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萊虎
-
2 # M放眼看未來
你的提問已證明你缺泛了中國幾千來的中草藥醫學知識,人生長在大自然裡一切生命都依靠大自然的物質供養下才唯持了生命與生命規律,一切疾病解藥都來自於大自然,只要你能找到適合的物質配方哪什麼病也能得到緩解,致於喝中藥能否會傷胃或護胃,你就要學懂中草藥藥性及分量與病因結合是否找到了適當,配對了哪就好塊緩解病情轉回正常健康,否則,當然相反。
-
3 # ailinanana
是藥三分毒,只要是藥就會對人體有副作用的,就算是中藥雖然對人體的副作用要小一些,但是也不好,而且對胃也是不好的,如果沒有什麼大病的話就不要吃藥。當然如果有病也不能諱疾忌醫。
-
4 # 咩滴兒工匠
有胃病都要把胃病治好,怎麼可以傷胃呢?治病絕對不可以讓藥物的副作用發生,更不可以發生病發症,治病絕對不可以治這傷那,治那傷這,吃中藥就像吃飯可以把飢餓治好,還可以把體力恢復,不會因治病用藥而令人好累、好疲倦、好想睡覺的傷害體力、元氣。
用中藥治病對身體不適或有毒的藥物,都事先要經過適當的炮製,把藥物的不良作用、毒性祛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而不傷身體。
中醫用藥更注意用藥的君臣佐使,治療痊癒,且達到氣血調和,增強身體抵抗疾病的目的。
正統中醫治病,絕對不會有像西藥的傷胃,更傷五臟六腑之無窮後患問題發生。
吃中藥就像吃飯一樣,吃飽了就不想再吃,治病亦是治好就不需再吃藥,但許多人卻以為中藥沒有副作用,而長期服用某種藥物,造成五臟之不能平衡,如八寶粉為兒科要藥,亦沒有必要經常服用,故大眾對中醫藥的認識,實應有進一步的教育之必要。
-
5 # T譚高利
喝中藥會傷胃亦真亦假,為什麼會這麼說,我經歷過,現在更遇到過,在我還不懂
用中藥前,因九二年重傷,在醫院找中藥醫生開藥,服後嘔吐,我身邊有熟人談及
此事也有類似,並且難受,亦假,爾後我透過二十年的嘗試探索研究,藥用順了,
不存在中藥傷胃之說,我還鄭重宣告,傳說已久的是藥三分毒,無根據,中草藥用
對用好了,有益無害,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有病治病,無病保健,我己經服用
中草藥二十年整,上次問荅名醫得病自己的病為什麼治不好,我說了因醫祖沒留傳
世處方,我二十年在病重期間,就靠中草藥一年一年醫治過來了,現在身體健康,
體力活加腦力活十六七小時,比年輕時還要強壯,所以中草藥是人類仙草,施藥人
應揣摸,勤勞思考,熟練才能生巧!
-
6 # 鄧錫成1
補氣的四君子,補血的四物湯。凡病先治氣血,氣血行百病除。四君子健脾胃,四物湯補血液。再佐以佐證的治療,應該在中藥的治療上不會傷及脾胃。無論熱證,寒證都要健脾胃,補肝腎。否則拆東牆補西牆一輩子也治不好病的。
-
7 # 洛陽王A
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如果是治療胃病的中藥會傷胃嗎?中醫是非常注重護胃氣,有胃氣著生,無胃氣則死。中藥裡面加入甘草,大棗,生薑、乾薑,人參等本來就是護胃氣。即使沒有這些,清熱存陰,固陽存陰都處處提現出護胃氣,保胃氣的作用。中藥是中病即止,又不是說當飯天天吃。以後不要為了點選量提這麼無聊的話題。
-
8 # 中國藥聞
西藥會傷胃,大多數人可能都知道一些,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藥物,而對於中藥,很多人認為不良反應較少,不會傷胃,其實這是誤解,中藥也會傷胃,如:
清熱降火藥
具有清熱降火作用的中草藥,如金銀花、菊花、黃芩、青果、胖大海等,它們屬於苦寒清熱中藥,大量飲用會影響胃黏膜的生長,導致胃黏膜變薄、充血、水腫等,嚴重的還會導致胃黏膜潰瘍、糜爛。
酸味中草藥
如山楂、五味子、山萸肉、烏梅、陳皮、橘紅等,這些酸味藥物有開胃收斂作用,但是如果用量過大、時間過長,也會傷胃,有胃病史的患者不宜使用,否則容易導致胃病復發。
毒性中草藥物
有一些中草藥是有毒的,如毒性砒石、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紅娘蟲、青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鬧陽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支蒿、紅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等,也會傷及胃。
