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67911998

    經絡和穴位是中醫實踐的獨特理論,但並非空穴來風和憑空捏造,其來有自,現存文字記載的書籍當首推《黃帝內經》,然而是書所講經絡穴位己太過成熟和完備,由此可知經穴要遠早於成書之時,所謂莫斯科非一天所成即是此理,言歸正傳,《黃帝內經》內容豐富包含廣大,幾乎包括了後世中醫學科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含有許多養生學的內容,就經穴方面卻也沒道其宗源,然就養生方面講卻與道家相合,說到道家養生卻繞不過名篇《黃庭經》,這是—部用於靜思和反觀內照的內景修練功法,透過反觀內照引導內氣的執行,即所謂煉內丹,經穴在人體依中醫理論是人體衛、氣、營、血循行之所,故經穴必與內景修練有內在關聯,甚至即由修習內景者依氣血執行所立,舍此無法建立經絡和穴位的學說體系,當然也並非由單獨哪位修行的真人以一人之功所立,當是眾多修行者不斷總結前人經驗而逐漸完備,這應當是經絡和穴位由來所自吧。

  • 2 # 建章君

    是在經驗摸索中發現總結出來的。

    中國古人相信“陰陽五行”的學說。所謂陰陽,要而言之,就人體而言,人體系統之剛柔、動靜與通塞之辨別;五行,即人體系統各臟器的合作、配合、迴圈的基本因果規律,中醫用五行的相生相剋來歸納。

    既然是系統,又有迴圈,當然就有內部運動的路徑了。譬如,血液經血管;感知聯絡透過神經。這些都是人體內的脈道。

    經絡是中醫所發現的一種特殊的人體內部的能量傳遞的通道。

    血液流經血管,感受從神經傳遞,那麼由經絡溝通聯絡的究竟是什麼呢?

    經絡其實最早是跟中國古老的健身術聯絡在一起的,這也是為什麼與所謂的“氣功”又經常有掛鉤的緣故。有人說經絡通的是“元氣”,但什麼是“元氣”呢?一般又講不清楚,越講越玄乎,越講越迷信,越講越遠離科學,導致許多人不相信。現在市面上常見的一些所謂大師,講的那些怪力亂神,玄之又玄的東西,老實說我可是一丁點都不相信的。

    這個“元氣”其實根本就不玄乎,既不是實指氣體的氣,也不是什麼玄之又玄的東西,其實對應的就是現代物理學中的“能量”概念。

    中國古人所講的“氣”其實在許多語境裡不是指氣體,譬如“精氣神”中的“氣”指的就是能量。文天祥的《正氣歌》的“氣”就是《孟子》說的“浩然之氣”,說的其實就是現代語境裡的“正能量”。

    也就是說經絡就是人體內部的能量通道。做過艾灸的人應當對此容易有體會。說白了艾灸的基本原理就是透過在體表經絡處產生的溫差,利用熱能的傳遞產生一股動力來推動人體內部經絡的化瘀,這是很符合物理學的原理的,是物理學與生理學及醫學的結合。

    能量與功是相當的,我們在中學物理裡頭就學過“熱功當量”。一物有力作用於另一物推動其運動,即是在做功,也就是所謂傳遞了能量。人體內部各細胞的相互作用就是能量傳遞。

    因此,從廣義而言,人體內部相鄰細胞之間都能進行能量傳遞,這無形的“通道”也就是“經絡”了。一個人透過合適的傳統健身術,譬如鍛鍊“易筋經”,使得全身細胞舒張,無處不通,這種狀態在“氣功學”裡頭就叫做執行“大周天”;達到這種狀態的人還會出現“胎息”,即類似嬰兒在母體裡與子宮的內外環境的氣息溝通,不僅僅是依賴鼻子的,乃至身體的面板,各處穴位都能起到作用。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中醫的經絡指的就是十二經絡。它們其實就是人體在動作時會出現的十二條基本的“力量傳遞作用線”。在這十二條經絡中,如果在某條經絡的某一重要穴位處(即關鍵處,有如地形中的戰略位置或交通樞紐)進行艾灸、針灸或推拿,其作用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塊推倒另一塊而迅速在經絡上的細胞之間傳遞開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感受到能量的傳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氣感”。

