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佛山車神
-
2 # 蘭臺
施琅一共有八子,分別是:施世澤、施世綸、施世騮、施世驥、施世騋、施世驃、施世驊、施世範
長子施世澤:最高職務從二品副將施琅長子過繼給施琅哥哥施肇科,最高職務做到過副將,他回福建探親時被鄭經俘虜,不得已在鄭經麾下擔任閒職,後來因為與清軍有聯絡,並且準備聯絡鄭經麾下施氏族人投清,被鄭經處死。
史書記載了他三個兒子,大兒子沒查到記載,二兒子施聲遠只做到廣東綠營順德營把總,三兒子施致雲在乾隆二十四年的時候是順德營水師副將。另一說是施致雲是施世驥第七個兒子,過繼給施世澤
次子施世綸;最高職務從一品漕運總督施世綸就不說,《施公案》男主角,康熙雍正朝著名的能臣。史書上記載他長子施廷祥御前侍衛出身,做過甘肅知縣,次子施廷翰仕途比較順暢,乾隆時期在江西做道臺,施世綸孫子,施廷翰兒子施奕度在乾隆朝參與到了“偽孫嘉淦奏稿案”裡,不過幸虧乾隆帝沒怎麼追究。
施世綸三子施廷瑞擔任過貴州平越府知府。施世綸最小的兒子施廷龍擔任過湖南德安府知府,據說很清廉,死的時候連返鄉安葬的錢都沒有。
三子施世騮;最高職務員外郎早逝,23歲就因病去世。
目前查到不知道他哪個兄弟過繼了一個兒子給他,又或者是他的遺腹子,叫施士常,是武舉人。
四子施世驥;最高職務廣東知府施世驥協助施琅攻臺,專門處理過後勤事務;他在仕途上不如二哥和六弟,最高職務是廣東知府。
他的長子施士崗最高職務也是知府,但是是在雲南。
五子施世騋;沒有出仕施世騋是施琅第五子,他雖然有官職,但是一輩子沒有出仕過,因為他是奉康熙帝聖旨照顧施琅的生活起居。
目前查到他有一個兒子施士瑁進士出身,擔任過工部主事。
六子施世驃:最高職務從一品提督施世驃仕途順暢程度僅次於二哥施世綸,最高官職是擔任福建水師提督,這是從一品的高階武職,可以說從品級上,施世驃已經做到了漢人的頂點。正一品武職是領侍衛內大臣,這隻給滿蒙親貴。施世驃因為是因公病逝,所以雍正帝授予他一等男爵爵位。
施世驃長子施士岡史書上說他最高擔任過贛州知府,二兒子施廷專襲爵騎都尉,最高擔任蘇松鎮總兵,三子施廷敬擔任戶部江西司郎中。
七子施世驊;最高職務鎮江知府他也應該是因為施琅攻臺有功沾光,最高職務擔任過鎮江知府。他的長子施士邑,只擔任過漢軍鑲黃旗佐領,三子施士良,擔任三等侍衛;五子施士雲則擔任過狼山鎮右營都司。
八子施世範:襲爵鎮海侯施世範是施琅最小的兒子,也由他承襲了鎮海侯爵位。因為施世範承襲了鎮海侯世職的原因,他這一支傳承最為清楚:
第二任靖海侯施世範,琅子,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襲封。
第三任靖海侯施廷皋,世範子,1737年(乾隆二年十二月)襲封。
第四任靖海侯施純愷,廷皋子,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封。
第五任靖海侯施錪,純愷子,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襲封。
第六任靖海侯施秉仁,錪子,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封。
第七任靖海侯施斌,秉仁子,1814年(嘉慶十九年)襲封。
第八任靖海侯施德霖,斌子,1827年(道光七年)襲封。
第九任靖海侯施德露,德霖弟,1856年(咸豐六年)襲封。
第十任靖海侯施振,德露子,1871年(同治十年)襲封。
第十一任靖海侯施恩榮,振子,1885年(光緒十一年)襲封。
第十二任靖海侯施澍,恩榮堂叔,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襲封。
