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旭Allennnn

    《孔乙己》這篇課文每年都會入選進初中學語文的必修課程。

    老師們給學生講解的中心思想大體上都是: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可是當你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仔細思考這篇文章時,會不會在“對”“錯”之間有另一番解讀呢?

    先來看一下這篇文章: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夥計,掌櫃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罈子裡舀出,看過壺子底裡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檯裡,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初看之後,大多數人應當都會將孔乙己命運的草草結束,歸結於“咎由自取”

    可是,你又是否想過,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01 一切真的都是“我”孔乙己的錯嗎?

    是的,我懶、我偷,那麼,然後呢?我還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了嗎?

    其實我的心中有很多疑問,有很多憑什麼?為什麼?

    憑什麼我孔乙己還沒出場的時候,“你”就要這樣介紹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你”難道比我優秀嗎?你原本是站在店裡面“照顧”那些長衫主顧的,你完全可以憑藉這樣的平臺和機遇去擴充自己的人脈和情商,從服務員一步步做到大堂經理,可你不也是因為懶惰、不思上進,從“裡面”被趕到了“外面”,錯過了發展機遇期。

    我甚至還善意的提醒過你: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你需要有文化、有知識,這樣你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境遇,可你仍然守舊、甘於現狀,寧可轉過頭去不理我,也不想為了自己的前程去學著寫兩個字。

    所以到了冬天你過著和我一樣過著: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的日子

    自從你把我當作“笑話”一樣被介紹給了觀眾後,我後面一系列的人生遭遇,似乎都被人當作了笑話來看。

    你們這些“短衣幫”又憑什麼笑話我?我孔乙己是偷,可是我從未偷過你們的一支筆、一臺硯、一分錢。我和你們一樣在這裡消費,我從未向你們對我一樣,取笑、嘲笑你們。你們用你們的無知、粗鄙來嘲笑我的涵養和學識,你們不理解、聽不懂我的“之乎者也、孔孟之道。”難道不是因為你們只知道“喝酒吃肉,無所事事、安於現狀、渾渾噩噩嗎?”

    我從不拖欠,老闆又憑什麼笑話我?老闆你自己都說: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我尊重你的職業,我信守我的承諾,我從不會拖欠你的一分錢。更何況,我作為一個消費者,你又憑什麼來嘲笑我?若我拖欠或者故意給你找茬,你大可輕蔑於我,可是我終究沒有。

    小孩,你們又憑什麼笑話我?受盡成年人的白眼、嘲諷之後,我只能向那些懵懂、稚嫩,尚不通人情世故的孩子們交流,可是我的善意忍讓換來了孩子們的嘲笑和嬉鬧,這一切又因為什麼?若他們的父母正確教育孩子,不要將自己的個人偏見強加在孩子身上,正確引導每一個孩子用一顆善良、正直的心去接人待物,又怎會因為“一顆顆茴香豆”而展現出膚淺、功利的人生態度呢?

    丁舉人,你又憑什麼將我折磨致死?沒錯,我孔乙己偷了你家的東西,可是你為什麼不將我送到縣衙或者司法機關,讓他們以法律的手段來解決這件事情?憑什麼要對我使用暴力?難道這個世界上沒有法律可言?或者說你丁舉人就是“法律”更何況你是個舉人、是個文化人?難道“文以相輕”在你丁舉人那裡被定義為至人於死地嗎?更何況我已寫下“服辯”,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你又憑什麼打斷我的腿?

    但終究,我還是死了。帶著一個又一個人的嘲笑死了,哪怕我有再多的疑問,再多的不公,也換不回任何一個人的一句可憐。或許,這就是我的命運,因為我命運的一開始,就被定義為了一場笑話。

    02 雖然我被你們“嘲笑”致死 但你們似乎也沒錯

    就像動畫片《哪吒》裡的那句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

    可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魯迅的筆下。

    一切皆是因為一個“偷”字,因為我偷,所以我活該接受眾人的批判、諷刺和嘲笑。因為你們所代表的永遠都是正義,雖然你們也和我一樣平庸、無能站著喝酒;雖然你們甚至都不如我懂得哪怕一丁點的文化,但你們卻在魯迅的筆下,活出了另一番模樣。

    03 無論對錯 都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錯

    文章開頭即說道:孔乙己的命運的收場,來自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

    但毛主席說過:與天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歷史終究是還是由人創造的,歸根到底還是由人來決定。

    所以,倘若“我”當時不偷,“我”的命運,是不是也會有另一番景象呢?

