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啊熙的日記

    我覺得這是企業的處理方式有問題。都是受疫情影響你復工了開始漲價,而普通老百姓疫情期間根本沒有了收入你又漲價達到人均200➕。我個人是不能夠接受的。你像麥當勞還會大出血給福利,而海底撈現在是在吸血

  • 2 # 生活和美食必不可少

    海底撈飯店漲價你會去吃嗎?

    肯定不會啊,因為我也沒吃過海底撈,開個玩笑,別當真,其實吧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兩面性。

    首先,你去海底撈是吃什麼?真正的去吃火鍋?還是去吃服務?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據我很多朋友去海底撈,甚至我來說,我覺得海底撈火鍋其實味道還行,也不是說好不好吃,主要是喜歡海底撈的服務,你想想,有那個火鍋店看到你一個人去吃火鍋,會給你抱來一個娃娃放在你對面陪你吃,讓你感覺不到孤獨,讓你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吃飯?那個火鍋店會有家教這種服務?那個火鍋店你誇他家水果好吃,他就會給你一整份帶著走?只有海底撈了,我真的非常喜歡海底撈這個火鍋品牌。對於我個人來說,哪怕海底撈漲價了,我還是會選擇去吃,因為他們也要在這個市場中生存,他們也要成本,所有物價都在漲,他們不漲,哪他們活不活呢?所以我決定這個社會都要相互體諒,我相信我們體諒他們,我們收到的將是他們更好的服務品質。

    總而言之,無論海底撈是否漲價,我都喜歡,我都喜歡這個品牌的火鍋。

  • 3 # 樂樂美食家常菜

    對於海底撈飯店漲價,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

    我認為海底撈漲價是情有可原的,主要是因為疫情,有一段時間餐飲業受到很大的衝擊,商戶的房租都是問題,幾個月不開張,很多商家都沒辦法交房租,商家想快速的的把失去的錢掙回來!

    第二,

    由於疫情原因很多人在家待久了,就會出現餐飲業的暴擊。瘋狂消費,因此,對於吃貨來說,那是不會考慮錢的,因為在吃貨眼裡唯有美食不可辜負。所以還是有很多人去消費的。

    第三

    海底撈的服務是非常的好,所以海底撈不會因為價格上漲,導致顧客過分流失。因為他的服務很多餐飲業還是比不上的!周到的服務還是會吸引很多的客戶前來。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

  • 4 # 東天大鵬

    站在顧客的角度。現階段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還是企業家,經濟都不充足,不富裕。企業有企業的角度,要養活那麼多員工,保持更好的餐廳服務,那麼高的租金要支付,要還銀行貸款,要為餐廳存活提供保障。

    可是在這個敏感期,漲價對於顧客是接受不了的。(有錢人可以忽略)自己企業有困難,需要靠漲價來維持嗎!需要靠顧客多給的那部分錢撐過難關嗎。又會有多少人買賬呢。在疫情這個階段,哪家餐飲都非常困難。這個舉措實在是令人有些懵。

    如何吸引顧客來店消費提高營業額才是重點,而不是想再多拔點羊毛。

  • 5 # 依然夏秋

    4月5號海底撈宣佈漲價6%!我送它“呵呵”兩字!餐飲者沒等來報復性消費怎麼辦呢?那就讓消費者等來報復性漲價!

    作為一家知名龍頭上市餐飲企業率先漲價,肯定會引來一大波跟隨漲價的餐飲者,然後蝴蝶效應其他行業也會跟著漲價。海底撈算是開了一個極壞的頭!

    張大哥(海底撈員工對老闆張勇的稱呼)白手起家從西安第一個海底撈店開始創業…沒背景沒學歷用了不到20年時間就建成一個餐飲帝國,是眾多的餐飲者的偶像!現在的那個和藹可親張大哥不是以前的張大哥了,現在的張大哥是上市公司老闆,新加坡首富,早就功成名就了!所以就像其他資本家一樣…開始收割了!

    海底撈漲價的底氣那裡來的呢?

