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簡單說
-
2 # 九州歷史
魏延當然不是謀反,只是與諸葛亮不和,一直受排擠。他們都是自荊州追隨劉備,背景差不多,甚至年齡也差不多(諸葛亮比魏延小7歲,比劉備小20歲)。諸葛亮是文臣中最優秀的,魏延是最優秀的將軍,他們本可成為絕配。
諸葛亮不僅不喜歡魏延,跟老一輩武將關係都不好,關羽看不上他;張飛敬重士大夫,對他還算客氣;趙雲一直受諸葛亮打壓。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文人很難管住那些五大三粗的傢伙。第一次北伐,形勢一片大好,諸葛亮放棄那些久經戰陣的將軍,卻用了誇誇其談的馬謖,原因在於馬謖聽話。
魏延恰恰不是聽話的人,他戰功赫赫,是劉備最喜歡的將領。諸葛亮在劉備的幾次大戰中,一直置身事外,可以說沒啥軍功,魏延也看不上他。不僅如此,兩人在軍事策略上也不一樣,諸葛亮謹慎,魏延動不動就出奇謀,也是他們合不來的原因。
諸葛亮是個很認真的政治家,劉備去世後,他理順弊政、理順民族關係、打擊益州豪強,穩定了局勢,親自率軍北伐。他搞政治、治國都很有一套,託孤重臣李嚴毫無徵兆地被剝奪了權力,司馬懿看了諸葛亮的佈陣、營壘,也感嘆其“天下奇才”。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卻不會抓戰機,魏明帝聽說諸葛亮出祁山,斷言其必敗;司馬懿說要是自己用兵,必定出子午谷直取長安,都與魏延的想法一致。
魏延在此種局面下,雖然很痛苦,仍然擊敗了曹魏名將郭淮、張郃。此時的蜀漢,若諸葛亮認真治國,由魏延主持對魏軍事,將相相和,可能就是另外一幅景象。
魏延與諸葛亮不和,魏延又長了一張不聽話的破嘴,悲劇就不可避免。諸葛亮死後,命楊儀帶隊回師,姜維次之,魏延斷後,若魏延不從,軍隊可自行撤退。此時魏延的破嘴說:“丞相雖然去世,我魏延尚在”,把楊儀、費禕這些文人嚇壞了。蜀漢軍隊起了內訌,楊儀與魏延相互指責,楊儀口才好,把魏延計程車兵都說跑了,魏延成了孤家寡人,被馬岱帶兵所殺。
劉禪接到魏延、楊儀的書信,不知怎麼定奪。聽說魏延被殺,當即說:“魏延是勇將,自然能打不過楊儀,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否定魏延,“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可見在蜀漢君臣眼裡,魏延不算謀反。
-
3 # 清水空流
首先要說明的是,魏延沒有謀反,也不會謀反。對於魏延謀反的只是楊儀的誣陷。
魏延,字文長。是劉備心腹主將,我們這裡要說的是《三國志》裡的魏延,而非《三國演義》裡的魏延。魏延是自帶部曲投奔劉備的,也就是帶領部隊投奔劉備的,初為牙門將,劉備佔領兩川以及漢中以後,劉備沒有讓眾望所歸的張飛守漢中,而讓資歷不夠的魏延駐守漢中,而且加封為鎮遠將軍。駐守漢中數十年,使得北魏不敢進犯漢中一步。可以說,魏延戰功赫赫,智勇雙全。
劉備死後,諸葛亮六次北伐。魏延都是隨軍作為主力隨軍出戰,魏延多次提議出兵子午谷奇襲長安。必須要指出要指出的是,魏延的這個軍事策略只有戰略價值,沒有戰術價值。根本不現實,無法實現,太過於冒險。但這是軍事分歧,政治分歧。魏延與諸葛亮都沒有放在心上。
但魏延和同僚關係不睦。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是魏延的朋友,魏延性格跋扈,記人小過。“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三國志》裡對魏延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同時上表。都說對方造反,而包括後主在內的滿朝文武都認為魏延造反,可見魏延的人緣。
假設肯定不會投奔曹魏。當時,魏延的部屬都已經潰散。無法聚攏部屬。投奔曹魏只能是光桿司令去投奔,既無部屬,也沒有奉獻城池。如此投靠,在高傲的魏延看來無法承受,再就是作為蜀漢第一武將,投奔曹魏恐怕難有這個地位。再就是魏延如果投奔曹魏首先肯定去老根據地漢中。然後再做他圖,但半路被楊儀劫殺,沒有成功。
魏延也不會謀反。他希望得到諸葛亮的地位,也認為自己有能力和資格,但這個恰恰是蜀漢不想給他的。但魏延人緣太差,無人跟隨。也低估的蜀漢的國家的穩定性。公然反叛,不聽從諸葛亮臨終安排。他的結局也是咎由自取了。
可以說,魏延從任何角度都不會投降曹魏,在蜀漢可以得到的,在曹魏肯定無法得到。如果能夠在蜀漢得勢是最好的。投奔的曹魏的選擇是最差的。
-
4 # 信仰幻想流代表東旭鷹
魏延只是與楊儀不和,而且有意奪取諸葛亮留下的地位,奪取北伐的主持權,所以他根本不可能投奔曹魏。
但他的剛愎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大部分蜀漢官員都不支援他,所以最後劉禪選擇相信魏延叛亂,導致魏延身敗名裂!
