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煙火燎

    核動力航母、核動力潛艇、核動力巡洋艦,利用原子內部蘊含的超大能量,讓這些軍艦擁有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但是為什麼就沒有人將核動力搬到飛機上去呢?其實冷戰時期美蘇都曾做過這方面的嘗試,只是後來誰都沒敢用而已!

    瘋狂的冷戰時期,美蘇在軍備的各個領域展開了競賽,這其中就包含了核動力轟炸機的研發,美國的試驗產品叫做NB-36H,蘇聯的試驗產品則是圖95LAL,兩款都是戰略轟炸機,美蘇兩國都希望擁有一款無限續航能力的轟炸機在天上執行核戰備值班,如果大戰 爆發就可以從天上直接殺到大洋彼岸去,給對方致命一擊。

    從試驗產品的代號我們就可以知道,美華人的核動力飛機採用的一架B36改裝,蘇聯則是圖95。核動力航空發動機的原理主要就是將燃燒室部分替換成核反應堆來產生能量,美國的核發動機由一臺普通渦噴發動機改裝,壓氣機壓進來的被核反應堆加熱膨脹然後噴出去產生推力。加熱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就是直接將空氣導進核反應堆加熱,這這種方式簡單直接,但噴出的尾流經過核反應堆會帶著核輻射進入空氣中;另一種則是間接加熱,也就是由核反應堆加熱熱交換器,再有熱交換器加熱空氣,這樣就解決了核輻射問題,但顯然結構更復雜,研發起來進度緩慢。美蘇兩國核動力飛機改裝試驗直接採用了第一種方式,只是美國是直接是渦噴提供動力,蘇聯用這個能量來推動螺旋槳產生動力。

    動力問題初步解決後,另一個大問題擺在了美蘇面前,那就是核輻射。試想一下飛機上有個核反應堆,核輻射無論是飛行員還是飛機裝置都是受不了的,所以不光核反應堆加設了厚厚防護罩,飛行員座艙也得進行防輻射處理。比如美國的NB-36就放在一個大水箱裡,然後反應堆與座艙之間有1個10多釐米的鉛隔離板,整個座艙還由鉛和橡膠包裹,風擋玻璃高達30釐米厚,整個座艙重11噸。蘇聯圖95LAL雖然也做了類似的防護,但做得沒有美國好,因此後來的機組人員多多少少都出現了核輻射病症狀。

    在上世界五六十年代,美蘇兩國的核飛機相繼進行了試飛,在1955~1957年間,NB-36H一共完成了47次安全試飛,飛行時長215小時,其中核反應堆開啟時間為89小時,雖然NB-36H的ASTR反應堆並沒有為其提供動力,但核反應堆持續運轉以及防護測試的試驗目的已經達到,試驗結果也證明了核動力飛機是可行的。但每一次的飛行並不是想象的那麼輕鬆。每一次起飛無論是機組成員還是地面指揮人員都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果這個飛機一不小心故障掉下來怎麼辦?雖然沒有核彈那麼誇張,但這也是一顆巨大的飛行髒彈,掉下來的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每次NB-36H試飛的時候,後邊都會跟著1架滿載空降兵的運輸機,一旦飛機失事,空降兵就會立刻跳傘,在地面建立隔離帶防止無關人員闖入。而蘇聯圖95LAL的試飛也差不多,也都只進行了核動力發動機試執行,並沒有真正進行核動力飛行的可靠記載。