  • 2 # 大白熊娛樂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他信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教條。但是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上,沒有功名利祿,卻有著讀書人的清高,沒有經濟來源,日子過得越來越窮。別人嘲笑他偷書時,甚至說出了“竊書不算偷”,讀書人的事不算偷,這是多麼可笑的歪理,說明了孔乙己的窮酸迂腐。

    但是孔乙己有屬於自己的善良,善良的一面體現在他教小孩子認字和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而且孔乙己自己也是生活的貧困潦倒,他卻願意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吃,說明他是善良的。

    孔乙己代表了當時收到了封建制度的毒害和教育文化的毒害的那一類人。統治階層不但在政治經濟上對他進行殘酷的控制,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

    我覺得他是值得被同情的,他被當時吃人的封建制度苟海龍無數的科舉制度所迫害,你姐最終在陸地的毒打和精神的摧殘下孤獨的死去了。

  • 3 # 文人草堂

    額。孔乙己,代表著當時哪一類人?筆者覺得這樣表述不太好吧!

    先生筆下的孔乙己,現在,也在我們當中,比比皆是。只不過,變了年齡,變了模樣,變了身份,變了環境,可骨子裡卻是一樣的。

    甚至,當筆者早晨起床,胡亂穿衣、漱口,慌張的摸索著上衣口袋,翻找著幾枚鋼板兒,偶然一瞥門旁鏡子時,竟然發現一個,滿是胡茬,面容枯槁,眉宇間,卻還殘留著幾分書卷秀氣的,孔乙己。

    老孔有學問。這是不可否認的,要不然,他也不會知道茴香豆的茴字,還有四種寫法。而如今,想想那些以高分考入大學的莘莘學子,難道,他們沒有學問嗎?可是,到了社會,又有幾人,能真正把學習的東西用到工作上呢?還是,捧著一堆的獎狀、證書,滿心埋怨的下到基層?

    老孔端架子,眼高手低。這也是不可否認的,要不然,也不會放著好好抄書的活幹不下去,總想偷機取巧。如今呢?這樣的年輕人,還少嗎?

    筆者講一個真實的例子吧!筆者公司曾經來了一個碩士生畢業,剛來公司不到一年,就向領導要求要管理一個大部門,領導當然沒有應允,此人一氣之下,偷了公司一臺電腦,辭職不幹了。這,可是筆者真實經歷的啊!難道,這不是孔乙己的行經嗎?

    最後,老孔生活過的很失敗,腿都讓人打折,可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失敗,只知唏噓,不知反思。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生活有很多的不幸——為什麼領導不喜歡我?為什麼同事排擠我?為什麼路邊的那隻大黃狗,老是瞪著白眼看著我?

    丫的,倒黴,喝酒!

    這,難道不是孔乙己嗎?

    筆者承認,自己是個魯迷。有些地方,難免牽強,如果真讓各位對號入座了,還請,

    自省一下。

  • 4 # 司徒伯雷

    孔乙己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傳統社會的知識分子,從來不容於時代,以時代的眼光看,都透露著酸腐氣息。

    從屈原開始,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想憑藉自己的學識和良知,去承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和民眾奔走呼號,但他們的觀點,往往會被時代和庸人認為腐朽沒落。

    屈原被流放時,曾與漁父有過一段著名對話,漁父對屈原說:“聖人做事從來就不呆板,而是隨著時事改變自己的做法。假如世界上的人都很骯髒,那為何不隨波逐流把水攪渾,大家一起迷醉呢?為什麼不吃了酒糟喝了酒呢?為什麼要堅持原則自名清高呢?結果落得被流放的結局。”屈原回答說:“我聽人說,剛洗完頭,一定要彈帽子。剛洗完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麼能讓自己清白的身體和精神被世俗所汙染呢?與其這樣,我寧願跳到湘江裡餵魚。”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唱著歌說到:“滄浪之水清澈乾淨,我可以用來洗我的帽子衣襟。滄浪之水渾濁不堪,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於是不再同屈原說話。