    從外部市場看…火鍋類真的沒有競爭對手了,下面就從上海市場簡單分析下…早些年的小肥羊早就銷聲匿跡了,近些年發展也挺快的呷哺呷哺,瘋狂擴張,翻檯率明顯下降,以擴張來湊業績,利潤卻減少4成,明顯和海底撈不在一個賽道!之前還有一個對標海底撈的巴奴火鍋,當時為了追趕海底撈,店裡員工到領導都是從海底撈挖過來的,而且為了差異化競爭,打出的口號就是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才是!當時在鄭州無錫市場是對著和海底撈乾的,可現在呢?去年10月份才宣佈在上海開第一家店!

    還有小輝哥火鍋,之前海底撈還是大鍋的時候,小輝哥就推出小鍋了,號稱解決了一個人吃火鍋的問題!當時也算紅極一時擁有大批分絲,可現在卻有點泯然眾人的感覺了!

    至於其他比如撈王,高老九,哥老倌(牛蛙),洞子張等雖然在各有特色,但是和海底撈比明顯是第二梯隊!

    海底撈2019年報透漏去年淨賺23.5億!業績同比增長42.3%,門店數量比2018年增長308家門店!完全是餐飲界的獨角獸啊,當然有底氣漲價了!!!

  • 6 # 鬧鬧愛吃魚

    說一個獨特視角的觀察吧,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出生地 :四川 簡陽 國籍: 新加坡

    2018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第19位,2019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 第1位。

    透過“移民+離岸信託”,張勇夫婦約1,000億市值的海底撈股票全納入了英美普通法系(離岸信託)的保護之下,並最終流回不(對海外收入)徵稅的新加坡。

    1、1000億全數裝入離岸信託,放棄所有權,只享有受益權(為信託受益人),以此,隔離了家族資產的債務風險。

    2、1000億一分為二,夫婦分別單獨設立信託,以此,又隔離了夫婦關係變動引起的公司股價波動風險。

    3、同時,張勇一家又都入了新加坡籍,新加坡對海外收入免稅,以此,避免了中國新個稅反避稅實施後可能面臨的稅務風險,比如對離岸公司或離岸信託,視為受控實體的個稅風險。

    這樣,即便放入信託的海底撈股份所有權不再屬於張勇,約1,000億市值的海底撈股票也已在英美普通法系的保護之下(離岸信託),並最終流回(對海外收入)不徵稅的新加坡。

    這就是財富傳承。

    賺錢的時候張勇是華人 ,當出錢時他是外華人。老闆怎樣,那公司主體思想必然也同樣。

    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孃的資本家。

    當一個人心理變了,那這個人的所有特質都會隨著改變。

  • 7 # 蟲蟲諜影

    海底撈報復性漲價不可取,也不會再去吃!

    疫情期間不少媒體都在提一個概念——報復性消費,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漲價先來了。

    據網上一位北京食客曬出的小票,海底撈在開放堂食後價格大幅上漲,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

    海底撈的回覆是價格的確上漲:因為疫情的關係,海底撈各地的門店在復業後的餐桌數量、接待客戶數量方面都還有所限制,一是員工現在無法滿員工作,另外就餐的人流量也不是太固定;二是成本問題,各地門店位置不同、消費水平不同,所以漲幅也不一樣,整體控制在6%左右。

    海底撈的回覆是有道理的,但網友並不買賬,很多人對於海底撈這種逆市漲價行為表達不滿,大眾點評在關於“海底撈漲價了,你還會去吃嗎?”的問卷中顯示,近80%的使用者選擇“不吃了”。

    01 海底撈的漲價經濟學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海底撈漲價是沒什麼問題的,一家飯店的收入就是客單價乘以翻檯率。

    中信建投研報之前判斷疫情對海底撈 2020 年的營收帶來損失約 50.4 億元,歸母淨利潤損失約為 5.8 億元。關閉一個月多的海底撈要想彌補利潤損失,要麼提高翻檯率,要麼提升客單價。

    海底撈的翻檯率在去年已經逐步下降到4.8左右,這個資料不可能再提升,相反,由於疫情期間開放餐位少,店內用餐密度降低,總的翻檯數必然減少。因此海底撈只能以提高價格彌補損失。