    到了六十年代的時候,美蘇兩國相繼取消了核動力飛機專案,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就是這兩款核動力飛機無論是對地面來說,還是對機組人員,都太危險了,大部分美華人、蘇聯人也都對其安全性表示了質疑,天上那顆飛行的核彈萬一哪天摔下來該怎麼辦?第二就是研發費用有些嚴重超預算了,美國還在飛行論證階段就耗費了4.7億美元,後續研發肯定還將是無底洞;第三就是剛興起的洲際彈道導彈改變了原本的戰爭模式,在家按一下發射按鈕,就能輕鬆實現核打擊,興師動眾的飛到敵方領空上空投核彈顯得沒有必要了。但是作為一種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核能代表了未來動力發展方向,所以各國都沒有放棄這方面的研究,今天的核動力主要朝著可控核聚變動力方向探索,一旦成功,一定能掀起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 2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武器中凡是帶核字的都意味著強大,例如,核武器,核潛艇,核動力航母等等,都是強大的象徵。即便是民用領域,核能發電也是一個高技術,節能的先進方法,人們對於核能的利用從未停止過探索開發。而核動力飛機就是一個領域,目前的常規動力飛機都是靠燒油來實現飛行,最遠的也就是一萬多公里,如果採用核動力就能夠長時間的飛行,而且也不用每次飛行都加滿燃油,既能遠航又省事豈不是更好,答案是肯定的。但武器裝備的客觀規律就是正反兩個對立面,你想省事就必須要費事去研究,好東西必有壞的方面。核動力轟炸機亦是如此。

    1951年美國首先考慮研製核動力飛機,當然不是為了民用運輸節約成本,降低費用,而是轟炸機,如果能夠長時間的飛行就可以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真正的全球到達的實力,美國的想法很快就付諸實施,它們選了一些現有的轟炸機做實驗,最後以 B-36H轟炸機為基礎開始安裝設計好的核反應堆,代號X-6。由於受到當時的技術方面的限制,加上謹慎起見,美國的核動力轟炸機並沒有一步到位,而是採取了分步走的策略,首先飛機上安裝一個小型核反應堆,同時也保留了燃油起飛的原有裝置,核動力只用在空中飛行時的實驗上。這樣美國搞了約50多次的飛行實驗,其中的核動力有多少次並不得而知。

    當時美蘇就已經開始了相互攀比的軍備競賽,蘇聯得知美國搞核動力飛機後也著手研究核動力飛機,蘇聯曾經選用過圖95,安22等機型,其中圖95為主體,並命名為編號圖95LAL核動力轟炸機,蘇聯雖然對於核動力轟炸機熱情滿滿,但也採用了類似美國的保守做法,95LAL一共試飛了34次,核反應堆開啟了數次,這些實驗給蘇聯的核動力飛機研究帶來了極大的誘惑力,若採用核動力圖95能夠飛行數萬公里,於是決定加大投入,並加緊研製,並且於1961年研製出了圖-119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蘇聯的這款轟炸機被看做是世界上的第一款核動力轟炸機,後期的圖119多次採用核動力起飛,應該說是成績不錯。這款轟炸機也被當時的蘇聯人稱為“永不疲倦的燕子”,圖119使用NK-14A型核反應堆動力,這款轟炸機並不是新機型,而是由圖95轟炸機改進而來的。從核動力轟炸機的實驗情況看,蘇聯顯然是超過了美國在核動力轟炸機的研究,其技術也在以後得到了拓展,俄羅斯的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的技術就是來自於蘇聯時期的核動力研究成果。

    但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核動力轟炸機都沒有真正的入役,甚至說是成功,兩國遇到了相同的瓶頸,就是安全問題,核動力轟炸機雖然航程無限,但核輻射等安全問題卻並沒有得到解決,不但無法保障乘員的安全,實戰中也無法保證被擊落的風險,並且平時訓練中的飛行事故也難於保障不發生核洩露。這是導致美蘇兩國在核動力轟炸機上並沒有走下去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就是導彈的興起。戰略導彈同樣可以完成核動力轟炸機的任務,而且安全的多,並且無法被打擊。

    核動力轟炸機雖然並沒有發展到投入使用,但其技術卻保留下來,並且現在大有抬頭之勢,不過如果解決了安全問題,用在民航客機方面顯然比用在轟炸機上要實惠的多,問題是誰聽我的。