    這十二條經絡如果暢通,那麼人體各處用力也就自然協調,心手相應,各種高難度動作也就都做得出來,運動能力上去了,自然也就健康了。這十二經絡如果其中有些地方堵塞了,就會感覺某些部位人會使不上勁,時間久了就自然越來越乏力,也就失去了健康。

    由此可見經絡對活人來說不可能沒有。只有一種人可能沒有經絡?那是什麼人呢?那就是死人,因為全身內部傳遞不出力量的人叫做死人。所以,從屍體解剖上試圖去找經絡,當然是找不到了,若找到了肯定是活見鬼了。

    人的身體有相對固定的結構,所以肯定也存在著主要的“力量傳遞作用線”,古人在健身運動及武術中發現,可以明顯地歸納為十二條經。“絡”是指它們之間的聯絡。

    此外經絡也不是像血管那樣是有形的管道,它只是細胞之間有規律的作用傳遞方向,理解為近似“場”的東西其實更合適。

    另外,將經絡理解為神經也是錯誤的。經絡有經絡的作用,神經有神經的作用。經絡基本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無形的身體內部力量的傳遞方向。因此,自然也就不是一般的檢測有形物質的儀器所能檢測得出來的。

  • 3 # 愛國噴

    今天的標題侷限只能談經絡發展的範圍,“巫醫同源”不是貶義詞,巫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經階段,人從有思想有意識起懵懂認識世界,文明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我認為最靠譜的發展途徑就是打坐修煉的結果,返觀內照認識的經絡,不是戳戳這捅捅那發現的,人類還有一個本能反應是想吃什麼就是證明身體缺少什麼

  • 4 # 吉1362527

    上古時期人類心地純潔,貪心、瞋恨心、傲慢心、對比心很少,所以身體沒有受人思想的影響,是自然狀態,真氣在人身經絡和穴位中流動,上古人只是根據自身的氣流感就能準確繪製出經絡圖,在黃帝內經中有句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黃帝之前的上古人是屬於這樣的狀態的。現在人經過修煉也有氣流動,如太極、氣功、靜坐、唸佛、讀經、甚至基督徒唱贊詩禱告,只要是讓心恬談虛無都會產生氣感,不看經脈圖也能指出自身穴位的位置,因為氣就在那流過。不是很玄的東西,修行要點是恬淡虛無。

  • 5 # 心領神慧5

    故人在當時,都很富裕,在醫術上也可以說很粗落,在那個時代沒有工業,更別學大炮,人只能以樁稼和打獵為生,那時候封見迷信很嚴重,個個朝代興建大-廟和寺院,這樣給一些無家可歸的窮人找到了一處歸宿,隨著時間推以也有些能人異土進廟中,還有一朝庭中命案,和一些醫師在朝中看病死人招到朝中追殺,他們沒辦法,還有一些武術殺過人招追殺,在他沒辦法的時候進入廟中,當了和尚。那麼武術和醫術就結合在一起,他們在廟中為了生活吃喝,給人看病啊和自身保護來維持生話,當他們幫了別,同時又有金錢,他更有了精神研究,經過幾十年,或幾百年,慢慢形成了中醫理論,後來他們為人治病,救死扶傷,深得人民愛代,有了基礎理論,才能步步入深,以前那練習武術的人,一點空和經絡也打人,也能治人,我認為武術才是經絡穴位的創史人?

  • 6 # 肝臟化晚期病人的自述

    如果我告訴你經絡和穴位不是中醫發現的你相信嗎?

    本人認為最早是現有聖人,才有傳道,最後將聖人的見解應用於疾病治療,才有了醫道。

    也行你不相信,但是練炁之人練到內視就可以看見自己體內的經絡和穴位,本人也有作為養生在練“氣”,但是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確可以感受“氣”的存在。

    站樁、冥想打坐,是練氣最基本的功法,找到老師就可以體驗,治病、強身也很容易。

  • 7 # 壽世郎中1

    作為中醫大夫,個人覺得穴位是古代勞動之人偶爾碰觸或練武功武術之人練功對打時,偶爾碰觸感覺人體某一點會有異樣或有痠麻脹疼或制約某一動作,古人稱之為穴位。至於經絡我覺得是古代病人感染外邪引發面板淋巴感傳所起的紅線,古人稱之為經絡;或古代氣功修練養生家透過閉關練習氣功對身體某處氣感的動觸循行所做的標記,稱之為經絡。現代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精微物質執行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人體的敏感點。穴位有的在經絡之上有的在經絡之外,古人能把全身經絡標記出來並做很精細的說明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有很多玄妙之處,如井滎輸經合各穴的劃分定位,什麼原穴募穴的定位,我覺得是很玄妙的,但有一點非常肯定,那就是經絡是人體氣血精微物質執行的通道,它是客觀存在的,因為只有活人有經絡,死人的經絡就閉合了,它不是單一的指血管或淋巴通道,也不是電流感傳,它就是氣血精微物質的執行通道,是解剖學找不到的,因為只有活人是有氣的,死人沒氣經絡是不通的,是閉合的!個人愚見望指點