第十三任靖海侯施普澤,澍族弟,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襲封。
-
3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說起施琅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個人非常的有爭議,有些人說他是民族英雄,收復了臺灣。但也有很多人說他是漢奸投靠了滿清,做了滿清的走狗,把大明王朝最後唯一的領土臺灣也給弄沒了。
在鹿鼎記裡面,施琅成功地收復了臺灣,被滿清的皇帝封為三等靖海侯。雖然有很多人不喜歡施琅,但是施琅的後代還是過得相當不錯的。施琅一共有8個兒子,長子叫施世澤,由於施琅和鄭經之間的恩怨,最後被鄭經所殺。他的次子施世綸可謂是最有名的,做到了從一品的漕運總督。
施琅其他的兒子過得都還不錯,有做到知府的,也有做到提督的。施琅的第8個兒子,也就是最小的那兒子,叫施世範,由他承襲了施琅的靖海侯爵位。而且由於施琅的功績,所以他這個靖海侯是世襲罔替,並不是像其他的爵位每過一代降一級。
施琅的靖海侯爵位最後一直由他的後代傳承下去,總共傳承了13代,幾乎貫穿於整個滿清王朝。最後一任靖海侯叫施普澤,他於1906年承襲靖海侯爵位,可惜時間不久滿清就滅亡了,他這個爵位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
4 # 楚邾
施琅所在的福建晉江潯海施氏是福建望族,有《潯海施氏大宗族譜》,是譜於康熙二十二年始修,施琅次子施世綸等於康熙年間不斷補輯,最終修成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故其僅述及康熙年間,1993年,由臺灣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據族譜記載,潯海施氏祖派不詳,入閩始祖為施炳,南宋紹興年間進士,仕至大理寺評事,於宋隆興元年(1163)自河南光州(現今河南信陽潢川等地)入閩,有三子。長子秀居高樓,次子英、三子茂遷晉江南潯,即潯海施氏開基祖。施炳四傳至宣義,生六子,其中長子、六子外出,次子早逝,故以三子美為長房、四子均為次房、五子濟民(萬安)為三房,其中以三房人丁為最,施琅即出自三房。潯海施氏在清初還有遷往臺灣者,清中葉,潯海施氏亦有族人南下東南亞,其中以菲律賓最多。遷居菲律賓的族裔還與遷居臺灣,以及居住在泉州的錢江派施氏共同修建祠堂。清代施琅父子均參與族譜的修訂。
施琅家族字派
六世濟民(萬安)生九子,次子安同(永亨),安同五子,長子凱(茂功),茂功長子廷昭,廷昭一子德良(敦古)。至十六世達一有三子,長子肇科,即施琅長兄,次子即施琅,三子顯。
施琅像
施琅具體事蹟不多說,其有一妻五妾,生八子。夫人王氏,生第三子世騮,以夫誥贈一品夫人;副室黃氏,生長子世澤、次子世綸、四子世驥,以四子誥封一品夫人;副室王氏,生第五子世騋,以子誥贈宜人、以夫貤封正一品夫人;副室張氏,生子第六子世驃、第八子世範,以子累贈正一品夫人;副室林氏,生第七子世驊,以子誥贈宜人;副室連氏,第五子世騋慈母(類似養母)。其八子情況如下,均系截至清康熙五十四年修譜時情況:
長子世澤,出繼其長兄肇科為嗣,因功授副將,殉節。有六子,四孫、一曾孫。長子士登為晉江縣學貢生,次子為廣東順德營把總,三子為廣東提標中軍把總,四子、六子太學生,五子恩貢生。
次子世綸,截至修譜時,官總督淮揚等處漕運、加二級。有十子、八孫。長子、五子現任御前侍衛,次子、三子現為歲貢生。
三子世騮,施琅嫡子,以父職蔭員外郎。有三子、五孫。次子為儒學生員,三子外委都司。
四子世驥,現任廣東廉州府知府。有八子、十二孫(資訊不全)。長子、次子、三子、七子均為國學生,五子恩授廣東新會貢生,出繼世驥母黃夫人侄黃存誼。其六子、八子族譜缺。