  • 3 # 血染戰旗紅

    核動力轟炸機美國和蘇聯都研製過,而且都有過試飛的記錄,但都沒有裝備部隊。

    在冷戰初期,美國軍方說,要是蘇聯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我們的轟炸機大約根本來不及起飛就在襲擊中盡數被擊毀在地上了,所以很有必要研發核動力飛機。因為它不燒油,帶著幾十斤的核燃料就能在天上飛好幾個月。如果把這種飛機造出來了,讓它們載著核彈常年圍著蘇聯飛,光是威懾效果就很不錯。先別說研製這種飛機難度有多大,理論上聽起來就非常的“誘人”。

    說幹就幹。在十億美元的經費支援下,核動力飛機所用的反應堆研製頗為順利,很快就裝到了飛機上。那是用B36飛機改裝而來的,出於保密的原因,美國政府給它一個X6的代號。這個X6在1955年9月首次試飛,但試飛的目的不是為了測試核動力,而是為了測試核輻射。事實上,在測試過程中,反應堆根本沒有啟動。在這架X6此後的數十次飛行中,反應堆也一直處於關閉狀態。但即便如此,那反應堆的輻射也相當嚇人。那些正值生兒育女最佳年齡的飛行員不知道是怎麼被忽悠進重達12噸的駕駛艙的——之所以這麼重是因為它包裹了很多防輻射材料,至於防不防得住就不清楚了,反正坐在地面實驗室的那些科學家們很有信心。軍方高層是不是也很有信心呢?未必。X6每次飛行,他們都安排一架滿載士兵的運輸機在旁邊護航,如果它一出事,士兵就馬上跳傘,封鎖現場,抹殺證據,消除謠言。如此膽戰心驚的試飛了幾年,X6的敵人冒出來了——彈道導彈。隨著技術的進步,彈道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打擊精度也在不斷的提高,而且它還和核彈結婚了,半小時就能從地球的這邊飛到那邊,給敵人毀滅性打擊。既然彈道導彈如此給力,核動力飛機如此的不爭氣,那麼現在就到了讓它下馬的時候了。何況國內的媒體已經在熱熱鬧鬧的討論“核動力飛機萬一掉下來怎麼辦?”,國會那邊更是對這個花錢驚人的專案不耐煩了。結果,在1961年,美國的核動力飛機壽終正寢。

    在美國折騰X6的同時,蘇聯也在弄核動力飛機。蘇聯的克格勃可不是吃素的,他們很快就搞到了美國秘密研製核動力飛機的情報。蘇聯政府在核實了之後,也趕緊上馬自己的核動力飛機專案。負責研製蘇聯核動力飛機的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圖波列夫設計局,庫滋涅佐夫設計局和留裡卡設計局。前兩個負責設計飛機,後兩個負責設計發動機。米亞西舍夫很有飛機設計才華,設計風格前衛大膽。從如今找到的設計資料看,他設計的核動力飛機放到今天也不為過時。但就是因為他太有才華了,所以遭到同行的妒忌和打擊。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文化不高,對米亞西舍夫設計的高度前衛科幻的飛機一無所知,也聽不懂他在說啥玩藝,於是就將他的專案下馬了。但老米不服氣呀!他在飛機設計方面的確非常有才華,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大開竅了。赫魯曉夫不讓他搞,他偏要搞,政府撤資了沒關係,他自籌資金搞。結果把赫魯曉夫給惹火了,一聲令下,關閉了他的設計局,他本人“光榮”的“升任”蘇聯茹科夫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而圖波列夫就要高明得多。他把自己的作品圖95轟炸機拿出來,直接在它上面裝個核反應堆,然後就拿去交差了。赫魯曉夫對這核動力的圖95挺滿意的,下令試飛,以儘快裝備部隊。當然,圖95也和它的美國兄弟X6一樣,在試飛中根本不敢開核反應堆。另外,X6好歹在駕駛艙包裹了十來噸的防輻射材料,圖95更省事,直接給它裝幾塊幾釐米厚的鉛板應付一下就了事了。這核動力的圖95後來也被彈道導彈“打”下馬了。

