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劍勇
-
2 # 眾居邦
一、智慧家居不得相容
目前市面上智慧家居品類不得相容是最大弊端,各品牌、品類都是單一化智慧;比如:智慧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燈具、鎖具、窗簾等小家電及傢俱。單一化產品非常智慧,一旦大家合起來就不得相容,因為我們都有私心。
二、部分智慧化層度低
目前大部分智慧化產品,雖然解放了雙手,但很多產品都必須提前設定好,不然無法智慧。
三、智慧家居產品價格高
智慧家居才剛剛進入市場,也屬於一種新興產品,市場使用率低、廠家要生存(工人與場地費用、利潤)、研發資金投入、市場宣傳管理等成本,造成了智慧家居費用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四、消費者接受度
目前智慧家居接受度有待提高,消費主力軍還是70後、80後、90後、00後,其中還有大部分人還不能接受,感覺產品不穩定,還是把單一化產品智慧當做一種玩具使用。
-
3 # 歡樂智慧農夫
我覺得現在智慧家居之所以不火,完全是因為現在智慧家居缺點還很多。
一是智慧家居價格偏高。因為各種原因吧,現在智慧家居成本很高,就拿一個開關來說吧,一個普通的86型牆壁開關只需要十來塊錢,而一個智慧開關需要200左右,幾乎是普通開關的十倍。一個普通門鎖幾十塊,而一個智慧門鎖動輒兩三千。這高昂的價格根本就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起的。
第二個就是相容問題。現在號稱智慧家居的廠家有不少,但是卻又無法實現全部智慧化,而且各個廠家的智慧產品之間互不通用,這就有了很大的問題啊。難道我為了一個窗簾控制器還要把屋裡的開關什麼的全換一遍?
再就是智慧程度差。現在的智慧家居雖然號稱智慧,但是實際上就是遠端控制或者非接觸控制和定時控制而已,和使用者所想的智慧差的很遠。
雖然智慧家居缺點還很多,但是不可否認這是未來的趨勢。一旦國家制定智慧家居標準,各個廠家能實現互聯互通,到那時智慧家居一定會再上一個臺階。
-
4 # 染墨年華
現在的智慧家居處於正在發展狀態。智慧家居需要依靠物聯網來進行緊密聯絡,物聯網即物物相連的網路,而現在物聯網還沒普及,因此智慧家居也沒有普及,故現在的智慧家居火不起來。
-
5 # 秦山核電人核電科普
感謝邀請!智慧家居,現在大家可能能接受的是類似預設定時間類的,家庭用的比較多的是電飯鍋吧。火不起來,首先,我認為觀點轉變很重要!其次,智慧家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最關鍵。新鮮事物都有一個接受過程,所以宣傳和科普是必要的。同時普及的大環境還不太具備!
-
6 # 深井冰院精神科副主任
講真,不講虛的,實際上智慧家居已經進入很多家庭,但是因為智慧家居普遍價格比較高,例如格力美的海爾的空調,wifi互聯的機型圓柱櫃機在7000以上,而其他的冰箱互聯的也是在7-8000以上,想要大火,最主要是受眾要多,現在多為小資或者家庭富裕的人家裡的電器等,都能透過手機來操控,窗簾,熱水等都可以由遙控器來控制,不是不火,而是這些只在上層社會火,金字塔中層下層的購買力還不夠,或許過幾年,成本技術下降,就能夠進入千家萬戶,火起來了
-
7 # 封凍300
智慧家居火不起來有一下幾個原因
1、價格高。一個普通的插座10塊錢左右;智慧的插座在200左右。智慧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2、意識不到。現在智慧的家居,還不能被大眾所接受。什麼東西出現,不可能立即被大眾所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3、品質問題。現在的智慧的產品的品質,並不是完全過關,設計也不是完善。
-
8 # 楊天根
我是做智慧裝修的,作為從業者,從行業人的角度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智慧家居這個概念不是不火,而是很火,在行業內,如果電器公司推出了新的電器產品沒有智慧的設計,你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講。目前國內的海爾,美的,格力,小米,華為,以及國外的蘋果,谷歌,亞馬遜,每個公司的新品家電都是以智慧作為賣點的。
但為什麼我們感覺智慧家居雷聲大雨點小呢,因為我們家裡的冰箱,空調,電視,電飯煲,掃地機器人,這些家電你多久才換一次呀!然後電視買的小米,空調買的格力,冰箱買的海爾,而你買它們的原因,可能是便宜,可能是省電,可能是認可這個品牌,這些歸結起來就是智慧家居不火的原因。
1.這個行業是低頻行業,3-5年才換一次,怎麼可能像共享經濟那樣,一夜之間火遍全國呢!2.市場混亂,還不能實現完整的智慧家居體驗,只是智慧單品。每個企業都希望佔有智慧家居的埠,所以都有自己的智慧作業系統,但客戶不可能只買一家的產品啊!3.智慧家居使用者接受度不夠。固有思維認為,冰箱智慧了,又不能更省電,也不能讓保鮮期更長,東西放得更多,冰箱裡的東西不串味,(這些才是目前客戶的痛點),而智慧沒有解絕這些問題,所以不接受。4.智慧家居本身不成熟。沒有挖掘出客戶的痛點,只是在遠端操控,非接觸操控等方面有運用,功能可有可無,不是剛需。5.價格偏高。這是沒辦法的事,研發費錢啊!教育市場費錢啊!