苦味中草藥
如苦楝皮、苦杏仁、陳皮、檳榔、黃連、苦參、穿心蓮等中草藥,因其性寒味苦,直接刺激胃,可以選擇在飯後服用,以便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帶“子”中藥
帶有“子”字大部分中草藥也會對胃產生傷害,導致腹瀉等,如決明子性甘、苦、微寒,會導致脾胃不合,而出現傷胃的情況。此外還有梔子、地膚子、川楝子、車前子、牛蒡子、女貞子、枸杞子、葶藶子、五味子、蓮子等。
-
9 # 藥事健康
正確應用中藥湯劑,不會傷胃。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特別是一些性寒、味苦的中藥,如果擅自長期使用,就有可能會傷及脾胃。
中醫看病,講究“辨證論治”,中醫師在看病的時候,都會綜合考慮病人的體質、病情以及藥物的性質和功能,之後再開處方,列明各個藥物的劑量和用法。這樣的中藥是不會傷及脾胃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又出現了中藥傷胃、甚至難以預料的不良反應,比如腎衰竭等。這大多因為公眾對醫藥知識瞭解匱乏,或者道聽途說,或者擅自長期使用藥物造成的。
一般來講,每一味中藥都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等。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其中苦寒藥多用於清熱、瀉火、解毒,但是久服易傷元氣,容易損傷脾胃功能。
如大家常用來預防感冒的板藍根顆粒,其中,主要成分是板藍根,其藥性苦寒,屬於清熱解毒的藥品,對於體質較強、易上火的人群療效較好,但如果患者本身屬於虛寒體質,面色發黃且經常拉肚子,則不宜久服,否則會引起胃痛、怕冷、食慾不振等症。還有一些減肥、養顏類中藥製劑,大多含有大黃等具有瀉下作用的中藥,而大黃性味苦寒,久服不但損傷脾胃,還可引發黑腸病、腎結石等病症。
所以,中藥雖好,但也不能長吃,並且一定要在中醫師、中藥師的指導下正確應用,再配合合理的飲食,這樣才能夠達到了最好治療效果。
-
10 # 靈雀君
具體要看是服用中藥方劑的情況,如果是苦寒為主的中藥,對於有胃熱的人,那是治療,如果是脾胃虛寒的人服用,那就傷胃了,反之亦然!總體來講,胃性喜潤惡燥,慎用辛燥苦寒之品,以防劫奪胃陰!
-
11 # 煙臺佑兒堂
個人認為,如果你得的只是支氣管炎的話,你找的中醫大夫要麼水平不行,要麼一邊給你拖著治病,一邊撈錢。
初期的支氣管炎,治療起來應該一兩幅藥減輕,再吃個三五副不好也得差不多了,完全不需要那麼長久。中醫治病效果是很快的!像這種情況,你還不如早早去輸液呢。
一般用於呼吸道的中藥並不刺激胃。刺激胃的藥多是調理風溼骨痛類的。
-
12 # 中醫隨感
但是中醫遣方用藥時強調的君臣佐使,除最基本的功能主治開始,逐步深入的講究的依次是:功能主治→性味歸經→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陰陽。
一般醫生只能做到治療上按照功能主治治療疾病,而顧不上其他方面,如你所說,咳嗽用藥一般為上焦輕清之品,入肺經,多屬甘寒,苦寒,鹹寒,常有礙於腸胃。因此,在治療咳嗽時需考慮寒涼之品對脾胃陽氣的影響。可以利用君臣佐使之法,佐治肺經寒涼之品。如用木香,焦三仙行氣消脹,此藥微溫,剋制肺經藥物之寒涼。加蘇梗子,即可行氣,有了降氣化痰,一舉兩得。加半夏辛開苦降,燥溼化痰,使藥物不至寒涼太過,又可燥溼和胃。又如陳皮,即可化痰止咳,又可健脾行氣,如此用藥,怎會傷人脾胃?
因此用藥時要善於利用一舉兩得之藥物調整方子整體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但是這需要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以及個人感悟,非一日之功。
總之,中藥只要運用得當,不但不會傷胃,還會一舉兩得,全面收效。
-
13 # 天天養生
根據你的描述我懷疑醫生給你開的是寒涼性的清肺熱的中藥,而胃喜暖惡寒,這種中藥吃多了必然會傷害胃陽,出現以上食慾下降、吃水果拉肚子這些脾胃功能紊亂的情況。所以建議你不要喝這些中藥了,你應該把你的這些情況反映給你開中藥的醫生,讓他根據你現在的情況重新辨證論治給你開新的中藥!
