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裡白條不再白

    崇禎如果不上吊自殺,這歷史改寫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為麼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主要得看以下兩點。

    南京完備的副中心

    咱大明王朝可是有些兩套公務員班底,北京作為天子腳下的主中心,其六部行政班底完備。而在南京,也是有些完善的六部行政班底,可以說,只要崇禎前往南京,這明朝得政府機構可以在短時間內執行起來。並且,當時南方大部分地區依舊掌握在明朝手裡。而南方歷來作為經濟中心地帶,資源人口豐富不必多說。而崇禎這個正牌皇帝一旦回到南京。短期內的劃江而治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長遠的就看崇禎皇帝自己的本事了。

    總結

    可以說,北京城破的時候,明朝還遠遠沒到真的玩完的地步,崇禎皇帝手中還是有著許多的底牌可以打。可惜的是這個老朱家的後代隨有理想,有能力,就是腦子太過迂腐。不擅長變通。被教條所束縛。正如當年的霸王自刎烏江也不願逃去江東一樣。或許,這也是古人的氣節吧。

  • 2 # 媚之夭夭

    有人說,崇禎本可以不上吊,還有機會,你同意嗎?為什麼?

    崇禎在煤山上吊,已是萬般無奈之下的決定。在李自成的主力步步逼近京城時,下令調兵火速赴京勤王,沒有一個人前來。就連駐守昌平計程車兵都發生了譁變,崇禎在孤苦無助之下不想成為大順俘虜才出此下策。因為他根本沒有反撲甚至是扭轉局面的機會和實力了。

    為什麼呢?

    一,袁祟煥一死,再無軍事良將!

    曾經是大明末期的擎天柱重臣袁崇煥,在崇禎皇帝的猜忌和皇太極的反間計下成為冤死的忠臣後,無論是跟皇太極的後金,還是跟李自成農民軍會戰,幾乎沒有像袁崇煥這樣的良將可以出戰。

    於是,李自城的主力人馬勢如炮竹直逼京城。

    焦急中,崇禎下旨各地軍民入京救駕,可是沒有一支人馬前來。

    其實,這樣做也是病急亂投醫。兵臨城下,遠水自然解不了近渴。但是,旨意一下,竟然是沒有一支人馬前來!可見,崇禎的皇權正面臨著非常嚴俊的挑戰。

    更可悲的是:崇禎最寵信的宦官近千人得知大順人馬攻進來,紛紛投降。特別是京師門戶——居庸關,駐守的將領唐通,在太監杜之秩的慫恿之下主動獻關投降,讓大順軍兵不血刃直入京城。

    這樣的軍心盡失,大明哪有抵抗力?崇禎皇帝再堅持也枉然!

    二,四面楚歌,已是無力迴天。

    大順軍的長驅直入。

    後金的兵馬來勢洶洶。

    而崇禎的兵馬已是驚弓之鳥,要麼投降,要麼遠逃,就是原來抱著很大希望的宧官人馬也棄祟禎而去四處逃竄。

    特別是太太監杜勳竟然當說客勸崇禎投降!

    太監曹化淳還開啟彰義門,讓大順軍蜂鳥而入。

    絕望至極的祟禎,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朝中如此!朝外更甚!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崇禎的最後機會應該是在李自成軍隊攻佔山西之前,而不是闖軍兵臨京師城下之際!若是闖軍已經兵困京師,此時再想什麼主意採取任何行動都已經於事無補了!

    如果崇禎能夠毅然拋掉顧慮,既不為人言所困也不受群臣束縛,趁闖軍尚未對京師形成合圍之機,斷然捨棄京城南下,或是留下明室宗親固守,而自已則從海路趕赴南京,那麼或許明朝不會完結得那樣迅速,至少可以保有一定時期內的對江南的統治權!

    若是從明末形勢來看,儘管整個北方乃至四川地區,都已經靡爛得不可收拾——外有清軍虎視,內有李闖坐據西北,張獻忠佔領四川,而明朝在北方則只保有岌岌可危的數省之地在做苦撐!