  • 8 # 否極泰來0518

    謝邀!穴位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的智慧總結。如人體內臟有疾會有相應的體表反應點(反應點就是穴位),或沿線部位麻木疼痛(這沿線麻疼就是經絡),古人在這反應點上按揉或用小石頭的角按在反應點上,這些都是人的本能反應,哪痛按哪,減輕了症狀甚至痊癒,被人認知著書傳後發展而來的。

  • 9 # 杏仁健康

    如今很多人都在關注穴位和經絡的問題,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呢?截止到現在,最早的儲存比較好的醫書《黃帝內經》中系統總結了各條經脈的執行路線,主治病症,並在內經中總結了穴位約80個。在《靈樞.經脈篇》中詳細描述了十二經脈的走線和主治規律,如今的中醫藥大學裡邊學習的《經絡腧穴學》就是引用的內經原文。

    古人很講究氣功的練習,並且古人透過針灸可以發現有部分人有經脈循行情況,慢慢總結出來的理論。而透過按摩可以治療或者改善不舒服的情況,比如按摩理論,手指點按身體某些部位可以治病,於是總結歸納出來,就成為腧穴理論。

    腧穴學在內經中只有大約80多個穴位,但是在後代的發展中,不斷總結,到今天已經有362個穴位,穴位的總數在不斷總結,經絡理論也在不斷髮展和完善,其實,這是好事哦!

  • 10 # 醫聯媒體

    經絡學說作為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其在中醫上所具有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那麼經絡系統究竟是否真實存在呢?經過幾千年的中醫學的實踐,其實已經證實了經絡的存在,只是現代醫學還無法檢測出機體的經絡。

    如果仔細研究,其實不難發現,中醫學與西醫學之間,幾乎是背道而馳,現代醫學主要是以西醫學為主,以目前西醫學的檢測手段,其實無法檢測出經絡的存在,那麼古人究竟是如何發現的呢?

    事實上,經絡的發現,並不是一朝一夕,也並非一個人發現的,其實際上是處在不同時代的一群人的發現。即患者的經絡具有一個很長的歷史,目前認為,經絡的發生,應該是來自於針灸治療的前身,即大家用砭石的砭術進行實踐的結果。

    古人最多的疾病大概是體表的外傷感染。眾所周知,在外傷發生後,如果大家不能正確進行處理的話,就會容易感染化膿,此時不僅區域性會有“紅腫熱痛”的存在,機體還可能會出現高熱、全身痠痛甚至是敗血症,最終導致死亡的發生。

    這種情況合理的處理首先是切開膿腫引流出膿液。而經絡系統的形成,大概就是這樣的長期的觀察總結,加上一些臆想發揮,進而最終產生了經絡的概念。

    指導專家:陳寶財,醫學碩士,主治醫師,滄州市人民醫院國醫館。

    擅長:在腫瘤中醫治療、臨床常見內科、婦科等疾病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診療特色。

  • 11 # 幸福雜談室

    道人發現的經絡,道人經過自己修煉達到胎吸的境界,就可以內視。當代就有祝華英道長用內視法解析經脈執行情況並著書立說,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下祝華英註解黃帝內經的書,看完就明白了。

    穴位發現有2個途徑:一是透過內視法發現一些關鍵點,這些點氣執行到會有不同的感覺(十二正經穴位);二是透過體表的針刺發現一些有特殊治療效果的點(經外奇穴)。

    現代已經透過低電位法和同位素示蹤法等方法證明了經脈和穴位的存在,可我們三千年前就知道並運用了,這不能不說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 12 # 高個兒12

    中醫所謂“經絡”,其實只是古代人在缺乏解剖學知識的狀態下對血管、淋巴管、神經的粗淺觀察記錄。 古人並不具有透視眼,憑所謂“祖先的智慧”是不可能發現現代人都找不到的“經絡”。

