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怡娘娘
-
2 # 歡樂哈哈笑
首先非常有幸來回答這個問題,像鞏俐、章子怡、余男等女演員,他們的確很少拍電視劇,主要以電影為主。那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吧:
一、演員的路線定位,在演藝圈,有的藝人喜歡拍電視劇,有的則喜歡拍電影,但像成龍、李連杰、鞏俐、余男這樣很少拍過電視劇的藝人,甚至客串明星也不多見,而像段奕宏、張涵予這樣的藝人很少拍電視劇,這個就民他們的路線定位有關;
二、拍攝電影,影響力大,流量來的快。在美國,許多電影明星不去拍電視劇,特別是大明星,因為他們不喜歡觀眾免費看他們的表演。事實上,就是這樣。誰願意為創造一點價值而努力?
另外,一個人拍電影比拍電視劇容易。比如,吳晶早年拍過《太極拳大師》、《小李飛刀》等電視劇,但遠不如《殺狼記2》、《戰狼記》等電影出名。
三、電影的水平遠遠高於電視劇。我們常說,電影之後,世界上主要的電影產業,但電視節之後,卻很少聽到。因此,一個藝術家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演技,獲得更高的知名度,應該更明智地選擇電影而不是電視劇。
在一個領域也有很長的時間,到了另一個領域就會顯得習以為常,像李晨、孫儷、劉濤等,拍電視劇可能大家都會喜歡,但在電影裡,他們很難支撐起整部戲,像范冰冰、王寶強這樣能夠在電視劇和電影之間來回變換的藝術家寥寥無幾。
但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歸根結底還是表演藝術。做得好真的不容易。這就是所謂的“做一行,愛一行,盡力而為”。無論你選擇什麼,都要努力踏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為觀眾呈現更多精彩的作品,這才是演員的責任。最後還是期待鞏俐、章子怡、余男三位有更好的作品。
-
3 # 郝孟成真丶
為什麼會有這種言論呢?首先,大家時間越來越寶貴。去看一場電影,連來帶去三個小時,萬一看了一部爛片,時間成本就非常高了。第二,家裡電視越做越大,甚至家庭投影也開始普及,觀影體驗已經不亞於電影院。第三,最近幾年,優質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它們是不是可以替代電影呢?
我們今天先不去談電影是不是真的危險了,我們要反問一個問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的獨特性到底在哪兒?它和在家裡看的電視劇,到底有沒有區別?
這個邊界其實很模糊。
有人說,電影都是大場面、大製作,但是現在電視劇的製作也不小啊。比如美劇《權力的遊戲》,單整合本達到了1000萬美元。
有人說,電影是用膠片拍的,電視劇是用數字攝影機拍的。但是現在的電影也經數字攝影機,而且畫面效果和膠片幾乎沒區別。
那電影和電視劇的界限,是不是越來越模糊了?電影是不是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呢?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文章,是一位美國的電影製片人麥克萊安寫的,裡面的觀點讓人豁然開朗,看完之後才明白,電影和電視劇真的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我們先從一個事件開始說起,就是上一次的美國編劇大罷工,從2007年的11月5號,到2008年的2月12號,持續了整整一百天。一萬兩千名編劇放下手頭的寫作,上街示威遊行,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
這次罷工嚴重到什麼程度呢?給美國娛樂界造成的直接損失就超過20億美元。但是這次罷工,對電影和電視劇產業的衝擊是不一樣的。編劇罷工,對電影的影響頂多是推遲拍攝,但是對電視劇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我們回憶一下,2008年的好萊塢電影似乎還不錯,但美劇就扛不住了。當時熱播的《實習醫生格蕾》、《絕望的主婦》、《24小時》等等,不是縮短集數,就是草草收尾,甚至乾脆停播。因為美劇是邊拍邊播的,整個機制運轉的核心,就是編劇。
這是因為電視是一種以對話為導向的媒介,所以在電視創作中,編劇為王。你看,電視劇往往都是話癆,講故事主要就靠說,要是沒了編劇寫的臺詞,故事根本就沒法往下講。
這也正是電視劇區別於電影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叫做編劇中心制。所有人都要圍著劇本轉,編劇怎麼寫,你就怎麼拍。
但是在電影裡,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影像傳達的資訊和對話一樣多,甚至更多。你看,電視劇中可以有片刻的沉默,但長時間的沉默是絕對不行的。同樣,過於深奧、或者意思模稜兩可的對話在電視劇中也不行。換句話說,對於電視劇來說,劇本就是最終產品的藍圖。
而對電影來說,劇本只是一個起點,創作需要超越劇本,才能使之成為電影。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電影是靠視覺,而不是臺詞來講故事的。