    而且在面對著清軍在外扣關,李闖在內逼迫的危急局面時,那已經處於人心動搖、財力匱乏、兵力緊缺,且又君臣離心離德的明王朝,已經很難再有所作為了!故而此時若想維繫大明餘脈不絕的最佳方法,只有果斷南遷這條並不光彩的唯一選擇了!

    雖然崇禎會因捨棄京師動搖國基,而遭受士大夫們的口誅筆伐,甚至更有可能在明史上留下汙名,但卻總比徒死無益、身死國滅來得要好!

    可惜的是崇禎太好虛名,也太顧忌人言,至使最後的撤退機會,在明朝群臣的爭議之中被一次次地放棄了!而到了闖軍已經兵臨京城之時,再想什麼對策也來不及了!

    據說李自成在向京城發起總攻之前,曾經給崇禎上書稱:只要皇帝答應割西北予己、犒賞大順軍這兩個條件,則大順軍將為朝廷外御清軍內遏義軍。但卻由於李自成有一慣善於詐降的名聲,致使崇禎既無法相信他,更無法接受其條件,並認為憑藉堅城可以固守待援,只要闖軍無法迅速破城,則天下勤王之師必將雲集於京師,屆時或許會對闖軍形成反包圍的形勢,從而一舉剿滅心腹大患!於是崇禎便拒絕了李自成的條件,而李自己便下令發起總攻,結果在闖軍的攻擊下,堅固的北京城很快便陷落了,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只有一死了之,唯徒留其殉國之虛名而已!

  • 4 # 讀書閒話

    明朝崇禎帝可以不自殺嗎?

    歷史很難假設,很多歷史愛好者對崇禎帝自殺感到遺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禎帝這個非常勤政,是個非常不錯的皇帝,好皇帝卻落得上吊煤山自殺而亡的可悲下場,實在讓人覺得心裡堵得慌。

    在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必須自殺嗎?

    我倒是覺得,如果僅從活命的角度來講,崇禎帝不是必須自殺的。

    至少在當時或者說在大順軍攻入北京附近之前,他是有選擇餘地的。

    怎麼選擇?

    第一,如果他能夠早下決心南遷的話,至少可以讓政權苟延殘喘幾年吧?金陵作為陪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政府體系,如果崇禎帝能夠乾綱獨斷、早點決定遷都,他有九成以上的機會在與李自成再戰鬥幾年的。可惜,崇禎有個非常致命的缺陷:優柔寡斷、生性多疑、虛榮好名等。他常常要不停地聽手下彙報一通,非要來個民主決策,該斷不斷,反受其亂。生怕受人咒罵,說放棄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為了一己私利,偏暗一隅以圖苟安。他從來沒有想過,北京城的那幫讀書人怎麼會願意南遷呢?他們的家在這裡、官位在這裡、財產、人脈都在這裡,到了金陵又得從頭再來,好位置不一定有他們的,沒了好位置,他們放個屁都不響!更何況明末的那幫讀書人,口上喊口號說大話一個頂仨,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他們屁用沒有!

    第二,如果崇禎帝不太愛面子,稍微不要臉點,勉為其難接受李自成提出的議和條件,至少也可以再多活兩年吧?清初史學家戴笠、吳芟在其《懷陵流寇始終錄》中記載:“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如果記載屬實,也就是說李自成曾向崇禎帝提出條件,大致三條,其一,割讓西北一帶;其二,賠款百萬兩;其三,退守河南,割據稱王,不奉召入覲。在當時的條件下,即使崇禎帝真接受了,也不算為過,因為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基本已經是光桿司令了。如果接受了,先保住命再圖東山再起也不晚,至少還有機會。但崇禎皇帝卻選擇了有節氣地自殺身亡,並於臨死前在自己的藍袍上寫了68個血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悲壯是夠悲壯了!讓人深思也確實夠讓人深思了!