    現在看來,這段故事很可能是後人編造的,但卻代表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的精神,即絕不隨波逐流。孔乙己同樣如此,他連秀才都考不上,窮困潦倒,既不屬於當官者,也不屬於經商者,但他決不去巴結有錢人,也不會去歧視店小二,他有自己的堅持,比如堅持說茴字有四種寫法。放在孔乙己生活的時代,這絕對是酸腐和沒落的,但這卻是一個貧窮書生所能有的最後堅持,這種堅持才最難能可貴。

    我們大部分人,往往習慣於隨波逐流,別人怎麼做我們就跟著做,堅持自己的思想和觀念非常困難,因為“與眾不同”,我們可能被群體排斥甚至拋棄,這也就意味著生存危機,在生存的重重壓力之下,想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更加艱難了。從這個意義上,孔乙己的堅持,是讀書人的一面鏡子,用以照亮讀書人的前路,這恐怕也是魯迅寫孔乙己的原因。

    那麼,孔乙己是否值得我們同情呢?我覺得答案不是是與否,對讀書人而言,他們堅持正確的東西,堅持信念,這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這是職責所在。如果因為堅持信念和理想而被社會拋棄,也並不需要世人去同情,最好如同漁父一樣,不理他們,隨他們去,讓他們用行動去詮釋讀書人的價值。

    實際上,魯迅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中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這就是讓年輕人、讀書人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世俗所擊垮,如此,中國才能有希望,隨波逐流的民族,不會有前途。

  • 5 # 皛川

    要讀懂魯迅先生的作品,必須知道他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行。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那個時代是清王朝統治覆滅不久,軍閥混戰時代,在新文化運動的衝擊下,中國老百姓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磨礪。封建傳統文化和西方新文化的撞擊,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各階層的人和接受新文化思想洗禮的人的矛盾衝突,使整個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魯迅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刻畫了孔乙己這個抱殘守缺的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文人形象,整個文章中,從文章開篇介紹孔乙己是穿著長衫而站著喝酒的人,到孔乙己坐著蒲團後的消失,把孔乙己這個端著文人架子,又窮的衣食無著的舊文人刻畫的淋漓盡致。真是既可憐又可恨。讀完作品,使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

  • 6 # 傲世萬年雪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1918年的作品,出版於1919年4月的《新青年》,而1919年正是五四運動的爆發的年代,五四運動具有明顯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而《孔乙己》的問世很明顯就是反封建。

    回到孔乙己。孔乙己是被封建社會所毒害的讀書人,他有兩大主要性格:一是迂腐,二是善良。孔乙己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保留著頑固的封建思想,代表的是當時的底層知識分子。但是他天性善良,即使窮困潦倒,也願意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吃,並教孩子“茴”字的幾種寫法,在這裡他代表了普通的窮苦大眾。

    孔乙己的一生值不值得同情,八個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讓人可憐,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同情他的善良,但是不同情他的迂腐。

    魯迅先生的對孔乙己是無情的批判,但是他更加批判周圍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最後終歸五四運動一聲炮響,振醒了當時沉睡的中華大地。

  • 7 # 落雨凝塵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 ,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它寫於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於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於啟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環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其性格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樸實,另一方面他迂腐頑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孔乙己這樣性格的人物,毫無疑問是一個悲劇形象。

    孔乙己正是千千萬萬個飽受封建教育和文化毒害的讀書人中的一個,在他的身上有許多下層知識分子的弱點:

