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業培訓老劉
-
2 # i媽育兒
爸媽如何當好情緒教練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三個步驟破解孩子情緒密碼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教育專家指出,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 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釐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響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四個方法提升情緒力
方法1:身心覺察,換個想法更好
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方法2: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方法3: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瞭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 度,觀察事情的始末,瞭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方法4:身教重於一切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教育專家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
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情商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
3 # 卓異卓爾
孩子鬧情緒的關鍵在於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情緒管理。
一、尊重孩子、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與孩子做好溝通,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孩子出現情緒,作為父母應及時瞭解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父母切記不要替代孩子感受或去打斷和干涉孩子對於情緒的表達,因為這是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過程。有的時候,孩子是正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要安撫他,絕不是對他大吼大叫。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標註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用恰當的行為釋放情緒。一個孩子內心產生任何的感覺都是正常的,但是並不代表他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允許,可以被接受的。所以我們不去操縱或者改變孩子內心世界,去改變他的感覺,而是去引導他表達自己的這種行為。比如說有的孩子一生氣就會罵人的方式,或者攻擊別人的身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憤怒,那麼這樣的行為就需要被引導。
二、父母管理好自己情緒做榜樣。當孩子情緒出現問題是,父母應該第一時間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愛和關注然後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自己的孩子,引導孩子積極面對問題及解決。畢竟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講與家人傾訴、解決問題要比與人打架、沮喪要好得多。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當孩子在鬧情緒時要明白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在生活中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
4 # 孩子不聽話找張彩虹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這樣做
先舉個例,
群裡一位家長諮詢:
兒子今晚放學回家,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嘮叨,只提醒了他三次寫作業。他吃完東西逗弟弟玩了會就去寫語文作業,等寫完語文作業還沒寫數學作業,就非要看電視。
因為我給孩子定規矩是,一定完成所有作業,才能看電視,所以我一口回絕了孩子。我也知道只要我一鬆口,他準得寸進尺,可能最近一直鼓勵認可他,對他態度太好,所以他才會提出過分的要求。
孩子一看我沒有同意他先看電視再寫數學作業,就開始嗷嗷的大哭,無論我怎麼勸說都不服軟,就是要先看電視,我被氣的一個沒忍住就揍了孩子。最後僵持了半個小時,我看他哭累了,就扶他去洗了個澡。臨睡前約定,第二天早上6點起來寫作業。