-
14 # 中醫二羊
我是一名中醫臨床大夫,臨床上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習慣,對中藥的認識也是這樣,說中藥有些效果,但是會傷胃。
嗯,中藥為什麼會傷胃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有一些箇中藥是比較傷脾胃。尤其是長期服用。
這些藥,往往都是偏苦寒。例如有些人治痘痘。許多痘痘都是有火有熱引起的。用來治療痘痘的方藥都是些黃連大黃這類苦寒的藥物。用多了當然會比較傷脾胃。
還見到一些專科疾病。比如有咽喉炎,或者是眼睛不適的。而且專科醫生會盯住某一個部位來治病用方,並沒有把全身考慮進去。長期用一些寒涼藥。
吃中藥之後,引起胃不舒服。好,在我看來這些並不是中藥的副作用,而是不對症,或者是長期服用某類藥物造成的。
中醫是整體調節。即便平時有胃不舒服的,都可以用中藥來調理。中藥,並不一定都是傷胃的。有一些有嚴重胃腸道疾病,不舒服的,都可以用用中藥來調理。
小結一下引起脾胃不適的一些中藥。
1.苦寒清熱類的
2,礦石重鎮類的
3.滋膩礙胃類的
在服用以上中藥的時候,尤其是長期服用,如果出現,胃腸不適,就要做出及時的調整,和適當配伍。
中藥並不一定都傷胃,如果出現胃腸不適,那有可能就是用的太過了,或者是辯證不正確。
-
15 # 中醫見解
俗話說得好。是藥三分毒。凡事中藥他都有他的偏性,中藥治病就是用它的偏性去糾正人體的陰陽失調。所謂的偏性也就是中藥的氣味。氣有溫,熱,寒,涼。味有鹹酸甘苦辛淡。也就是中藥的藥性。有大毒小毒無毒。大毒的藥性十分猛烈,用的不好對人體傷害很大。但是用的好的話,卻可以力挽生死於瞬間。想川烏,草烏,附子,馬錢子,硫磺,大戟,甘遂,牽牛子,這些。而無毒的藥呢。藥性比較平和。對人體有補益的作用,但是也不是說就可以隨便吃。中醫治病,都是講究辨證論治。根據人體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症,來選擇適合人體所需要的中藥。那為什麼又說是藥三分毒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大家。用中藥來治病來調理身體。有時候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往往需要醫生經過數次的調整藥方。最終才能夠把疾病給治癒。但是現實中的好中醫確實是太少了。往往不能。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正確的使用中藥。結果對人體造成了傷害。當然。對人體的胃也是有傷害的啦!因為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中藥呢,要發揮作用也必須要有胃氣的運化,如果你不能夠正確的辯證使用中藥,那麼那個中藥對胃是有很大傷害的。所以說得出的結論是。不是中藥對胃不好,而是使用中藥不當造成對胃的不好。因為現在中醫已經沒落了。想找一個好中醫確實是太難了。
-
16 # 中醫啟明星
喝中藥會不會傷胃,多半原因在於你自己,遵醫囑按醫囑服藥方法正確,都不會傷胃。中醫生告訴你要飯後喝,你說沒時間吃早點,偏要空腹喝;還有醫生囑咐你湯藥要喝熱的,你偏要喝涼的,發生了這種情況肯定要傷胃。如果聽了醫生的話,就不會出現傷胃的問題。
喝中藥是有講究的,補藥可以飯前喝,健脾胃的偶爾飯前喝也可以,都不會傷胃。用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藥就必須飯後喝。還有一些刺激性或毒性大的中藥,像方劑中有大戟、甘遂、芫花、鬧羊花這類藥的也都必須飯後喝。
有些病在治療過程中可以採取間斷性的,治療一個月中間停藥一週或十天,之後再繼續喝藥治療,這樣也可以起到保護胃的目的。這種方法指的是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前題下,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用。像癌症類病人就必須堅持喝藥中間不能停藥,但要遵醫囑,把喝藥時間掌握好,就不會傷胃。
-
17 # 利民blingbling
藥物是雙刃劍,並且所有口服的藥物都會對胃造成一定的傷害。
中藥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藥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中藥作為中國的代名詞之一在世界也是迅速發展,國內也很多人吃中藥用來治病或者保健。這時就有華人擔心喝中藥時候傷胃!
