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廨七叔
-
2 # 濃淡任由冰雪中
這是一個試金石,看看有多少人答對?一個真書家,作品耐看,小字大氣象,有金石篆籀的字,放大數倍後,都好看,不變形,可見邊緣澀澀的(畫錐沙)。這些字才耐看而不變形。
相反,流滑淺薄,線條光滑,筆墨浮於紙上的字,放大後便原形畢露,散而無神,矽角而醜態,或多亂尖寒慘之態。特別是影印時便知,原作看似很美,但放大十至二十倍後,影印見,就走神不好看了。對於一些行書,更顯。
另,熟宣寫字更是如此,為什麼寫小楷也提倡用生宣呢?生宣寫小楷雖難控,但耐看而有精采,墨透紙背,邊緣有融融的毛齒,特別用放大鏡看便知。
記得一名望德高者,他的書法享譽海內外,書風清朗骨挺,雅俗共賞,誰人都知,誰人都喜歡,但老人家的字放大後,也沒原來美,也顯無味。
這與抓筆,力怎麼用,坐與站,長鋒與短鋒,行筆快與慢有直接關係,這個不一一道足。完
如圖二,原雜誌上,我將真跡放大十倍,字不變形,說明功力了得。
-
3 # 趙福
【大家應覺得 一幅書作放大區域性 字顯得更加的美】
真正的書法家之作品字跡應大小皆宜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應該是大字經得起縮小了看,小字經得起放大了著,單個字挑出來看一樣的漂亮,這才是一個真正之書法家的藝術修養。
從古代書法大家作品看書法之藝術美列舉:趙孟頫之楷書代表作之一《湖州妙嚴寺記》,從整體上看,字之大小勻稱,雖然是楷書卻融入了行書之筆法,在莊嚴肅穆之中增加了瀟灑飄逸。
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之時應注意氣神等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按正常規律先是看整體,看全篇之氣韻、神彩、氣勢、章法和佈局,接下來就是看整篇之中有沒有比較精彩的用筆,最後一點就是看單字之用筆、結體。
-
4 # 抱庸詩書
其實字的大小與筆有很大關係,多大筆寫多大字是科學的。對每一幅書法作品而言,都有一個最合理的大小幅度區間,在這個最合理的區間內,單字與全篇給觀眾以最佳的視覺效果。
有人說“大不遮醜”,也未必全是。比如大字榜書,或者雍容大氣的顏體作品,把它逐漸縮小,反而並不好看。
好作品“真金不怕火來煉”。一般情況下,真正耐品耐看的好作品,適當放大或縮小,在視感上仍然是好作品好氣象。比如古代的名家經典,無論放還是縮小,都一樣瘦看,因為功夫在那擺著,每一字、每一線條、甚至每個點,都有妙趣都有筆法,因此非常“扛打”。反觀今日一些“現代書法”,大玩“展覽體”,以形式規模來達成“視覺衝擊”,根本經不得深入細緻的推敲。
要使作品能夠經得起“摔打”,必須對作品傾注真情、體現真功。書法學習就是這樣,要精益求精、臻於至善。一些年長學高的書法人,仍在孜孜不倦地臨摹碑帖,就是在深度打磨技法技巧,使線條結構更出彩傳神,用心之篤、態度之誠,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而對於書法初學者來說,不要秀技法玩形式上的花架子,要腳踏實地的刻苦用功。
即便是每副作品都有一個最佳視覺上的大小區間,但作品質量越高,即使超越了這個區間,仍然能夠熠熠生輝、予人美感。因此,不必在初學階段就大字小字一起練,小箋巨幅一起來,沒有這個必要。練字過程中,始終要堅持“多大筆寫多大字”,功底厚實了,再變換書寫工具。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5 # 一葉小舟82704
原作與放大了的書作,肯定會出現視覺的差距,這是無可置疑的。比如,把自已的手放大,可以看到紋絡,毛孔,顯得高高低低,坑坑窪窪的,給視覺一種難受。而不放大時,雖然紋絡,毛孔仍在,但給人的視覺耐看。對於書作來說,即是一個道理。當然放大了的書作,對於學習點畫架構,字法,筆法,章法,墨法和筆勢是有幫助的。
-
6 # 劉智華
書法作品的字跡放大之後確實有差距的,你能觀察到,說明你有一定的書法基礎,也有很好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這些都對學書法很有幫助。