彩虹老師,如果我讓他看了電視,就沒有原則,不讓他看電視他就不寫作業,你說像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處理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並沒有上來就告訴她應該怎麼做,而是先給她講了兩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
今年疫情期間,原計劃初九上班因為疫情推遲到正月十六上班,結果正月十六那天還是不能上班,只要跟教育掛鉤的企業都要提前申請,準備各種資料,等審批後才能正式上班。
年前新開始的公司,前期一直在做籌備工作,原計劃年後能回收資金的,在推遲推遲再推遲的情況下,房租、員工費用支出照常,合夥人退出,我自己扛著這個公司,壓力巨大,然後生理期提前,心情極度不爽。
愛人知道我壓力大,什麼都順著我,老人很幸福的窩在臥室看抖音學做飯,非常不爽的我正在無處發洩的時候,小娃因為寫作業撞槍口上了,我罰小娃多寫幾遍。
平時被尊重的小娃碰上媽媽的無理取鬧,被氣的一直哭。小娃一邊哭一邊說:壞媽媽,再也不跟壞媽媽玩了。
爸爸看我在無理取鬧,就過去一邊幫小娃收拾作業,一邊說:快點長大變強吧,這樣就沒人敢欺負你了,你看你娘多厲害呀“。
本來就是無理取鬧的我,一聽孩子爸爸這樣說話,立馬噗嗤一聲笑了,然後抓緊給孩子道歉,本來只是一般哭的小娃,立馬抱著我嚎啕大哭,一邊拍打著我一邊控訴我是壞媽媽。一直抱著娃,等娃哭夠了,我們的情緒也都過去了,這個事也就過去了。
我一個快四十的人,尚且有心情不好情緒不佳的時候,還拿娃來撒氣,更何況人家8歲的小男孩?可能今天下午,他被喜歡的小女孩兇了,被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心情不爽到極點。
他忍著自己的情緒寫完語文作業後,想先看電視放鬆一下再寫數學作業,為什麼就不可以呢?他只是個8歲的孩子,並不是設定好程式的機器人,不能變動,不能有情緒。
第二個案例:
我在一對一家庭做指導時,每天晚上九點,是妹妹喝奶睡覺的時間。這天晚上,作業做得一塌糊塗的姐姐,趁著媽媽去給妹妹沖泡奶粉,姐姐帶著妹妹玩水晶泥。
姐姐玩的特別的熟練,輕鬆的把拉的薄薄的水晶泥掀起來蓋在吸管上,然後吹個大大的泡泡,妹妹在一邊看的很激動,央求姐姐吹兩口,姐姐含含糊糊的說等會我再吹兩下就輪到你了。
等媽媽沖泡好奶粉來叫妹妹喝奶睡覺時,一直等著要吹一口的妹妹當然不同意,已經被姐姐的作業惹的氣急敗壞的媽媽,一把奪過姐姐手裡的吸管扔到了垃圾桶裡。眼巴巴等著要吹一口的妹妹,哇的一聲嚎啕大哭了起來。
平時這種情況我只觀察不干涉,但因為小娃要喝奶睡覺,怕孩子壓氣,我就立馬過去問妹妹:你是不是想吹一口?妹妹一邊大哭一邊委屈的亂點頭。
媽媽看我在四處找吸管,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問題,幫忙找來吸管,然後把吸管遞給妹妹,正嚎啕大哭的妹妹,哭聲戛然而止。
我問妹妹,你吹一口就可以了,是麼?妹妹點點頭,然後我把吸管給了妹妹,妹妹吹了一口,但還是不撒手。
我繼續問妹妹:你還想再吹一口,是麼?妹妹點點頭,我追問:你吹完這一口就睡覺可以麼?妹妹激動的猛點頭,然後輕輕的又吹了一口。
只見妹妹掛著眼淚咧著嘴在那一直笑,等我把吸管從妹妹手裡拿過來,她就跟著媽媽回臥室了。
如果我不干涉,妹妹哭半天也停不下來,已經帶了情緒的媽媽再去哄妹妹,一時半會很難讓妹妹停止哭泣,自己心疼之下,難免又把情緒轉移到老大身上。
最後的結果是,一家人這一晚上都不會消停。但是因為我退了一步,讓妹妹吸了兩口,本來都在爆發的情緒,轉眼又風平浪靜起來。
這就是情緒來的時候,一定不要去硬頂,退一步,天塌不了地也陷不了。像這位家長的這種情況,只是退一步讓孩子先看個電視,再寫作業能怎麼著呢?孩子先看一次電視,明天就成了混混麼?還是這輩子就不會好好寫作業了?
情緒來了,你不退我也不退,折騰半小時,揍完孩子家長還是不解氣,但被打的孩子心情超級不爽,大哭大鬧之後,看孩子哭得厲害,家長又會很心疼。
如果家長自己先退一步,尊重孩子的意願,先看電視再寫作業,等孩子看完電視意識到自己的違規後,他自己就會不好意思,後面再寫數學作業,會更加配合。這樣退一步的處理後,這一晚上家長和孩子都會和和氣氣的結束。何苦來著,折騰這一頓。
最後,我給家長的分析總結是:
如果偶爾的這樣對待孩子,對孩子是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問題是,如果你經常這樣暴躁的對待孩子,孩子受這樣的強力壓制後,特別容易暴躁易怒,點火就著。
因為長期這樣被對待的孩子,體內的腎上腺激素比一般人高,一點點的挑釁都會讓他們像火藥桶一樣砰的一聲就炸了。
他們會變得不能聽半點指責,無論是老師批評,還是朋友的善意建議都特別容易引起他的暴躁易怒,等到成年後,只要領導一批評,立馬炸毛。這樣的性格,你覺得孩子能有好的未來?有好的發展麼?
心平氣和的處理事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刻意練習的修養。情緒來了,學會退一退,沒有那麼多的必須,一定要,我們是人不是預定義的機器。
回覆列表
首先,分清楚孩子鬧情緒的原因。一是達不到滿足;二是吸引關注;三是心理活動引起的情緒失控。
其次。分析孩子鬧情緒的原因。期間父母一定要陪伴,但不可以為求安靜而隨意滿足孩子的要求。
最後。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情緒。比如透過運動,與同學一起參加活動,出遊,為實現目標編制可行的計劃並嚴格實施等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