  • 4 # 海事先鋒

    目前哪國都沒有核動力飛機,只是過去蘇聯和美國有過相關的研發經驗,而且確實的製造了核動力飛機,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選擇了放棄核動力飛機。

    冷戰時期很瘋狂,雖然距離現在已經很遙遠,幾乎達到了一代人的時間,但是即便是以如今的眼光回望冷戰,也會被當時的科技震驚:載人登月並返回、太空梭、鑽出世界上最深的洞、核動力航母、核動力飛機、核動力潛艇、人類飛行最快的飛船--旅行者1號等等,無不是誕生於冷戰時期,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科技大發展的一頁。

    核動力飛機最早是作為軍用轟炸機的目的出現的,美蘇兩國之所以願意研發核動力飛機,主要是為了應對冷戰時期人們設想中的大規模軍事集團對抗的,設想在核大戰爆發的情況下,轟炸機部隊可以遠端轉移機動,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動突然攻擊,然後利用近乎無限的航程避開攔截,安全返回秘密的基地之中;另外,也可以直接從本土起飛就能轟炸對方,不需要部署在對方的鄰國基地之中。

    這要求飛機有足夠的航程作為機動和掩護,核動力成為唯一選項,美國率先一步在上世紀60年代研發出X6核動力轟炸機,該飛機利用B36H作為基本改進而來,擁有8臺發動機,其中6臺是將核動力轉化為驅動力的螺旋槳發動機,同時還有兩臺渦噴發動機。B36H試飛多次之後,其基本技術被蘇聯得到,蘇聯據此研發了自己的圖119核動力轟炸機,是在圖95的基礎上改進而來。

    但是此後,因為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洲際核導彈,不再需要核動力飛機搞危險的遠端空襲了,於是兩個超級大國都選擇了放棄。不過核動力轟炸機的製造證明了這種動力的飛機是可以製造出來的,不但是飛機,而是這種動力的飛行器技術是目前的人類能夠做到的,未來也許會重啟這些技術,在石油越來越少的今天,在對飛行速度和距離越來越高的今天,在宇宙探索進入深空領域的今天,核動力飛行技術還大有可為。

  • 5 # 科技張嘻嘻

    這個問題應該回到二戰結束後的那段時間,美軍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讓世界各國明白核武器是何等重要的威懾力;

    冷戰初期這場看是沒有硝煙的戰爭,隨時都有可能觸發核大戰;介於冷戰初期沒有核武器的環球威懾的載具,從而世界上最強大的2個超級大國,先後開發了自己的核武器空中長時間威懾載具,這個就是核動力轟炸機。

    美軍NB-36H核動力轟炸機

    蘇聯M60核動力轟炸機

    核動力轟炸機其威力擁有其他轟炸機無與倫比的超遠航程,但是由於放射性汙染,危害著機載人員於環境放射性汙染;其後2國分別都開發出了自己的洲際彈道導彈,解決了核武器投送問題,由此核動力轟炸機成了無法實用化的雞肋。

    所以到現在世界各國沒有在開發核動力轟炸機。

  • 6 # 聯合防務

    核動力轟炸機目前那個國家都沒有現役裝備,不過在歷史上,美國和蘇聯都研製過這東西。

    上世紀50年代,核武器剛誕生不久,美蘇冷戰大幕剛剛啟動,雙方都卯足了勁互相鬥氣。核武器和核動力作為那個年代的高新技術,受到雙方的重視,幾乎到了被認為是萬能的地步。而那個年代,核武器的投送方式還是以轟炸機攜帶為主,那個時候的彈道導彈一方面可靠性有限,另一方面精度非常感人,誤差1公里屬於常態。同時,那個時候的導彈運載能力也有限,遠比不上能帶幾十噸炸彈的轟炸機。

    所以,美蘇雙方都琢磨著把轟炸機弄得更厲害一點。其中,提升航程就是一個重要方向。說到續航力,當時的核動力艦艇已經表現出了巨大優勢,人們自然也考慮把這東西裝到飛機上去,於是就有了美國的NB-36轟炸機和蘇聯的M-30、M-60、圖-119等一系列核動力轟炸機。

