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與秦統一相反。
7
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曾經與趙普有過一次“雪夜定策”,參與人可能還有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雪夜定策”的主要內容就是“先南後北”的統一中國的策略。在這個策略的引導下,宋朝經過了太祖和太宗兩代皇帝的努力,才把宋朝侷促的地盤逐漸擴大,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隨後,宋太宗趙光義才得以向北進軍,消滅了蕞爾小國北漢,然後再兩度大規模北伐契丹,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如果燕雲十六州順利收復,那麼宋朝還真的可能“復漢唐舊疆”。但是,兩次大規模北伐(太平興國北伐和雍熙北伐)都以宋朝慘敗告終,這也導致了兩宋三百多年始終處於被北方強盛政權的壓制狀態之下。那麼,宋太祖趙匡胤指定的“先南後北”策略真的錯了嗎?

    趙匡胤作為一代雄主,他制定這個宏偉的策略當然不是因為自己一時衝動,畢竟,這個策略一共執行了長達二十年之久。在制定這個策略之前,趙匡胤至少曾經與三位大臣一起商討。最初,趙匡胤是想先解決北方的問題——也就是先除掉最強大的敵人。但是在這三位大臣的建議以及自己的思考之下,趙匡胤改變了主意。

    第一位:魏仁浦

    魏仁浦是周世宗柴榮臨終指定的託孤大臣之一,他在宋朝初期繼續擔任宰相職務。趙匡胤曾經問魏仁浦:“朕欲徵太原,如何?”魏仁浦給的答案是“欲速不達”。

    第二位:張永德

    張永德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也是周世宗柴榮執政時期的權臣(殿前都點檢)。柴榮臨終時,為了防止權臣篡位而將張永德調離京城,讓趙匡胤接替了他的職位。宋朝建立之後,張永德被任命為武勝軍節度使。趙匡胤曾經詢問張永德“並(今太原)、汾(今汾陽)之策”,張永德認為:“彼兵雖少而悍,加之北虜之援,未可遽也,待其困弊,乃可圖耳”。

    第三位:趙普

    趙普是趙匡胤前期最倚重的大臣,趙匡胤與趙普的這次會談便是著名的“雪夜定策”了。當天晚上,趙匡胤先是試探性地問趙普:“吾欲收太原”,而趙普則回答說:“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擋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

    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最終決定了先南後北。

    我們後世往往將趙匡胤與柴榮進行對比,認為柴榮曾經主張“先北後南”,因為他是在北伐途中去世的。但是,我們只是看到了他北伐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他的整體佈局——《新五代史》中記載:

    是時,世宗新即位,銳意征伐,已撓群議,親敗劉旻於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王)樸謂江淮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

    也就是說,周世宗柴榮早就和王樸達成了共識,他們採取的也是“先南後北”的策略,只不過後周在進攻南唐之時,受到了南唐與契丹的夾擊。所以柴榮不得不調整方向,先給北方的契丹一點顏色看看,其整體策略依然是優先平定南方。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後世因為兩宋三百多年都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且長期處於北方強盛政權的壓制狀態之下而去懷疑“先南後北”的策略可能是錯誤的。但是這種思路本身就有問題,這完全是“結果論”啊!如果沒有“先南後北”,宋朝可能根本就沒有實力進行北伐;如果趙匡胤之後的皇帝有優秀的軍事能力,北伐未必會如此慘烈。

  • 2 # TonyDeng

    先南後北是因為經濟,也是後周世宗確定的戰略,北宋繼承了這個策略(略有變更)。由於五代基本定都在汴京,這是交通運輸匯聚點,錢糧供應靠水路從江南運輸過來,唐代全國經濟重心已經徹底南移,所以南方是全國的經濟主要來源,收拾了南方,才有資源支撐北進,也消除後顧之憂。在當時的格局,北方的遼是相對強大的,沒那麼容易對付,預計要長時期的戰爭,則穩定的後方和經濟十分重要,這就是後周和北宋的決策基礎。雖然在事後看來,這樣的決定是錯失了機會,但在當時,他們是沒預料到的,不能怪短視。

  • 3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宋朝雖然承襲了後周統治疆域,但其號令所行,不出中原黃河、淮河流域及關中等地,舉目四望,皆他人邦國,而能否結束自晚唐以來的四分五裂混亂局面,大大關係著趙宋王朝的前途和長治久安。

