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習慣兄
-
2 # 泛海一月
什麼叫幸福?在經濟學裡就是“效用”,含義為人們獲得幸福或滿足感的程度。“生活水平高了,卻沒更幸福”,那是“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在“作怪“。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獲得滿足的機會和可能性都非常小。“過年吃頓餃子“都是個苦苦期盼的美事。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獲取的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品類繁多。“過年吃頓餃子“已不再是什麼奢望,現在人們吃喝天天象過年一樣。如果一年到頭,你偶爾才能享用到好的東西,這個東西帶給你的“效用“遞減是極其緩慢的,畢竟次數太少。如果你每天都能享受到這種好東西,它的“效用“遞減每次都在不停地累進,因此總的衰減幅度非常大。“效用”遞減的規律在吃的問題上是這樣,在整個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是如此。吃多了就沒有滋味了;見識多了就沒有新鮮感了;別人對你的好,開始還有感恩的心,時間久了就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了等等,莫不是“邊際效用遞減“使然。換一個角度說,是你幸福的基準點發生了變化,也就是你獲得幸福的“閾值″在不斷地提高。
-
3 # 國際主義老兵
當日生活雖然富了,但還有很多讓人不安的因素,處處有陷阱,騙局讓人訪不勝防,物價不穩,豬肉吃不起,連出門都是擔驚受怕,處處小心謹慎,試想很幸福嗎?(當日應為當前)
-
4 # 一皖周
首先我不知道幸福指數是怎麼計算的,如果僅是今年收入比去去年收入,那就叫收入增長率。
幸福這個詞,內涵非常寬泛,人的一生好象就是為了追求幸福,有人窮極一生也沒有抵達幸福,有人似乎得到了幸福但也沒辦法阻止終有一天要失去。
如果要計算指數的話,我想應該是以獲得與慾望的比率來表示比較接近。獲得可以是收入,但遠不止收入,還有榮譽、感情、權勢、地位、文化等等,混合著物質的、精神的元素,如何量化是一難題,但更難的是慾望,古人有言“深不可測”,不知道今天可有什麼先進儀器?如果能測出來,這牌就不能玩了,因為全是明牌,如果測不出來,那所謂的幸福指數就純屬扯蛋。
對於我們凡人來說,幸福就是自己和親人平安、健康,不愁穿,不愁穿,有一定的思想行動自由,與別人比也還過得去。這叫小幸福,珍惜這樣的小幸福比計算幸福指數要更加重要。
-
5 # 天道若龍
你問為什麼現在收入高了,人們的幸福指數卻不高?因為:一是幸福指數是一種心理感覺。這種感覺產生於多種因素平衡基礎上的。而收入只是這若干因素之一;因此幸福指數不會隨某一個因素的變禮物而隨之提高;
二是在決定幸福指數的若干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主要與慾望滿意度有關。而慾望是多方面的,並且具有無休止的增長性,幸福指數不會因某一方面慾望的滿足而提高的。
三是幸福指數是動態的,不會因某一個因素的改變而停止增長。以前我們由於溫飽而感到幸福;現在我們追求的是實現復興夢想,只有實現的時候,幸福指數才能大幅度上升。你認同麼?
就像圖中的植物生長一樣。土質、Sunny丶水分與空氣一樣都少不了的,不會因其中一個因素增加,而加速生長的。
-
6 # 平常心亦平常
收入提高只是表面現象,通貨膨脹的提高才是幸福感指數低的主要原因。在通貨膨脹率遠遠將收入增長率摔在身後的時候,收入的增長只是成為了一個表象,實際是不升反降。
-
7 # 洪濤60279046
生活水平提高了的前提是我們用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換來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都去忙事業了,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就少了,不能陪老婆孩子,不能盡孝,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情是比較壓抑的,他怎麼還能開心的了。
話分兩頭說,一方面要有取捨,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學習統籌安排自己的時間精力,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的標準很簡單,自己開心,這種開心不能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特別是家人。
我感覺這是一種境界,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透過和人的溝通來建立信任,大家都理解了,就平衡了,就都開心了,不好麼?
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
8 # 善用科技
快樂,快樂是什麼?或者說你尋找的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一顆糖,一片面包,地鐵上的一個座位,年底獎金上面的數字,還是4s店裡你心儀的那款座駕?
因此不是我們感覺不到快樂了,而是我們對快樂的標準變高了。
問問父輩,他們的快樂平凡卻也簡單,吃飽,穿暖。
而如今呢,無論吃穿住行,滿滿的都是level up。
這還是我們追尋的快樂麼?
或者說我們追求的快樂是不是變質了。
追求快樂,本來應該是開心的,是願意感受追尋的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點點滴滴。
但事實呢,我們在追尋的過程中,被太多的事事所牽絆,跌進了一個又一個的深淵。
這樣得來的快樂還能稱之為快樂麼?