    一般來講,商品價格一旦提升,消費人群也會隨之下降。但多年來海底撈建立了比較牢固的品牌護城河,品牌溢價能力較高,排隊1小時以上對於海底撈來說是常態。因此雖然漲價會讓一部分消費者用腳投票,但因為海底撈消費群體總量大,因此單店的消費人數並不會明顯下降。

    02 不理性的消費者讓海底撈品牌受損

    上面說了,商家漲價是一個經濟學課題,商家自身自會衡量漲價的利弊,既然做出漲價決策,從銷售上來講,他一定是認為利大於弊的。

    對於理性的消費者來講,他衡量了價格之後自會用腳投票,願意去海底撈的自然覺得漲價也值,不願意去的自會選擇其他飯店。但問題是消費者往往是非理性的,這個非理性特質會讓品牌形象受到極大損傷。

    形成品牌的“汙點記憶”

    疫情期間,很多人隔離在家,對於吃一頓海底撈已經心心念了很久,本想在疫情緩解後,報復性吃一頓,但沒想到海底撈偏偏在這個時候漲價。

    不少網友將這特殊時期漲價的行為與“發國難財”聯絡起來(雖然這跟“發國難財”八竿子打不著,但非理性的消費者總愛這麼聯絡),而一旦這個帽子被扣上了,企業就多了一個原罪。

    消費者對一個品牌是有記憶的,海底撈以前因為優質服務,在消費者中建立了“萬能的海底撈”的品牌記憶,而這次漲價卻讓之前的記憶被沖淡,形成了在消費者心中的“汙點記憶”。

    此次漲價海底撈給消費者的印象是“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漲價了”,這個“汙點記憶”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03品牌的連帶影響

    在海底撈漲價之後,有網友挖出了海底撈的董事長張勇的一些資料,張勇2017年就已經移民新加坡,在2019年,張勇還以138億美元身家問鼎新加坡首富。因為新加坡對海外收入免稅,此舉避免了中國新個稅反避稅實施後可能面臨的稅務風險。因此有網友評論“賺錢的時候是華人 ,出錢的時候是外華人”。

    別在特殊時期漲價

    春運期間火車票漲價,節假日期間景點漲價,過年期間豬肉漲價,這些特殊時期的產品本身就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而選擇在這些特殊時期漲價,必然引發消費者的注意和聲討。

    海底撈引發非議的最大問題就是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漲價。疫情剛剛緩解,很多人想吃一頓海底撈,而海底撈正巧在此時漲價,這必然將消費者的焦點全部引到自己身上來。很多網友給其扣上“發國難財”的帽子,雖然事實並非如此,但網友這麼說是有道理的。

    其實,2019年冬天由於肉價上漲,海底撈也對翻檯率高的熱門地區進行過價格調整,上漲幅度3%到5%,但是它引發的反應遠不如這次漲價激烈。

    所以海底撈不是不能漲價,而是最好不要選擇在此時漲價。萬達在疫情期間減免了不少商戶的租金,如果王健林選擇在此時漲價,你覺得他會受到多大的聲討?

    最後說一下海底撈,海底撈在疫情期間漲價不是一個明智的決策,這給海底撈的品牌形象帶來了損失,漲價獲得的收益不一定能覆蓋品牌形象的損失。即便要漲價,海底撈的漲價方式也是有問題的,給出更多的增值服務、適當減一點量都是比直接漲價更好的方式。

    “漲價”看起來是經濟學範疇,但對於品牌來講,漲價背後的消費者心理學才應該是更值得關注的,如何正確地漲價?如何漲價不引起消費者不滿,還能讓消費者接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至少這次海底撈的漲價風波應該是一次教訓。

  • 8 # 伏牛山裡的居民

    我個人覺著海底撈不應該漲價,相反應該降價,首先作為品牌餐飲企業,不要把一時的得失看的很重!要有長遠利益的打算!不僅不漲價,更應該拿出部分利益來回饋消費者,也算是疫情期間的一種社會擔當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致富,學藝術”,你認可這句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