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前只是網站APP這種網際網路業務上雲,現在各行各業、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都上雲,而且是把核心系統在內的全量上雲。
6
回覆列表
  • 1 # 小熊貝瓦

    中國要構建相應規模的產業網際網路,必定要從企業應用雲計算開始。國外在雲計算這一方面做的很好,中國正在努力趕上。

  • 2 # 歐弟弟呀

    阿里雲通過了十幾年如一日的研究,每年都投入十幾億的消耗,才換來今天如此大的智慧系統,本可以服務更多的企業,讓我們一步一步的來吧,至少我認為雲計算在中國現在這個市場上有非常大的空間,而且市場增量會進一步的加大。

  • 3 # 賽羅大戰帝皇俠

    這也充分證明了各行各業對阿里雲的信任,而不是信任他們的技術和信任他們的資料保密系統的話,是不可能有這麼多家企業願意遷移自己的核心機密的,基於這一點,我覺得阿里雲應該非常開心,將來會有更多的企業遷移到阿里雲上。

  • 4 # 二薇花

    說明市場行情已經轉變了,眾多老闆們還是非常看好民辦公這一個板塊的,它至少會給企業節省很多的人力,也相當於是節省成本了。對於企業來說不就是永遠在開源節流嗎?這也沒有什麼毛病,相反我替這些老闆感到開心,他們真的很聰明。

  • 5 # 白龍馬哇2333

    放眼全球,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雲計算能和阿里雲相媲美,發展到如今,阿里雲的體量已經非常大了,而且它的產品和服務,相對於其他雲產品來說都更加先進,你看中國有哪一家企業做雲計算做得過阿里雲嗎?所以近萬家企業遷移進阿里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

  • 6 # 二薇花bobo

    我一直都是那句話,市場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選擇。既然這麼多企業選擇信任阿里雲,那麼阿里雲一定有獨特之處,值得他們信任,不然誰會傻傻的把自己最核心的機密拿出來呢?就阿里巴巴旗下這麼多產品而言,沒有任何一款產品,是洩露了使用者的機密的。

  • 7 # 大臉妹掌櫃

    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公司是揭露了阿里雲的,其中包括中國化工、長安汽車、茅臺等,而南方航空的黃文強在接入了阿里雲之後表示:這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其實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嗎?並不是,他是站在大資料的肩膀上,去考量整個市場。

  • 8 # 歐小歐呀

    隨著5G時代的來臨,誰能夠掌握更多的資料,誰就能重新定義市場,阿里雲的資料庫,在全球而言都是相當不錯的,你可以想象這萬家企業最重要的是選擇是什麼嗎?他們選擇了最重要的資料,而付出的僅僅是一些金錢,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 9 # 菠蘿豬豬小寶貝

    雲計算辦公,已經成為未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部分,沒有人能夠逃離大資料而生存,逃離大資料非常愚蠢,而且不利於掌握市場的行情。這近萬家企業已經成為第一支吃螃蟹的隊伍,希望他們能獲得他們想要的結果。

  • 10 # _ 平 庸

    我願意相信這萬家企業,已經做出了他們目前為止最重要的選擇,他們不僅僅是選擇了阿里雲,而選擇了給自己的企業來一場謀變,接下來他們會接入大資料將消費者和商品連線在一起,重新去定義他們的目標市場,重新去規劃他們的產品。

  • 11 # 網際網路速評

    這次雲棲大會上的核心觀點。

    “全面上雲的拐點已經到來。”

    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這次的雲棲大會上,行癲首次公佈了阿里雲的“四張王牌”——飛天雲作業系統、飛天大資料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正式走進All in Cloud時代。

    第二,今年有一個重要的訊號,雲計算在全球 IT 基礎設施的佔比超過 50%。這意味著IT 基礎設施領域在 2019 年迎來“上雲”拐點。

    第三,到今年3月為止,中國有上雲意願的公司就已達到84%,幾乎完成了從為什麼上雲到為什麼不上雲的時代轉身。

    IDC 釋出的《全球雲計算IT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支援了這一觀點:

    全球公有云加私有云的市場份額,在 2019 年將超過傳統資料中心,成市場主導者。

    從2009-2019,經過十年的發展,雲計算已經在關鍵技術和應用規模上實現了對傳統IT的全面超越。

    一方面,過去幾年雲技術的快速發展,比如在資料庫層面,儲存計算分離、彈性等特性對傳統資料庫技術帶來很大的衝擊。

    T雜誌《連線》指出,企業自建機房的伺服器利用率僅為6%,維護狀況堪憂。2016年北美區域的傳統IDC機房宕機近4000次,影響了3.67億人。

    而云計算在成本、穩定性、安全和效率層面已經遠超傳統IT。上雲後綜合成本下降一半,穩定性提升 10 倍以上,安全性提升 50 倍。

    在2019年NBA總決賽,面臨“史上最大的訪問峰值,併發訪問量達到了平時的5倍”的龐大資料量時,全面上雲的虎撲,在關鍵時刻借全面上雲穩定堅守著億萬體育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同時雲計算還使APP的響應時間快了30%。使用者在其旗下有貨APP上的購買轉化率,也提升到了65%。

    |傳統資料庫或者傳統 IT技術設施就像每天拿一個水桶打水,現在上雲後,好比裝了一個水龍頭,直接連自來水廠,按需按量使用。——李飛飛

    另一方面,雲技術在產品中的落地,帶來了業務的拐點。

    業務拐點,最後帶來市場滲透率的拐點,不管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線下企業都從線下 IDC,遷移到私有云或者公有云。

    這個市場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所謂的臨界點,後續是一個加速上雲的過程。

    想當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三位大佬激辯雲計算。

    |李彥宏說它是“新瓶裝舊酒”,很不屑;馬化騰說它“要到‘阿凡達’時代才能實現”,很遙遠;只有馬雲堅定地說:“對雲計算充滿信心。”

    阿里雲在這次大會上成功說服了又一大批人。

    企業為什麼上雲?:

    目前看,企業上“雲”分為四個步驟,首先讓IT儲存等基礎設施上雲,其次是大資料上雲,再次是在雲上打造中臺,最後在雲上實現智慧化。

    綜合上,僅從成本考慮,雲計算少了大量的軟硬體採購,比自建IT後臺、資料中心節省50%以上的費用。

    同時,因為雲計算平臺能不斷掃描硬體狀態,預測晶片、硬碟的使用極限,提前更換關鍵部件,防止當機。其穩定性是過去的10倍以上。

    此外,有了雲計算,企業可以按自己的需求排程使用算力,業務的波峰波谷,也不愁“後臺資源不夠用或太浪費”,其效率至少提升3倍以上。

    如此,技術後臺的三大要素:成本、穩定、效率齊備,雲計算的優勢絕對碾壓,事實就擺在面前。

    |據調查,超過57%企業選擇自建大資料平臺,40%的經濟實力薄弱的企業則選擇透過購買雲服務的形式建設大資料平臺。

    辦公上雲,能最低最快的實現企業的數字化、資訊化、無紙化,從傳統辦公的外殼中脫離出來,走向更高效快捷的辦公模式。

    雲上的基礎:中臺

    2018年,海底撈決定與與阿里雲合作。

    海底撈的註冊使用者和活躍使用者的差距實在太大(3000萬註冊會員,全國超過260家分店,每年招待超1億桌客人),觸達終端食客的效果一直不算好。

    於是,海底撈在上雲後,開始最佳化App,識別使用者的特徵,精準設計標籤,完善使用者畫像,期望以“千人千面”的使用者介面,粘住食客。

    但海底撈並沒有自己的“中臺”,多個業務系統中,對使用者的定義、標籤,維度各不相同。若不能標準化,“千人千面”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所以,阿里雲利用自己中臺化積累的技術、經驗,幫助海底撈建立中臺,統一各種標準,協同資料探勘的方法,實現“千人千面”,讓每個使用者看到App,就發現自己愛點的菜、鍋底,享受專有折扣等。如此,海底撈客戶管理系統的效能提升了18.6倍,其App的使用者暴增67%達到5000萬,活躍度更是大大提升。

    不僅如此,中臺化之後,海底撈更“認清”區域使用者特徵,不僅在菜品進貨上減少浪費、損耗,還能根據使用者偏好、消費能力,精準地在各地開設新店,迅速盈利,緩解高度競爭帶來的業績壓力。

    同時,海底撈根據相關分析結果,明確消費的高峰和低谷。在消費低谷期,它與餓了麼等平臺合作,用高折扣吸引夜宵族、學生族前來消費,讓生意“低谷不低”,更容易攤薄24小時運營的人力、水電等固定成本。

    由此,業務對上雲計算,海底撈年營收169.7億元,增長近60%,一年新開200家門店,人均消費還能從97.7元上升至101.1元,國內翻檯率提升2%,淨利潤年增長60%。

    中臺怎麼理解?