    從中醫經典書籍中的經絡圖可以看到, 經絡的走向和位置基本就是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的大概位置。並且由於古人不具有比例和透視原理的認識,畫出來的整個人體比例都是錯誤的,畫出的位置也就沒有什麼正確性可言。 具有現代醫學和解剖學常識的現代人都知道,人體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系統對人生存的重要性。古人也一定發現了這些長長的管線一旦受傷或者斷了人就很危險,要麼死亡要麼致殘。所以沒有理由說古人把看不見又對人沒有任何影響(比如外科手術從來不會考慮怎樣避開或者重建“經絡”)的經絡這麼重視,而對明擺著的危及生命健康的血管神經卻毫無認知。如果說經絡圖不是在畫血管神經淋巴管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不光是侮辱現代華人的智商,也是在侮辱古人(即中醫粉經常掛在嘴邊的“祖宗”)的智商。 更何況,中醫的“號脈”,明明就是在摸手腕上的橈動脈,這更說明了經脈就是血管無疑。

  • 13 # 祝康按摩

    經絡發現不難,練功運氣達到一定程度,可以清晰體會到氣血在體內流動的路徑。

    我給自己按摩時也可以感覺到,只是感受不那麼清晰。

  • 14 # chen147524883

    說到經絡,不免就要說到真氣(真元之氣),只有這兩個東西都說明白了,都印證了,人們才會相信或體驗到他們的存在以及對人自身的作用等等。但為什麼到今天為止,還是在爭論不休?到底經絡和真氣是個啥東西?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多年以來也開始立項來研究經絡,固而沒有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之後卻不了了之。雖然前段時期又有一些科學家(清華大學生物方面的)對經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對國外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做了一些總結(在百度可搜得到),得到的結果是,人們所說的經絡就是分佈在皮下肌肉上丶骨胳、器官組織縫隙間的一種凝膠狀的組織液,類似於果凍一樣的形態,並呈現出低阻態性(電學中的概念)。顯然,這個結果或者結論是成立的也是肯定的。 這顯然是已經走上了一條揭開何為經絡丶真元之氣神秘面紗的正確道路,我們有望可以等到那一天謎底揭開。也許有人會同,說了那麼多還是沒有說明白經絡是什麼?其實作者已經說了,經絡就是人體的生物電磁場。沒錯。要說是有經絡,那這經絡就是人體的凝膠組織液,那這個組織液就是個載體,它承載著人體自身的生物電磁場。那麼人的生物電磁場對人體有哪些作用呢?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人體有幾大系統,如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等。但還有一個關鍵的人體系統未被納入我們的視野中,這就是“人體生物電磁場系統”。人體自身的生物電磁場對我們人體有什麼作用呢?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能力、自愈能力(康復能力)等、以及人的精神、健康狀態都需要它來完成。

    說到這大家也許會知道了經絡是什麼了?那"真元氣"又是什麼呢?(古人所形容的)

    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真氣或者是元氣就是人體自身的“生物電磁場”。而且經絡是一個載體,是承載電磁場以及傳送"能量"的一個載體。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這個載體有兩大特徵,一是電磁場效應,二是"腔體"效應(諧振、頻率等)。目前在做進深一步的研究。

    當我們知道了經絡是什麼,真氣是什麼的時候就再來看“氣功”是什麼?就容易多了。 若有機會我會以專題的形式來於大家探討這些問題以及澄清一些事實。

  • 15 # 象罔找珠

    經絡穴位是怎麼發現的,咱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唄,正因為發現的方法實在是有點~太匪夷所思了,叫我們普通人想都不敢去想~怎麼可能。

    都知道,經絡穴位離不開一個字~炁或者氣,沒有炁,經絡穴位就無從談起。搞清楚了這個炁的來歷,基本上經絡穴位的發現就不是問題了。

    一,炁是如何發現的

    二,炁是什麼。

    因為最古老的記載我們看不到,那麼,就看看《莊子》怎麼說,下面幾個莊子的小故事,大家一定都看過,你想過怎麼回事麼?還是當作故事一笑作罷了?莊子都告訴你了,你自己就不相信而已~怎麼可能。