    有面子的死了,轟轟烈烈地死了,也算是一條漢子,但是對於作為皇帝的政治家來講,寧折不彎也難以說就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委曲求全有很多時候是政治家不得不選擇的!

    歷史不好假設,時也命也!

    我們也就只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姑妄感慨系之啦!

  • 5 # 一本夏聊歷史

    中國有句古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崇禎假如不自縊,想法逃走,這樣可以把青山留住,再休養生息,重整旗鼓,也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我也認可這個假設,因為一切皆有可能,歷史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改寫。但崇禎並沒有這樣做,這是因為崇禎並不想丟了大明的氣節,作為一個皇帝,面對生死,他還是具有英雄氣概的。

    崇禎之所以選擇死,是因為他的絕望,他對整個大明王朝感到絕望,對自己重用的東林黨人感到絕望,也是對整個統治階層的絕望。當太平天國起義軍兵壓北京城時,士大夫階層不是積極組織抵抗,而是逃避、變節。讓大明勢力變得不堪一擊,崇禎皇帝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崇禎感覺大勢已去,唯有以死明志。

    一個人的思想崩潰了,就會徹底絕望,崇禎雖說是皇帝,可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作為高高在上的皇帝,並沒有看到革命的火種,在他的理念裡,一直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努力和東林黨人身上,這本身就是錯誤的,東林黨人的表現,徹底粉碎了他的復興之夢,他覺得自己無力迴天。不過崇禎還是在殺死自己的妃子和女兒後,安排自己的兒子們逃走,這說明他還是想保留革命的火種。

    說到這裡,我還是想讓大家來了解一下,李自成起義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這個問題弄清楚了,就可以回答崇禎選擇的可能性。

    李自成起義,打出的口號是‘’均田免糧‘’,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明朝土地分配嚴重的不合理,而且稅賦特別重。普通人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土地,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和貴族手裡,老百姓就是最底層受剝削的人。李自成打出這樣的口號,無疑具有非常大的誘惑力。但口號歸口號,真正落實到位很難。

    李自成在攻下許多城池後,又打出“剿兵安民”口號,安民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戰爭能給老百姓帶來安寧嗎?顯然是不能的。從“均田免糧”到“貴賤均田”以及及“五年不徵”等號召來看,無非是透過這些宣傳來獲得老百姓的支援,其實就是廣告詞。雖說有個別地方輕描淡寫的實行過均田措施,但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還是任由老百姓自己爭奪,同時起義軍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劫掠老百姓也是非常普遍的事。只要贊助起義軍,商人照樣經商,老百姓根本就沒有得到什麼福利。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了,李自成起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是在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的時候,順勢而為,利用老百姓的痛苦,為一部分人爭得權力和富貴。李自成代表的不是勞苦大眾,他為的是他們小團伙的利益,是個山頭集團,目的就是想讓自己出人頭地。

    如果崇禎懂得李自成的目的,他完全有機會收編李自成團伙。對於這種可能我有三個理由:

    第一、中國封建社會,人民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思想嚴重,明朝是一個有近300年根基的朝代,老百姓對明朝皇帝是認可的。既然如此,民眾支援率還是很高的。

    第二、李自成的起義,雖說打的旗號似乎是代表廣大人民,其實目的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這些人,無非就是為了名利。既然是為了名利,崇禎皇帝完全可以像宋朝收編梁山那樣,收編李自成,只要條件合適,李自成等人肯定會接受。

    第三、崇禎不自縊,他逃到南方,還是可以重振旗鼓的,南方(如南京)是明朝的發源地,還是有很多的擁護者,只要崇禎逃到南方,就算不與李自成起義軍正面衝突,李自成起義軍也不會生存很久。

    所以說崇禎皇帝不自殺,是完全有機會東山再起的。

  • 6 # 何叔029

    當時是有機會的,崇禎一是性格,二是不能搞定朝臣南下去南京緩衝,回到起家的地方,完全可以再運籌帷幄打回來,要面子,死板,不靈活。最後的結局李自成沒想到,其實滿清也沒想到。