    因此,當宋太祖平定潞州李筠之亂後,就想乘勝進攻北漢,開始統一天下之戰。宋太祖曾為此私下徵求武勝節度使張永德意見,但張永德認為:“北漢兵雖少而強悍,加上有契丹為外援,未可倉猝取也。臣愚以為每年多設遊兵,騷擾其農事,並用間諜離間其與契丹之關係,斷絕其外援,然後可圖也。”

    宋太祖聽後稱善。隨即李重進又在揚州起兵,首徵北漢的計劃遂被擱置。至此,宋太祖既透過“杯酒釋兵權”在相當程度上消弭了“內患”,便將其目光轉向閫外。據史書記載,當時就設計“一天下之策”,宋太祖與趙普之間發生了一段著名的對話。

    是年深冬,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宋太祖忽然微服出宮,來到趙普家裡,圍著火爐吃烤肉,趙普的夫人和氏把盞斟酒。酒過三巡,趙普從容同道:“天寒夜深,陛下為何還要外出?”

    宋太祖回答:“吾不能人睡,因為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特來見卿。”

    趙普又問:“陛下是否感覺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現今正是好時機,不知陛下如何籌劃?”

    宋太祖道:“吾欲先收復太原(此指北漢)。”

    趙普聽後默然不語,過了許久才說道:“此非臣所知也。

    宋太祖詢問原因,趙普陳詞說:“北漢地處西、北兩邊,即使可一舉而下,則契丹與西北蕃部之患,我當獨力承當。何不等到削平南方諸國之後再北攻,彼彈丸之地,將何所逃道?”

    宋太祖大笑:“吾之意正如此,姑且試探卿之意而已。”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故事。這是因為南方諸割據勢力雖然富裕繁華,但政治腐敗,軍事不振、相互同多有矛盾衝突,如吳越與南唐為死敵,湖南周行逢與南唐也曾交戰,其餘諸國只圖自保,所以宋太祖君臣決定先分化南方諸割據勢力,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南方諸國中以南唐國力最強,故最後攻取,然後再北征消滅北漢。

    這一被後人歸納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方略,實是後周大臣王樸為周世宗確定的“先南後北”統一戰略的翻版。當然,宋太祖又根據現實情況作了修訂和完整。王樸的方略是先取江南,次下廣南、西川,然後回師攻取契丹燕雲地區,最後以強大兵力制服北漢。

    宋太祖、趙普的方略卻是先取西川,次下荊湖、廣南、江南諸國,然後再調兵北攻北漢。在宋太祖對趙普、對趙光義的話語中,都未提及如何對付契丹。這並不是他們有意不提,更非已放棄收復燕雲十六州失地,而是在仔細分析了宋、遼兩國政治、經濟情況以及雙方軍事實力對比,做出的一個重大變動宋人有云:“自燕入於契丹,勢日熾大。”

    即契丹佔據燕雲諸州後,實力大增,而且契丹“兼用燕人治國”,因其俗而治,有效穩定了其在燕雲地區的統治。宋朝新立,其軍力、國力當還無力與遼國決一死戰。當初周世宗收復三關後,欲乘勝北攻幽州,而諸將皆以為未可,認為“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當時趙匡胤正為周世宗帳前大將,當亦為那諸將之一,此也應是宋太祖登基後,決意先平太原、後取幽州的原因所在。史載宋太祖逝世的那一年初,大臣上皇帝尊號稱“廣天應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但宋太祖認為太原未蕩平,燕雲未收復,羞稱“一統太平”,故未答應。由此可見宋太祖始終念茲在茲,而只是想在平定北漢之後再全力收復燕雲失地。

    公元962年(建隆三年)六月,吳廷祚罷樞密使。十月,趙普升任樞密使一位趙匡胤幕府謀士李處耘升補樞密副使之職,負責“先南後北”方略的實施。

  • 4 # 電影新世界

    【其實就是一個先易後難的路線】

    在中國的地方,長江流域以南為主的大片國土,存在有幾個地盤和財富都豐富但軍事實力很弱的國家,在趙匡胤當後周大將的時候就親自打過一輪,對南方的軍事行動很有信心和心得。

