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為老巷

    《懺悔錄》是盧梭在晚年為了回擊“敵人”們的攻擊而寫下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與倫比的真實。在書中完整的暴露了自己的一生。正是由於這種真實,它可以作 為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分析的材料,正如盧梭所說“它可以作為關於人的研究——這門學問無疑尚有待於建立——的第一份參考材料”。

    這樣敢於自我解刨的人難道不是坦誠的人嗎?

  • 2 # 夢思晴

    懺悔錄,是和罪已狀都是有相似的。

    懺悔錄是一個人生的是是非非,用來警示世人不可做壞事的警言。

    作者將自己一生經歷和看到或聽到的,寫成一本厚厚的書,勸告後人做人、做事都會有因果報應的,只差遲早的到來。

    就象當今的貪官和那些犯了不可饒恕的犯人一樣,都有後悔之心,但已為時已晚,沒有重生的餘地了。

    這是本人的見解!

  • 3 # 家庭理財顧問

    盧梭出身平民,他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他的生活經歷充滿了傳奇性和戲劇性。他曾想過寫自傳,思來想去,他擔心他的自傳會牽涉到當時的許多人和事,給他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後來,《愛彌兒》出版了,盧梭因此而遭到了他一生中空前的大災難;而就在他流亡期間,一本題為《公民們的感情》的小冊子面世了。

    在這本書中,盧梭被罵得一無是處,其中還特別提到了盧梭遺棄了他的孩子們,因而盧梭是“一個夠不上儘自己最起碼的義務的壞蛋”。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本小冊子並非來自敵人的營壘,而是出自於他曾經崇拜過、後來又與他產生了隔閡的伏爾泰之手。

    盧梭就要被他的敵人和友人塗抹得漆黑一團了,就要成為一個十惡不赦的千古罪人了。

    於是,盧梭迫切地感到了為自己的人品和學說辯護的必要;於是,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噙著辛酸的淚水開始了《懺悔錄》的寫作。整個自傳都是他在逃亡的生活中斷斷續續地寫成的。在莫蒂亞和聖皮埃爾島時,他僅僅寫了第一章,逃到英國的烏敦後,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則是完成於回到法國之後的特利堡,時間是1767 年。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 《懺悔錄》的第一部。經過兩年的中斷之後,他又開始了第七章第第十二章、也就是《懺悔錄》第二部的寫作,最後峻工日期是 1770 年 11 月。盧梭辭世後,他的《懺悔錄》才開始問世了。第一部發表於 1781 年,第二部發表於 1788 年。

    既然這部書是產生於一個那樣的背景之上,所以,這部書名曰“懺悔”,實際上卻是論辯與抗爭。只要我們一讀了這本書一開頭的那幾段話,我們也就明白了盧梭當時的心情和他所做的工作的意義所在了。

    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的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

    只有我是這樣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於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讀了我這本書以後才能評定。

    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麼時候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那時就是那樣的人。

    不論善和惡,我都同樣坦率地寫了出來。我既沒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什麼好事;⋯⋯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從這幾段咄咄逼人的開場白中,我們起碼可以發現這麼幾方面的問題,這是我們開啟這本奇書的鑰匙:

    第一,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極端悲憤又極端壓抑的。這是一個絕望者的吶喊,唯其如此,才能一洩心中之憤;

    第二,這本書的基調就是論辯與抗爭;為自己的人品和學說辯護,與不公正的世道和命運抗爭;第三,正如巴金老人所言,這是一本講真話的書,全書將因此充滿一種赤裸裸的坦誠。

    在這種驚天動地的行為面前,盧梭的同類們將感到汗顏和無地自容;第四,盧梭宣稱自己是自然之子,全書將要展現的是一個純潔的自然人在進入文明的社會之後心靈所受到的汙染和它的不甘沉淪。

    所以,全書一開始,盧梭就以一個平民的自信敘述了自己的家庭、雙親、親戚、鄰居、友人以及他那個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啊,到處是親情、友情、戀情,到處是溫暖、慈祥、關懷,到處是善良、美德、純真。生活是貧寒的,然而生活的顏色卻是濃濃的暖色調;生命是翠綠的,世界的萬物奏響是歡快美妙的青春節拍。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人是健康的、完美的,他簡直就是自然的精氣、上帝的靈光共同鑄造出來的一件藝術品。