    第一、孔乙己雖然未曾進學,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孔乙己是站著喝酒的惟一的穿長衫的人”,對自己認識幾個無用的廢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個讀書人而自命不凡,別人取笑他時,他還要強辯幾句:“你怎麼這麼憑空汙人清白……”,當別人問他“當真認識字麼?”他卻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這表明此類讀書人既無力進仕,而又不願意降低自己的身份與貧苦人民為伍,整日處於昏沉麻木的狀態.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確地認清自己,把自己的缺點當作寶貝,並固守不變,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第二、孔乙己是迂腐的,他的語言是很有特色的,動輒“之乎者也”。在給小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他有一句經典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陳腐的語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現。孔乙己抱著過時的陳腐的觀念不放,生活在一個激昂不安卻已前進的社會里,難免不會顯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為一個典型的抱殘守缺的形象。這些人又很可悲,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處境,始終以“讀書人”自居,又常以“君子固窮”等封建迂腐的理論來自欺欺人,自我解嘲.

    但是,孔乙己雖然有諸多缺點,然而這個人的性格卻有善良的一面。關於這一點可以從他給孩子們分茴香豆這一情節中看得出來。對於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仍然從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決難有這樣的行為。另外,他教小夥計寫字也是出於真心實意。

    其次,選取典型細節的方法.這在《孔乙己》中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孔乙己在未被打斷腿之前,到酒店中,當他被人譏諷時並不理會,而是“對掌櫃說:‘溫兩碗酒,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了九文大錢.’”這裡的細節描寫一方面交代了孔乙己此時的生活還能勉強過得去,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的迂——“排”出九文大錢,似乎有一種自滿和炫耀;另一處便是在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之後,他是用手走來的,並且當“我”端給他酒時,“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此時情形表明孔乙己致絕境——身體殘廢、性命難保.

    魯迅的小說和雜文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夠挖出國民的劣根性,並就造成社會病態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以達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孔乙己》一文只是借用了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來作為主人公,以闡發他的小說的一貫的主題。孔乙己的人生經歷離不開笑。短衣幫的笑,掌櫃的笑,小孩的笑。正是在這些笑聲中,孔乙己一步步地與人們疏遠,他走向了孤獨。他也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可沒有人讓他這麼做,就連小夥計也在虐殺他。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孔乙己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社會不肯接納他,不肯認同他。也在於他們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脫離了本我,失去了自我。後來者戒!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的社會啊!人與人之間又是多麼冷漠!

  • 8 # 迦南的巫師

    魯迅先生小說裡的人物,除了“阿Q”,就是“孔乙己”留給我的印象深刻了。

    在《孔乙己》這篇小說裡,魯迅先生是這樣描繪的: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作為一個窮困落魄的知識分子,他還力圖示新立異,處處張示自己知識分子的身份,不願跟那些沒有文化的,粗鄙的出賣苦力的勞苦大眾為伍,他的長衫就是標誌,是符號。為什麼站著?因為他不是達官顯貴,他也只是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的窮苦人物。)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既然身上的破長衫無法有效的展示自己做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具體影響,那麼不妨從話語上為自己立一面旗幟。“之乎者也”,賣弄自己的學問。)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好吃懶做,偷盜被打。)

    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幾個重點詞,“溫”試圖把喝酒裝得高雅,“排”裝腔作勢,把自己的身份立起來,“竊”明明跟“偷”一個意思,卻要顯得格調高,極力表明自己是讀書人這個身份,不能作平常對待。)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學的是死東西,不懂變通,無法存活。)

    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了。(重點,好吃懶做,為人做事,有始無終,沒恆心,沒毅力。)

    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賣弄自己的學問,“回”有四樣寫法。迂腐,自以為是。)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作者對孔乙己的態度,有痛惜,有悲哀。“大約”“的確”一對立的詞語,表達了作者對“孔乙己”糾結矛盾的心理。)

    在《孔乙己》這篇小說裡,作者透過細緻入微的觀察,用簡潔而傳神的筆調,生動傳神地刻畫了一個窮苦而又清高的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可以說,在“孔乙己”身上,是一個矛盾的對立面的展示,既清高又自卑,迂腐卻又圓滑,善良卻又虛偽,善於自我安慰卻又精神脆弱。“孔乙己”不是個例,他的可憐又可笑的個性特徵和悲慘結局,既是舊社會舊制度下下層知識分子的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也是封建傳統文化封建禮教氛圍下“人吃人”本質的生動體現。作者一方面控訴萬惡的舊社會對“孔乙己”的奴役和腐化,一方面又對他抱以深深的同情心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能就是最好的情緒表達了。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的滾滾煙塵,淹沒了無數以“孔乙己”為代表知識分子。然而,它的教訓,從不曾墜亡,在不斷的輪迴中,一如既往的塑造著一個又一個“當代孔乙己”的形象。這難道只是個人的悲哀嗎?