快樂永遠存在,凡事皆因人是喜惡。
或許我們真應該放鬆一下,停下那不知為何一再加快的腳步,回溯自我,找一找我們當初的快樂。
-
9 # 心靜心安心情
您能關注到這個問題,感覺還是對生活充滿著希冀與期盼的人。
相關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已經引起了共鳴,生活水平提高了,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了!其實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生活節奏也加快了,原來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飛機沒有那麼多,大家也沒有那麼多錢去乘飛機,當然也沒有那麼多的私家車,需要去其他地方坐火車或者其他交通工具,路上就要安排兩到三天的時間,雖然心急,但也沒有辦法,於是可以定下心來看看書,跟陌生人聊聊天,沒有太多的目的性與功利性,但跟其他人的交流會很多,定下心來做事的時候也會很多。
現在呢,高鐵,飛機,自駕車……城與城之間甚至可以一天來回,隨著節奏的加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反而越來越少!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大街上失聲痛苦,別人問他為什麼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我的手機裡有四五百個聯絡人,但現在我心裡很難受,想找個人說說話,我卻不知道該打給誰?”深有感觸!
人是生活在人群中的,人是需要關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的。
想一想,當您心裡不舒服的時候,電話聯絡人中有沒有能夠陪著你哭陪著你笑的朋友呢?
-
10 # 北芪sgx
一個人如果已不被飢餓所困擾時,應該是幸運的人,就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幸福感。
現實生活卻不是如此,而是水漲船高的狀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催生了人對生活的要求的提高。這種狀態是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這才是人類社會生活狀態的真相。
真實的人生活中存在著兩個世界和層面;一個是客觀的物質世界、和主觀的精神世界,在這兩個世界合二為一才是人類的總體世界。最佳的二者配置是;以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引領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步發展前行,這才是人能夠感受到、體驗到幸福的唯一境界。
而現實社會是客觀的物質世界發展超越了、主觀的精神世界,所以造成了物質豐富了、人們反而距離幸福更遠了。
-
11 # 吉祥5394
就如您所提的華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整體性。眾人拾柴火焰高,勤勞奮鬥的結果。
但是感覺文化精神導向失衡,人憂人怨,選美選秀,寵洋媚外,就如同小日本的馬桶蓋
心靈精神大放異彩,少數人?
宣傳引導人人打雞血針,催了大部分人
天天身後提個鞭子催,人敢停下來嗎?
快樂,不快樂,沒有整體性。
也只有先感後樂吧?
-
12 # 好運來19888
因為掙錢的速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因為有車貸!房貸!孩子的天價教育費!因為怕一病回到解放前!因為花著高價的錢吃著各種不安全的食品!因為!因為!有數不清的因為……我感覺不到一點快樂!
-
13 # 風龍霏霏
隨著這幾年國家政策的扶持,我們身邊的生活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城市的道路越來越寬敞;出行的交通工具越來越便捷。高樓大廈層層疊立,物質生活豐富多彩。想吃什麼都有,想穿什麼都能買到。這應該是小康社會應有的表現,人們應該感到無比的幸福。
但事實並非如此,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原有的一些平衡被打破。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失去了精神層面的滋養和潤澤。我們沒有時間去放鬆自己,為的只是拼命工作來換取更優質的物質生活,我們陷入了一個怪圈。我們沒時間去陪孩子,去和孩子一起享受親子的樂趣;我們沒時間去陪父母,去感謝父母多年的養育之恩;我們沒時間去看書,去解開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我們沒時間去自然,去體會自然界廣闊的胸襟……
為何物質生活越好,我們卻感覺不到幸福,因為我們失去了時間。我們要去工作,這是壓力,社會的發展給我們的壓力,我們想要得到更好,而給自己的壓力。
物質並不是唯一,精神也同樣重要。也許放開堅持的那一刻,自己會覺得不一樣。
-
14 # 戎裝下的紅妝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幸福感沒升反降?
首先幸福感是什麼?幸福感是指人類基於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
以前的人,能吃飽穿暖就覺得很幸福,而現在的人吃的不僅飽而且好,那為什麼還覺得不幸福,因為時代變遷,生活質量上去了,不滿足於現狀,人總是希望越來越好,人們要求太高,但現實的各種壓力卻非常的大,所以人們總覺得很累,壓力大,就會不幸福。
那如今現狀如何?看到一個調查報告,32歲的王女士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在旁人看來,她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工作穩定、收入豐厚,在北京靠自己的打拼有了房、買了車,不久前還嫁人組建了自己的家。但李琳卻經常愁眉不展,她告訴記者,自己常不知道整日忙碌為了什麼。“快樂、幸福好像離我越來越遠了。記得上學時,去校門口吃個麻辣燙,在地攤上買條牛仔褲都會高興很久,但這兩年,已經很少能找到那種幸福的感覺了。”
生活中,像王女士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事實上,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並沒有保證國民幸福感的持續增長。國內與幸福感相關的調查近些年也層出不窮。今年8月10日,在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釋出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9萬參與者中,90%的被調查者有孤獨感,46.9%的受訪者對生活滿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對生活非常不滿意。種種資料還表明,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感到不幸福。
在調查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壓力,不過總結出來大致為:成年人覺得房貸壓的人喘不過氣來,物價飛速上漲,醫藥費太貴,醫不起病住不起院,希望工資上漲,房價降下來,物價降下來,希望老有所養,醫療保障;而孩子覺得減少作業負擔,減少興趣班,能多出去玩玩就好了。
同樣還有其他的原因影響我們的幸福感,在這個同樣的大環境中只希望我們能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幸福!
