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求之
-
2 # 杏武科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戰國”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匈奴列傳》:“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戰國儘管是主要描寫七個國家的征戰,而戰國時期的國家遠遠不止七個,戰國初期有二十多國,依然以周天子為共主。《史記》和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曆史的重要文獻。 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哞爭權,蓋為戰國。” 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媯姓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南韓),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各家的兼併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現在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時代簡介 戰國時期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61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前403),至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並六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鬥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田和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佈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慾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戰國時期。
-
3 # 關東俠客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結束,因韓趙魏楚燕齊秦宋衛中山等國連年征戰得名。春秋戰國是中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轉型時期,也是思想大發展時期。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主要有墨,儒,道,法四家。
-
4 # 淮揚之楚
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四十四年)前夕,總共295年。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周朝滅亡前,周朝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東周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總得來說,春秋比戰國階段更為溫和。而古人認為一年四季中“夏”過於炎熱,“冬”過於寒冷,唯有“春”與“秋”最為適中。而且春天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有利於播種與祭祀。其中祭祀先祖、神靈是禮法的表現,這與分封制密不可分。秋天金風送爽、碩果累累,有利於收割和戰爭。其中戰爭雖死傷有限,但發生頻率還是很高的,一些小國不免會被收割。可以說“春”、“秋”兩季的意蘊與東周前一階段的政治“尊王攘夷”、經濟“”春耕秋收”與軍事“”戰役四起”的特點相吻合,所以用“春秋”指代該階段十分貼切。
而魯國史官編撰之《春秋》一書對東周前期的整體形勢有所概括,所以後人就將東周前期稱為“春秋時期”。
-
5 # 遠古走來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開始了東周時期。
春秋時代,大致指東周的前半期即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年,這個名稱來自於一本書的名字,即眾所周知的據說是孔子刪定的一本關於魯國曆史的書籍——《春秋》。
戰國時代,大致是指東周後半期即周敬王四十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當時列國的戰爭發生變化,規模更大,更慘烈,因此稱為戰國時代。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戰國時代。
那明明是東周時期,為什麼還要要進行分期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政治方面,春秋時期還維繫著周王室的封建制度,諸侯國還沒開始取而代之的事情,戰國時期制度已經逐漸崩潰,王室不再被尊敬。
經濟方面,春秋時期土地多以貴族為主,農民很少有土地,而戰國時期貴族沒落,老百姓開始有土地。
軍事方面,春秋時期發生的戰事,打仗多以車戰為主,戰期最多一天,而戰國時期,步兵、騎兵、舟兵等加入戰鬥,戰爭空間擴大,人數增加,戰時更為持久。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吳成為當時第一個被滅的大國。
人員方面,春秋時期,諸夏無論從地理上還是人口上都算少,但是戰國時期,經過內融狄人,外同化邊境各國,諸夏的範圍不斷擴大,當時的範圍稱之為“中國”。
在春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到春秋末年,一位貴族把貴族教育引入平民階層,這個貴族就是孔子,孔子還開啟了平民透過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策略獲得君主的賞識而謀得一官半職的風潮,此後“百家之學”興起,孔子當為第一人。
-
6 # 歷史倪說
由於東周時期的前半段和後半段又有許多的不同之處,所以歷史學家為了研究的方便又將東周進行了歷史分期,劃分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回覆列表
古時大事件多發於春、秋兩季。春天是播種和祭祀的季節,而秋天是收割和戰爭的季節。古語“一年之計在於春”,而到了秋天,各個諸侯國都有了糧食,就開始打仗爭地盤了,古代計程車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熱,冬天穿活動不開,所以秋天是最合適不過了,而且此時糧草源源不斷,還可以透過打仗掠取他人的糧草。所以,在這兩季裡,史官也特別忙碌,在春時記載祭祀大事,在秋天記載戰爭事件(也是諸侯王的偉績)。所以,此時歷史就叫做春秋!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1、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他得名於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
2、戰國戰國時期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另一說戰國時期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3、以公元前475年為界。之前是春秋,後為戰國。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是《史記·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依據司馬遷的意思,從這一年趄成為一個時代,也就是戰國的開始。司馬光《資治通鑑》的開始年代要晚些,是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王命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一事算起,比《六國年表》晚七十三年,司馬光所以故意推遲幾十年,可能表示不敢銜接 《春秋》的緣故。其實,從這一年前後所發生的許多大事來看,為了分期方便起見,司馬遷在其《六國年表》中的提示,比較明朗一些,也就是說春秋以後就是戰國時期,不會有一個非春秋、非戰國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