  • 7 # 十分之七君

    同意。

    崇禎上吊時,李自成雖然攻入京城,但並不會立馬攻下皇城,即便攻下皇城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封鎖北京城,崇禎皇帝完全有機會逃出去。天下大部分人還是心念明朝正統的(連多爾袞都要藉口為崇禎報仇,厚葬崇禎來招攬民心)。而且明朝還有大量軍隊在外,戰鬥力猶存,號令天下兵馬勤王也不是沒有翻盤機會。就算沒翻盤,佔據江南富庶之地,學南宋劃江而治,也可保留一統的機會,比直接悲觀的自殺機會大吧。起義軍大部分都是在封建皇權制度下生活多年的窮苦人,對皇帝有著天生的敬畏,即便被抓也不一定就會死,只要活著就有機會。這比直接上吊肯定要強,人死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 8 # 林畫

    同意,南方的大半壁江山還在,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官員班子,明朝實行兩京制,南方士族也多支援,崇禎畢竟是正統,名正言順的明朝統治者,崇禎去了南方,不會像後來南明一樣,各自為戰,極大的分散了戰鬥力,導致後來清軍南下逐一擊破,不是鐵板一塊。

  • 9 # 葉飄刀

    沒有機會了

    崇禎繼位的時候,其實還有很多機會的。

    但崇禎把一手好牌打死了。

    等到了李自成打開了北京城,崇禎手裡已經沒有什麼牌可以打了。

    當然活著都可能有機會,但你不能指望崇禎瞬間就是洪武、永樂附體,在局面優勢的情況下,都輸掉的人,很難指望他在局面大劣的情況下,能夠翻盤。

    這就好比當初建文帝,如果真的出逃了,怎麼沒有東山再起,原因很簡單,大好局面都贏不了,你讓他在全面劣勢翻盤,這難如登天。

  • 10 # 地史館

    崇禎還有機會,但即便有機會依然不能扭轉明朝滅亡的宿命

    1643,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已經將整個北方攪的天翻地覆,明軍再也不能阻擋。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圍攻北京,到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禎帝在袍服上寫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後在煤山自縊而亡。

    但是,北京城雖然被破,可明朝依然控制著江南半壁江山,在南京更有一套政府班子和江北四鎮數十萬兵將。歷史上,也有司馬睿衣冠南渡建立東晉,趙構遁逃臨安,建立南宋的成功案例,崇禎帝完全可以在北方糜爛之際放棄北京,而遷都南京,任憑李自成、張獻忠和皇太極在北方廝殺,但是崇禎為了“臉面”,情願以死殉國,也不願為了社稷,放手一搏。

    當然,在我看來,即便崇禎帝真的遷都南京,力求偏安一隅,也並不能改變明朝滅亡的宿命。

    崇禎即位之初,明朝已經盡顯亡國氣象,擁有整個天下的崇禎帝尚不能抵擋內部的農民起義軍和東北的女真人,如今只剩下半壁江山,帝都陷落的情況下,又怎麼能突然逆轉局勢?如果崇禎帝有這個能力也不至於淪落至此。

    另外,高傑、劉亮佐、黃得功、劉澤清的江北四鎮,看似帶甲數十萬,實際上外強中乾,不堪一用。如果這些人是將才,也不會導致明朝在孫傳庭死後,無兵可用,無將可遣。事實上,這些人在清軍南下時,還在忙於內鬥,等清軍一到,或逃或降,一觸即潰。

    最後,南京小朝廷同樣傳承了明朝內鬥的優良傳統,即便亡國在即,東林黨和閹黨依然不忘互相拆臺,這樣的朝廷再加上本就能力不足的崇禎,很難拯救明朝與危亡之際。

  • 11 # 亙古的月光

    同意

    第一,他在當時極具號召力,要知道南方還有百萬明軍。作為當朝皇帝,可以凝聚起來。

    第二,李自成,農民性質的起義政權本就不穩固。只要有足夠的迴旋餘地,便可擊破。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李自成敗退就是一個例子。

