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學讀書會
-
2 # 小小宙的生活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年著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書中他暫時撇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遵循的原則,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待人接物、自身修養等。特別指出個人幸福的源泉是自身擁有的財富,這種自身擁有包括人的健康、氣質、道德、精神智力及其創造力。
-
3 # 剪視機
1、哲學入門書籍之一。
2、裡面的人生哲理易懂。
3、叔本華的文風幽默詼諧可愛。
4、這是偉大哲人叔本華的巔峰傑作,迷茫者的燈塔之書,被譽為通俗實用的哲學入門經典。
5、翻開本書,徹底讀懂“人是什麼”、“人有什麼”、“你在他人眼中是什麼”。
6、本書能幫助我們在茫茫人世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坦然無畏、寵辱不驚,幸福度過一生。
-
4 # 番茄小媚
認為是雞湯的,估計喝完也沒吸收什麼營養吧。
我看過三遍,就拿最後一章人生的各個階段,我知道了精力飽滿,知覺敏感不是所有階段都有的,人會慢慢變的遲鈍。
讀完我會更加珍惜年輕的時光,因為老了只有刻骨銘心的事情才被記住,年輕時沒做什麼事,年老時發呆都沒有意思,因為沒有讓你為之自豪的回憶。
當然,全書精華處太多如:一個人所能得到的屬於自己的快樂,最一開始就被這個人的個性決定了。而一個人能夠領悟高階快樂的能力則是由他的精神能力所決定和限制的。如果一個人的精神能力較低,那麼所有外在的努力——不論是他人的幫助還是個人的運氣——都無法使他領略到平庸的、動物性的快樂範圍之外的高階快樂。不勝列舉
-
5 # 一老沈一
已經寫過不少關於叔本華的問答、文章。承蒙再邀,自應不負信任,就繼續談談管見。
“《人生的智慧》完全是雞湯”,這個感覺太對了。
因為,“炮製”此書者,本就沒想讓書裡有“骨頭和肉”,那不只有“湯”還能怎樣?
進一步要說的是,叔本華根本沒寫過這麼一本叫《人生的智慧》的書。
此書,用專業學者的話說,是從叔本華的一系列書籍中“剝離”而成的。換個說法,就是“炮製者”從叔本華的“一大鍋”書裡“撇湯”“撇”出來的。
一叔本華,1788年出生於但澤,這是個著名港口,1793年被普魯士佔領,據此,叔本華被認為是德華人。他1860年去世。但澤,後來歸還了波蘭,現在叫格但斯克。
叔本華,是最早由王國維1904年介紹進中國的。王國維1901第一次到日本留學。在那裡,他首次接觸德國哲學。最初,王國維學習康德,且小有成績。但畢竟,康德哲學過於艱深,體系龐大,王氏感覺力有不逮。於是,半途轉向習讀叔本華。他自幼身體不好,性格內向,因此,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一拍即合。特別是叔本華關於文學藝術的觀點,對其產生了巨大影響。有不止一個十分著名的學者稱,王氏1925年投昆明湖自盡,皆因受叔本華思想侵淫太深。當然,這算是一家之言。
但是,一直到上個世紀末,叔本華在國內始終不溫不火。儘管如此,商務印書館做了一件很重的事情,把叔本華的書,包括在“漢譯世界學術叢書”之內,全部出版了。
二叔本華都寫過哪些書呢?
他窮其一生,寫的所有書的書目如下——
1813年的《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
1819年的《世界是 意志和表象》;
1836年的《論自然中的意志》;
1841年的《倫理學中兩個根本問題》;
1851年的《附錄和補遺》。
可是近些年,市面上突然冒出來不少叔本華的書籍,至少有——
《人生的智慧》、《一切都在孤獨裡成全》、《活出人生的意義》、《要麼孤獨,要麼庸俗》、《慾望與幸福》、《生存空虛說》、《叔本華論生存與痛苦》、《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叔本華論說文集》、《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人生哲學》,等等。可能還有。
這些書,無一例外地都印著——叔本華著;某某或某某某翻譯。
三此事的真相是,這些書都不是叔本華本人寫的,而是國內的某些人們編的。怎麼編?就是從叔本華的書中“東拼西湊”,然後定一個“能抓人”的題目,寫上“叔本華著”,前言或者序言一定要寫好,雲山霧罩,神乎其神。就是這樣。
這樣做,實際上違背出版慣例和業界良心的。
就出版慣例來說,可不可以把一個人的某方面思想綜合歸納結集出版?