比如《辛德勒的名單》,這是一部有名的黑白電影。但是男主角在納粹屠城的時候,卻在街上看到了一個穿紅色衣服的猶太小女孩,這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小女孩獨自一個人走在大街上,周圍是納粹正在逮捕和射殺猶太人。男主角的視線就一直盯著這個小女孩,整個過程持續了整整兩分半鐘,背景音樂是一首溫和的猶太童謠。
重點是,這段表達裡沒有一句臺詞,完全靠畫面和音樂,就把男主角感受到的衝擊都交代出來了。尤其在電影院裡,在立體環繞聲中,童謠的吟唱聲是非常具有戲劇性和空間穿透力的,再加上巨大的寬銀幕,讓這一點點的紅色變得更加突出。
反過來說,在電視劇裡要是連續兩分半鐘沒有臺詞,是不可想象的。而這種不使用對話,而使用視覺去講故事的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影語言”,它只屬於電影。
而電視主要都是中小尺寸的畫幅,很難使用複雜的地點和景觀。有一類電視劇叫情景劇,像《生活大爆炸》、《老友記》、《我愛我家》,只在室內拍攝,根本不需要拍攝外景。
所以,電視劇的關鍵是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但電影的關鍵是怎麼講故事。一旦劇情的多寡不再影響故事體驗,這才是真正的電影敘事,這種敘事是在電視上絕對看不到的。
第二個大的區別,就是電視劇經常用設定懸念的手法,來吸引觀眾看下去。電視劇的情節不能非常簡單,或者平鋪直敘。為了吸引觀眾連續觀看,你必須設定好情節點,而且要有很多逆轉。所以通常電視劇會有很多條情節發展的線索,平行剪輯,不斷給觀眾新鮮感。
但是電影就相對簡單多了,比如《肖申克的救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男人在蒙冤入獄之後如何重新振作,並最終逃出生天的故事”。當然還有更簡單的,比如《大白鯊》,故事其實就四個字“鯊魚吃人”。
“情節極簡”,也正是電影區別於電視劇的重要一點。
這也決定了電影的中心,肯定不是編劇。那麼是導演嗎?也不一定。導演是從藝術的角度去創作電影,但是你別忘了,每部電影都是一件獨立的商業產品,是要賣錢的。所以,就需要一個既懂創作、能把握內容,又懂商業、能控制預算,還要懂發行,能把電影賣出去的人來對整部電影負責。這個人就是製片人或者監製,他們才是電影製作的核心。
瞭解了上面兩點,你就知道,電影和電視劇,看起來都是聲畫藝術,但是他們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藝術門類。而且電影藝術的魅力與影響力遠高於電視,這也是某些國際大腕只參演電影的重要原因。
-
4 # 星語影視苑
感覺適合演電影的,有突出成就感的就是最好的。中國需要執著專一積極探索的電影優秀女演員。
鞏俐和章子怡都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倆人都是出道處女作為電影,鞏俐《紅高梁》一鳴驚人,斬獲大獎不少。1987年因主演電影《紅高粱》成名,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1992年憑藉電影《秋菊打官司》獲得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該片亦獲得金獅獎。
1993年主演電影《霸王別姬》獲得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成為世界影史第二位主演影片包攬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獎的演員;同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金攝影機獎。1996年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1997年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委會成員。2000年憑藉電影《漂亮媽媽》獲第2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同年擔任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2年擔任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03年擔任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04年獲戛納電影節紀念大獎;同年上榜美國《首映》影史百大偉大表演。2005年入選中國電影百年50位有突出貢獻藝術家。2006年上榜美國《時代週刊》60年亞洲英雄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全球年度5位偉大演員。
2007年憑藉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獲得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2010年獲得了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勳章”司令勳位。2014年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18年擔任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委會主席。
