,兩個書體,那麼我們可能還要涉足的事,小楷行書草書等等很多順序都要入門,而且要有一定的層次。要做到這種情況還真不容易,必須先給自己定個位更好,進入學習。

  • 7 # 閆懷東書法

    我認為隸書選《張遷碑》或《曹全碑》,篆書選《泰山刻石》;或者選擇其它被公認的自己喜歡的一種碑帖來練習。

    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地認識一下這兩種書體。

    其一,隸書 從漢字的發展規律來看,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隸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寬而扁”,這是由於隸書的橫長豎短的特點決定的,寫隸書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相對於楷書來說,隸書較容易上手,但要真正寫好它還得下一番苦功夫才行。

    (張遷碑 區域性)

    隸書的碑帖很多,最著名的有《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西狹頌》、《石門頌》、《衡方碑》、《好大王碑》等等,這些碑帖雖然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但總的說來大致可分為雄強類和俊秀類,如《張遷碑》整體上顯得古樸大氣、寬博雄強;結構上方正而謹嚴;用筆沉著有力,好似北方之壯漢,其屬於雄強一類的。而《曹全碑》結字扁長而富有節奏感;用筆飄逸,如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的美少女,其屬於俊秀一類的。可以說這兩種帖基本上代表了隸書的風格。所以我建議您先從這兩種帖中任選一種來練習,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其它碑帖。不管您選擇了哪本字帖,都要認真對待,一但選定,切茣輕易換帖。

    (曹全碑 區域性)

    其二,篆書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兩者風格特點有很大區別。一般講秦朝之前叫大篆,秦朝之後叫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一般寫起來比較麻煩,也不易辨認。所以建議您先從小篆練起,小篆的筆畫線條粗細一致,中鋒用筆,結字圓渾,上手較快。但要真正寫出點名堂來,沒有三年五載的功夫是辦不到的。

    (泰山刻石 區域性)

    比較著名的小篆碑帖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等等。其中李斯的《泰山刻石》比較有代表性,被稱為“天下第一刻”,線條圓潤,疏密勻稱,無疑是學習篆書者的最佳選擇。

  • 8 # 墨騰四海

    很榮幸能回答您這個問題:我認為學習每一種書體都有他的好處和缺點,不能一概而論,可以根據自己具體的情況和以後的追求來選擇書體,初學書法必須練習某種書體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篆書入手

    我以前教學生一般都從篆書入手,先練習小篆,如鄧石如的《白氏草堂記》、秦代李斯的《嶧山碑》等等,透過小篆來練習中鋒用筆,中鋒用筆是書法的最核心的筆畫,一開始學習書法就掌握了它,對於以後的學習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通過幾年的教學,感覺先學習篆書的效果還可以,這些學生後來學習隸書和魏碑都比較順手,手腕的運用也比較靈活,寫出來的字也比較紮實。

    隸書入手

    我沒有從隸書開始教過學生,但是我以前學習書法的時候有不少同學是直接學習隸書的,隸書寫的也很好,但是後來練習楷書和行書的時候比較困難,很難從隸書的影子裡擺脫出來。

    因為隸書本身比較扁,這些同學無論寫什麼都是扁的,加上隸書裡的鉤畫和撇畫還不成熟,寫行書和楷書的時候會遇到困難。

    不過學習完隸書可以接著學習章草,然後再學習小草書,這個路子是可行的,因為章草是直接由隸書變化而來的。

  • 9 # 翰德堂

    請你關注“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進入主頁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各種書體有代表性的碑帖推薦》,文章裡詳細介紹了各種書體的代表性碑帖,可供您選擇。

  • 10 # 高長寬4

    隸書嘛,最高成就莫過於三頌一碑;篆書,筆法墨法章法俱佳莫過於吳昌碩門臨石鼓文,及陸維釗的螺扁,這兩人所寫雖是近現代的墨跡本,卻在墨法筆法和氣勢上豐富了原來的石刻本。後一條是我個人著法,只是建議。

  • 11 # 政88政

    隸書主要是以漢代碑和清代的貼為主,目前學院派的大家都會先主張學習漢碑先,那漢碑又有很多,張遷,曹全,禮器,摩崖石門頌等很多,還有清代被發現的好大王碑都是比較經典的碑帖,至於學哪一個,可以根據個人喜歡,例如張遷碑稚拙,曹全飄逸,石門金石味濃,初學者一般看到曹全會喜歡上,畢竟看起來很灑脫,學久了,就會慢慢喜歡張遷的厚實與樸實的拙味了以及書寫的金石氣息,所以,學字是任重而道遠的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漢碑挑自己喜歡的入手,方法很重要,在正確的用筆指導下就很容易入手了。

    篆書主要是秦代的大篆和小篆,碑有《石鼓文》,《泰山刻石》,《摩崖刻石》等,還有就是清代書家吳讓之,鄧石如等,這些是貼。篆書主要掌握圓轉和方折,還有線條質量感。

    學習篆隸書都是為了提高線條質感,讓自己的線性更具有屋漏痕,錐行沙的感覺。也是書法入門,進入楷書和行草比較容易上手的字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跟有些人說話會覺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