當然可以。其實,不乏見到《某某論某某(事)》這樣的書籍。
問題在於——
第一,這一類的書籍,不應屬“某某著”,而應該註明“某某(個人或機構)編”。
第二,這一類的書籍,必須準確地引用原文,一般要加引號,並清晰地註明引自何處。
第三,絕對不應該由編者隨意串聯並不說明哪些是“原話”,哪些是編者的話。
毫無疑問,前面說到的這些由某些人“編輯”而成的關於叔本華的書,犯了出版大忌——或者不加“叔本華論……”的字樣;或者“叔本華論……”也寫成叔本華著,是引用部分和整理者加進去的內容,包括自己的理解混為一談。
作為讀者,一般只能看到光鮮亮麗的標題和華麗的詞藻,但對於這種內情並不瞭解,第一,誤認為看到就是叔本華的“原作”,至少是翻譯的原作。第二,對於此類書中哪些是叔本華的思想,哪些是編者的理解或“夾帶”,根本無法分清。
四不得不說,此類書,在營銷推廣中,明視訊記憶體在誇大其詞和誤導讀者的現象。
比如,把叔本華說成是“世界著名的大哲學家”。
這個說法,即便在西方,也是不存在的。
可以看看《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5卷“叔本華”條目。該條800餘字,非常中性,只做客觀介紹,不使用“著名”、“大哲學家”等字樣。其實,文中對他屬不屬於哲學家都極為謹慎,只是說,他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請注意,這是引用了別人的話,加了引號。
再比如,說叔本華曾 “遭到黑格爾、謝林、費希特等大家的聯合封殺”。 這純粹是胡說八道了,製造賣點,也不能這麼無良。
叔本華31歲時入柏林大學任“無俸講師”。當時,黑格爾已經“名滿天下”。但叔本華偏偏要把自己的課,與黑格爾的課排在同一時間。結果,來聽叔本華講課的學生,好幾堂課加起來也不到10人。於是,他的課被迫取消。
黑格爾應該根本不認識叔本華,但他作為教授,為聘用叔本華任無俸講師投了贊成票。
黑格爾一生沒講過叔本華一句壞話,可能還是那個原因,他根本就不認識這個默默無聞而又過於自信的人。
費希特、謝林封殺叔本華?也純屬編造。這兩個都是“功成名就”的哲學家,封殺一個講課沒學生、出書賣不出去的叔本華?實際情況是,叔本華對他的老師費希特極其輕蔑,對黑格爾、謝林等也出言不遜。這都是西方哲學界幾乎一致的看法。
五這一類書中,大都會引叔本華的一句話——“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為它長久存在”。
叔本華確實說過這個話。 不過,他後來出名,並不是因為他的理論是真理,而只能感謝他的學生尼采。
沒有尼采的推廣,叔本華仍然出不了名。
叔本華之出名,尼采起了重要作用,但歸根到底,是19世紀中期以後,德國迅速崛起的社會需要使然。
這個時候,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及內部的矛盾加劇,這使叔本華及其繼承者尼采宣揚的“唯意志論”有了“市場需求”,這是叔本華思想得以影響增加的根本原因。
即便這樣,國內某些叔本華書籍的營銷廣告說,某某書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 這又是睜著眼睛編瞎話了。
六不得不反覆引用黑格爾的一句話。他說,什麼是哲學,哲學就是哲學史。
這個意思是說,每個哲學家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
同理,叔本華也不是一無是處。哲學史學者們都對叔本華在文藝方面的感覺給予了客觀的不低的評價。
不過,就哲學建樹來說,羅素說,叔本華和尼采,都既無體系又沒新觀點——說不上有什麼哲學建樹。
叔本華,除了“欺師滅祖”,咒罵自己的老師費希特之外,就是仇恨黑格爾,《不列顛百科全書》專門寫入了這一條。
另外,叔本華極度仇視婦女。當然,他的徒弟尼采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就是他的悲觀主義和唯意志論了。
羅素說,他不很贊同馬克思的觀點,但他知道,馬克思是真心實意站在最廣大人民一邊的;而叔本華和尼采,則是恬不知恥地站在極少數人一邊。
從某個人的書裡,“剝離”或者說“撇出”一些“雞湯”並不難。雖然希特勒只寫過一本書,從裡面整出來“一鍋雞湯”也是可能的。問題在於,書籍,是精神食糧,能夠做到編書出書的人,是不應該只把賺錢作為唯一目的。
哪兒哪兒評多少分,並不是唯一標準。
-
6 # 哲學之王
年輕人看書,看就是了,不要去爭辯。
就好像你吃東西,吃就是了,不要到處評價好不好吃,好不好吃人家也做的辛苦,不好吃,大不了下會不吃了。
不管看什麼書,有用你就吸收,沒用你就放著,可能真沒用,也可能是你還沒到時候,這個誰知道呢?觀點是別人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你同意也好不,不同意也罷,生活還是要繼續的。
讀書人最怕的就是到處與人爭辯,爭來爭去孔乙己。
爭來爭去一點敬畏之心都沒有了。
缺乏敬畏就要破,破可以啊,立又當如何?
回覆列表
個人觀點,很多時候一個人擁有莫大的名氣之後,這種評分就傾向於打高分。如果換一個不出名的來寫這樣一個心靈雞湯書,可能就是低分。大多數人永遠都是跟隨者,他們的主管判斷能力非常弱,所以跟隨大眾是最安全的事情。所以的確有可能出現你說的那種情況。
但是叔本華也的確是個卓越的哲學家,尤其是經過尼采等人的大力推崇後,漸漸被世人所知。他這本書我沒看過,不好評價,意志的表象世界倒是看過,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好書,尤其對聽慣了各種唯物主義的人而言。他的書對於人認識到自身的獨立性和主觀意識有很大幫助,對形成獨立的思想大有裨益,所以有高分也很正常。
然後就《人生的智慧》這本書來說,我剛才簡單地看了下,似乎離題主所謂的全篇雞湯文相距甚遠。何為雞湯文?個人認為是那種全篇空洞地堆砌勸人奮進的詞藻,充斥似是而非的所謂正能量句子,前後文並沒有邏輯上的敘述與辯證,甚至漠視現實與人性裡的苦痛掙扎,這就是雞湯文。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不是這種雞湯文,作為哲學家其中的邏輯性和辯證性非常強,是一種能啟發思考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