    在這樣的形勢下,宋朝想要統一中國,最重要的是先壯大自己的實力,包括地盤和人口及財富,以養足兵力對抗最強的北方敵人。當時,趙匡胤本人是宋朝最強的軍事家,但他當了皇帝之後就不需要東征西討了,坐陣首都開封,防守北方敵人即可;再派出精銳大將收復南方豐厚的國土和財富。等到南方平定了,財物充實了,軍馬壯大了,再北伐北方的硬骨頭,絕對是上上之策。

  • 5 # 探索你未知的真相

    個人覺得趙匡胤的戰略有點像攘外必先安內吧,南方几個割據政權相對來說沒有周圍大國的支援,北漢有遼國扶持,相對來說不好打,事實也確實證明如此,在從經濟方面來講南方經濟比較富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吧。

  • 6 # 赫哲烈

    後周時期世宗柴榮在西征打敗後蜀南征迫使南唐稱臣之後,公元959年調轉馬頭去收復燕雲十六州與遼國(契丹)開戰連克三州在打算攻取幽州時柴榮因病南歸,這時契丹已經在集結兵馬南下防守幽州,世宗柴榮回到開封之後亦因病去世。趙匡胤不久之後以契丹南侵為藉口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此時在北上攻打契丹已經失去戰略先機。

    由於宋朝剛剛建立需要在政治上樹立起合法性,輿論上獲得正名,民心獲得歸附,在估量自身實力後,趙匡胤建立了“封樁庫”制度一顆紅心兩手準備。為鞏固政權加強中央集權,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部分以能征善戰著稱的將軍的職務,同時造成了軍事力量的削弱,在此基礎之上確立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中國的策略。這與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所採取的策略正好相反,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兵無常勢要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自身當時當地的情況來決定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 7 # ww3721王建文

    北宋統一戰爭,為什麼要先南後北,是蠶食周邊自然而然的結果。北宋建立960年時,周邊除當時有大唐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是一脈傳承。還先存很多政權吳,前蜀,吳越, 楚,閩 ,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國家和割據政權,還有907年建立北方大國,遼一一契丹一一遼一一契丹一一遼等十一個國家和政權和宋朝共存。國家的北方的北漢,和遼國在趙匡肩胤當北周當將軍時958年率軍攻打中遼國時。北漢和遼國已經結成軍事聯盟,揚言要進功北周。960年趙匡胤的率軍出征中,被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因為趙匡胤威名遠赫。北漢和遼敢沒有打來,但加強北方防禦,己是重點任務。再無法上門去針鋒相對。而南方的割據政權相對弱小。在趙普的策略謀劃下、太祖鎮壓李筠,李重進叛亂以後,加強中央集權,解除尾大不掉的威脅,加強軍改,加強農業,制定了防止北方北漢南進掠奪,防禦遼國進攻的穩定北方方針。先對荊湖,後奪巴蜀,順江而下南唐的戰略。有蠶吃桑葉,水到渠成和先易後難之遠略。962年假途滅虢奪取湖南,965年拿下巴蜀險要劍門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970年佔領韶州,971年以火攻破南漢郭榮嶽六萬軍隊,攻進興王府,劉鋹投降南滅亡。南漢消滅。又乘勝之勢十萬大軍攻破江寧,李煜投降。南唐消滅,976年趙匡義當了皇帝,用政治壓力,使錢塘吳越錢俶,和漳泉二州的陳洪進在978年納土投降。979年親征太原,滅了北漢。結束唐朝滅國以來各國林立,政權分割局面,統一中國。但兩次精心準備,明將指揮,滅遼戰爭由於遼國更強大,均告失敗。又徵越南交趾,想回復漢唐舊土的事業,也告失敗。宋朝是在唐朝廢虛建立王朝,是趙家兄弟倆,前赴後繼開創的江山。在前期方針策略都相當正確,可後來對遼戰爭失敗,國力大損,農民王小波起義極大傷害,國力民力減弱,使國家越來越弱。致導後來有靖康之恥,國破家亡。宋朝先南後北是正確方針。但對遼國戰爭巨大失敗,使宋朝產生畏敵情序,對後世影響很大,連皇帝趙光義都被箭射中,從而由戰轉和,以錢保安。導致靖康之年,更大失敗。使宋朝打慣了順心仗,碰到遼國的惡烈仗就畏難怕死,越打越不敢打惡果。大宋政治,是傳承了唐朝政治基礎,有軍人當權說變就變政治前因,前幾代皇帝包括趙匡胤,都在看人家無能,我來乾的結果。政局動盪。趙匡胤透過軍改,加強了中央集權。讓老軍伐交出軍權 ,有杯酒釋裡權之說。使全軍之權都皇帝手中,增強國力,在兩次北伐精心準備,但是相當有力趙光義,卻成了門外漢,不懂軍事,兵行詭道早早宣戰。使遼國土下更加團結強大。增加出徵難度。和勝利變數。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並不種下靖康之恥的種子。這種把軍事鬥爭看成一成不變的思想,使宋朝吃了很多大虧,打了很多敗仗,對弱對強國軍事鬥爭一成不變,是趙光義瞎指揮。和哥哥的真能力有很大區別。太祖改革了唐的政治秩度,從全國用官職差調動人的積極性,加強中央集權,用皇帝直接統領政務,軍務,財務三大系統管理全國職能布門,對後來明清政治有相當影響,從此皇帝手裡有了大權在握。天下唯一尊貴。弟弟“光義繼承大位以後,更加強中央集權領導。把舊的以趙普代表軍事頭頭進行罷免,權力更在他手中,在軍事上,有按圖佈陣用圖打仗,幾次大仗不懂軍事變化,自動進入契丹一遼國和西夏誘敵深入戰策, 跑到人家埋伏圈裡,讓敵人聚而殲之,使北伐和滅夏戰爭均以失敗結束。是非常沉重打擊但打擊國力,也打擊軍隊的自豪信心。在靖康之變軍隊相當軟弱導致國都失項二位皇帝擒拿捉走歷史悲劇。

