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圖帝
-
2 # 史海驚奇錄
的確,蒙驁在歷史上的知名度遠遠不如白起,這也是有原因的。至於為何他在四大名將之外,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所謂的“四大名將”是南朝時候由人主觀提出的,事實上關於它的權威性一直受到質疑。
關於這四大名將,估計指的是純武將。而武將與軍事家那肯定是有區別的。而被入選的四位武將,其實也一直存在爭議。中國歷史上似乎很喜歡“四”這個數字,所以常常出現“四大某某”,作者大概只是為了拼湊一個好字數而已。
再講講兩人的知名度。白起的確是更為出名。為何?因為典型。一個人出名與否,關鍵還得看他有沒有做出典型性的事件。蒙驁似乎沒有,但白起有,而且相當之典型,甚至可以說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
那就是他殺人的數量,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殺,是活埋。長平之戰,他把趙國40萬俘虜一舉坑殺,這個數字足於令人觸目驚心。這也令白起當之無愧有了“人屠”的稱號。
這一典型事件,也的確不能不令史家側目。真真太嚇人了!
-
3 # 江湖小曉生
那麼蒙驁這樣的名將,為何沒有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戰國四大名將指的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前兩位是秦國將領,後兩位是趙國將領。
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戰國四大名將,可不是當時人所說的,一直到了南北朝之前,都沒有這種說法。直到南朝時期,出現了一片神奇的文字《千字文》的時候,這四位的名號才算是徹底打響了。《千字文》中是這麼記載的:
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千字文》這裡所說到的起翦頗牧指的就是戰國四大名將。而這片文章,號稱一千個字沒有一個字是重複的,所以跟三字經和百家姓一樣,是古代基礎教學的經典教科書。
既然是教科書,那歷朝歷代的文人都要學習背誦,這麼一來戰國四大明將的說法也就出現了。其實這種說法,只是作者為了讓文章更加押韻。
在隋朝之前不押韻的文章只能被稱為筆,只有押韻的才能稱為文。而且這只是作者周興嗣的一家之言,未必就是權威說法。其中廉頗本身就是被強行拼湊上來的,無論是趙奢還是蒙驁,其實都要比廉頗強得多。
蒙驁有怎樣的戰績,對秦國的貢獻如何?
蒙驁本來是齊華人,秦國變法以後,逐漸變得強大,所以蒙驁選擇投奔秦國。在秦莊襄王和秦始皇前期,蒙驁先後佔領了南韓十幾座城池,又擊敗趙國,佔領了趙國三十多座城池。
隨後攻伐魏國,攻打魏國的戰爭,應該是蒙驁的成名之戰,佔領了魏國五十多座城池,使得秦國疆土跟魏國首都大梁接壤。所以蒙驁一生攻佔的城池足有100座左右,甚至超過了戰神白起攻佔的70多座城池。
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蒙驁攻趙,取三十七城。。。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五年,蒙驁攻魏,取二十城,作置東郡。。。---《史記》蒙驁可不是沒有計劃的攻城,他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分化趙魏韓的勢力,蒙驁打下的疆土一直連線到了最東方的齊國,隔斷了趙國和韓魏兩國的聯絡,使得韓魏兩國時刻處於秦國的籠罩之下。為後來秦始皇滅掉這兩國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蒙驁興義兵,不講究殺敵,只在乎攻城略地。
白起是非常著名的戰神,一輩子沒有打過敗仗。可是白起有一點常常為人詬病,那就是濫殺無辜。死在白起手裡的人數,據統計足有一百萬人之多,難怪後世會封他為殺神。
所以到了晚年的白起,時常都會自責,甚至被賜死的時候,也認為這是濫殺無辜的報應。而蒙驁跟白起就屬於完全不同的兩種型別,蒙驁不喜歡殺人。
蒙傲乃往見應侯,曰:“傲欲死。”應侯曰。”何謂也?”曰:“秦王師君,天下莫不聞,而況於秦國乎?今傲勢得秦為王將,將兵。臣以韓之細也,顯逆誅,奪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應侯拜蒙傲曰:“願委之卿。”蒙傲以報於昭王。自是之後,應候每言韓事者,秦王弗聽也,以其為汝南慮也。---《戰國策》攻城略低哪有不殺人的呢?當然是有的,但是蒙驁興義兵,只講究攻佔對方的城池,對於百姓和降卒,從來不濫殺。
正是蒙驁的這種舉動,很多城池攻打起來也就比較順利了,畢竟守不住只要投降就能活下來,所以蒙驁攻城更加便利。而且他這種行為使得山東諸國的百姓對秦國也稍微有了一些好感,在破城以後,沒有過多抵抗。
跟白起不同的是,蒙驁是打過敗仗的。
白起一輩子沒有打過敗仗,所以成為戰國四大名將,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蒙驁跟白起這一點也不一樣,他是打過敗仗的。
當年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常年居住在趙國,蒙驁由此開始攻打魏國,魏國不得已之下,只好請求魏無忌回來幫忙。魏無忌聯合了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南邊擊敗了蒙驁的軍隊,使得蒙驁大軍一路退入了函谷關,長期不敢再出來作戰。
所以蒙驁在這一戰中是戰敗的,而且失去了秦國的大片土地。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後人對蒙驁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認為他擔不起戰國四大名將的稱號。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四大名將中的廉頗,一輩子也不是沒有敗過。長平之戰前廉頗就被秦國的王齕數次擊敗,損兵折將。所以我認為一時的成敗不能斷言蒙驁的一生,在魏無忌死後,蒙驁捲土重來,不還是立下了大功嗎?