    開啟你的思想,我帶你思考莊子的真實涵義,先不要想~怎麼可能。

    1.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使知(大智慧)索之而不得,使離朱(好視力)索之而不得,使吃詬(能說會道)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無心),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莊子·天地

    【象罔為無言無耳無目無思.一無所有,玄珠為一,道德經稱之“一”。

    這段告訴我們,要找這個“一”,你決不要試圖用眼睛去找.耳朵去找.思考去找,這麼來找,找不到的,要怎麼找啊?反過來啊,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就得了唄。

    2.無耳目思而得一

    黃帝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

    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得其一而萬事畢】。

    3.無心為齋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炁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心隨呼吸,無念有覺,無知無覺,久極,一驚而醒,無中生有,無中更有別乾坤。】

    莊子.人間

    4.耳目出而混沌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絲毫念起失天真。】

    莊子·應帝王

    5.心如死灰聆聽Teana之音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子綦曰:"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Teana】夫!”

    【心死神活,心活神死。】

    莊子.齊物

    6.解心無魂

    鴻蒙曰:"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

    【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

    【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

    莊子.在宥

    7.坐忘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大宗師大家讀一讀這幾個故事,仔細推敲.品味一下,是不是講的一個意思~怎麼得道,或者說,怎麼得一。

    讓我們一般人想來,無,就是永遠一直“無”下去了,無的後面哪裡可能還會“有”,怎麼可能。

    不過,古人告訴我們,無中會生有,心死後而神活,無中更有別乾坤呀,所謂“別乾坤”,就不是我們眼前的這個乾坤啊。

    其實,這種認識方法在古籍中幾千年來,一直都有記錄延續著,不過,一般人看不懂,或者根本不相信而已。

    這種認識方法我把他總結,三部曲。

    一,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思

    二,無念無知無覺,久極。

    三,一驚而醒,一驚而覺,得一。

    請看看歷代古人對這種認識方法的記載,

    陰陽生反覆,

    普化一聲雷,

    【一驚而覺】

    白雲朝頂上,

    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

    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

    明通造化機。

    待他【一點】自歸伏,

    身中化作四時春。

    一片白雲香一陣,

    一番雨過一番新。

    終日綿綿如醉漢,

    悠悠只等洞中春。

    到此全憑要謹慎,

    【絲毫念起喪天真】。

    恍恍並惚惚,

    杳杳與冥冥。

    此中有真信,

    信到君必“驚”。

    鑿開混沌鴻濛竅,

    太極自然生造化。

    半夜三更現紅蓮,

    冬至一陽來複始,

    霹靂一聲震動天,

    無窮造化在其間。

    凡丹書中有“先天、真、元”字,

    皆是杳冥昏默後生出來的。

    一陽來複亥子交,

    當中現出團圓月,

    內有真神外有應,

    滿目空花降白雪。

    寂然不動,即玄關之體,

    感而遂通,即玄關之用。

    自見得玄關,一得永得。

    至靜之極,

    則自然真機妙應。

    只這動之機關,

    是天心也。

    陰極陽來複,

    陽生姤又侵。

    學人明此趣,

    一定見天心。

    靜極極中觀一動,

    天心瑩徹知原來。

    恍惚裡相逢,

    杳冥中有變,

    一霎火焰飛,

    真人自出現。

    忽然夜半一聲雷,

    萬戶千門次第開。

    若識無中含有象,

    許君親見伏羲來。

    其意,夜半:寂靜至極之喻。忽然一聲雷:一驚而醒.一驚而覺。無中生有千門萬戶:靜極生動,無中生妙有之景象,知此,你才能穿越五千年與伏羲坐而論道心心相印。】

    直向虛無尋密諦,

    端從元始辨真機。

    空明洞達渾忘我,

    落點根源識者稀。

    黃芽遍地群生育,

    白雪漫空萬物歸。

    煉氣徒施力,

    存神枉用工,

    豈知丹訣妙,

    鎮日玩真空。

    混混沌沌中無知無動時,忽焉而有知有動,即有無相入,天人合發,玄牝之門,生死之竅,要不過自無而生有,自死而之生,乾坤之合撰,日月之合朔,人物之重生,基於此矣。

    無知無覺之際,忽然而有知覺,見天地之心。

    務令無知無識無念,混混沌沌中,從此有覺,即是先天之覺。從此有動,即是先天之動。

    恍恍惚惚入於混沌之際,此即虛極靜篤時也。於此忽然一覺,現出真面目來,完完全全一個太極本體,天地人物與我同根共蒂者。

    一知不起,一念不動。忽然“一覺”而動、“一驚”而醒,丹經所謂“亥末子初交半夜,一陽來複見天心也”。

    何謂天人合發?

