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人小屁孩
-
2 # 玉豪
敘事、結構太大了,講了比較多和深的哲理以至於讓很多觀眾雲裡霧裡的,說不懂吧,好像顯得自己水平不夠,說懂了吧!又說不出幾個所以然!打鬥畫面科技感也高於動作電影的本身觀賞性了!個人愚見
敘事、結構太大了,講了比較多和深的哲理以至於讓很多觀眾雲裡霧裡的,說不懂吧,好像顯得自己水平不夠,說懂了吧!又說不出幾個所以然!打鬥畫面科技感也高於動作電影的本身觀賞性了!個人愚見
上個週末陪女兒看了一次《駭客帝國》,由於要給她解釋,這是我第一次認真把這個故事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我透過這段文字把這個故事的思想邏輯整理一下。
首先,就像很多人都能看懂的一樣,整個駭客帝國的世界,基本上除了Architect(架構師),其他都是程式(架構師也可能是,但這對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邏輯沒有意義,讀者很快會看到我這樣的說的原因)。無論在Matrix裡面,還是在Zion裡面,都是程式,都是虛擬的。
我們對“人”的認知,如果拋開物質本身,就是我們對一個“連續理智”(類似執行緒)的理解。所以,人,是對過去的認知,對當下的理解和對未來的預期。這個精神存在在什麼地方,都不影響這個邏輯。所以才有了電影中的,活在Matrix中的精神,移到Zion中,我們還是認知這是同一個人,“精神”,是我們標識這個人的方法,肉體(所謂“皮囊”)不是。這就好像一個執行緒在CPU A上執行,移到CPU B上,我們還是認為這是同一個執行緒。我們不用CPU來標識執行緒,我們用執行緒的過去(堆疊),現在(暫存器的內容)和未來(程式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來標識這個執行緒。這些全部是資料,都是虛擬的,可以實體化為CPU中的暫存器和堆疊,硬碟上的snapshot,或者網路上正在傳輸的遷移資料。
《駭客帝國》把程式類比成了人,這裡我們談程式和談我們認為的真實的人沒有區別,都是類似執行緒的一段思想。
人為什麼會存在,這來自因果。
為什麼程式設計師會寫出一個程式?這是他老闆要求的。這就是這個程式的因,有因必有果,果變成下一個因,我們無法追溯最原始的因。為什麼他老闆要求他寫這個程式,可能是他老闆收了客戶的錢,也可能是老闆只是心血來潮,有錢任性。你要某個因,永遠都可以追溯上去,沒有盡頭。所以,雖然我們都想追因(以便更好地控制未來,其實就是想求導),但其實我們都只能追到一定的程度。如此而已。
所以,有一點很重要,一個程式(執行緒)能存活下去,是因為這個程式“有用”,沒有“用”的程式,很快就被Delete了(這是電影中明確說的)。程式具有“有用”這個特性,連“程式設計師”都輕易不敢Delete它,比如你一個公有云的SRE敢隨便殺掉一個和當前運維使用者有關的執行緒嗎?我們都被因果所繫結,不因為你超脫到什麼地方,你就可以超脫因果的。
我們每個人,不過是一條因果鏈的一部分,無法超脫,超脫也只是因果鏈的一部分。只要還是我們現在對“人”的認知,它就被因果鏈繫結,因為因果鏈是我們對“人”定義的一部分。
所以,在火車站,那個電廠管理程式才說,“我不拒絕宿命,並且感謝宿命給我美麗的妻子和聰明的女兒……”。
所以,無論我們如何徒勞,我們不過是做了宿命要求我們做的,不能超脫,因為這是宿命定義的一部分。
所以,人其實就是機器,尋求“不是機器”的決心,帶來了Zion,但Zion並沒有超越因果鏈。
這就是《駭客帝國》的基本世界觀。
好了,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觀中,看看“架構師”的“因果鏈”。《駭客帝國》中的這個架構師被描述得是比較傻的(否則無法體現編劇的“聰明”:)),他並沒有看到自己的“因果鏈”。讓“我”這個比他還超越一層的“架構師”來告訴你,架構師的Purpose是什麼吧:架構師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讓程式生存下去。