如果只是單純的考慮喝中藥傷胃,那麼醫藥也傷胃,而且醫藥對傷胃程度高於中藥,比如常見的藥物抗炎藥阿司匹林,這種百年老藥典型的副作用就是傷胃,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吃這種藥,而且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由此可見,藥也是雙刃劍,它既有治療作用,也有副作用,因為口服的藥物都經過胃,那麼所有的藥物都會不同程度的傷胃。
所以在服用藥物時候我們可以儘量降低所有藥物對胃的傷害程度。比如口服一些藥物時可以飯後服用,或者與其他藥物協同服用。中藥也是如此,可以在中藥成分中加一些保護胃的中藥成分,這樣儘量降低傷害。而且在面對疾病的情況下,可以先把病情穩定之後,在之後的生活中可以採取保健和食療的方法把我們胃養好。
-
18 # 保健時報
孫老先生因患病長期服用中藥湯劑,雖然病情有所控制,胃口卻越來越差,消化也不好,他擔心這是否和長期服藥有關。其實,很多人誤以為中藥藥性平和、毒副作用很小或者沒有,事實並非如此。中醫也講“ 是藥三分毒”,其中尤其以一些性寒、味苦的中藥為代表,如果長期使用,就可能會傷及脾胃。喝中藥傷胃,可採用下面的辦法來緩解:
不影響藥效時飯後服藥
受食物影響大的藥物最好空腹服用,而部分藥物不受食物影響或者影響較小,胃不好的人諮詢醫生後,可選擇在飯後半小時左右服藥,減輕對胃的刺激。因為食物不僅中和了部分胃酸,而且可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
喝點蘇打水防燒心
部分降壓藥、解熱鎮痛藥、抗生素、激素可引起燒心症狀。如果在服藥後出現了燒心症狀,可以在服藥一個小時後喝點蘇打水,或者吃蘇打餅乾等鹼性食物,中和部分胃酸,從而緩解症狀。當然,服藥後如出現持續腸胃不適等嚴重症狀,應及時就診,由醫生根據情況調整用藥。
站立吃藥
胃不好者最好採用站姿服藥和用適量水沖服。如躺著服藥或者不用水沖服,藥物易停留在上消化道,溶解後區域性濃度過高,從而造成胃黏膜損傷。吃藥後站立一段時間,能加快藥物透過食道和胃部的時間,避免和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吃藥後多喝水
除了治療胃病的藥物之外,吃其他藥後都應適量多喝些水,這樣可以加快藥物在胃中的排空速度,稀釋藥物濃度,降低藥物的刺激性。而且不影響藥物的吸收,也不會影響藥物的作用。
-
19 # 湪湪漪漪88888
任何藥物都對胃腑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長期服藥的時候,並不單單是中藥。
相反治療支氣管炎的中藥中並沒有特別刺激胃的,純植物類的中藥,使用部位都是草根樹皮或者花朵,對胃腑的刺激性不是很大。
如果你平時經常服藥的話,那對於胃腑來說絕對會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您的胃實在不舒服的話,可以請求醫生給您新增一些保胃護胃或健脾開胃的藥物,然後飯後半個小時再服藥,這都是可行的。
所以並不是喝中藥很傷胃,而是隻要您吃藥了,對胃都是有影響的。
-
20 #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一,吃中藥要飯後吃,可以飯後半個小時再喝。這樣可以減輕中藥對胃的傷害。
二,吃中藥,要告訴大夫你的胃不好,這樣他可以考慮用減輕傷害胃的藥。
三,吃中藥時更要注意三餐規律,定時定量。如果外出必要可以準備點麵包、點心,以防餓得時候吃。
四,吃中藥時更要注意不吃要吃寒涼,油膩、辛辣生冷食物,同時注意胃部的保暖。因為一是吃中藥如果吃這些會影響藥效,二是吃中藥或多或少是傷一些胃的,所以更要保護好胃。
五,吃完中藥可以多喝些白開水,以減輕藥對胃的傷害。
六,吃藥期間可以多吃些養胃的食物,例如小米粥、麵條等,這樣對胃有保護、養護的作用。
七,吃藥期間要保持心情愉快,積極鍛鍊身體對胃也是有好處的。相信自己的病會好的,切忌著急。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有疑問請諮詢我們醫師,將免費為您解答】
回覆列表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透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字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
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藥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藥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華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於藥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藥物療效
很多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藥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代漢人勞動人民透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藥學的偉大寶庫,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食物療法
記載食物療法的《食療本草》(唐·孟銑)、記載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側重藥物鑑別的《本草衍義》(宋·寇宗奭)、側重藥物炮炙的《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斆)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症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 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前者記載植物1714種,後者描述了植物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藥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藥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中國古代人民關於藥物的知識還收栽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陳師文等所編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濟方》等等,不勝列舉。 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藥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
服用中藥的禁忌大致可分為五種:
1.中藥配伍禁忌: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係,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藥禁忌: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
3.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為避免服藥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藥效,可分為某一種藥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藥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參忌蘿蔔、鱉甲忌莧菜、甘草忌鰱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為慢性病服藥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面板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藥湯劑禁忌過夜服用:因為中藥裡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裡。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汙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5.中藥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藥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嚥而加糖,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一些中藥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
專家介紹,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澀,鹹能軟,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有些中藥加了糖就會改變苦味湯藥的藥性而影響療效。
一些苦味藥能刺激末梢神經,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達到幫助消化、促進食慾的目的。如果在藥裡放了很多糖,完全掩蓋了苦味,就會失去健胃之效。
另外,中藥的化學成分一般都比較複雜,糖特別是紅糖中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一旦與中藥裡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後,就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效。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效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