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琪瑪說
-
2 # 說歷史的小白
明朝末年,北方連年乾旱,導致糧食大減,人沒得吃,老鼠也沒得吃。老鼠吃不飽體質就會變弱,這樣老鼠身上的病毒就會格外增加。再加上乾旱,老鼠洞裡的溫度就會增加,這樣病毒就更容易繁殖。
老鼠沒得吃,就只能捱餓,人沒得吃,就會想盡辦法填飽肚子。於是人類就開始抓老鼠吃,這時老鼠身上的病毒就傳染到人身上。
崇禎年間,北京、山西、直錄、河南四省死於鼠疫的人,就佔到了四省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後來在北京城裡來了一個擔任後補縣佐的福建人,他找到了鼠疫的治療方法。他使用了刺血法給患者治病,每天來排隊看病的人就達到萬人以上。到了崇禎16年,老鼠也差不多死光了,患者也死了很多,加上福建人的醫治,這場鼠疫才算慢慢消除。
-
3 # 陶式防務評論
至少在古代從來沒有根治過瘟疫。一些惡性的無法治療的瘟疫,比如天花、霍亂、鼠疫都是靠患者死光,或者命大自愈後,才宣告結束的。
至少在現代醫學誕生以前,特別是疫苗和抗生素髮明前,這些傳染病多數上都沒有真正的特效藥。所謂的一些傳統醫術,也只是儘量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將氣吊得長一些,增加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的時間。但這些醫術,並不能讓人們阻擋瘟疫致病,更無法消滅產生瘟疫的病菌和病毒。
最早給瘟疫流行帶來根治希望的,還是疫苗的出現。首先,就是華人為對抗天花發明的“種痘術”。但早期的“種痘術”屬於經驗醫術,缺乏微生物學的理論指導,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都有很多不足。所以,直到牛痘的發現,才讓疫苗技術真正開始成熟起來。
包括天花、小兒麻痺等老一輩傳染病的消失,都依賴於現代醫學的發展,還有防疫事業的普及。
-
4 # 佳君說
任何時候都有瘟疫的爆發,古代的醫療水平比較落後,一旦發生瘟疫,傳染和致死率非常高。因此人們對瘟疫都非常害怕。
在古代也有抗病毒的中藥方,像現在的病毒口服液。提前讓人們飲用來達到預防的目的。
對於已經得了瘟疫的村子,會讓軍隊隔離封鎖村子。
不過無論在任何時代,醫生總是衝在瘟疫的第一線。這一點無可否認。向我們偉大的醫生致敬。
-
5 # 老刀嘚不嘚
瘟疫就是傳染病。所謂根治的辦法,到現在為止人類只找到一種,那就是找到這種病毒的疫苗,然後接種到人的身上,使人自身產生了免疫力,以後就再也不害怕這種病毒的襲擾了。
咱們以天花為例,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也是世界範圍內被人類消滅的第1個傳染病。天花病毒有高度的傳染性,常常會致人死亡或殘疾,而即使是痊癒了,臉上也會留有大片的痘疤,天花由此而得名。
十八世紀歐洲因天花而死亡的人數曾高達1億5000萬人以上。18世紀70年代,愛德華.金納發現凡是跟牲畜打交道的人大多都不得天花,尤其是那些擠牛奶的女工,從來沒有得過天花。他仔細觀察發現擠奶女工並不是沒有遭到天花病毒的感染,而是擁有一種免疫力。她們手上會生出一些水泡,然後過幾天就好了。愛德華.金納抽取女工手上水泡的液體,注射到一個小男孩身上,這個小男孩以前從來沒有得過牛痘或者天花,過了兩天男孩感到不舒服,但很快就好了,於是小男孩身上的免疫力建立了起來。
後來推廣了開來,成為對付天花的有效方法,這個方法就叫做種牛痘。老刀是七零後,我們七零後的人大都種過牛痘,捋開袖管,上臂上幾乎都有一個分幣大小的疤痕,那就是種牛痘留下的。
又經過許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79年10月26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
所以要想徹底的戰勝一種瘟疫,就必須研究這種瘟疫是什麼病毒造成的,從這種病毒提取出疫苗,讓人們接種疫苗。慢慢的,病毒就再也侵染不到人類了。
-
6 # 提點刑獄司
不管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瘟疫都有可能大規模發生。很多人對古代瘟疫的防控特別好奇,認為縱使在今天科技如此發達的前提下,先進的醫療衛生水平仍然無法迅速將瘟疫撲滅,那麼古代是怎麼防控、治理瘟疫呢?古人又有著什麼樣的高招呢?