章子怡憑藉《我的父親母親》嶄露頭角。1998年,在劇情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飾演女主角招娣,並憑藉該片獲得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9年,在武俠動作電影《臥虎藏龍》中飾演玉嬌龍,並憑藉該片獲得了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女配角獎、第13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新人獎等多個獎項。
2004年,其主演的古裝武俠電影《十面埋伏》上映,並憑藉該片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2005年,憑藉電影《2046》獲得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同年,憑藉劇情電影《藝伎回憶錄》入圍第63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獎。
2011年,憑藉劇情電影《最愛》獲得第20屆上海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演員獎。2013年,其主演的動作電影《一代宗師》上映,並憑藉該片獲得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第3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個獎項。
2014年,獲得第八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獎。2015年,擔任科幻喜劇電影《從天兒降》的製片人。2016年,其主演的諜戰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上映。2017年,主演災難電影《哥斯拉:怪獸之王》;同年,擔任浙江衛視演技競演類勵志綜藝《演員的誕生》的導師。2019年8月,獲2019福布斯中國100名人榜榮譽。
鞏俐、章子怡兩人都是由張藝謀導演一手捧紅起來的,走的國際影壇巨星道路,可以說兩人起點之高,幸運之至,發展之順,獎項之多,成就之高,都是常人無法比擬想象的。余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99年主演電影《月蝕》,獲得第4屆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2004年,憑藉電影《驚蟄》奪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9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2006年,憑藉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影片《圖雅的婚事》,獲得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和迦太基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項。
如果說影片邀約不斷,有好的劇本角色適合,導演和演員雙方合作愉快,電影的國際影響力號召力都是遠超電視劇力度的,沒有實力和超凡的演技,是扛不起電影的角色人物的。拿獎無數,彰顯國際影后地位和水平的也就鞏俐,章子怡了吧?這也是鞏俐,章子怡,余男熱衷於電影演員事業而非電視劇的重要原因。✊贊同的朋友,留言,討論,點贊,轉發哦!
回覆列表
1、影視圈有個隱藏的鄙視鏈,拍電影的是瞧不起拍電視的。
相較於小熒屏,大熒屏顯然帶給觀眾更多的神秘感,尤其是電影一旦在國外拿下大獎,影評人的高階感就也有了,譬如《地久天長》就是典型的牆內開花牆外香。
我們經常在介紹王景春的時候前面要加一個影帝,但在介紹孫儷的時候很少加一個視後,在影視圈的影響力,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2、小熒屏留給演員準備時間少,演員演技缺陷會被無限放大。
《我就是演員》中,習慣了電影拍攝節奏的章子怡就曾經抱怨,電影要一個星期才能拍完現在卻要在一天時間內拍完,簡直太不靠譜,但就這麼薄薄的幾張紙卻是小熒屏的正常拍攝日常,電影會給予演員充足的時間如鑽研角色,一個鏡頭拍上十幾幾十條也是正常的,所以大熒屏的演員演技看起來都很出彩,但在小熒屏厚厚幾本劇本的情況下,想要一個鏡頭磨他幾十遍,除非導演是瘋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怎麼大熒屏上演技看起來不錯的演員到了電視中怎麼就這麼尷尬呢?譬如周冬雨之於《麻雀》,湯唯之於《大明風華》。
小熒屏有風險,自覺高人一等的演員需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