蒙驁沒有奇謀戰例,一般都是順利攻城,所以常常被人忘記。
白起之所以出名,還要算他那一場長平之戰,不僅坑殺了四十萬降卒,而且是透過謀略致勝,將對方趙括引入了坑中。王翦領兵六十萬,南下滅楚,聲威大震,為秦始皇打下半壁江山。李牧北抵匈奴,西戰秦國,讓秦國寸步不敢入侵趙國,是趙國最後的希望。至於廉頗,對抗齊國、燕國雖有戰績,不過跟蒙驁好像還不能比,所以我認為應該把廉頗給踢出去。不過人家有個好搭檔藺相如,讓他跟著出名了,你說有什麼辦法呢?而蒙驁打仗,總是十分順利,攻城略地的過程非常平穩,沒有稱奇的戰績,可能這也是他被人容易遺忘的重要原因吧。
總結:蒙驁一門三代忠烈,是戰國時期的名將世家。
蒙驁本人是非常厲害的一員猛將,我認為他是有資格進入戰國四大名將的範圍之列的,將廉頗踢出去是綽綽有餘的。其實老懞家都是著名的武將,蒙驁的兒子蒙武跟隨王翦一起進攻並且滅亡楚國。
蒙驁的孫子蒙恬和蒙毅更是秦始皇時期,所倚重的著名大臣。而戰國四大名將的其他幾位,只是自己比較牛而已,後世子孫並不出名。所以我認為蒙驁就算不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也不比這四位差。
-
4 # 大運河時空
蒙驁是戰國末期秦國的著名將領不假,其歷經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嬴政四任國君,率軍出征先後奪取南韓、趙國、魏國近百座城市,為秦始皇統一六國衝鋒陷陣,打下堅定的基礎。但從整個戰國時期看,他確實列入不了四大名將,當然如果要排十大名將則有可能列入。
他入選不了四大名將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時機不對。
其實如果說按破城的數量來計算四大名將的話,那蒙驁就能排的進去。但是破城、殺敵是每個將領的“本職工作”,如果在謀略、宏觀戰略方面沒有建樹的話,只能算大將,不能算名將。蒙驁缺少的正是對整個國家在戰略、形勢上大的貢獻。這也不怨他,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所面對的六國,是被白起等前輩將領打殘、打的元氣大傷的六國,已基本上沒有什麼國力和兵力消耗和抵抗了。所以滅再多的城也不能沒有先期前輩們的努力開創有利局面時貢獻的力量大。可以說,蒙驁是站在白起等前輩們的肩膀上才有了這些功勞的。
2、沒有參加滅國之戰。
王翦是跟他同時期的將領,但被列入了戰國四大名將。固然王翦面對的東方六國的局面和蒙驁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卻能列入戰國四大名將呢。司馬遷《史記》記載: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因為滅六國,功績卓著,還被秦始皇以師禮對待。人生達到了顛峰。其實東方六國中除了南韓不是王翦滅掉的,其他五國均為王翦、王賁父子兩個滅掉的,王翦其實只滅掉了趙國、楚國、燕國三個國家。但這已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蒙驁與他相比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3、在戰國四大名將的光環下確實有些暗淡。
與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戰國四大名將相比,蒙驁的功勞確實有些差距。王翦上邊已經說了,白起稍候再說。現在看一看同屬戰國四大名將趙國的兩位名將。廉頗以老而彌堅、忠心坦率而聞名於世,留下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回車巷、負荊請罪等方面的典故,由此可見其為人。並且廉頗在軍事上也同樣出色,伐齊大勝,獲封上卿,長平之戰前期,採固守的方式與秦軍勢均力敵。長平之戰慘敗後還能夠率軍擊退燕國入侵,斬殺燕軍主帥,包圍燕都三月迫燕國割五城求和。而李牧則是趙國末期長期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他參加了趙國破匈奴之戰,使趙國的版土一下擴大了數倍獲得了巨大的戰略縱深。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還在肥之戰打敗了秦國,創造了圍殲戰的範例,這也是戰國時代末期秦以外的其他國家最精彩的一戰。但是嘆惜趙國自毀長城,先後迫使廉頗逃往他國,李牧慘遭殺害,國家隨之覆滅。
白起都有什麼樣的建樹?1、奪取了秦的東出崤函的通道
大家都知道,秦國之所以強悍,主要得利於它的地利條件,東有險關阻礙,其他方向沒有強敵,國家的經濟、軍事力量不致於消耗在日常的爭鬥中,能偏安於一隅安心發展經濟、軍事,這是其他六國所不具備的優勢。而這個優勢也是它想向東突破,爭霸中原的障礙。白起正是在這個時候發揮了巨大作用。打破了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的局勢,先在伊闕消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後又奪取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
2、伐楚迫使楚都東遷,使楚國國力大幅衰弱
白起第一次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第二次伐楚奪取鄢、鄧五座城池後圍楚國的都城郢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攻佔楚國都城郢,楚退到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
3、奪取了長平之戰的勝利
因趙國接收了南韓的上黨郡而引發了秦國與趙國兩國的長平之戰。最後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使得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白起雖然沒有滅國,但透過與韓魏之戰、與楚國之戰、與趙國之戰,均使對方元氣大傷動搖了國之根本,並且向東打通了崤函之關的通道,為秦國奪取天下奠定的堅實的基礎。並且其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也得到了舉世稱讚。毛主席贊他:“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而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從以上這些方面看蒙驁不要說和白起比了,和戰國四大名將的其他三位名將也是差距很大的,沒有入選戰國四大名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5 # 世界有糖豆
白起,王翦,李牧跟廉頗
我們先來說說,這四個人的一些事蹟,相信大家就會有很大的理解了!