    不過,很快人們就發現,把核反應堆裝到飛機上實在是風險太大,可靠性低不說,萬一被擊落,那就是個大號的放射性汙染源。與此同時,彈道導彈也在這一段時間內迅速成熟,成為核力量的中堅。核動力轟炸機自然也就曇花一現了。

    至於核動力轟炸機的威力,應該說要看它能攜帶多少武器吧。由於核反應堆及其配套裝置佔據了不少重量(蘇聯裝在圖-119轟炸機上的反應堆系統重達20噸),核動力轟炸機的載彈量比同時代常規動力轟炸機要小不少。所以,事實上,核動力轟炸機的作戰能力是不如常規動力轟炸機的。T

  • 7 # 藍海夢想666

    目前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核動力轟炸機,只有核動力轟炸機的試驗機型,也是美蘇爭霸時期的產物,並且沒有任何一個型號服役,威力大小更是無從得知,如果當時研製成功,不但無限航程,也可攜帶核彈等,威力必定是巨大的。

    核動力轟炸機的的目的實現轟炸機的超強的驅動力,無限續航能力,而且也不需要燒油,具備了任何型別飛機不具備軍事戰略作用,雖然由於各種原因下馬了,但是今天很多科學學仍然沒有放棄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有可能真的實現這種超級核動力轟炸機,解決目前戰略轟炸機的一些缺陷。

    當時美蘇兩國為了爭奪全球的霸主地位,在核戰略轟炸機上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蘇聯在核動力轟炸機領域做過最多的嘗試,其中以M30系列

    M60,TU119,安22改型為代表的一大批實驗機型。而美國的以B36改為代表的進行了試驗。但是最後兩國都放棄了這個宏偉的計劃。主要是原因當時科技的限制,無法解決核動力裝置的防護和當時巨大的核反應堆,而且核動力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才使核動力轟炸機專案最後沒有成形。

    回顧歷史先看看圖-119的這款核轟炸機在1961年安裝了核動力發動機開始試驗,先後進行了34次試驗,獲得了大量的實驗資料,但是科學家發現該型飛機在續航力,載彈量都不理想,而且核安全風險大,機組人員容易受到核輻射等,最終被長期擱置,直到廢棄該專案。再看美國的以B36轟炸為基礎,1955年進行了改裝後實驗工作,後來也無疾而終,原因和蘇聯的基本一致。因此不看出,但是由於科技水平限制,研發這種發動機一直也沒有成功。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年代,1957年第一顆洲際彈道導彈是是試驗成功,美蘇等練過相繼研發出了多型洲際彈道導彈,後期也研發了多款戰略轟炸機,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

    TU96.TU160、B52,B2等不以核動力為基礎的戰略轟炸機,其各個方面的是設計理念已經遠遠遠超了核動力轟炸機的效能,也是美蘇兩國最終捨棄發展核動力轟炸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然而到如今如此的發到科技,如今的戰略轟炸機已經可以攜帶幾十枚核彈了可以一次性毀滅一箇中小國家了。但是仍然沒有克服戰略轟炸機這個領域的高門檻,高油耗,高成本的面貌,當前的幾款戰略轟炸機依然存在著這些問題,一個大型的戰略轟炸機最缺的就是成本低效能強大,因此隨著高科技的層出不窮,有可能再一次在該領域發力,研製一款核動力轟炸機,那時必將超越現代所有戰略轟炸機的能力,威懾力也是巨大無比的。

  • 8 # 檢子

    蘇聯在1961年生產了一個,當時過熱,核汙染嚴重,然後不斷的增加鉛板防核輻射,最後飛機很重很重,裝備的炸彈還不是普通轟炸機裝備的炸彈。

  • 9 # 智慧遠見

    前蘇聯有生產過一架核動力轟炸機,由於使用風險太大,僅飛過幾次,便停飛,目前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再研製核動力飛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得就有失,這句話表達的含義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