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嘉會天下
-
2 # 空觀道人12345
老子與孔子兩個人的思想立論點和起點不同!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起點也是道,他的思想範圍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有的思想內容都是圍繞道闡明人的思想必須遵循道的屬性即道德,此德即是人心的軌跡必須遵循道的軌跡屬性去行事!即遵循自然法則!
而孔子的思想立論點是仁,起點也是仁,主要的中心思想是講仁愛,“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圍繞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遵循的思想內容如何去發揮人的能動性!但是,人所遵循的“仁義禮智信”逃不出“人”的範圍,也即是逃不出老子所定義的自然世界的範圍,道法自然的範圍已經是人類社會人所活動的目標圈圈,所以,老子才有夫“禮”者禍亂之首的批評反對之聲,是因為孔子立論起點是仁義禮智信開始是“仁”,有了仁的慈悲關懷必定會有私心的啟蒙蒙發而對下有對應的目標關係!因為,孔子撇開了道失去了腳踏實地的立足點,總是在禮中作文章就會將人心逐漸衍化得很虛偽,表面上的謙虛永遠也掩蓋不了人的實際內心的齷齪想法,這樣就很難有道作為根據地作為依靠成為立論點而站得踏實,就會幹出很多逆天行事的事而不自知,所以,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不同的很多古人們總要發點耳熟能詳的牢騷: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句話的驗證語的證實不是沒有原因的!
-
3 # 面對一切哈哈哈
兩者兼收幷蓄方可有用,一個講進取精神,一個講尊重規律。用積極的進取態度去尊重科學的奮鬥者方能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華是非常有哲理價值的!並不是自媒體上一陣狂噴國學,崇洋媚外的推西方文化怎麼怎麼厲害,怎麼怎麼好,認為國學沒有什麼用處甚至認為阻障了前進與發展、抑制了生產力促進!這些網噴只是無知和愚蠢的表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的表現!
-
4 # 木林森Evan
《史記》記載,孔子在魯國做官的時候,曾經到過周王室,當面向老子問禮。臨別時,老子送給他三句話,孔子始終銘記,並受用一生!
第一句:“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翻譯】聰明深刻的人有死亡的危險,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 【解讀】所謂禍從口出,說的哪怕都是真話,也會得罪別人,儘量少議論為好,所以孔子也常告誡弟子要“敏於事而慎於言”。
第二句:“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翻譯】學問淵博、口齒伶俐的人容易危及自身,因為他喜歡揭發別人的短處。 【解讀】人有兩個共性:第一,都有短處;第二,都不喜歡別人揭自己的短。所以孔子後來常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第三句:“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翻譯】做子女的不要老是想著自己,做臣子的不要老是表現自己。 【解讀】這裡談到了忠孝的大問題,老子認為,要做到忠孝,最重要的就是“忘我”。孔子也主張盡孝要“敬不違,勞而無怨”,做事要“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強調忠孝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要發自本心。
回覆列表
孔子問禮於老子,《大戴禮》也云然,當有其實。但孔子何時見老子,先儒眾說紛紜,比較確定的說法當以莊子所言之“孔子五十一”為正,此不詳述。且老子之年歲,史遷尚不之詳,吾輩何以知之?
至於老子所言的內容,《史記•孔子世家》、《老子傳》所言較詳。筆者愚見,一般說來,無當事人實錄,僅憑司馬遷之記述,恐只能作為談資,無多大文獻價值。也就是說,其內容只能視為司馬遷所擬,也只能反映司馬遷觀點。果真如此嗎?
我們可以先分析老子所言,再作番評價。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韓非列傳》)老子所答孔子之言,要之不外有四:①世易時移,古禮已不可言(“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②君子得其時方可言禮(“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③君子貴德,禮乃下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④時孔子尚驕、態,以復古禮為志(“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
老子誡後學而有愛惜之意,雖未正面解禮,恐怕當時孔子也未必能寤,然孔子已知老子之玄奧與深不可測,故對弟子發出“其猶龍邪”之嘆!
《孔子世家》載,辭去,而老子送之以言: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以《孔子家語》正之)。剔除對孔子的讚譽“聰明深察”、“博辯廣大”,再剔除對孔子的告誡孝不存私(“無以有己為人子者”)、忠而不愚(聽則仕,不用則去,即“無以惡己為人臣者”),就是對孔子的批評:a.以古非今(“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不合時宜;b.辯而無度,物極則反(“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兩相比較,《老子傳》內容可視為解答周禮,《孔子世家》內容可視為諍言。然兩者有相通處,其中:①與a.通,④與b.通。在我看來,孔子問禮,老子主要對其進行了告誡、警示和批評;作為儒學宗師的孔子,在大哲人老子的面前,其實未必如後人般推崇,也就後學、需砥礪之處尚多。
這不奇怪,黃老之學是中華思想之肇端,百家之祖,後世吹揍的“至聖先師”與臻於化境的老子,還差著太多的修煉。我所奇怪的是:作為儒家正統、極力尊崇孔子的司馬遷,何以如此記述老子對孔子的告誡呢?這遠遠超出了他的認識與時代侷限!
答案只有一個:史遷作“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內容,宜有所本,一個史家對原始材料的忠實,戰勝了他本人的喜好!良史之可貴,蓋在於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