首先是白起大家熟知的白起,都是流傳最廣的,坑殺40W趙國軍士!這場戰役就是最著名的長平之戰,也是趙國的國戰!
最著名的是趙括“紙上談兵”!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二六○年),秦將王齕攻趙,趙將廉頗堅守,秦不能克。秦人行反間曰:「秦不畏廉頗,獨畏趙括耳。」趙王信之,使趙括代廉頗將。秦王陰使白起為上將軍攻趙,趙括出擊。秦軍佯敗而走,趙軍出追。秦軍堅守壁壘,趙軍不得入。白起命出奇兵二支:一支絕趙軍糧道;一支絕趙壁間,分趙軍為二。趙軍敗,急築壁堅守。秦王聞之,盡發十五歲以上民兵至長平,重圍趙軍。歷四十六日,趙軍糧盡,竟相殺食。趙括欲突圍出,分為四隊,四五復之,終不得出。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趙軍敗卒四十萬降於白起。白起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餘人歸趙。趙人全國大驚。其次是王翦王翦最著名的是滅楚之戰!有一段事情很有趣,我跟大家說說。
秦國攻滅三晉,奪燕都,並一再打敗楚軍,秦王政決定乘勝一舉攻滅楚國。他問李信:「我想攻取楚國,你看需要多少軍隊?」李信回答:「有二十萬就足夠了。」秦王政又問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然而輸了,李信。
在之後就是李牧相對於其他的武將有特別重大戰役來說李牧就顯得很平常了,然而這個平常也不平常!
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訊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入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最後就是就是廉頗廉頗的功績都是實打實的打出來的!像最出名的有: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頗率領趙國軍隊打敗了齊國,奪取了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當年,他因戰功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主持趙國的軍事。此後廉頗又數次伐齊,阻止了齊國復興,鞏固趙在東方的霸主地位。
但是,作為武將來說,廉頗能放下身段,傳出最知名的“負荊請罪”可見這不是一名單單的武夫!
現在我們迴歸正題!說說
蒙驁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四大名將的來源是南朝編寫的千字文中提到的“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只是一家之言。四大名將中爭議最大的是廉頗,即使是單指武將,趙奢,蒙驁,王賁等與之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前三個沒多大爭議,所以四大名將這個說法還是傳開了。所以這個四大有繫結的成分,除非有人重新提出一個排名之類的。而且這只是指純武將,非武將的知名軍事家還有很多,比如吳起樂毅就和白起一同入選了唐代的武廟十哲。
-
6 # 明離子
首先我們得說說這個“戰國四大名將”是從哪裡來的,這個說法來自《千字文》原文: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作為和《三字經》一樣的古代啟蒙文學,而非權威的史學論著,《千字文》將戰國時期的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稱為”四大名將“,作為一篇識字開蒙讀物,求押韻,易記是首位,並不代表沒有入選名將名單就不如這四位,而我們今天說的蒙驁,我認為並不輸於這四位中的任何一個人,甚至在戰略眼光上,還略勝一籌。
蒙驁所在的時代是在秦莊襄王和秦始皇前期,《史記》記載,在蒙驁一生的征戰中,一共攻佔的城池多達100座,已經遠超白起攻佔過的70城。
蒙驁與白起最大的不同就是,以攻城為目的,降卒和百姓絕不濫殺無辜,而其選擇的攻城目標,卻大有文章。
蒙驁打下的城池是一條線,一直與最東邊的齊國接壤,隔斷了韓魏和趙國之間的聯絡。蒙驁在下一盤大棋,這盤棋便是天下,可以說,始皇帝統一六國,蒙驁的佈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啥蒙驁的存在感不如那四位,其實主要還是一生過於平順,除了被信陵君魏無忌打敗過一次以外,基本上都是順風順水,也沒啥大事讓人們能記住,所以在寫兒童讀物《千字文》的時候就想不起來他了。
白起之所以出名,除了他能征善戰以外,還有長平之戰坑殺40萬降卒的汙點歷史,除了”戰神“,還有”殺神“的名號,連遊戲裡都是死神的扮相。
再說王翦,在小將軍李信吹牛逼20萬攻楚敗北後,60萬大軍滅掉了秦國最大的心腹之患楚國,半壁江山都被他拿下了,所以功勞甚大,又有倒黴蛋兒李信的襯托,存在感肯定是槓槓的。
再說廉頗,其實戰績比較平庸,但是你架不住人家故事多啊,和藺相如的”將相和“,還有千古一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別忘了,《千字文》的評選標準不是誰能打誰上,拼得是存在感!
