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克國談文旅

    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了,這一點,業界基本達成共識。

    2019年,可以看成是房地產企業的 "轉型元年",大量房企改名"去房產"化,不少中小企業轉向其他行業發展,有些直接退出房地產行業,而那些已經具備一定實力的房企,則發起了猛烈進攻,向"千億俱樂部"發起衝刺,試圖透過跑馬圈地做強做大,在未來競爭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因而,一年時間,千億房企猛增到50家,這背後, 體現出整個房地產業對未來的焦慮。

    儘管有些專家在吹噓文旅地產的美好未來,但是,面對這些問題,文旅地產想創造下一個"黃金十年",難度很大。房地產發展已經走過一個時期,"黃金十年"已經成為過去式, 沒有長盛不衰的行業,也沒有永遠只賺不賠的企業,無論是住宅地產、商業地產還是文旅地產,都不能離開"房地產"的屬性,從發育到成長,從瘋狂到理性,土地、開發、金融、消費都將沿著經濟規律行走。

    首先,嚴格意義上,文旅地產是屬於商業地產的範疇,算是商業地產的分支,因為,除了文旅地產專案中有一部分住宅配比外,大部分都是商業,如娛樂、休閒、旅遊、度假、酒店、購物等等,這些都離不開人流量和購買力的支撐。 商業,不能無止境地開發,當供大於求,市場過剩,自然就會出現優勝劣汰,沒有競爭力的專案,將被淘汰,所以市場擴容是有限的。

    第二個問題,是 產品出現嚴重同質化的問題,在全國各地拿地、運營乃至開售的文旅專案中,出現了很多低質的、同質化的產品,主題重複,定位不清,缺乏創新,文化內涵不足等等問題。其中, 銷售型的文旅專案成為重災區,一些海景房、山景房、特色小鎮等等,去化週期很長,甚至長期無法去化,有些直接就成了"鬼城"、"空城",不僅浪費了很多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也讓投資的開發商吃盡苦頭。

    再創下一個"黃金十年"是美麗的夢,夢醒時分,將是房地產行業更加慘烈的廝殺,而未來在"文旅地產"的涿鹿中,中小房企都將沒有了身影, 那是房地產行業中少部分"寡頭"或者說頭部房企的拼殺遊戲,其餘大部分,都將成為旁觀者。

  • 2 # 大風起兮賦九歌

    1、分析下你的問題:你問題裡面應該是包含了以下這兩種意思,一是房地產下一個十年會是怎麼樣?是黃金?是白銀?二是文旅地產會不會是下一個十年中房地產行業的爆點?下面慢慢分析給你參考下:

    2、關於房地產下一個十年,肯定不會是黃金時代了!在前20年,房地產經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調控,但是這個調控政策其實一直在變化的,不是我們理解的一直在嚴控嚴控,而是一時松一時緊,房價也在時松時緊中向上爬。說起來,真正的房地產黃金十年是98年開始,結束福利分房,房地產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此引來高速發展的十年。08年後,也就是中國經濟面臨轉型的一個時期,房地產行業也是如此,是洗牌和重組的時期,並且這時期還在持續。可以預料到的是,只要國家一直堅持“房住不炒”的思路不變,未來房地產再也不會再有哪些個瘋狂的黃金十年了。

    3、未來房地產的發展機會里面,文旅會不會是行業的一個機會增長點?其實不太會,現在國內約9成的開發商還是用傳統房地產的方式去做文旅地產,但文旅地產的核心不是在地產,而是在文旅(文化和旅遊),這是最致命的,說白了,地產是給文旅搭好架子,裡面的內容,從文化意象到產品具象,從傳奇故事到現場演繹都是在為體驗做服務的。就現狀而言,大部分文旅專案賺錢依然靠賣房 ,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比較成功可複製的運營模式案例。而已經運營的文旅專案,大都還是靠賣房和門票,運營對收入的貢獻非常有限,很多專案甚至在後期運營階段要持續燒錢。文旅的未來,在兩個方面,一是未來度假旅遊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常態化生活方式,這個消費觀念變化帶來的市場機遇,二是在順眼市場需求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但是文旅地產中要大規模地實現複製和高利潤的回報,目前看來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

    4、房地產依舊有機會,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業務、物流地產、養老地產、地產附加服務、房地產金融等

    不管怎麼說,“以地產形式短線套取暴利”的發展模式早已經終結

  • 3 # 喵星人的剪刀手

    近年來,伴隨宏觀調控bai政策持續加碼、土地du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房地產企業紛紛加入產業轉型行列,將目標瞄上旅遊市場。與房地產行業的衰退不同,中國旅遊業近年來發展迅猛。2017年中國實現旅遊總收入5.4萬億元,增長15.1%;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戰略佈局文旅地產已成為房企轉型的 新趨勢。

    據瞭解,目前已有超過1/3的百強房企進入到文旅地產,這類企業有實力、有視野,房地產開發經驗豐富,但不少地產商依然沿用住宅的生意邏輯進行文旅專案開發,這不僅無益於專案推進,還會帶來更大風險。文旅地產考驗的不僅僅是當事企業的融資能力、資金運作能力,對內容創造及運營方面的能力亦要求極高,包括對宏觀政策的把控和判斷力。

    在眾多進軍文旅產業的房企中,萬達表現較為突出,然而,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是萬達文旅專案近年來多地“受挫”的現實。去年7月,為了解決流動性危機,萬達將13個文旅城拋售給了融創。此外,萬達還退出了其首個文旅地產專案——萬達長白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的經營。而被外界視為“小萬達”的中弘股份,在轉型文旅的道路上亦是接連碰壁:三亞的半山半島專案以及海口的如意島專案因環保督查等原因遇阻,公司累計逾期債務超40億。究其原因,既有大勢的影響亦有對政策局勢的錯判,更有開發商對自身能力與經驗的高估。

    房企開發文旅專案慣用高舉高打、大步擴張的方式,動輒投資數百、上千億。而高速擴張是對資金需求量的上升,這極其考驗當事企業的融資能力和資金運轉能力。以華僑城為例。自提出“文化+旅遊+城鎮化”模式以來,華僑城在文旅專案的概算投資粗略估算已超萬億。而大規模的拿地後,其資金壓力亦凸顯。資料顯示,2017年華僑城A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77億元,同比下降274.85%。

    文旅專案前期投資大,屬於重資產專案,必須靠地產反哺,但是地產的後期溢價需要建立在旅遊的成功運營來提升。若運營不力,則會影響體驗式業態,進而影響地產專案銷售。目前房地產企業運營文旅專案的能力參差不齊,且多數處於待開發階段,如何讓專案內容創新生成並可持續運營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

    業內有言:得IP者得天下。IP可以說是文旅的核心,它代表著個性化和稀缺性,能提高旅遊目的地的復購、重遊率和二次消費,能從根本上解決同質化競爭所帶來的頑疾。文旅地產發展依託的是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認同,想要打造旅遊精品,強勢IP的內容運營無疑是提升知名度的最佳途徑。

    作為以服務為核心的產業地產,文旅地產需要思考消費特徵及需求變化、市場環境變化等諸多因素,在拿地策略、客群的定位等方面須做詳細分析。業內也一直批判文旅地產專案大多內涵不足、沒有靈魂,這就要求運營者們將文化與旅遊進行充分有機結合,形成鮮明的主題,以打造差異化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第14集講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