五子世騋,內閣中書,候補同知,誥封奉政大夫,奉旨留閩主持宗祧特祠聖廟,意即主祀宗廟。有十子、十七孫。長子、八子、十子國學生,次子士常乙酉科中式武舉人第二十名,三子、四子、六子、七子歲貢生。
六子世驃,現任提督福建全省提督水師軍務,統轄澎臺水陸官兵左都督,前提督廣東全省軍務。有七子、二孫。長子現任江西南昌府同知,次子現任乾清門三等侍衛,三子、四子均為國學生,五子候恩廕生、補員外郎。
七子世驊,現任江南鎮江府同知。有八子、一孫。
八子世範,現襲靖海侯,代管佐領。有一子。靖海侯爵位一直承襲十三任。
所以,施琅後代人丁興盛,其八子多有建樹。截至到清康熙五十四年,施琅已有八子、五十三孫、四十九曾孫、一玄孫,其時,施琅次子世綸、四子世驥、六子世驃、七子世驊、八子世範均健在。
-
5 # 歷史知事
施琅是清朝擊敗臺灣鄭氏集團實現國家統一的英雄。
對於施琅的評價,存在著兩極分化。
站在大漢族主義的角度,施琅給滿清集團當走狗,打敗了明朝最後一個據點臺灣,是和吳三桂尚可喜一樣的大漢奸。
站在中華民族的角度,施琅實現了祖國統一,讓海峽兩岸合為一體,是民族英雄。
對於施琅的態度,我傾向於第二種說法民族英雄說,雖然我也是專業的情黑,但對於施琅真的恨不起來。原因主要有這樣幾點:1,施琅和鄭成功的個人恩怨,我認為錯不在施琅,而在鄭成功。施琅是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一開始施琅是鄭芝龍的部將,鄭芝龍投靠滿清後,他沒有跟隨,而是繼續追隨鄭成功搞復辟明朝的大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施琅大節無虧,道德上無可指摘。
順帶說一下,我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身上有很多讓人很不解的奇怪習慣,其中一個就是喜歡滿門抄斬。比如鄭成功長子鄭經和四弟的乳母私通昭娘生下孩子鄭克臧,鄭成功就要殺死鄭經、殺死昭娘、殺死鄭經的母親、當然鄭經的孩子鄭克臧也不例外。鄭成功發起狠來,連自己都要殺,真是太可怕了。
鄭成功之死也很奇怪,因為派人去殺鄭經,部將陽奉陰違,鄭成功覺得無顏去見死去的隆武帝,抓破臉皮而死。看完這段記載,真讓人五味雜陳,很不舒服。
鄭成功的故事有沒有經過篡改?這已經是無法求解的方程了。
在征討臺灣的過程中,施琅率領約21000人,軍艦238艘前往興化平海衛訓練軍隊。澎湖一戰,共斃傷鄭軍官兵1.2萬人,俘獲5000餘人,己方傷亡僅有2000餘。鄭氏集團的水軍體系中,施琅是最後的名將。
康熙得到臺灣後,受限於少數民族那種鼠目寸光的世界觀,一度決定放棄臺灣,在施琅等人的強烈建議下,清朝才在臺灣設立政府機構,對臺灣實施有效統治。
不過,施琅對臺灣的態度,也不必康熙等人強多少。在施琅的觀念裡,對臺灣實施軍事佔領,主要目的在於防範臺灣島成為海盜的基地,而不是把臺灣當做中華版圖進行經營治理。這種思想指導下,施琅嚴格限制廣州福建等地的人移民臺灣,這和清廷的“闖關東”的態度極其相似。
施琅極其後人,認為臺灣人是明鄭遺老遺少,必定不忠誠於清廷,因此對他們徵收重稅。施琅奪走了臺灣大部分土地,收取"施侯大租"。對無田無地的漁民也是百般盤剝,肆意壓榨。
3,施琅的後人,主要是8個兒子,都是一般的官宦子弟。長子施世澤,又名世鬃,繼給其亡兄施肇科為嗣,"候授部郎"。 次子施世綸,清官,"以廉名第一達主知",時任江寧(今南京)知府。 三子施世騮,"候授部郎","有政聲"。 四子施世驥,1680年(康熙十九年)先於施琅從京城返回福建,時年二十。次年,施琅赴廈門上任後,他即奉父命"備器械,輸糗糧",協助施琅準備東征。兩年後他從徵澎臺,立有戰功。 五子施世騋,"以貳守主曹職銓,耽文章諸翰",時隨父在福建水師提督任所。 六子施世驃,"嫻將略,有父風",隨父統臺"歷建勳績",時任濟南參將。 七子施世驊,"吏才敏練",授潤州(今鎮江)郡佐,時亦隨父在福建水師提督任所。 八子施世範,沒有官職。施琅的第二子施世綸,是清朝有名的清官,被人稱作“施青天”。後來的人根據他的事蹟寫成了《施公案》,是中國十大公案小說之一。施世綸也和包拯、海瑞、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清官”。