具體來說,我認為魏延只是蜀漢內部權力之爭的失敗者,不能視為蜀漢的叛徒!
-
5 # 人間正道陳徳立
其實這個答案非常簡單,小編說了,魏延如要謀反,意思就是說,魏延如果要謀反的話,他如何不去投曹魏呢?因為魏延本來就沒有要投曹魏之心他為什麼要去投曹魏呢!文長只是對諸葛亮不滿而已!對孔明人不滿,對楊儀不滿,心裡不平衡小人當道,用人不明而已!
-
6 # 兩陣風2
這問題就問得怪了,魏延當時在蜀是一個大將軍,連孔明都怕他三分,如果去魏國,怎是降將,如作為一個降將,首先是被人看不起,其次,先降劉備,又降魏,這樣的人,魏會重用?既然在魏不如在蜀,不如留蜀
-
7 # 歷史有知社
受《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魏延是受汙名化較為嚴重的一位。書中給了魏延扣了一頂“腦後有反骨”的大帽子,諸葛亮見了魏延第一面,便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劉備驚問其故,諸葛亮給出的解釋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相面之說,向來毀人不倦。孔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子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複姓澹臺,名滅明)。而近代以“識人”著稱、並著有《冰鑑》(相面識人之學問)一書的曾國藩,生有五女卻有四女嫁錯人。諸葛亮與魏延初次見面,未聞其一言,僅憑魏延後腦袋鼓了一塊,就要斬殺魏延,實在難以令人信服。故而,劉備勸解道:“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
然而,據正史記載,並沒有魏延殺害長沙太守韓玄一事。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這長沙太守韓玄,乃系自己投降於劉備。那麼魏延“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的不忠不義之名又從何說起呢?不過是羅貫中根據後來的“魏延與楊儀爭執,失敗被殺”的結果,而給魏延硬扣了一項犯罪前科,以凸顯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識人之明而已。
那麼,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否要謀反呢?據《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魏)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說魏延謀反也並不符合實際,與楊儀爭權並欲代行諸葛亮之職卻是真。然而,魏延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與名望,欲領兵除掉楊儀等人。卻不料魏延的部下認為過錯在魏延,故而,不肯用命、士卒逃散。魏延欲與其子數人逃往漢中,而被楊儀派遣馬岱追上斬殺。魏延之所以不北投曹魏,乃是因為魏延的目的在於爭權、以代諸葛亮之職,而尚未有投降他國的打算。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等等
回覆列表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傳。
魏延沒有謀反之心,但有謀反之實。
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有哪些謀反之實?
一,不聽從諸葛的遺命安排,為大軍斷後。
二,率領所部先走,而且燒絕大軍退路閣道。
三,據谷攻擊友軍。
四,與楊儀互表叛逆。
請問,就魏延這樣的行為,連魏延平時善待計程車兵(延既善養士卒)都知道是魏延錯了,直接就散了。魏延有這樣的行為,要怪誰?這事情冤了他?能夠因為與楊儀有私人恩怨,就直接內部火併?置大軍於何處,置國家大事於何處?魏延一點都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