    無知無覺時,是純乎(先)天不雜以人。

    忽然有知有覺處,是純乎人亦不離乎(先)天。

    故曰:天人合發。

    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謂之玄關妙竅。

    此最為秘密天機,不容輕洩者,

    大道根源,端本於此。

    故《易經》曰:“復,見天地之心乎”?又邵康節雲:“冬至子之半,天根理極微,一陽初動處,萬物始生時。”又曰“一陽初發,杳冥衝醒。”此時即天理來複,古喻為活子時。

    於無知無覺時,忽然有知有覺,即是太極開基,玄關現象。丹經雲:“時至神知,活子時。一陽初動處,萬物始生時。於無知無覺時,尋有知有覺處。

    “一驚”而醒,此即是天地之根,萬物之先。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寂然不動之中具感而遂通之妙。

    感而遂通之際寓寂然不動之神。

    主極一立,【則陰陽造化自動自靜,人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即天地萬物之炁機與人之炁機俱動俱靜,人自與天地萬物潛孚矣】,實致中致和而已。

    (這一段講人與萬物相通的道理是依靠這個炁的共通。)

    一)下手之初,萬念悉捐,神氣兩者凝注。

    (二)不頃刻間,神炁打成一片,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

    (三)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不知神之入炁,炁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無天無地景象。

    (四)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道家謂之玄關妙竅。

    ——大道根源實屬無形無象。——

    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無可端倪,即如同人致養於靜時也。學者欲得玄道,必靜之又靜、定之又定,其中渾無物事。

    天地忽闢之際,靜極而動。即(如同)人偵炁於動,一覺而醒。及炁機一動,雖有知卻不生一知見,雖有動卻不存一動想,有一心無二念,為煉丹之始基。第此倏忽之間,非有智珠慧劍,不能得也。

    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為一陽生,活子時。

    以其動極復靜,有又還無,名曰歸根覆命。

    要之,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無非陰靜陽動,一炁判為二炁,二炁仍歸一炁而已。一動一靜,兩者互為其根,兩者名雖有異,而實同出一源,故同出而異名。

    如此妙竅,無而有,無而有,實無可以方所名狀。

    要之,念頭起處為玄牝。實為開天闢地,生人育物之端。須知,此一覺中,才是我本來真覺,人慾修成正覺,唯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

    故曰: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物。人有此“一覺”而結金丹。

    但此一覺猶如電光火石,當前即是,轉眼即非,所爭只毫釐之間。至人於玄關一竅開時,一眼窺定,一手拿定,不使須臾或離,所以直造無上根源,而成大覺金仙。

    自古神仙無不由此“一覺”而動之機造成。

    足見修道之要,除此一個玄關竅,餘無可進步也。【1】

    此“一驚而覺”在古書中名目繁多,又名先天活子時,太極開基,混沌初開,一劃開天地,靜極而動,無中生有,無中妙有,無中藏有,陰極而陽,天人合發,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先天一覺,得其一萬事畢,玄關一竅,先天一炁,心死神活,天理來複,天心,時至神知,一陽生,一陽來複,地雷復,神炁穴,天地根,有無竅,造化爐,眾妙門,陰陽竅,陰陽鼎。

    以上綿延幾千年,歷代記載基本上把這種匪夷所思的認識方法說的明明白白了。

    二,炁是什麼

    要理解這個,你腦子裡先劃分兩個區域——先天和後天。

    先天,顧名思義,是物質或萬事萬物的未形成前的狀態。

    後天,是物質或萬事萬物已經形成了。

    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二三就是炁,氣,一是構成萬事萬物開始最最小的那個東西,從一開始演變變化,一變成二,二變成三,等等,形成物質和事物。

    易中講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卦,也是描述的這個炁的變化演化成萬事萬物的過程規律。

    《列子》有先天五太的說法,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也是同一個意思。

    有幸,前一段時間看到馬王堆的黃帝書道原,也是同一個意思。

    恆先之初,迵同大虛。虛同為一,恆一而止。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一度不變,能適蚑蟯。鳥得而飛,魚得而遊,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一者,其號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測也。故唯聖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後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知人之所不能知。