    然而,就是這樣一件藝術品卻被拋擲進了社會。世俗的濁流雖然沒有摧毀它,卻畢竟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斑斑汙跡。於是,在《懺悔錄》中,盧梭絲毫沒有隱瞞自己的種種不良行為,他坦誠地交待了他偷過別人的東西、撒過謊、行為騙、調戲過婦女、有過暴露癖,他懶惰,他有時像一個卑鄙小人,有時又像一個市井無賴。然而,這與其說是懺悔,倒不如說是控訴。為什麼一個天性善良的人後來在某些時候,某種情況下會變得那麼下作、下流,會幹出那樣一些缺德的事呢?盧梭現身說法,想起了自己當學徒的一些往事。

    盧梭染上偷竊的毛病並不是由於自身的原因,而是受到了別人的引誘。

    當這種行為漸漸變成了一種習慣之後,偷竊者原來的恐懼之心、羞恥之心也就披一種心安理得取代了,甚至他還能總結出一套“偷竊理論”。盧梭偷竊失手之後,常常遭人毒打,後來,他覺提捱打正是抵銷他偷竊罪行的一種方式,而他則有了繼續偷竊的權利了:“我心裡想,既然按小偷來治我,我就等於認可我作小偷。我發現,偷東西與捱揍是相輔而行的事情,因而構成了一種交易,作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承擔的義務就行了,至於對方的義務,那就讓我師傅費心去履行吧。”——自然,這並不是盧梭為自己的偷竊行為所進行的辯解;他要說的主要意思是,“兒童第一步走向邪惡,大抵是由於他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緣故”。以後,當他的誤入歧途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時,他的人性之善的火花也就熄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惡的滋生和氾濫。而人在惡中不以為惡,就是對善的麻木和對惡的認可;惡橫行霸道,善便羞於見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不正常的正常了,正常的反而又不正常了。

    盧梭的這段經歷就是自然的人被文明的社會蹂躪之後扭曲變形的一個有力的證據。因此,盧梭反覆說: “我生來就和別人不同,只是年紀越來越大,我才漸漸成了一個普通人。”又說:“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侯,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不再是我當年的遇到好人的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和虛榮心的支配。”

    然而,若要說《懺悔錄》就是因為作者以前所未有的坦誠亮出了自己的惡行才使它紅極多時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懺悔錄》真是這樣一本書,即使它如何有文學色彩,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描寫了一個惡棍的棄暗投明。盧梭的偉大就在於他不僅沒有掩飾自己一生中所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過錯,而且當他已開始意識到自己就要一步步地走向深淵時,他是如何以一種自然人的人格力量粉碎這些醜惡的。而實際上,盧梭在當時也就是始終以一個自然人的面目出現在巴黎的上流社會中,所以他傲視權貴、憎恨虛偽、嚮往簡樸。

    在那些達官顯宦貴婦人面前,盧梭始終保持了自然的稟性;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盧梭在他們的眼中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怪物。用我們今天的話說,盧梭是一個天真的人,他太不世故也太不圓滑了。如果他能稍稍作一些妥協,他有充分理由活得更滋潤,他也不會遇到那麼多的麻煩,他也不會孤獨悒鬱、晚景淒涼了。然而盧梭沒有這樣做,事實上他既不想這樣做也不會這樣做。

    在盧梭看來,與世俗妥協,對卑鄙讓步,就是在自己的心上建起了一座牢獄,就是給自己的靈魂套上了一道枷鎖,世界上有什麼能比心靈的不自由更不自由呢?

