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白歷史說
-
2 # 佳寧他爸
首先我理解的大一統的範圍,應該包括幽雲16州,西北河西地區,這些中原王朝最核心的地區,必須要收回。如果範圍要再大一些的話,那就需要恢復到西漢或者盛唐時期的版圖了。但主要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遼帝國,戰勝遼帝國,我認為必須條件有兩個。
第一個,改變原來的戰略決策,把先南後北改為先北後南,在遼穆宗皇帝統治遼國時期,即公元九百五十年至九百六十九年這十九年,遼國皇帝昏庸無道,統治階級內部分裂變亂不斷,國內矛盾尖銳,正是遼國虛弱的時期,這是討伐遼國發動收回幽雲16州的戰爭,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知周世宗北伐順利收回三州17縣,就是證明,等到了遼景宗及蕭太后執掌政權,遼國的政治局面就穩定了,無隙可乘。
第二個是宋太祖的壽命太短了,統治時間只有17年,與遼國的戰爭是一場長期的戰爭,平定北漢及南方割據政權,也需要時間,17年的時間太短了,應該至少有25年以上的統治時間。
-
3 # 劍指歷史
趙匡胤是真正踐行以德治國的君主。對內對外處處感化對手,很少以暴治暴。這樣一位既有能力又非常仁德的君主如果壽命長一些的話,必將四海臣服,萬眾歸一的。
當時宋的主要強敵北有契丹,西比有西夏,北漢。西有吐番,南有大理,後蜀等強敵。太祖多是以懷柔的政策邊打邊拉。體恤士兵,百姓。當時宋的疆域並不大。
太祖首先要保證自己活的夠長。不論是得病而死還是被謀害,總之壽命不長,無法施展大計。可能他自己也沒想到會這麼早走了,所以也沒立儲君。這是他最大的失誤。
首先應立好儲君,培養下一代接班人。把趙光義調離開封,以當時太祖的威望還是能辦到的。這樣就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放手工作。太祖也是非常忌憚光義的,可能礙於兄弟情面沒有先動手。
1
其次收回燕雲十六州。光義後來即位想收回燕雲十六州,立不世之功,可是他失敗了。為什麼失敗?第一戰略錯誤,第二用人失誤。換句話說,光義駕馭不了這麼多軍隊。太祖匡胤要想收復燕雲十六州應該從西往東打,一直到涿州。
第三發展經濟,消耗敵人。現在講究貨幣戰爭,放在古代也管用。別看兩宋很弱,但能拖,慢慢地拖垮了遼和金。其中經濟因素起重要作用。為什麼元消滅了南宋呢?因為元從歐洲掠奪了大量財富,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南宋跟金耗了很久,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自然元滅了南宋。
當時最強大的就是遼國。太祖如收復燕雲十六州,拒敵於長城之外,在修養生息,慢慢周邊小國自然臣伏。可惜太祖命不久矣,宏偉藍圖沒有實現,敗家的兄弟宮鬥行,打仗不行。
-
4 # 者之一
所謂大勢所趨,即是順之而昌,逆之而亡。趙匡胤當年卻採取了一條中間路線,導致不生不熟,糾結了整整三百一十九年。
所謂“勢”即是氣!我若為太祖必先北後南,戰爭年代對壘雙方不只取決於財力,士氣、胸襟才是核心戰鬥力。
首先,戰略目標“北”肯定不能以北漢為北,亦非以幽云為北,必以契丹為北,一舉蕩天下。也許看官會啞然失笑,談何容易!且看撮爾小國北漢之所以能苟延殘喘,立於宋遼之間從中漁利。留這樣一個緩衝區,充分說明契丹實力並非確實強於北宋。彼此都是投鼠忌器的心態,那麼此時就看誰能佔“勢”。然而趙匡胤卻在猶猶豫豫中自挫銳氣,養成有宋一代只想曲中求,不敢直中取的心理底色,時間不長這種底色便成了揮之不去心理陰霾。
其次,趙匡胤當年32歲的年紀正在當打之年,帳下一眾將領也都血氣方剛,不能一戰到底都是因為他得天下是一場“和平演變”。我若是太祖,必用遠交近攻之策,友契丹伐北漢。看官又會啞然失笑,哪能如此輕易?我們仔細考慮一下,契丹留著北漢的目的何在?無非是有巨大現實利益,既然是利益北漢能滿足的北宋當然可以滿足。就像是沙皇俄國與德意志的關係,中間的波蘭註定只有悲催的被當成賭注命運。北漢為何不能,只要是利益問題就很容易變成討價還價的外交過程。所以擺平利益幹就完了!
最後,趙匡胤手下士卒皆是百戰之師,先南後北養成了好逸惡習,良田、美眷消磨了所有鬥志,以至於終宋一代,一直在患得患失。以至於自己變成了一個地道的地方政權。我若為太祖,斷不能養足驕氣,自除剽悍之勇。人誰不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北漢及幽雲皆是中原子民,外交手段即可除去七分敵意。一封檄文許個美麗願景,契丹便成了孤家寡人,再取何難之有?
回覆列表
趙匡胤在北宋初,已經完成大部分疆域的統一。只有北方遼國、金國,西北西夏,南方大理等等幾個難啃的骨頭。
要實現大一統,趙匡胤要做的事還很多。
措施一、軍事趙匡胤的軍事素養與戰略素質是沒有問題的。他接過後周的基礎實力,不斷征戰,收復四方,逐漸造成疆域雛形。
可是他在此之後,忌憚將帥權力及領軍數量,實施“杯酒釋兵權”,這個行為必須要延後。在徹底完成大一統之後再實行。
而且軍隊的將領不停調防及重文輕武等措施也不可實行。
而應針對遼、大理等國的山地地形及鐵騎兵馬,訓練一支特種部隊。這支部隊必須軍威肅立,軍紀嚴明,擅長騎射,面對騎射民族,不遑多讓。
完全杜絕吃空響等尸位素餐的軍隊人員任用。大膽啟用潘美、楊業、石守信等大將,北上擊遼。
二、外交培養並派出外交使節,加強與遼、西夏的經濟往來與人員往來。以金錢賄賂遼、西夏的權臣,讓遼、西夏等國的朝局多有爭執,並主張與宋建交,雙方議和,平等地位,和平共處。
私下在遼、西夏培養實力或聯絡親王,資助其叛亂,讓遼、西夏國內戰不斷,兩敗俱傷之後,引兵滅其國。
在北地,實行“推恩令”,不斷瓦解北方少數民族的實力,宣揚漢文化,教化百姓,開墾農田,打磨百姓銳利及彪悍。
三、壽命趙匡胤沒有完成統一,有一部分原因是壽命短。有些國家大計沒有來得及實施,而繼任者宋太宗又缺乏雄才,只是一個守成之人。大一統沒有完成。
下放趙光義,立儲趙德芳。培養趙德芳的國事處理能力、外交手段、軍事戰略。即便自己不幸,也有趙德芳能秉承遺志,恢復中華。
趕走趙光義,心態輕鬆的趙匡胤生命應該不會暴斃,詳細制定對外戰略,並步步實行。
結語趙匡胤的北宋初期,個人出眾,實力很強,戰力不弱,所以一些禁軍強邊防弱等政策,還沒有體現出負面影響。是完全可以征服四荒的。
而後期北宋各種矛盾弊端,不斷顯露,軍隊更是出現懈怠與懼戰,以至於被遼等國,予取予求。完全喪失了主導地位。
北宋最好的大一統時機,在趙匡胤時期。如果趙匡胤不死,哪怕多活十年,那天下局勢絕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