-
9 # 美宅裝修大全
很高興為您解答,華人口比較多,物價又那麼高,現在買房難,裝修更加難,四五十歲人花了一輩子積蓄估計都不夠買房和裝修,所以現在的人裝修巴不得能裝100年不壞的,但是智慧的傢俱跟普通傢俱相比壽命當然差了很多。比如掃地機器人、智慧馬桶、什麼變形傢俱等等,這些東西聽起來高大上,其實一點都不實用,就拿掃地機器人來說吧,在瓷磚地上都髒的汙垢,根本清潔不下來,還不如用拖布清潔,順便還鍛鍊了身體。
-
10 # cq秀2018
智慧貌似還沒有很成熟,智慧不智,可能還會存在安全問題,同時價格昂貴,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成本的合理化,還有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未來的方向是人與網路物質的互動生活,機器幫助人類來提升生活品質。
-
11 # 媽媽大王6722
我想主要原因是:1.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好的智慧家居環境。2.大眾對智慧產品的信任度還有保留。3.高階定位,普通人群消費不起。
首先說智慧家居環境:目前智慧家居產品標準不統一。品牌商各有各的標準,不同品牌之間不能互聯、互通、互控。消費者購買了幾家的產品,就要下載幾個APP,操作太麻煩。所以統一業內標準是實現智慧家居普及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消費者對智慧家居的信任度需要提高。網路世界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危機。個人資訊洩露,網路詐騙屢禁不止。家居產品距離我們生活最近,消費者對網路的不信任就是對智慧家居產品的不信任。所以,智慧家居產品必須要取得大眾的信任,才能發展下去。
最後,目前智慧家居產品的價格普遍較高。大眾的生活習慣還沒有改變,智慧家居的遠端控制,語音對話,自動識別等功能,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沒有價格便宜來得實在。所以,"親民"是智慧家居廠商要做的改變。
隨著科技在不斷進步,我們的生活品質也在不斷提高。智慧家居是必然趨勢,我們需要給它成長的時間。
-
12 # 賓臣科技
對於智慧家居市場不溫不火?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對於我來說我原來還真沒接觸過,偶然有一次看到朋友家有一個小米音響,我覺得很驚訝,你對他說話,他竟然能回答很多問題,尤其是點什麼歌曲都能找到,可能是我比較落伍吧,我覺得很新奇,朋友就笑我太落伍;
我後來就專門去各種研究了各種新奇的智慧家居產品,免得出現尷尬,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了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個: 整體環境達不到智慧條件,智慧家居產品最近幾年才流行,很多人沒有關注這些,年齡大一點的都在忙於工作事業,裝修的時候沒有多少人來推廣;
第二個: 就是智慧家居產品整體價格都比較昂貴,滿足不了普通老百姓的消費需求,產品定價過高,阻擋了老百姓需求,你比如說現在裝修的門都有智慧鎖,有密碼鎖,指紋鎖和人臉識別鎖,可是一把鎖都要上千甚至幾千,比一個普通的門都貴,很多人看了都放棄了,因為配一把鑰匙才幾元,換一個智慧鎖要幾千,普通家庭一般就不換了,所以價格很重要;
第三個: 針對消費群體沒有篩選,但凡購買智慧家居的一般都是年輕人,新婚裝修房子的,還有有點積蓄改善居住環境的,這類年輕人都會享受生活,對於年齡大的群體,消費不給力;
第四個: 就是宣傳不到位,沒有大面積的推廣,比如網路,傳統媒體,電視廣告,反正我看到不多,都會影響智慧家居產品的不溫不火;
不過我個人感覺智慧家居產品是發展趨勢,很有市場前景,只是時間的問題,等各種條件滿足了,就會進入千家萬戶的;
-
13 # 求求你取個名吧
1.智慧家居早在1999年就已經面市,但在早期時候,智慧家居消費人群僅限於高階人群,導致智慧家居只在小部分圈子流傳,因此現在智慧家居還未真正進入全民的消費需求市場;
2.目前智慧家居在市場上更多的都是智慧單品,比如智慧音箱、智慧窗簾,目前瞭解到能真正實現全屋智慧聯動的只有佛山的寶思派智慧家居,其他品牌的智慧更多的是在局域性體現智慧聯動。
回覆列表
面向消費科技方向的智慧家居,幾乎吸引各領域頂級玩家加入,有蘋果、華為和小米手機廠商,網際網路巨頭有亞馬遜、谷歌和BAT,且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對於坐擁龐大使用者群體的科技巨頭來說,憑藉品牌、技術、資金等優勢構建生態體系,在智慧家居場景率先搶奪先機。
亞馬遜、阿里巴巴、百度、谷歌和小米五大廠商佔據全球近9成智慧音箱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巨頭憑藉AI語音+智慧音箱模式所培育的生態體系,各生態平臺連線了上億物聯網裝置,觸達千萬家庭。
百度圍繞DuerOS為核心打造智慧生態圈,小度助手累計啟用裝置數超4億臺。華為HiLink平臺連線了超過1.4億物聯網裝置,覆蓋100多個生活品類,超過1000款認證產品,整個生態觸達使用者已超3億,連線4000萬戶家庭。小米IoT平臺連線了2.13億臺裝置,米家APP月活躍使用者3210萬,AI助手小愛同學月活躍使用者高達5790萬。
可以說,中國智慧家居生態牢牢被小米、華為和百度等少數巨頭掌控。小米藉助龐大生態鏈企業,打造出最具規模的IoT平臺。百度得益於近年來大力推進智慧家居戰略,不僅成立智慧生活事業群,且在智慧家居方向大肆投資和併購。對於華為來說,則來勢洶洶,從入口、連線、生態三個視角全面切入,為消費者打造全場景智慧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