書法作品字跡放大之後會出現很多情況,比如說,字的缺點更容易暴露,筆劃的弱處更一目瞭然,給人的美感會產生變化,隨著放大倍數的增加,各種衝擊力舒逐步增進增強……總結起來根本情況為兩點:
你問題中提到王羲之的字放大不好看
-
7 # 隱墨齋書法
感謝邀請回答問題。有些書法作品放大後差距大,首先是筆法,在用筆過程中的起行收過於模糊,單一。在字法上的處理不到位,結構內部的細節交代不清楚。古人做書意在筆先,凝神靜氣,在加上自我的文化修養,其書法作品無論在小的字,每一處細節處理的非常到位,放大後也不失法度,這是我們當代人無法相比的。
-
8 # 柯雙碧部落格
我認為結體的工夫不扎實,小字看起來還可以!放大後每字的點畫,能明顯看出來,沒有穩建的工夫,放大後就不那麼順眼!個人見解。
-
9 # 吃著玩
對於書法作品放大後原來視覺感覺差距很大,這個我沒有試過,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放的很大或者是無限大的話那種視覺感覺一定會很大。所以作為我們書法愛好者不必糾結這個問題,只要自己的作品有古名家的基因有自己的創作元素就歐克!
-
10 # 中書協會員譚雲協
學習書法當中,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冋的感覺,就是字跡放大後與原來的視覺感覺是差距很大。
以上問題,不只是初學書法者有這個現象,就是一些成熟的書法家,也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在書畫函授學院裡教書法,主講草書書譜。遇到過這種情況,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用學過的書譜中的草書字寫一幅對聯。結果,絕大多數同學的作品不及格。為什麼?就是平時練習的書譜字都是核桃大,一旦在四尺對開的條幅紙上寫對聯,必須要把字寫大。這就是一個習慣問題。如果平時練習的帖子上的字都是大字,當然,寫對聯上的大字就得心應手了。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很簡單,就是平時要加強大字練習。如果平時學習書譜,帖子上的字型都是小字型,你可以透過米字格的方法把原帖放大,這樣就可以精準的寫出書譜上的大字了。以此類推,同樣可以寫出各種書體的大字了。
譚雲協2020.3.17.下午3點17分
-
11 # 乾得堂
一般而言,只有見功力,見用筆的書法才經得住“放大”。放大之後,功力所體現的圓厚,清晰可見。放大之後的用筆清晰可見。因放大,書法中的許多細節部分,本應不可見而不被欣賞。放大之後多了一此值得欣賞的部分,所以放大之後的好書法,更現出功力與用筆的精彩。
視覺差距的問題,正是真實檢驗書法功力與用筆的結果。好書法,放大了精彩。差書法,放大了無物。這種差距,其實正好說明書法功力與用筆方面的能力體現。缺乏能力,放大之後的字軟弱無力。相反,一幅優秀書法,只有經得起放大之後的欣賞,才是真實的值得欣賞與有欣賞價值的書法。而視覺的差距,其實正是功力與用筆效果的體現。
這裡的三幀書寫(自書),略放大。放大之後字型的獨立性,得到了體現,其中可以看到的用筆的圓厚,毛松,以及乾澀不平整的效果,可以認為是功力的體現,也是用筆能力的表達。這一些書法中的內容,一般隱於書作之間,不易看到。而放大之後,一目瞭然,比起整幅書作,可以更使注意力集中於放大之後的區域性之間。因此在欣賞時的視覺效果也就產生了差別與差距。
""醉後“,也是略大於原字。用筆效果因放大之後而產生的區域性視覺,更容易使觀者產生聯想。其實書法中的視覺差距,正是這些書寫中的獨立欣賞價值,才讓人產生了新的視覺感受。而作為差距,當然首先書法中應具有這些內涵。當我們看到這些書法的用筆或筆法的內涵時,放大之後的差距,才更能產生新的審美價值。或者體驗到用筆與功力的意義。
-
12 # 子衿書法
先糾正一下,王羲之的字不是不能放大,是書寫者的水平達不到王羲之精妙的筆法。沒有放大的能力。