    第三,當時陷落大部分在北方各省,滿清也尚未入關。最大的外患被抗拒山海關之外,而李自成的節節勝利,也只是順應了當時的人心。若當比之臣進入北京之後,本來面目顯露。那麼民心就會在外敵的面前凝聚起來。

    第四,加上明朝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待走入工業時代。完全可以戰勝冷兵器時代下的遊牧民族,收復失地。要知道當時已經離18世紀不遠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下也會刺激國家本土先進科學家的誕生。

  • 12 # 峰峰說史

    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已經沒有機會了,崇禎最後的屏障已經倒塌,當然如果不上吊最好結局也只是“靖康之恥”再次上演,妻兒老小受盡凌辱,肯定是沒有好下場!所以崇禎帝殺了妻兒老小,自己上吊,起碼留住了皇帝的尊嚴!

    如果自己不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當初選擇遷都,結局段然不是這樣!可歷史沒有如果!只能說可悲可嘆!

  • 13 # 歷史知了猴

    崇禎上吊而死,有點可惜,他與前邊的神宗、光宗、熹宗三個奇葩皇帝而言,可以算做勤政廉政的模範;他在遺書中請求李自成不得傷害廣大群眾,也有些口碑。明朝積重難返滅亡有其必然性,但可以推遲其程序,所謂歷史不是條直線。我認為有兩次機會,崇禎只要抓住一次,就能避免吊死煤山,甚至有東山再起的可能。但崇禎勤政沒用對地方,思想僵化、文山會海,使他成為明朝的末代皇帝。

    01 第一次機會

    甲申年正月,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兩個月,形勢急迫,此時立即遷都南京,崇禎就不會是現在吊死煤山的崇禎了。

    為什麼偏偏拿那年正月說事?因為崇禎當時有了南遷意願,找人私下商量也得到了南遷的明確建議。原來大明祖宗當年遷都北京時借鑑宋高宗趙構的成功案例,非常英明地設南京為陪都,那裡有一套現成的完整的行政體系可供崇禎利用,此為理由之一;理由之二,當時李自成大軍剛挺進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情況還不錯,南遷沿途安全不是問題。

    多好的時機!卻被崇禎的猶豫寡斷葬送了。原來,當年有規定,說皇帝的重大決策也得得到政府支援才行;加之,崇禎怕留下日後罵名,打起了小九九,想讓群臣提出建議他最後再勉強同意。沒想到那些臣子一個比一個精,裝聾作傻,誰也不想出風頭留下烏紗帽隱患,再說家產帶不走,南北合併還牽扯裁員問題,結果折騰了一個多月還沒有出來結果,崇禎再想拍板也無濟於事了:北京城已經出不去了;即使出去,也沒法去南京了,沿途大多已經姓李了。

    02 匪夷所思的第二次機會

    按理說,崇禎至此已走投無路了,偏偏遇到的對手是個鼠目寸光的人。話說李自成粗人一個,都打到復興門那兒了,居然給崇禎寫信和談,只要價撥付100萬銀兩及要求把西北給他,實現高度自治。也就是說,李自成都打進北京了,還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可見他根本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

    此時的各位“忠臣”個個義憤填膺,誓與北京共存亡,李自成的建議直接被崇禎的最高國務會議無視了。

    最終結局大家都清楚了,崇禎孤獨地走向了煤山。

    崇禎的死與僵化的體制、僵化的思想有關,與空談誤國的群臣有關,也與他喜歡文山會海拍個板比蓋棟樓都難有關。

  • 14 # 方城闕

    對崇禎帝個人而言,在李自成圍攻北京之前遷都南京也就是多活幾年;而對整個大明而言於事無補。

    此時的大明已是大廈將傾,滿朝上下死水無瀾,僅憑崇禎一人之力能掀起幾呆浪花。何況崇禎本人一向獨斷專行,薄情寡恩,那幫東林黨人和宦官餘孽,皆是宵小之輩,打個嘴炮還可以,你讓他們治國安邦,領兵殺敵更本就是痴心妄想。