最後說李牧,作為趙國的中堅力量,北抵匈奴,西拒強秦,《六國論》都講”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這就是全國的希望啊,所以李牧也就出名了。
所以,這麼一比較,蒙驁由於太過順利,也沒啥故事,自然不會被《千字文》作者記住,不過好在蒙驁的孫子蒙恬和蒙毅是始皇帝最為倚重的兩個將領,存在感非常強,也算是給老懞的補償吧。
-
7 # 妙趣侃歷史
白起和蒙驁同為戰國末期名將,都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白起成為了戰國四大名將,而蒙驁卻未能入選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蒙驁壽終正寢得以善終,白起被逼自刎。二是戰國四名將的來歷《千字文》僅為一家之言,並不全面。
二者結局不同看《戰國策》和《史記·蒙恬列傳》我們可以瞭解到,蒙驁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秦國將領,他經歷了四位秦王,官拜上卿。為秦國奪取了90多座城池,還設立了三川郡和東郡。在領土上就為秦國統一提供了優越條件。
他的兒子蒙武,孫子蒙恬和蒙毅都是秦國優秀的軍事將領,整個蒙氏家族當時都是秦王室信任之人。所以蒙驁雖然功高震主,但他家族忠誠讓他得以善終,公園前240年壽終正寢。
相之比較的白起,他擔任秦國主將30餘年,善於野戰,堅持戰必求殲。為秦攻下城池70多座,受封為武安君。最後因君王逼迫和【我坑趙降卒,固當死】而自刎。
白起能入選戰國四將,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古代文人善感,比較在意悲壯一些的人物事蹟,所以,白起的遺憾比起蒙驁的圓滿,更偏重於白起。更傾向於白起在世時沒有得到的嘉許,我們後人為其補上的意思。
戰國四大名將僅為一家之言,不算全面透過查詢,我們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主要來源於《千字文》裡的“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戰國名將有很多比如孫臏,孫武,王翦,李牧,白起,廉頗,吳起,王賁,樂毅,蒙恬等等。
作者只在其中選擇了四位,而《千字文》來自南朝,講究對仗和押韻。所以我覺得一方面是作者為了對仗和押韻,二一方面作者很有可能只選擇了他那個時代普遍崇拜和喜歡的四位將領。
趣味小總結每個朝代都有自己英雄,每個朝代都有自己喜歡的英雄,流傳下來的文字真的有可能僅代表所在時代的思想感情,可以參考。英雄不論記載流傳與否始終是英雄。
-
8 # 長河泱泱訪古今
戰國時期四大名將:秦國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出自《千字文》,用"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稱讚戰功赫赫的四位名將。由於《千字文》對後世的影響力,在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四位都是戰國時期鐵定的四大名將。事實上,縱觀戰國曆史,除了《史記》之外,還有《左傳》、《戰國策》、《國語》等作品來記載,從中不難發現在戰國的歷史上,有許多位名將的戰功及地位都不次於“四大名將”,譬如:魏楚名將吳起,齊國名將孫臏、匡章,趙國名將趙奢,燕國名將樂毅等等,當然還有今天討論的主角秦國名將蒙驁。
提到蒙驁就不得不提,秦國的另兩位名將蒙恬、蒙毅了,這位蒙驁便是他們的祖父。蒙家三代秦將,歷經四代秦王,攻城拔寨90餘座,可見蒙驁對秦國之貢獻了。
再來看看蒙驁的戰績,據史書記載,蒙驁在秦莊襄王、秦王政時期,先後攻佔了南韓10餘座城池,趙國30餘座城池,魏國50餘座城池,合計90餘座,比四大名將中的白起多出20餘座。蒙驁攻城目的明確,絕不盲目,使秦國與東部的齊國接壤,從而對韓、魏二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吞併這二個國家也變得輕而易舉,為秦始皇一統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估計這個蒙驁肯定是個圍棋高手,他把攻佔的這些城池跟圍棋似的連起來,形成不可阻擋之勢,從而吞併對手。這就是為何古代戰爭也讓人稱為博弈了吧,也正是因為蒙驁的存在,使得秦國的統一加快了腳步。
那為何這位攻城無數的功臣名將沒有入選呢?我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1、蒙驁攻城雖多,但他嘗過敗仗,信陵君率領聯軍合縱攻秦,戰敗的蒙驁被迫改變戰略,轉移到函谷關堅守,等到信陵君去世後,才繼續出兵吞併。
2、蒙驁一出世就是秦國局勢佔優,兵強馬壯,攻城略地實乃大勢所趨,水到渠成而已,他並沒有這四大名將那樣有著自己代表性的,讓人由衷驚歎的大仗。
綜上所述,我認為蒙驁還是不具備四大名將的實力,我個人認為魏楚名將吳起、燕國名將樂毅還是很具備戰國“四大名將”的實力,可以頂替廉頗入選。
不管怎樣,我提到的這些大將都應該讓後世銘記,因為他們有赫赫的功績,理應讓後世尊重。
泱泱文脈承古今,不負繁華五千年!
