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道好思
-
2 # 王松林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薄儀。不愛江山,不愛美人,只愛寶物。
按理說,皇宮裡的寶物都是溥儀的,溥儀為什麼要偷呢?原來那個時候的溥儀已經十多歲,受到他英文老師莊士敦的影響,他很想離開紫禁城到國外去看看。紫禁城對年少的溥儀來說,就像一個監獄一樣,他想到英國看看,想到牛津大學讀書,想開闊自己的眼界。但是這一切都是需要經費的,而且皇室裡的其他人很顯然不會同意溥儀這樣的想法,於是溥儀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籌集經費。守著金山銀山的溥儀,最容易籌集經費的方式就是把身邊的寶物運出去變賣。
溥儀獲取寶物的方式相比來說比較高階一些。他是透過賞賜自己弟弟溥傑大量珍貴寶物的方式,偷運出紫禁城。溥儀每天都重賞弟弟溥傑,溥傑每天出宮必帶走一個大包袱,裡面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這樣的日子溥儀回憶說持續了半年多,溥傑卻回憶說持續了一年多。簡單來說,那都是相當可觀的數量了。
溥儀選擇的寶物基本上都是字畫古籍,這些東西相對來說比較輕。當時正值內務府大臣們清點字畫,溥儀就從他們選出最上品的字畫古籍中挑出最好的,選精品中的珍品。比如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宋高宗趙構、歐陽詢、趙孟的真跡,司馬光《資治通鑑》的手稿,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等。
溥儀在這個過程中,偷出了2000多件字畫精品,兩百多種掛軸和冊頁,兩百種左右的宋版書。
後來,溥儀出宮後,在天津住了幾年,他去英國留學的夢沒有實現,但由於需要活動經費,賣了其中幾十件文物。其餘的全運到了東北,但是日本投降之後,這些寶貴文物到哪去了,溥儀兩兄弟也不知道了。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之變,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溥儀在離開時,大量的文物保證了他在天津奢華的生活,溥儀究竟帶走了多少東西至今也無法考察,但是從他的幾次交易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這一年年底,溥儀將16只金鐘、1900多顆珍珠、180多塊寶石出售,一共賣了80萬大洋。一年以後,又將一大批文物賣給了法國商人,一共得到了60萬大洋。除了這兩次大規模的出售文物以外,隔三差五還會有那種幾萬大洋的交易。有人做過統計,溥儀出售文物得到的錢超過230萬大洋。1932年,溥儀從天津前往東北時,他帶走了1000多件名畫、200多部孤本書籍、此外還有大量的金條。
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溥儀帶著一群人開始逃跑。此時他們身上沒有現金,只能用文物交換少的可憐的食物。被蘇軍俘虜以後,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溥儀將一些文物送給了蘇聯軍官。不過,溥儀自己仍然私藏了很多文物,其中包括王羲之的真跡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1950年,溥儀被押解回國時,又上繳了400多件文物。到了這個時候,薄儀財富歸零。
-
3 # 六扇門人jgy
假虞伐虢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為了攻打虢國,用垂棘之璧(傳說中的夜光璧)和寶馬贈送虞國國君,向虞國國君借道攻打虢國。虞國國君貪圖寶物,忘了虞國和虢國唇齒相依,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借道晉獻公,最後晉獻公一舉滅了虢國,回道途中順手滅了虞國。這就是虞國國君為了寶物而亡國的例子吧。
-
4 #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那要看在他眼裡更看重什麼,如果他看重的是世俗的權勢、物質的享樂,任何寶物都不會讓他失國。如果他有某種超越世俗的追求,如為愛情、為自由、為長生……,那麼一位鍾情的佳人、一份開悟的經卷、一顆不老的秘藥都有可能讓他毅然棄國。縱觀中外歷史,這樣的帝王確實不多,也就清朝的順治(待考)、英國的愛德華八世和佛陀釋加牟尼寥寥幾位。
-
5 # 范陽節度使
沒有。除非江山怎麼也保不住了。如果能在兩者之間做選擇,都會選江山。但一般不會有這種選擇。如果有選寶物,棄江山的,這一定是江山怎麼做都保不住了的時候。
-
6 # 雁77
以正常的人來說,不可能有人會為了寶物而直接放棄國家。因為寶物而丟了國家的人都是因一時的貪慾矇蔽也雙眼,看不到其中的陷阱或置長遠利益而不顧。貪念一起,智商為零。
回覆列表
他眼中的“寶”是什麼?如果是物質的,他不可能放棄江山,因為江山比任何寶物更是寶物。如果他眼中的“寶物”是某種精神上的東西,比如愛情或信仰,則可以放棄皇位和江山,比如釋迦牟尼,再比如威廉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