  • 9 # 輝城啊

    當然值得同情。

    每個時代都有孔乙己。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穿長衫,知道“茴”字的四種寫法,偷東西亦只偷書,總體上是個體面人。想要深刻地理解,我們得先理解范進。范進中舉前生活落魄,沒有任何尊嚴,沒有餓死是因為有老婆和丈人託底。若不是中舉,范進的命運與孔乙己相差無幾,成為別人空中的“大約的確是死了”。

    然而,即使范進潦倒成人見人嫌、狗見狗嫌的模樣,他的人生還是比孔乙己有希望。因為科舉還未被廢棄,范進可不斷地努力、不斷地考試去博取命運垂青。范進的努力取得效果了,主考官周進相中了他的文章,讓他成為一名舉人。范進中舉的機率雖然極低,但亦不是沒有機會、沒有希望。

    孔乙己生活的時代呢?科舉已經被廢除,他已無中舉的機會與希望了。換句話來說,他一生所努力、所追求的希望,完全沒有了,他的人生已無任何可能了。世界上還有比這殘酷的事情嗎?孔乙己的人生狀態,是哀莫大於心死,是生不如死。

    今年高考期間,我看到一則令人非常傷心的新聞。遼寧一位七十二歲的老人,無妻無兒,靠撿廢品為生。他連續參加了十九次高考,目的是“本希望改變命運”。然而,現實卻是隨著記憶力與身體機能的下降,他的成績越來越差,自己已經知道沒有任何機會。人生就這樣了。這則新聞,看得我非常傷心。人活在世上,不就圖個希望嗎?希望都沒有了,那活著是為什麼?

    孔乙己是自己淘汰自己的嗎?不是的,他是被時代淘汰的。當清末的中國被納入現代文明體系後,科舉以及儒家思想已經不足以應對風雲動盪的世界了。國家需要“德先生”與“賽先生”,需要擁有新知識與新視野的精英與知識分子。孔乙己皓首窮經,一生所學,都是舊時代的知識。在新時代裡,他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窄。

    在科舉時代,即使中不了舉人,也可成為私塾教師等。可在新時代,教育已改革,私塾成為過去式,西式中學成為主流。可以說,孔乙己連最後的退路都沒有了。

    時代滾滾向前,個人是無法抗衡的。孔乙己是被時代拋棄的人。像他這樣的人,每個時代都有。

    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不就是嗎?工人成批下崗,沒有生計來源。多少人在困頓無望的生活面前,成為了沒有人生希望的孔乙己?再小到個人,人到中年,突然慘遭失業。因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與經驗,已落後於時代所需,再就業卻無比困難,遂自暴自棄起來。這,不也是孔乙己嗎?

    因此,孔乙己給我們的教益與告誡就是,保持進步,不要成為一個被時代拋棄的人。

  • 10 # 樂活光陰

    “孔乙己”代表當時“良知”尚未泯滅的底層知識分子!

    《孔乙己》:這篇短文標誌著,在西方文化殖民下,近代中國這個禮儀之邦,君子之道已窮途末路,中華文化已全面淪陷於四方蠻夷,從此華夏大地開始進入“群氓時代”。

    “禮崩樂壞,皇天已死!”