-
9 # 老王春秋觀史
從有關的歷史記載來看,蒙驁是比白起攻佔的城池多,殺的人少。可是如果仔細去品味歷史,白起攻戰的城池並不比蒙驁少多少,殺的人也不一定有蒙驁多,之所以有這樣的觀念,那是在歷史的記載中,關於白起殺人的記錄比較詳細罷了。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是人為的,並不能真實的反應武將的功績,
白起屬於開創者,蒙驁屬於後來者白起時期,秦國雖說透過實行商鞅變法已經強盛起來了,但秦國的強盛並不能力壓關東六國。正史在白起的率領下,向東打敗了韓魏聯軍,奪取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接著第二年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國大小六十一座城池,才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如果不是白起大破了韓魏聯軍封鎖的崤函關,奪取了崤函移動的大片土地,即使秦國再強大,也東出不了,只能蝸居在關中。
白起向南攻伐楚國,經過丹陽、藍田之戰,伊闕之戰後,楚國已經被打得沒有了還手之力。隨後又經過四年的征戰,一直打到了湖北,楚國連都城都丟了,王陵也被燒燬,楚王都跑到河南去了。可以說經過白起率軍的一連串打擊,楚國已經是跨了。
接著白起長平之戰,消滅了趙國四十萬精銳,趙國也是元氣大傷。可以說白起為將,率領秦軍將秦國周圍的國家打得都是隻剩下了苟延殘喘的命運。正史在白起的帶領下,秦國的版圖擴大了很多,佔領了大片的領土,使得秦國的國力進一步強盛。
蒙驁是在白起去世幾年後才來到的秦國,這時候的秦國更加強盛,關東六國除了燕和齊,其他四國在秦國的攻伐下更加的虛弱。可以說蒙驁是在白起奠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但開創者總比後來者要困難得多,這是不可否認的。如果沒有白起前面奠定的基礎,蒙驁恐怕也取得不了那麼大的成就。從這點說,白起就比蒙驁更有資格成為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四大名將是後人所為,並不能證明其他人功績就不如這四位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是最早出現的將戰國時期的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列為四大名將的說法。可是這個說法是南朝時期的啟蒙讀物《千字文》的說法。《千字文》是兒童啟蒙讀物,是為了教授兒童識字和傳授一些只是的基礎讀物,並不是歷史書籍。
可能作者在寫《千字文》用意根本不是為了給戰國時期的名將排名,只是為了押韻,為了對仗整齊,並沒有其他目的。四大名將之說也是後人根據千字文臆測的。由於是啟蒙讀物,所以《千字文》在 隨後流傳很廣,這也使得人們誤以為在戰國時期這四個人就是戰國的四大名將了。
這四個人作為戰國時期四大名將真的名副其實嗎?其實不然,白起和王翦這兩個人可能沒有人有爭議。廉頗對於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典故“負荊請罪”,其他的廉頗的軍事生涯中只討伐過齊國、魏國,戰勝過秦軍和後來在長平和秦軍對峙了三年,充其量只能說廉頗作為一個名將是合格的,如果是四大名將就有些勉強了。
李牧雖說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但李牧一生只征戰過匈奴,後來重創過秦軍,就在秦國的離間計下被趙王給殺害了,李牧可以說雖有才華,但並沒有能夠施展就去世了,按其事蹟來說也只能說是一代名將,稱為四大名將也有些勉強。
要說當得起戰國四大名的人有很多,除了白起,王翦外,吳起,樂毅,王賁,蒙驁,蒙恬等人都是戰功赫赫,他們這些人哪個功績比四大名將少了?只不過是由於《千字文》的影響,四人深入人心,才使人們熟知這四位,對其他在戰國時期的名將瞭解少罷了。這就像《三國演義》一樣,人們對劉關張很熟悉,可是對其他人卻瞭解不多是一樣的。
總結戰國四大名將只是後人的人為之作,並不代表這四個人就一定是戰國時期的最傑出的四位將領。如果要評出戰國四大名將,那就要從其歷史功績和戰績,以及兵法謀略哥哥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這樣評出的戰國四大名將才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根據《千字文》來誰四人是四大名將並不準確和科學。
-
10 # 小編虎哥
蒙驁是秦漢大統一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本為齊人,在魏冉-291年被其外甥秦昭王拔擢作穰侯、封居陶邑時加入秦軍團隊,追隨魏冉征戰六國令“天下皆西鄉稽首”,打出了一個“強秦獨霸”的戰場格局。魏冉罷相後蒙驁又被昭王擢為“上卿”。-249年莊王上臺,蒙驁以軍事首領身份與呂不韋一道制定了“兼併天下”的戰略決策,當年便率軍伐韓、滅二週、闢三川郡,把秦國邊界東擴至大梁。接著又持續兩年進攻趙、魏,定太原,拔高都、汲,取榆次等37城。秦始皇13歲登基時是莊王託孤的三大將領之一,併為首將。始皇元年,帶兵平定晉陽叛亂。三年,攻韓,取十三城。五年,攻魏,取二十城。其子蒙武,為秦裨將軍。於-285年不足二十歲時,就帶兵助樂毅滅齊,擴秦“河東為七縣”。後來又與王翦一道攻楚,殺項燕、虜荊王。其孫蒙恬,更是帶兵三十萬,北逐戎狄、收河南(指今陝北、河套地區)、築長城,威震匈奴十數年,是趙高篡權的最大心腹之患,還令司馬遷專門為其做《列傳》。蒙驁的另一個孫子蒙毅,也是秦始皇十分尊寵、親近的忠信內謀,“出則參乘、入則御前”,位至上卿“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就這樣一位建立下不朽偉業、開啟了顯赫家世的戰國名將—蒙驁,又是何時何故死在了哪裡呢?