    所謂“中臺”,其實是把業務的重複性工作剝離,也就是把各類業務的共性技術分工給IaaS/PaaS/SaaS平臺來完成。中臺化足以打破一個企業不同業務系統間的“資料孤島”,統一各指標的標準、維度,統籌分析、決策。

    簡言之,中臺是連線資料來源和資料庫的中間部分。

    一家企業想要雲計算,但必須要有大量的使用者資料,而這大量的使用者資料需要統一採集、梳理,上傳至雲,才能在雲上分析、挖掘。這採集、梳理使用者資料的過程就需要中臺。

    目前,中臺常見三種服務——IaaS/PaaS/SaaS,區別可以用包餃子來理解:

    包餃子需要準備好麵粉,剁好的餡料,再調配好需要的配料,還得等麵粉發酵完畢後和麵。同時還要準備好煤氣、蒸屜、砧板等廚具,還要有自己的餐桌與餐具。包好餃子放進蒸屜之中,蒸好後才能享用。

    所有東西都是自己準備,這就叫做本地部署(On-Premises)。

    當然如果覺得麻煩,可以直接去超市買別人做好的凍餃子,回家裡直接熱熱就可以吃了。這時候只需要準備好鍋與煤氣灶,還有餐桌、廚具就好了。與在自己家裡面做不同,這裡需要一個餃子的供應商,這就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但還是感到有些麻煩,那麼可以直接打個電話,叫一家賣餃子的餐廳直接把做好的熱騰騰的餃子送過來,你只需要準備餐桌就好了。這就叫做平臺即服務(PaaS)。

    如果什麼都不想準備,甚至連桌子都懶得整理的話,就直接去餃子店吃好了。那裡什麼都已經準備好了。這就是軟體及服務(SaaS)。

    一般來說,流暢的中臺可以為企業控制各種經濟成本,這個經濟成本不止是企業金錢成本,更有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等各種耗費因素。

    控制金錢成本

    以製造業的上海通用五菱(重慶)為例。

    作為國內知名汽車廠商,上汽通用五菱(SGMW)推進“新四化”戰略。重慶分公司的採購物流部門作為典型代表,在推進上雲的1年時間內,節約成本如圖:

    單部門節約成本已超15萬元。

    |注:簡道雲是以阿里云為依託的saas平臺控制人力成本

    以科研行業的中鐵大橋科研院為例。

    橋科院長期受到“excel輾轉備份資料”的困擾,儘管已經有自研的資訊平臺,但多數專案資料習慣於紙質管理。

    後來選擇上雲,透過API+資訊平臺,一方面,在手機上即可錄入、提交資料,自動匯入進平臺,資料處理效率有效提升,輕鬆完成了專案、收入支出合同、招投標及報表等管理;另一方面,透過API+webhook,資料再也不需匯出excel進行備份,成功實現了自動備份,免去人工成本的投入。

    控制時間成本

    以建築行業的廣東鴻安達為例。

    每一個建築行業從業人員基本都知道投標,但投標之前,是否要參投?如何報價?這些資訊都要一一過相關負責人。 投標專案眾多,不僅業務人員為此跑斷腿,領導想看進度也不能及時看到。

    鴻安達上雲後,立即設計了投標管理應用,串聯投標管理的負責人,任務流轉到誰、手機提醒誰處理,直接縮短了業務流程耗費的時間成本。

    中臺如何搭建/選擇?

    對於企業來說,假如要搭建一箇中臺系統。

    如果企業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自己開發,即IaaS;

    如果企業技術水平不高,不足以完成獨立開發,那麼就可以找到一個辦公系統平臺,透過平臺提供的服務去新增或者定製自己需要的服務,即PaaS;

    如果企業不具備技術人員,或者開發成本過高,那麼可以直接使用現有平臺,或者提出需求由廠商提供定製服務,即SaaS。

    總的來說,怎麼樣才能投入最小、產出最高?這是每個企業在資訊化前都會考慮的問題。

    而“雲”的相比低價、高效驅動性、移動便利性已經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得以驗證。

    這就是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5歲時存款還不到300萬,人生還有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