    一切神聖高尚的東西都要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痞子運動間歇性發作。

    西學如洪水猛獸漫延,中華文明斯文喪盡。

    近代中國走上了“引誘小人汙衊聖賢”的“敗家運”。

    正所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孔乙己,其實就是傳統美德、道義良知的“化身”,就是幾千年鄉土中國的守護者,傳統文化的載道者。

    在“後科舉時代”,大清王朝覆亡,一切社會規則由原來的“道義良知”,變為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傳統文化不被重視,中國當時的文化界被留洋海龜們把持,他們部分年輕不懂事,或者被國際傳銷組織洗腦,放棄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民族文化戰略方針,扛起文化投降主義的大旗,主動放棄了文化主體話語權,從此華人從精神上徹底變成了“劣等”民族,失去了“精氣神”,這就是真相!

    而所謂孔乙己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這個“標準答案”意在抹黑傳統,是視界偏狹的產物。

    科舉制度是高階智慧的頂層設計,一千三百年引領中華文化,最後毀在一幫跳蚤手裡,不會變通,反而汙衊聖賢潑髒水。如同借洗澡之際溺死了“嬰兒”。

    而西方人比如英國,從中國科舉文化裡發展出了近代文官制度,民主制、權力制衡。

    中國在譭棄了傳統根本之後,先是軍閥混戰,後來越來越像暗黑的“中世紀”!因為這是一種變種的一神教,其他的都將以“異端”的名義被“打倒”。

    上世紀一二十年,“一戰”期間,是中國改天換地的文化殖民全面“淪陷”的關節點,文脈道統被打斷,如同神話中“天柱折地維絕”,決定了中國此後的道路和現狀。

    你我他,包括孔乙己,我們都是“後科舉時代”中人!處於中華文化修復、重建的艱難過度時期,鄉村底層知識分子默默奉獻,在“補西天裂”!

    中國底層知識分子需要的與其說是同情,不如說是理解與支援,減少折騰,團結一心,振興我們的文化教育,復興中華傳統。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共勉!

  • 11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題^_^

    《孔乙己》這篇文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分量很重,然而讓十幾歲的中學生理解此文,殊為不易。

    事實上,即使是大學生,想理解此文也非易事。

    按另類君的淺見,孔乙己象徵著科舉制度產出機制下的殘次品。

    迅哥兒寫此文的用意是向“封建科舉制度”開炮,用以重擊封建制度下的人才選拔機制。

    五四時期,以陳獨秀、胡適為首的文化戰士提倡白話文,反對封建文化,在這一戰場上,魯迅的白話小說居功至偉。

    孔乙己本性善良淳樸,而且喜歡和孩子們逗樂玩耍,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然而他因為沒有能考取功名,所以淪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在封建社會,為了豢養更多的犬儒,舉人、進士可以享受許多特權,例如見到縣太爺可以不下跪,家中可以有600畝耕地不用納稅,免除勞役等等,正是有如此福利,使得歷代讀書人對科舉趨之若鶩。

    然而科舉制的錄取率非常之底,能魚躍龍門者畢竟是少數,這就導致許多讀書人終其一生都沒能考取功名,而因為讀書,許多人眼睛、身體都付出了成本,成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廢物”,蹉跎一生。

    孔乙己所處的時代,科舉制已經廢除,然而之前科舉制弊病留下來的產物仍然不乏其例,比如我們今天談到的男一號:孔乙己。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的,他孤苦伶仃,除了愛喝酒外,幾乎沒有不良嗜好,而他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絕不賴賬,總是能和小孩們打成一片嬉戲,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人類本能的溫情的一面,與此同時,他總是用“茴字的四種寫法”作為“大本事”在人前炫技,這無疑暴露了封建糟泊文化對他心理的侵襲已深入骨髓。

    時至今日,有“女德班”向孩子們灌輸“做女強人就得割掉乳房和子宮,告別性別”“點外賣就是讓貞潔流失”等等奇葩理論,如此做法,也正是封建糟粕流毒綿延至今的鐵證,又比如說提倡“忠君愛國”的于丹之流,整日宣講“順從的美德值得千古流芳,讓後人世代不忘”“你只需要守護好心靈的純淨,不讓霧霾進入你的心裡”……

    魯迅先生當年說出“救救孩子”振聾發聵,而到了今天,是時候說“救救大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入職場如何正確選擇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