《史記?始皇本紀》載:“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敖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可見,蒙驁是死於-240年攻打龍-汲的那場戰役中。至於司馬遷何以把蒙驁之死排在戰役之前,則完全是為了凸顯天象感應的迷信之舉。
關於“龍、孤、慶都”:《正義括地誌》說“定州恆陽縣西南40裡有白龍水,又有挾龍山。又定州唐縣東北54裡有孤山—蓋都山也”;《帝王紀》說“望(都)堯母慶都所居”;《集解》中張晏說“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相距50裡。北登堯山南望慶都山也”;《注水經》說“望都故城東有山,不連陵,謂之曰‘孤’。‘孤、都’聲近,疑即都山。孤山及望都三處相近。”—都是咬定青山不放鬆。而“汲”又被普遍認定在豫北。可我們要是聯絡起來看的話,蒙驁帶兵拿下定南“挾龍山”,又驅兵北上百里拿下“孤山、慶都山”,再南下六、七百里去“還兵攻汲”並死在了那裡似乎有點兒不大靠譜—是否相距忒遠了。我們不能把當時的兵力投送能力、戰役規模、戰場態勢以及古今地名、文字的變遷等諸多因素統統拋開,而孤立片面地去就古籍解讀古籍。那樣只定是要把人帶入死衚衕的。
《正義》把“龍”解讀為“挾龍山”倒是基本貼近了。挾龍山就是今曲陽、行唐和新樂三縣交界處的夏令山—因在新樂一帶的方音土話中“挾”字是與“家、夏”二字可以通讀的,而“龍”字也和“籠”音不同、是被新樂人讀成“勒—泳”的,所以才被寫成了“夏令山”,《新樂古志彙編》中還記其作“見龍山、現龍山、童山”。據史痴考證,夏令山還曾是黃帝遺珠的“崑崙丘”、舜帝所耕的“歷山”、埋葬嚳堯舜三帝的“狄山、嶽山、不死丘”以及大禹治水的“龍門砥柱”,不僅新樂人稱其作“祖山”,也不愧是中華民族的祖山。只是這座高不過數仞,且被圍在氐水沙河—即《正義》說的“白龍水”灘塗之中的光禿禿小山,是絕對值不得蒙驁帶兵攻打的。如果我們從夏令山沿沙河上溯十餘里,便到了古稱“龍兌”的今行唐龍崗村,再南下20裡即是至今仍名之“龍州鎮”的行唐縣城。這裡才是值得蒙驁攻取的地方。且史記記載的樂毅帥五國大兵滅齊時齊蘇歷《遺趙王書》中說過的“反攏分先俞於趙”,也恰恰是把龍州或龍兌簡稱作“攏”的。蘇歷所說返還趙國的地盤正是古稱龍兌的今行唐龍崗、古稱分門的今新樂趙門到古鮮虞故都—今新樂馬頭鋪一帶—恰好這塊地兒是-368年齊威王“奮起西擊趙衛,趙人歸我長城”時從趙軍手上奪取的中山棄土、也是-247年燕趙易土時,趙國口頭劃給燕國的剛剛歷經蒙驁洗劫之地—以期燕國來此扎兵共同抗禦正在掃蕩太行山兩側的蒙驁大軍。只是自樂羊子-403年破中山後一直視新樂為己土的魏人是從來都未承認過的。而夏令山東“裡許”,是新樂的三號大村車固。“裡許”只是古縣誌中的說法,今車固隨著沙河水的不斷沖刷、塌陷,離著夏令山已是漸行漸遠了。車固的村名據史痴考證是來源於“赤姑、姑”,姑與孤同音,車固東南十里的赤支村亦曾被《史記》記做過“鴟之塞”,故將車固記做“孤”也並無不可。車固沿河而下20餘里是今新樂的曲都村。曲都當地人稱“曲頭”,可一直被書寫作“曲都”,自當有其來歷。曲頭西南十餘里的馬頭鋪是辛唐虞三代帝都—鮮虞故都—中山初都—古新市城遺址。《帝王紀》不是說“慶都”是因堯母慶都所居而得其名的嗎。堯母慶都作為嚳帝的后妃,嚳帝是絕不會讓自己的老婆到百里之外的望都去居住的。堯帝也不會把自己的母親遠棄百里之外。依《正義括地誌》有關“定州唐縣,堯後所封;宋州虞縣,舜後所封”的說法可知:唐縣、望都一帶的堯山、慶都山不過是堯的後人被封在那裡後,擇山而名以紀念乃祖的。而高辛帝都、陶唐帝都近旁的曲頭則恰恰是堯母最初居地的不二之選,才始名其“慶都”的。後來隨著該地居民的不斷更新,由慶都—麃都—高都—曲都一路演化成了現在的曲頭。
關於“汲”:前代經學大師們均將-247年蒙驁攻魏所拔取的“高都、汲”解讀在豫北河內一帶。以致我們今人也盲目的信以為是在那裡。殊不知蒙驁攻拔高都汲是在莊襄王元年攻韓、滅周、置三川郡,二年定太原與三年攻趙榆次---取37城之間。要說蒙驁是-249年打了河南-248年打太原,穩定了太原後又去了河南,拿下河南的“高都、汲”後再當即掉頭回來打榆次。這不是開玩笑嗎?你當秦兵都是孫猴子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會騰雲駕霧呀?