    在來看南明所擁有的50萬大軍,軍不像軍,民不像民,禍害百姓還可以,讓這幫烏合之眾抵禦流寇,抗擊清軍,不可能的事情。

    而此時李自成已佔領了北方大部,建立了大順政權;失心瘋的張獻忠則佔據了四川,成立了大西政權。關外的滿清也正在趕往關內的路上,準備破關而入。

    假設李自成、張獻忠之輩兩家合流,在北方對抗清軍。從他們日後對清軍的作戰表現來看,根本不可能是兵鋒正盛的清軍對手。

    從歷史上東晉、南宋等偏安江南的小朝庭來看,都沒有過光復北方的先例。當年崇禎的祖上朱元璋,從南到北統一全國,也是趕上了元朝內部四分五裂,北方民眾揭杆而起的好時機,舉兵北上,統一華夏的,這在中國古代史上僅此一次。

    當然二百多年後,北伐軍誓師北伐,也曾打敗過北洋軍閥,名義上統一了全國。但那必竟是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事情,沒有可比性。

    而我們再看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後,被福建鄭家所擁立的隆武帝,僅一年的時間便被清軍所滅。

    隨後在廣州稱帝的紹武帝與在廣東肇慶稱帝的永曆帝,在清軍都要兵臨城下的危機時刻,仍然在為誰是正統而大打出手。結果紹武帝僅稱帝四個多月便因廣州城破,被清軍俘獲殺死。

    永曆帝則在張獻忠餘部和明朝遺老遺少的擁戴下,勉力支撐了五年,最終被吳三桂在緬甸俘獲,轉年在雲南昆明遭吳三桂殺害。

    由此可見,既使崇禎帝遷都南京也於是無補,大明從根上已經爛透了,就是神仙來了也救不了,何況是已丟掉半壁江山的崇禎帝。

    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天命難違。

  • 15 # 追求卓越2020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時年三十四歲。崇禎帝剛開始即位後還是比較有作為的,他勤於政務,大力清除閹黨,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然而此時的大明江山已是百孔千瘡,滿目瘡痍。崇禎繼位後連年大旱,瘟疫橫行,老百姓餓死病死不計其數。再加上外有強敵(清兵)入侵,內有流寇作亂,大明江山氣數已盡,大廈之將傾已是獨木難支。縱使崇禎帝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挽救大明江山了。當然崇禎帝剛愎自用,用人多疑,也是他後期失敗的主要原因。

    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時崇禎帝已經無處可逃,已經沒有機會了。但是在此之前崇禎帝想著與清軍議和,以集中全力打李自成;也曾經要遷都南京,然後再圖發展。其實這都還是有機會的。然而崇禎朝廷優柔寡斷,不能當機立斷,崇禎帝又不能放下面子乾剛獨斷,因此錯失良機,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 16 # 事件個人研究向

    其實還是要看是什麼機會了,如果是多活幾年確實有一定的機會,也許南明小朝廷也能再多延續一定的時間,但是無法擺脫,明滅亡的事實

    假如崇禎帝南狩,讓出北方平原,換取時間就有一定機會將明末紛亂的諸王勢力統一,也許南方土司也能合力,北方九邊接受統治,這已經是最完美的情況了,朝廷在南狩路上受到清洗,和聲一片,在這樣的情況下,翻盤是有希望的