疫情報告制度古代沒有今天先進的通訊,但是對於疫情的報告也是非常及時的。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立國,農民依附在土地上,為了有效的管理農民,保證國家統計的根基,歷朝歷代都實行著極為嚴格的戶籍制度,農村有裡、甲長進行管理,與現今的居委會和村委會相類似,但是仍有著本質區別,里長、甲長不是由選舉產生,而是直接任命,多為本地的豪紳擔任。
如若轄區內有疫情發生,裡、甲長要逐級上報,有縣令來核實情況,看是否真的為瘟疫發生,情況確認後會再次逐級上報,最後報到中央朝廷。朝廷就會派出欽差大臣和相應的醫護人員前往疫區,對患者進行醫治,並將疫情隨時報給中央。
疫區隔離制度在中國古代,國有長城,城有城牆,可以說不管大城、小城都有城牆。疫情發生後,為防止傳染,通常會以縣城為單位進行封閉隔離,最開始是由縣衙的衙役進行守衛城門,禁止出入,如若疫情非常嚴重,朝廷有時也會派軍隊進行維持隔離措施的實行。由於古代人口流動極小,所以相對於今天來說,隔離措施很好實施,對疫情的區域防控會有很好的效果。
疫情治療措施對於古代的疫情如何治療呢?在今天,我們有先進的醫療裝置,有高階的醫療實驗室,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研製出相關藥品及疫苗。在古代,中藥湯是治療疫情的關鍵,通常的辦法就是將某些中藥夾雜在施捨的粥裡。古代由於生活水平較低,疫情發生後,患者無法勞動,因此平時的吃喝都成問題,故疫情和饑荒也是相伴隨的。朝廷會在疫情地區設立粥棚,有病的喝了夾有中藥的粥治病,沒病的喝了預防。這種方法雖然看似簡陋,但卻是古代瘟疫治療的最主要方法。
此外,古人認為瘟疫往往是上天的懲罰,所以一般還會向上天祈福,祈禱疫情快快消失。據史書記載,祈福的規模有大有小,有時是地方官員在疫情發生所在地祈福,有時甚至皇帝會在京城為災區專門祈福。
疫情後的措施疫情有時發現較早,治癒的可能性相對較大。但史書中也有記載,有些地方官為了維護自己的政績,將疫情進行壓制,相關情況不上報,最後患病人數越來越多、實在壓不住的時候才上報朝廷。這種情況下,由於前期未能有效隔離治療,使得疫情大肆蔓延,並且病情嚴重的人數急劇增加。加之古代醫療條件有限,很多情況下一座繁華的城市在瘟疫的肆虐下就會變成一座荒涼的地方,人口急劇減少。
朝廷對疫情發生後的地區一般採取的措施就是免稅免傜役,透過減免來實現當地經濟的恢復。如果當地人口急劇減少,也會將周邊地區的居民遷到此地,給予優厚的賦稅條件,讓其在此紮根生活。
綜上,中國古代沒有今天的醫療衛生條件,對瘟疫的治療方式以中草藥為主,相對療效不是特別理想,多數情況下還是靠自身免疫力。但是,由於中國古代人口流動極小,並且有城牆等設施可以有效的對疫區進行隔離,會有效的控制疫區的範圍,使其難以大規模擴散,客觀上對疫情的防控也有著極大的幫助。
回覆列表
1、用醫療積極治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著名,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 一188 年)時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他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
華佗用可以入藥的幼嫩青蒿治療流行性黃疸病。黃疸病流傳較廣時,華佗花了三年時間對茵陳蒿的藥效作了反覆試驗,決定用春三月的茵陳蒿嫩葉施治,救治了許多病人。民間因此而流傳一首歌謠:“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世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
(華佗)
2、採取隔離措施。古人也意識到,隔離傳染性病人是有效的預防措施。關於隔離觀察治療的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南朝齊會要·民政》)。
唐朝時,長安城內出現各式各樣的醫療慈善機構,如官辦的“養疾坊”、民辦的“病坊”,寺院辦的“悲田坊”、“福田院”,醫治被隔離的病人,有效控制瘟疫在京師蔓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南宋政府又陸續在各地建立“安濟坊”,病人依病情輕重異室居住,“以防漸染”,醫生要製作病情記錄,作為年終考評的依據。明清時期,由於麻瘋病肆虐,南方許多地方建立麻瘋病院,允許收容其中的麻瘋病人結婚生子,自由生活,充滿了人性關懷。
3、祈求上蒼。儘管古人對瘟疫的認識不斷提升,但在現代病理學未誕生之前,瘟疫始終是恐怖的代名詞。認識上的缺陷,常使古人在瘟疫流行之時,求諸鬼神或宗教等神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