上圖這人累嗎?苦嗎?那他能鬆手嗎?所以希望更多人努力,讓自己累並快樂著!加油(ง •̀_•́)ง
-
15 # 夏日的傍晚
因為人類的生活物質只是其一。
假設一下,給你很多錢但是你沒有親人沒有親戚。不能結婚。到孤獨終老你願意嗎?
-
16 # 柚子日記
首先,生活物質水平提高了,並不代表富足了,帶給我們的只有更大的壓力。
其次,我們所說的有時間的時候沒錢,有錢的時候沒時間。這可不是開玩笑的,這是一種特別無奈的感覺,也許我們物質滿足了,可我們缺少了精神糧食,從而降低了幸福感。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個大的課題了。從一方面來講,就是我們所說的安穩的生活,簡單快樂的活著。
然而,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子的,它像是舉著鞭子讓我們前行,有太多太多的來自大城市的誘惑,還有我們那無處安放的夢想。
使得我們被灌輸了一種思想,攀比。小時候,學習要最好,長大後工作要出色,孩子要超過自己,成為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總是不滿足,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著我們的慾望,不累嗎?
也許簡單的,想的少一點,就像你吃飽了還撐著,會舒服嗎?
-
17 # 手機使用者81410622067
確實生活提高了,不可否認!老人知足!年輕一代困難主題就是沒有房子搞不上物件,這是真的!他不會高興起來的!這是個不可小看的大問題!他臭買不起!
回覆列表
假如讓你從下面兩個物價一樣的虛構世界裡選擇一個居住,你會選擇哪個呢?
第一個世界:你每年賺5萬美元,而其他人每年平均賺2.5萬美元
第二個世界:你每年賺10萬美元,而其他人每年平均賺25萬美元
一組哈佛大學的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結果大部分人選擇第一個世界。只要相對地位更高,雖然更窮,他們也覺得幸福。其他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論,人們更關注相對收入。此外,人們還會將自己現在的收入與過去的收入進行比較。
因此,你是否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取決於你跟什麼對照群體比較。對照群體有兩種:別人的收入和自己過去的收入。第一種情況,社會比較控制著你的感受;第二種情況,習慣化控制著你的感受。這兩種力量根植於人的本性,十分強大,因此經濟增長很難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從1972年開始,研究者詢問美華人對自己經濟地位的滿意程度。雖然實際的人均收入幾乎翻倍了,但對自己的經濟狀況十分滿意的人數百分比卻下降了。為了理解這種結果,我們必須更深入地探究社會比較和習慣化的機制。
社會比較
一般來說,人們比較工資的物件是自己身邊的人,而不是電影明星或乞丐。因為你身邊的人得到什麼,你也可以得到,而電影明星得到的你不會得到。因為比較通常發生在如此近的距離,有些最激烈的爭端就發生在組織內部和家庭內部。
人們不僅關心收入的絕對數,更關心與別人相比的相對水平。如果人們選擇更優秀的對照群體,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幸福感。
那麼,假如我幹少些,多休息,其他人會不會因嫉妒我休息而更痛苦呢?哈佛大學研究者在研究中還給學生們提供了一組可能的世界:
你有2周假期,而其他人有1周
你有4周假期,而其他人有8周
結果,只有20%的學生選擇第一選項。也就是說,人們不會相互比較休息的多少,但他們會相互比較收入,而這種比較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人們願意犧牲更多的休閒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收入。
因此,幸福的秘訣之一就是不要和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而要和比自己更差的人比。
很明顯,社會比較是幸福不隨經濟增長而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習慣化。
習慣化
當你擁有一個新家或一輛新車時,你起初會很激動。不過慢慢地你會習慣,你的情緒又恢復到擁有這些東西之前的狀態。現在,你覺得自己需要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車。如果讓你回到以前有老房子和車的時候,你會比之前感到更不高興。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生活水平就像酒精或藥物。一旦你有某種新的體驗,你就需要更多這種體驗來維持你的幸福感。心理學上把這個過程叫做習慣化。如果完全習慣化,只有持續的新刺激才能提升你的幸福感。一旦你的境況保持不變,你的幸福感會回到先前的水平,無論最初的變化是更好還是更壞。
有些東西人們可以完全習慣,但是,也有些東西人們始終無法習慣。我們最容易習慣、最容易覺得理所當然的是物質財富,如汽車和房子。廣告商深諳此道,採取各種措施讓我們花越來越多的錢來滿足這種“癮”。但是,有些經驗不會像經濟收入一樣失去魅力,如我們與家人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及我們工作的質量和安全感。那麼,幸福的秘訣便是尋找那些你永遠不會習慣化的事情。
我們總是因為比較而扭曲對現實的知覺。因此,一個幸福的秘訣就是,享受事情本身,而不要拿它與更好的東西進行比較。另一個秘訣是找到能給我們帶來真正持久幸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