自從樂羊子打敗中山後一直被視為魏地的曲頭西行百里,恰是平山的三汲鄉。這裡聚集著上、下三汲和北、中、南七汲5個“汲村”,不遠處還有著正定的“七吉”和無極的“七給(幾)”等地名。“真人不露象、露像不真人”,足以說明儘管這裡沒有河南的汲郡、汲縣以及徐廣在《集解》中說的“波縣”那樣馳名,可這裡才真正是“汲”字地名的發源地。也顯然說明著蒙驁是在打太原與打榆次期間,捎帶著拿下了新樂曲頭和平山的三汲。其-247年所攻取的37座城池,均是集中在晉東冀西太行山左右一帶的。
綜合以上述證,充分表明蒙驁-240年的“龍-汲之役”也是再次由井陘口出山,從鹿泉穿插到行唐,拿下龍崗後沿沙河東進十數里又拿下了新樂的車固,再沿河而下二十餘里復奪了曲頭。回兵途中,輕車熟路想著象七年那樣再次捎帶下平山的三汲,可大意失荊州卻戰歿在了那裡。
另外,我們從旁人的反應中還可以找到上述結論的佐證。有關此役《魏世家》僅僅記載著“秦拔我汲”,難以祥確區位。可是從《趙世家》“傅抵將,居平邑。慶舍將東陽河外師,守河梁。”的記載中卻是完全可以破解其內在原委的。與亡趙之都東陽隔磁河相望的今新樂市區,恰恰是蒙驁拿下慶都後還兵攻汲的必經之路。-240年也正是悼襄王躲在末都東陽之時,猶如驚弓之鳥的悼襄王害怕連克龍孤慶都的蒙驁大軍也捎帶著攻陷自己的末都,才派出慶舍死守磁河大橋。由曲頭返至新樂市區的蒙驁探知慶舍的河外師防守嚴密,而自己連下三地的驕兵疲師也已再無力攻堅,不得已才引兵繼續歸西。結果返至平山三汲時,卻將星隕落、折戟沉沙於此地。
這樣看來,今平山的三汲鄉不僅是古中山國的神秘王陵所在,還是奠基秦統一的勳將蒙驁玉碎之地,同時又是屢屢出現在典籍文獻之中的戰國名址。而那些僅僅以為此處的“汲”字地名是緣起於“唐代僧人打水”的認知和結論則是十分牽強、十分幼稚、十分令人心痛的。那豈不成了割裂、埋沒歷史的罪人嗎?還有我們在讀解古籍文獻時,絕不能見到一個古地名就以為是後來的某個大地方,不可能所有故址都有深圳、石家莊那樣的發展機遇。難免一些古地名異地開花、發達了,也難免一些變化並不大、甚至消亡了。盲目崇大,只能傳承
-
11 # 我沒忘記home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其最早出於《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而蒙驁是秦國蒙氏家族的開創者,其子蒙武、孫蒙恬、蒙毅等都相繼為將,這顯然都是與蒙驁的戰功分不開的。
附圖,明代所繪白起畫像
蒙驁蒙驁原為齊華人,在秦昭襄王時期投奔秦國,直到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繼位,蒙驁才真正登上歷史舞臺。前249年,蒙驁奉秦莊襄王之命攻擊南韓,佔成皋和滎陽,秦國的三川郡由此建立。此戰之後,秦國的疆界直達魏國都城大梁。前248年率,率軍進攻趙、魏兩國,攻佔趙的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八城以及魏的高都和汲。前247年,蒙驁在河外和信陵君率領的燕、趙、韓、楚、魏五國聯軍作戰失利,被迫退回秦國。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繼位,蒙驁率軍平定秦國晉陽的反叛。公元前244年,率軍進攻南韓,攻克十三城。前242年,率軍進攻魏國,攻佔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等二十城。前240年,秦軍兵分兩路進攻趙國,蒙驁率軍北出太行攻打趙國的龍(今河北行唐)、孤(今河北行唐北)、慶都(今河北行唐附近),試圖切斷邯鄲周圍地區與北方代、雁門的聯絡,防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鄲。結果被趙國將軍龐煖派兵伏擊,蒙驁在亂箭中被殺。
蒙驁在其被史書記載的九年裡幾乎每年都作為主將帶兵出征,總共攻克七十餘城,以名將稱之當之無愧。
戰國四大名將這四位將領分別為:
秦國的白起(約前332年-前257年),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為武安君。蔡澤評價白起:“楚地方數千裡,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秦國的王翦(?-?),滅六國主要將領,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和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後,接著率領平楚大軍南下平定百越。《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趙國的廉頗(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封信平君,戰國末期趙國良將,曾戰勝齊國、魏國、燕國。李牧(?-前229年),戰國後期軍事家,駐守代郡、雁門郡期間,率軍大破匈奴;在肥之戰、番吾之戰兩次擊敗秦國,封武安君,但最終被趙幽繆王殺害。