-
6 # 澳古說歷史
施琅,清朝初期重要將領之一,也是清朝頗具爭議的一位降將。
他曾兩度反清,又兩度降清。1638年,他跟隨明朝總兵鄭芝龍於福建抵抗清朝。但在8年後,他追隨鄭芝龍降清,降清後,他幫助清廷成功鎮壓了東莞、增城地區的張家玉抗清義師的叛亂。不過施琅因在清廷被主帥李成棟所針對,所以並無升職的機會。
也正是因為在清廷的懷才不遇,再加上1648年李成棟叛清降明時,他派部下郝尚久在施琅回福建的途中陰了施琅一把,施琅損兵折將,無奈下只得反了清朝,投靠到鄭成功的麾下。
在鄭成功的麾下,施琅也是屢立大功。1651年,在鄭成功南下廣東勤王,清軍馬得功偷襲廈門,守廈門的主將鄭芝莞棄城逃亡時,正是施琅率領手下僅有的六十餘人,最終擊潰馬得功的軍隊,從而保住了廈門。
按理說施琅這等戰績,理應得到加官進爵的獎賞,可是並沒有,鄭成功非但沒有升他的官,反而是奪了他的左先鋒之職,讓他賦閒在家。可以說這等落差,讓施琅這位自然不遜色於任何人的干將,失去了再替鄭成功效力的心思。
當然,此時的施琅只是心灰意冷,但並無反心。直到1652年的“曾德事件”最終讓施琅反了鄭成功,並再次投靠了清廷。“曾德事件”的起因就是一位叫曾德的將士。當時曾德眼見跟在施琅的身後,已無出頭之日,於是他在沒有告知施琅的情況下,就偷偷藉著在原本鄭成功軍營的關係,做了鄭成功的親隨。
這下就把施琅給惹火了,“明知道我與鄭成功有間隙,作為我的手下,你居然跑去投靠了鄭成功,你讓我的面子往哪裡擱?”。於是覺得大失臉面的施琅,就以“恃鄭氏親暱,逃於鄭所”的藉口將曾德抓回下令斬殺。而此時鄭成功聽聞此時,並派人傳令“馳令勿殺”,可施琅卻置若罔聞,什麼都不顧就將他殺了。
施琅直接違抗鄭成功的命令,就等於是捅了馬蜂窩。本來鄭成功就懷疑施琅這位歸順的反臣有再次反叛的心思,這下可好,施琅這等做法就直接坐實了鄭成功的懷疑。之後,怒不可遏的鄭成功就直接派兵抓了施琅和他的家人。
後來施琅在自己舊將的幫助下,逃出大牢,前往清朝的控制區。而鄭成功聞聽施琅已經逃到了清朝的地盤,更是覺得施琅已經徹底的反了,於是就下令將施琅的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縣斬殺。施琅聽到這個訊息前,原本對投降清朝一事也是猶豫不決的,只是現在得知自己的父親、弟弟都被鄭成功所殺,頓時就下定決心要死心塌地的投靠清朝,一心一意要藉著清朝的力量報那殺父之仇。
我想,鄭成功萬萬想不到,這位曾經不被自己重用的,甚至最後被自己逼反的施琅,他會成為壓垮他鄭氏家族最後一棵稻草。1683年6月24日,施琅領兵攻臺,同年8月13日,臺灣被清軍攻克,臺灣鄭氏政權覆滅。
藉此收臺有功的施琅,被清廷冊封為靖海侯,負責鎮守臺灣。而在鎮守臺灣期間,施琅的所作所為皆被世人所詬病,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侵佔臺灣百姓的土地,在當時南臺灣已開墾的土地有一半在施琅的手中,這就是後世人所不齒的“施侯租田園”。此外,更為過分的是,在當時施琅連無田無地的漁民都不放過,他以“規禮”,也就是收保護費的藉口從漁民手中掠奪了大量的財富。
不過犯此惡行的施琅並沒有受到清廷的任何懲罰,他和他的後代在清朝反而都受到了禮遇,靖海侯這個爵位也得到了“世襲罔替”的特權,可謂是恩寵有加。