    可知,對於這個道,這個一,這個炁,從我中華起源起就已經有這個東西了,老子也是繼承者而非創立者,黃帝也不是,黃帝之前,不是還有伏羲先天八卦的傳說麼。

    理解了這個一這個炁,就理解了為什麼八卦可以給萬物“算命運”,因為八卦就是總結了萬事萬物在未形成前炁的運動變化演化規律啊。“明通造化機”啊,靜中另有別乾坤,對那個“別乾坤”的規律的總結啊。

    中醫的氣是什麼啊,就是那個一二三啊。中醫治的是什麼啊,治的氣啊,不同的植物,可以讓氣或上升或下降,或橫出,等等。廢醫驗藥為什麼不可行,你驗的是物質啊,驢唇不對馬嘴啊。

    下面這一段對一解釋的相當明白。

    大道無他,一而已。

    一者何?

    即鴻濛未判之元炁,混沌未開之無極,生成萬物之太極。要之,元炁無形,謂之無極。萬物皆從無極而有形,實為天下之根,謂之太極。

    此炁渾渾淪淪,浩浩蕩蕩,雖無形無象,而天下之有形有象者皆從此無形無象中出,誠為大道綱惟,天地人物之根本也。即此是道,聖人無可名而名之曰:“一”。

    若無一則無物,得之則生,失之則死。

    先天一炁懸於太空之中,天地間一切有象者皆有生滅,唯此炁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至神至妙,故為萬物生生不息之始炁。

    大道之源,即真一之炁,真一之炁,即大道之根。以先天虛無一炁為本根,長生之道得矣。

    真一之炁,是先天性命之源,非後天之精氣神可比。此炁渾渾淪淪,浩浩蕩蕩,雖無形無象,而天下之有形有象者皆從此無形無象中出,誠為大道綱惟,天地人物之根本也。

  • 16 # 止水山盟纏綿

    在古代其實是長年累月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你發現一個我發現一個!因為在古代只要知道這個穴位是幹什麼用的就行,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跟現代相反,古代是實踐出來,現代很多理論是推理出來的

  • 17 # 使用者老陝50626243979

    精絡不經過實踐的人永遠不會理解,穴位應用也不象書裡邊那麼多,但真實存在明顯的特徵是可以找到的,合理運用要憑個人能力和文化修養,看病有時是醫生自身的身體能量的付出,才有較好的結果。

  • 18 # 梁叄博

    經絡的發現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先發現穴位,然後把穴位連成線,從而發現經絡,第二種,煉氣之人透過內視發現的,黃帝內經的穴位並不多,足臂,陰陽十一脈灸經都只有十一條經脈,不是現在的十二正經,個人比較傾向第二種,因為第一種說法很難解釋奇經八脈除任督二脈的其他六脈,這六脈穴位太少,不足以形成經絡,武當道士祝華英寫了本揭秘十二經脈,可以看看,他是透過內視實際體悟出來的,達到了胎息境界,發現經絡的執行並不是完全如內經所言,內經只說了一半,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 19 # 志哥150257196

    古人云:醫易同源。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也被稱為群經之始。無疑,經絡穴位的發現和理論離不開易經。我們先看易經爻的組成,橫為陽,斷為陰,每個卦都由三條爻組成,由陰陽和卦像解釋世界萬物。對應於人體,外側為陽,手足太陽、陽明、少陽各三經;內側為陰,手足太陰、少陰、厥陰各三經;另背為陽督脈,腹為陰任脈。這就形成了人體經絡的主要位置分佈,在此基礎上經過實踐和療效的總結,再確定穴位位置及其功能。另外,我們從傷寒論對六經的運用也能說明問題,這是一本實踐性很強的醫書,書中基本上用六經辨證解釋了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併為後世醫家所推崇。千百年來無數的醫療實踐,驗證了人體活體經絡及穴位的存在。

  • 20 # 夢雲山人1

    去問問最先發現的人就清楚了。

    小時候有一次手肘處被東西碰了一下,就出現了麻感。這就是人類發現經絡和穴位的“起源法”。

    據說魯班上山被有細勾的植物勾了面板,之後魯班就發明瞭鋸子。

    先是偶然,然後就發展成必然,再然後就成了自然。這也許是[人類的發展過程],後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對大多疾病是不是隻知表面症狀,沒法探明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