你還是這個程式的架構師,你就必須讓這個程式繼續“有用”下去,無論這個用途是什麼,否則你就不是架構師了。
而我們身邊很多架構師,其實都和電影裡的架構師一樣,以為自己存在的原因是當下的“需求”。所以,他們都追求數學的精準,邏輯的嚴密,而不是程式碼本身的和諧和生存能力。這就是這些程式碼死去的原因。而也直到這些程式碼死去了,他們才意識到,自己的價值(Purpose,有用)也失去了。
一個OS,用來做PC,還是用來做手機,還是用來做IoT Gateway和終端,對架構師來說是無所謂的,重要的是讓這個OS可以滿足需求,進入某個因果鏈,這才是架構師的價值。
記得有一個故事,講不乾膠是怎麼發明的,說是本來要發明一種很粘的膠水,結果失敗了,後來設計師把這個東西做成了不乾膠。類比之下,“發明很粘膠水”,這是架構師的原始Purpose,但這個Purpose不是架構師的真正目的,生存下去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所以,發現發明膠水這個Purpose不足以生存下去了,他就要修改成“發明不乾膠”這個Purpose。
所以,先知是“發明膠水”的設計預期(你可以認為是監控和管理這個設計預期得到實現的一個執行緒或者背後的開發團隊),但最終是什麼結果,是執行以後才知道的。
所以,Neo是什麼呢?Neo是讓系統存在下去的那個推演思路(同樣,可以是監控和管理這個目標得到實現的一個管理執行緒或者背後種這個目標進去的開發團隊),而電影中,讓系統繼續下去的思路是“愛”。電影中的架構師看不起“愛”,認為“愛”不過是因果鏈中其中一個被動產生的一箇中間因果,而編劇賦予“愛”更大的作用,編劇認為“愛”是人區別於“機器”的主要因素,因為愛不受邏輯和數學精準所控制,為“人”的感情所活著。這類似王守仁口中的“良知”,是所有邏輯精準中另一個輸入要素,這個要素讓我們認知了我們是人這個事實。
所以,我女兒覺得怎麼Neo和Trinity怎麼總是沒羞沒燥,一有機會就親熱,其實這正是電影的主題:我們無法超脫,但我們還是認知我們是人,而讓我們認知我們是人的事實,是因為我們有愛,這一點,是架構師都不能控制的。因為架構師也被這個因果所控制。所以,經過多個版本的推演以後,架構師不得不贊成,Neo必須具有“人”的屬性,雖然他還是不明白必要性是什麼,但生存下去,避免失業的風險,還是讓他接受了這個結果。
作為另一個架構師,我是站在編劇這一方的。因為邏輯和資料精準其實是程式“生存”的大敵。比如你有一個公式,可以短時間內計算出你需要的值,你還需要程式可以繼續執行下去嗎?就算從個人來說,如果你確切知道你的未來每個行為,你還有生存下去的興趣嗎?
你需要一個不確定的要素,而且這個不確定的要素還是你有興趣知道的(所以不能是純粹的隨機值),這樣的不確定要素,就是我們的心,而這個心是怎麼樣的,也許正是我們和“架構師”都不知道的,這是生存的驅動力,它看著不強大,卻是所有生存原因的基礎。
當我們有了這個心,它就可以成為我們的源(Source,天地根,Whatever),成為我們人之所以為人的理由,它綿綿若存,卻獨立不改。無論把這個精神放到什麼環境中。
我的微信朋友圈中有朋友發過一個感慨:“成功重要還是過程重要?”,我當時隨手給他回了一句:“不斷成功的過程重要”。現在回想,也是一個意思,失去了Purpose,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失去了心,我們失去為人的資格。所以,Zion是否陷落不重要,為Zion死的過程重要,也許這是“愛”的本意?
所以,總結起來,《駭客帝國》這個故事是用電腦的模型來思考人在因果,宿命和人生目標上的意義,然後把這個推廣到人是否可以超脫的問題。而它的結論是,超脫不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就是選擇這個過程本身,所以電影最後說,避免了人類的毀滅並沒有帶來什麼,但去避免人類毀滅這件事本身是意義,至於這個能持續多久,對於這個意義來說,就是As long a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