施琅的“靖海侯”爵位一直世襲到清朝滅亡的那刻。1696年5月,施琅八子施世範,襲爵;1737年12月施琅孫施廷皋,襲爵;1759年12月施琅曾孫施純愷,襲爵;1776年12月施琅玄孫施錪,襲爵;1782年12月施琅來孫施秉仁,襲爵;1814年施琅晜孫施斌,襲爵;1827年施琅仍孫施德霖,襲爵;1856年施琅仍孫施德露,襲爵;1871年施琅雲孫施振,襲爵;1885年施琅耳孫施恩榮,襲爵;1895年施琅雲孫施澍,襲爵;1906年施琅雲孫施普澤,襲爵。
而除了八子施世範有幸繼承“世襲罔替”的靖海侯爵外,施琅的六子施世驃也有幸擁有一個可“世襲罔替”的一等阿達哈哈番爵位,這個是雍正元年八月,在施世驃去世的第二年,雍正賜予的,由其子施廷旉襲爵。當然,因史料缺乏,後世到底施德驃的哪些後人襲此爵,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時,他的後人不管如何都有一個爵位在身。
除此二子外,施琅的八個兒子中以次子施世綸的成就最高。施世綸官至河道總督,被康熙譽為“江南第一清官”,他為官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深受民間的推崇,人送“施青天”,從這點看,施世綸比他那貪得無厭的父親倒是好上百倍。當然施世綸並無爵可世襲,關於他的後代記載也很少,只知他有一個名叫施廷祥的兒子曾在會寧做知縣。
其後就是四子施世驥。他深得閩浙總督姚啟聖的器重,1683年隨父施琅攻臺,論功以左都督改授部郎,後官至廣東廉州府知府,康熙贊其“為官公明正直”。
之後剩下的四子多無成就,可謂是庸庸碌碌。長子施世澤先是被過繼給施琅的亡兄施肇科為子,後蔭受為“候授部郎”,1680年被鄭經斬殺。三子施世騮,蔭受為員外郎,史書評其“有政身”,1683年病逝。五子施世騋,因其父功勞得以誥封奉政大夫,做過最厲害的事情就是捐千金修晉江文廟,1714年病逝。
七子施世驊,官至潤州郡佐,關於他的記載史書沒有任何的著墨之處,唯一有他名字的是在《清史稿.世宗本紀》中,其言“免功臣子孫施世驊等贓銀五十餘萬”,就是說施世驊曾經欠過國庫的錢,後來被雍正免去了。
當然施琅的八個兒子當中,除了八子施世範因是襲爵靖海侯,因此有完整的子嗣傳承表。其餘的七子史書對其後代都沒有過多的著墨之處,我想大概應該都是庸庸碌碌之輩吧!不能史書應該有其記載。但是不管如何,施琅這位曾經兩度反清,又兩度降清的主,其後代不但能活著,而且還有爵位可世襲,也算是非常不錯的了啦。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施琅,最大的功績就是攻克臺灣,讓大清完全的統一了中國。施琅本是漢人,但是確實清朝初期有名的將領,可以說沒有施琅的話,康熙不一定能夠那麼快統一臺灣。
施琅在水軍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可以說彌補了清軍的不足,不然清軍是很難攻克臺灣的。
施琅本來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部將,鄭芝龍在明朝末期算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鄭芝龍在17世紀中國明朝海禁與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並於1633年在泉州金門島的料羅灣海戰中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 ,在鄭和船隊退出南中國海200年後,重奪了海上主導權,是大航海時代東亞海域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後來鄭芝龍投降清朝,而施琅也是隨著鄭芝龍投降了,但是施琅後來又跑去跟隨鄭成功抗清了。