  • 8 # 歷史研習社

    縱觀宋朝統一中國的次序,963年宋朝平定了武平,同時荊南高繼衝主動投降歸順。965年宋平定後蜀政權,970年宋平定南漢政權,975年宋平定南唐政權。之後,978年吳越錢俶、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主動投降歸順,最後宋太宗在公元979年平定北方的北漢政權,似乎無形中有一先南後北的戰略,那麼宋太祖為何要採取這種戰略呢?

    圖/五代十國後期形勢圖

    先南後北

    先南後北實際上可以說是宋朝的既定戰略,早在後周時期,王樸在向後周世宗柴榮上的《平邊策》中就指出了應該“先易後難”,具體而言就是先征服南方富庶的地區,等有了實力再來解決幽雲十六州和北漢的問題。

    到了宋朝建立後,宋太祖的得力能臣趙普也主張先南後北,不過在趙普的思路里,主要是因為怕喪失北漢這一宋與遼朝的緩衝帶會引起激烈衝突。宋太祖進行了綜合考慮,決定一方面要避免與遼朝的全面衝突,一方面可以利用南方雄厚的財力為將來的統一戰爭作支撐,於是宋朝的統一戰爭基本以“先南後北”為主線展開。

    圖/宋太祖像

    先易後難

    實際上,先南後北的戰略同樣也可以說是先易後難。

    這個難首先可以說是北漢政權雖然小,但卻是一根硬骨頭,河東地方,從唐朝末年的朱溫和李克用之爭開始,就成為與中原主要力量爭雄的最強大勢力,至北漢政權與宋對峙時已經快一百年了,經過一百年的洗禮,北漢政權可以說民風剽悍,戰鬥力極高。北漢悍將甚多,後來著名的宋朝楊家將的開山祖,楊業楊老令公,原來就是北漢朝廷的一員悍將。在攻伐北漢時候,宋朝遇到的惡仗也可謂數不勝數。

    圖/楊業像

    其次,這個難還因為北漢有遼朝的援助。唐滅亡後,中國陷入持續的動亂,契丹政權趁勢崛起,成為左右中原王朝政局的一股強勁力量。後晉政權甚至滅亡在契丹人之手。在後周滅亡後漢建立之後,後漢在河東建立了北漢政權。遼朝為了牽制中原王朝,與北漢建立了戰略同盟,時常與北漢一起進行軍事活動,常常對北漢進行軍事援助。進攻北漢,會面臨與遼全面開戰的風險,這是攻北之難的第二點。

    總之,正是基於如上考慮,在宋開國後,基本還是施行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

    參考資料

    1、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劍在秦代以後不再作為普通士兵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