    不過,當我們指出盧梭總是能以他自然的人格力量去粉碎包圍著他的醜惡時,我們並不能認為盧梭就是一個純粹的自然人。事實上,當人被拋擲到一個盧梭所言的文明社會中去之後,自然人也就失去了他可以健全生長的總體環境,他不可避免地會打上這種文明的印記。而打在盧梭身上的這些印記也不光是他所說的偷竊、撒謊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們因此鑄造了盧梭的另一重性格。在他的《懺悔錄》中,盧俊說他一開始就形成了一種“即十分高傲而又非常溫柔的心靈,一種優柔怯懦卻又不受約束的性格,這種性格永遠搖擺於軟弱與勇敢、猶疑與堅定之間,最後使我自身充滿了矛盾。”晚年的時候, 盧梭還經常對他的朋友說: “我生就一種勇敢的天性和一種靦腆的性格。 ”

    按說,這兩種性格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它們卻又非常奇怪地統一在了盧梭的身上。實際想來,這倒也不是盧梭的過錯。我們可以把他那種勇敢、堅實的性格說成是自然造就的性格,這是盧梭天性的外現;另一方面,那種猶疑、怯懦與靦腆又可以看作是社會賦予他的性格。盧梭晚年的好友、著名作家聖皮埃爾分析了他的兩種性格,非常準確:因此,如果你這樣去思考:盧梭一出生就投入了大自然溫柔的法則之中。

    一位好父親,一位溫存的母親和善良的姑母撫育了他,一出生就有人引導他做可愛的、真摯的、自信的、善良的人。

    後來,西比阿、呂居格的著作和共和國的自由的、純淨的道德又使他的心靈更加高尚,你就會對他的自然性形成一種看法。如果你再去思考:沒有財產、又沒有弄詭計的才能,還在青春年少時便被拋入社會,為了餬口而改變了宗教,被一個凌辱他的墮落的僧侶出賣,處境悲慘,受人愚弄。在他的道德與社會之間,有著多麼奇異的矛盾,你就會看到他的社會性格的根源。而我很驚訝他的自然性格能夠抗拒那麼多的打擊。我驚訝家庭教育能給予心靈那麼持久和堅強的素質。

    因此,在《懺悔錄》中,我們雖然在更多的時候看到了盧梭的明麗與單純,但有時候卻又能看到他的渾濁與複雜。其實,這兩者都屬於真實的盧梭。

    而且,關鍵也不在於盧梭性格的二重性,而在於他以一種偉大的人格力量統攝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並且在最緊要的關頭,總能讓這種自然的性格佔了上峰。

    大概,這就是偉大人物與芸芸眾生的顯著區別。寫《懺悔錄》的盧梭,是坦誠的!

  • 4 # 週三有話講

    唯其卑鄙過,方可見其坦誠!

    我不想談太多關於《懺悔錄》,我倒是想站在坦誠這個方面來聊幾句:

    1. 哪怕是一時的坦誠,也是難能可貴的。今日我們的眼光,總是不肯放過別人,哪怕對方已經道歉,仍是不依不饒

    2. 日復一日地教導孩子們在撒謊,簡直太可怕了。前幾天我孩子都作文被老師批評了,原因是他的理想不夠遠大,他寫的是想做一名計程車司機。我這可憐的老爸不敢對抗老師,也只能在背地裡給他獎勵

    3.盧梭是偉大的,因為他是真誠與卑鄙的矛盾體,並且他終於勇敢地不迴避這一點。

  • 5 # 經典智慧國學

    讀著這本小說的時候,心裡就有一種震撼,

    每個人內心深處不能完全說自己沒有一丁點的惡意,嫉妒也好,幸災樂禍也罷,有時候恨起一個人來甚至在心裡說“他咋不死呢”,還有自己犯的過錯,性格當中的劣根,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都有。但是很少有人承認或是直接說給外人聽,

    而盧梭卻把自己剖析得淋漓盡致,這種坦誠相待,勇敢的行為你能把這稱為卑劣嗎?即便是他曾經卑劣過,而在作者醞釀提筆的那一刻起請用坦誠 來評價此時此刻的盧梭吧!

  • 6 # 宇星無限

    這樣的問,用在寫《懺悔錄》的盧梭身上合適嗎?問的也不夠明晰,拿不太準是問盧梭的自身,還是隻問寫《懺悔錄》情景中的盧梭?一個為人類指明文明發展方向的人,一個”開創了新時代“的人,應該是怎樣的人,具有怎樣的心靈、情感和意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懿的一生,用一副對聯概括可以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