我們現在書法界有一些聰明人,他們沒有能力寫出王羲之那樣精緻的書法。但不能承認是自己無能。就要證明王羲之書法中存在的缺陷。怎麼找?現在的書法以大字為主。王羲之的字又全部都是小字,不要說放大,就是學他的小字,當今中書協的人,還沒有一個學好的。這不是黑。小字都還沒有學好,去講放大的話,無異於痴人說夢。但是,聰明人之所以聰明,普通人都看得到的東西,聰明人還能看不到?他們看得比誰都清楚。正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任何人擁有王羲之那樣的筆法。民間也好,書協也好。所以,心裡有底氣,才敢說王羲之的字不能放大。誰不服?來啊!沒有人敢接招。確實無人有這個能力。
沒有人有這個能力,是不是這個論點就成立了?不成立。人的能力達不到,現代的科學技術,要放大一個圖片不會是難事,對吧。那麼,透過放大王羲之的字後,他的字是不是變醜了?沒有。反而,在掃描技術放大下的王羲之作品,你會更加的驚歎他出神入化的用筆。
所以,不要相信聰明人的盜世之語。他們缺的是能力,卻從來不缺掩飾自己無能的語言。
-
13 # 龍銘書客
所有優秀作品的字都經得起放大和縮小,王羲之的字更加能放大。古人寫字,從意識上“小字當成大字寫”,主要是指小字也應像大字一樣,一筆一劃交待清楚。初臨一本帖,如果原帖字形很小,是有必要放大看細節的,否則只能停留在“依葫蘆畫瓢”階段(也畫不像),很難有深層提高。
從視覺效果來看小字大多清秀妍美,大字大多雄渾有力,多數人擇一種風格就很了不起了,有些頂級書家可以兩者兼備。比如王羲之的字就被譽為“雄秀之美”。有些作品放大或縮小之後會有不同的感覺,並非作品本身問題,而是視覺本能出現偏差。
比如,一個天生麗質的小巧美女,當將其照片放大數倍用於大型廣告畫宣傳時,再配入一些其它輔助元素,就不會有那麼小家碧玉的感覺;但如果縮小換一個角度,拍成風景唯美風格,放入相簿中欣賞,則又會出現不同感覺。書法也是同理,將字放大或縮小產生的視覺衝擊不同是正常的,為了便於學習,在不影響用筆技巧的情況下,適度縮放有助於深入學習。以上觀點為本人積累經驗,如有不到之處敬請海涵。
-
14 # 郭詠強
在螞蟻的眼裡人類也是粗糙的,把書法作品放大看細節的東西會更加清晰,用來學習是可以的,實際書寫還是按原大寫的好。
-
15 # runxinshufa
寫字的大小是當時書者決定的,情趣、情感都包括其中。其視覺效果也是很大一部分是由大小決定。
不管放大還是縮小,都嚴重影響了視覺的表達。說白了,嚴重把書者的本意掩蓋了,優點缺點都變味了。
雖然說古人把小字當大字寫,當也就是當做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大字。有的人經常把小字放大,發現還是很好。把這條作為一個書家水平的標誌之一。本人覺得有失偏頗。把小字放大後任然很好,和把小字放大後不很好,不能作為這個好壞的標準。
原大的時候看著很好就行,幹嘛非得把一個美女放在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面板有很多坑,就說不是美女了。
太極端就會物極必反!
-
16 # 無非書法
對於書法藝術,我們如果忽略他的文化屬性,他還是一門造型藝術。
即書法中“形”的部分。一切美感的基礎都是由形生髮出來的。故而對形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
古人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即道出了大字和小字的區別。寫大字要防結構鬆散,寫小字要防造型臃腫。大字以雄強為宗,小字以秀雅稱奇。各有側重,所以變化字的尺寸,視覺感覺會發生變化。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些書法作品是可以放大縮小的。唐人寫碑板書,小字展作大,大字縮作小,均衡一致。又有人言“寫小字當如大字,寫大字當如小字”得雄秀兼備之氣。
回覆列表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這個應該不難理解。因為放大後,視覺會集中在區域性,而沒有放大的作品會讓人首先看到通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