鄭觀應稱讚李牧:”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附圖,清代所繪李牧畫像
在整個戰國時代,除了“四大名將”之外還有許多偉大的名將或軍事家,如魏國的吳起、龐涓、燕國的樂毅、齊國的孫臏、田單、趙國的趙奢、秦國的王翦等。實際上,千字文的作者只是將“起翦頗牧”四人並列,並沒有稱他們為戰國四大名將。因為千字文有文字不能重複以及押韻的限制,故而只選了戰國後期(約活躍於前3世紀)的四位名將。
回覆列表
公元前249年,異人即位秦王,是為秦莊襄王。十多年前,那個“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在王孫異人身上下了血本,將全部家產都搭進去。秦莊襄王知恩圖報,幫助呂不韋取代陽泉君,成為秦國新的相國。呂不韋總結前面三任秦國相國商鞅、張儀、魏冉的得失,得到一個啟示,此三人之所以晚節不保,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得不到秦國軍方的支援。然而秦國軍方一向敵視外來客卿,根本不可能用金錢收買,呂不韋如果要在秦國軍方立足,就必須在軍方安插自己的人才。呂不韋以“無間道”的方式安插到軍隊的人才中,最有實力的當屬蒙驁[ào]。蒙驁原是齊華人,精通大型攻城器械的製作和使用,擅長攻城拔寨,是個不可多得的進攻型人才。只是齊國近幾十年都奉行“兵不出國”的國策,採用消極防禦的戰略,蒙驁在齊國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呂不韋高價招攬蒙驁到秦國,安插到秦國軍中為將。很快呂不韋就迫不及待派出蒙驁,統兵三萬,兵發南韓。蒙驁頭一次為將,便令人刮目相看。區區三萬兵,不到一個月,就攻克南韓皋、鞏兩座城邑。當然此次出征,目的並不在攻城掠地的數量,而是要給蒙驁證明實力的機會,讓呂不韋在軍中立威。既然目的達到,蒙驁很快就回師咸陽。對於呂不韋來說,蒙驁在秦軍中擔當一個將軍是遠遠不夠的,他需要蒙驁成為秦軍獨當一面的大將,有統領數十萬人的權力,這樣呂不韋才可以高枕無憂。蒙驁需要一次更大的機會來證明自己,蒙驁必須統領更大規模的秦軍,對東方六國進行更大的打擊。此前南韓那兩座城邑,只能算小試牛刀的試驗。秦國休兵幾年後,我們來看看東方諸侯的形勢。天下大勢與幾年前又有所不同,趙軍以十幾萬兵力,擊潰燕國六十萬大軍。趙國的廉頗和樂乘都圍困過燕國下都武陽,兩人連番攻擊,攻克燕國的汾門、臨樂、龍兌等城邑。趙國似乎從長平之戰的陰影中走出來,此時距離長平之戰已經十來年,新一代的趙人正茁壯成長。燕國屢屢派來使臣,請求秦國出兵相助。秦莊襄王和呂不韋,只能哀嘆盟友燕國不爭氣。秦國正逐漸恢復元氣,令秦人驚歎的是,趙國大病初癒,竟然恢復如此之快。而趙國也確實有吞併燕國,佔據東北角,再與秦國爭霸天下的打算。眼下的問題,如果秦國不能有效牽制趙國,趙軍在廉頗、樂乘的統領下,只怕不用多少年,就能將燕國滅亡。既然決定出兵趙國,那麼如何打,攻擊趙國的哪裡,才能事半功倍呢?趙國離秦國最近的地方,便是舊都晉陽所在的太原郡,此前秦國多次攻入太原郡,也曾一度拿下晉陽,可是趙國每次都能頑強收復。秦國此次出兵趙國,最佳的攻擊地域,仍然是太原郡,為了阻止邯鄲方面的援軍,有必要再派一支大軍攻入北上黨,切斷南太行山所有通道。按照這個計劃,兩支大軍的兵力應該相當。一支大軍主攻太原郡,這裡有趙軍十餘萬,據城堅守,並不容易攻克。尤其是晉陽,是春秋戰國出名的堅城。另一支攻打北上黨屯留、銅鞮等地,控制“5滏口陘”等通道。趙國邯鄲方向的軍隊如果要增援太原郡,不得不繞道“7井陘 ”,這給趙軍增援太原郡的可能性降低了許多。秦國的兩路大軍,各十五萬,一路由呂不韋的愛將蒙驁統領,主攻太原郡;另一路由宿將王齕統領,主攻北上黨。王齕軍在北上黨進展比較順利,因為趙軍在這裡佈置的總軍力不超過三萬。雖然趙軍據險而守,王齕卻不急不慢,以控制道路為主,對各處關卡要塞進行包圍,打算以最小的代價,控制北上黨。另一路蒙驁軍,呂不韋曾預料會很困難,這支軍隊將遭遇激戰,甚至有被趙軍反噬的可能。但是為了讓蒙驁立大功,呂不韋也顧不得那麼多了。王齕也樂於讓蒙驁去碰太原郡這隻刺蝟,借趙人之手,打擊這個外來政敵,何樂不為。呂不韋的擔心是多餘的,王齕的幸災樂禍也是多餘的。蒙驁在三個月內,攻克太原郡全部三十七座城邑,威震天下。蒙將軍只用三個月,就跨入秦國名將之列,若只論攻城拔寨的能力,蒙驁絕對是一流名將的水準。有了攻克太原郡這個大功,呂不韋在朝堂上的氣勢大漲,此後他可以名正言順地讓蒙驁擔當秦軍主將。呂不韋在秦國軍方,終於站住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