    但是畢竟南方士兵衛所早就糜爛了,諸王的勢力最多隻有他們的親衛還可堪一用,西南土司則是無利不起早,沒錢是不會向前一步的,所以完美狀況不太可能出現

    還有明朝最終滅亡我的觀點還是因為土地,兼併的太厲害了,國庫空虛,百姓窮困潦倒,又時不時天災導致大饑荒,太難了,從上到下的難,除了地主階級

    但是如果崇禎敢動大地主階級利益,可能死亡會來的更快,站到官僚階層的對立面的皇帝好像沒一個活了下來吧,包括那些有名的獨夫

    出現完美狀況,也會因為這些問題滅亡的,這是中國古代根本制度上的問題,無法避免。

  • 17 # 勇敢的皮鞋

    聊到這個話題,可謂句句血淚流。

    首先要讚美一下吾皇萬歲爺崇禎帝朱由檢先生,他勤奮努力,生活節儉。沒聽說皇帝的衣服上打補丁,他就有。做皇帝做到這份上,也是獨一份了。可憐吾皇估計是一天沒快活過呀。

    從種種跡象表明,崇禎皇帝應該是絕對的性情中人,要不然也不會因為暫時軍事失利,而一時羞憤就上吊自殺。

    好了,抒情完畢,現在回答問題:

    崇禎如果不自殺,他應該是有著很大機會對內擊敗李自成,對外阻擋清兵入關的。但估計也就是讓大明王朝多苟延殘喘一二十年而已,明朝末年朝綱不振,文官內鬥,武官貪生,天下百姓近乎於民不聊生。真正的從腳底板爛到天靈蓋,已經是無藥可救了。

    首先,李自成在還未攻進北京城的時候,曾寫過一封信給崇禎提出條件。從這一點來看,李自成開始根本就不是想進北京城當皇帝,他只是攻擊京城向皇帝提條件,謀取利益最大化罷了。當時條件的大致意思是這麼提的:讓出西北數省,封我李自成為西北王,聽調不聽宣,我有完全獨立自治權。 一次性向我付款白銀一百萬兩。 作為交換條件,我李自成願意率領兵馬,替朝廷分憂,攻打關外的清兵。 你們聽聽,多好的條件哪!只是個農民土財主不過分的要求,你崇禎也能做到。權當形勢所需作出暫時性讓步,以達到驅狼吞虎而保全自身的目的。可偏偏舉棋不定猶疑不決,總輕信身邊庸臣胡言亂語,自己又拿不出什麼主意,搞得最後一條老命丟了。他這一死不要緊,直接把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的心徹底涼透了,導致他掐滅了最後一丁點希望,只能作出要麼投靠大清要麼投靠闖王的無奈選擇。如果崇禎活著,吳三桂絕對還會繼續忠於大明王朝的,沒人願意承受亂臣賊子的千古罵名!

    再則,崇禎如果不讓步也不想死,他是有辦法並且有時間逃出北京城的。如果被他逃出北京城留得性命,我列一下可用兵力: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擁關寧鐵騎5萬(絕對的精銳部隊),可用。 武昌左良玉擁兵60萬左右,可用。湖廣何騰蛟擁兵20萬上下,可用。江北四鎮總兵官高傑,黃德功等,擁兵30萬左右,可用。浙閩沿海鄭芝龍(其子鄭成功)擁兵20-30萬,可用。雲南沐天波擁兵20萬,可用。加上各地的駐守散軍大約20萬人。 崇禎皇帝實際還能掌握超過150萬大軍可呼叫!如果考慮到大多不是精銳部隊,很多士兵沒有什麼戰鬥力,那打折再打折,崇禎至少有超過50萬具備實際戰鬥力的軍隊可以呼叫,其中包括5萬關寧鐵騎精銳部隊。

    吾皇糊塗啊……

  • 18 # 司馬南追

    明朝那些皇帝都很爺們,崇禎帝其實有遷都南方的打算,無奈大臣們不給他機會。上吊前崇禎親手殺了後宮女眷,也是萬般無奈了。寧肯吊死煤山,不做風花李煜。闖王進京鞭子從王公大臣抽出了大量錢財,也算稍稍給這位亡國之君出了一點氣。另外,崇禎帝如果接受李自成陝西封王的條件,也許會是另外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法國病例馬上過萬,還有哪些國家要過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