而施琅在鄭成功的手下也立下了很多戰功,但是後來施琅殺了鄭成功的另一個得力助手曾德,鄭成功也是非常的憤怒,竟然把施琅的全家都殺了,當時施琅的父親,兄弟被殺了。而鄭成功殺了施琅的家人之後,施琅也就再次投降清朝了,這個時候施琅就開始死心塌地的幫助大清了。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清軍決定攻臺,而就是施琅領軍的,而之後施琅也是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施琅有八個兒子,有好幾個兒子都是跟隨施琅攻克臺灣,也是立下了大功的,施琅的四子,五子,六子都是跟隨施琅攻克臺灣,而且也都跟隨施琅在福建水師提督任所。
施琅的次子可能很多人都是聽過的,就是施世綸,清朝有名的清官,現在也有很多電視電影都拍過施世綸,施世綸為官清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帝稱為“江南第一清官”。《施公奇案》就是講的施世綸。
施琅的靖海侯的爵位一直世襲到清朝末期的,施家的第十三代靖海侯施普澤,就是在光緒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世襲靖海侯。
回覆列表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祖籍河南固始,他出生時家境尚且富裕,但後來逐漸衰敗,於是他自幼從軍,十七歲時成為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的部將,由於作戰勇猛,鄭氏父子對他非常器重。
(施琅劇照)
1646年,清兵南下入福建,鄭芝龍降清,隨後清軍利用鄭芝龍的威望招降了鄭氏旗下一眾部將,其中也包括施琅。不過清軍主將李成棟非常輕視福建兵,施琅雖屢立戰功,但卻得不到應有的封賞,令其非常失望。
1648年,精神高度分裂的李成棟突然高舉義旗反正,這個為清廷蕩平江南和閩粵的悍將,一夜之間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居然又扛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讓原本隸屬於李成梁的施琅不知所措。
隨後施琅在從廣東返回福建的途中遭遇了李成梁部下郝尚久的襲擊,敵我難分的施琅只好再度投奔鄭成功。
施琅在投奔鄭成功之初時還是備受賞識的,但由於施琅在一些戰略理念上與鄭成功不合,使得二人間隙叢生。
1652年,施琅不顧鄭成功命令,斬殺鄭氏舊將曾德,鄭成功盛怒之下逮捕了施琅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顯,並迅速處死了二人,施琅得知父親弟弟被殺之後大怒,再度降清。
從《清史稿》的記載來看,施琅第二次降清的主要原因在於鄭施二人脾氣不對付。施琅為人驕縱,不願服軟低頭,常常惹得鄭成功不悅。而鄭成功也是自我意識較強的人,聽不得一點異見,雙方自然矛盾叢生。
其實在當時抗清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鄭成功應該團結所有能夠團結的力量,唯才是用才是。施琅在重新歸隊後,訓練軍水,頗有建樹,而且他曾在清軍中待過,對清軍的兵力部署和戰略動向比較瞭解,他的一些觀點也是非常有可取之處的。
例如施琅曾反對鄭成功攻打廣東,他知道鄭軍陸戰的實力遠不如清軍,打廣東並非上策。但為了不駁鄭成功面子,他沒敢直說原因,只是藉口夢見不祥之兆,希望鄭成功放棄攻打廣東,這些意見事後都證明是正確的。所以只要施琅不造反,鄭成功不應該四處打壓他。
但鄭成功對施琅的驕橫很是不滿,就是不給他兵權,也不聽從他的意見,甚至對他的戰功不予獎賞,使得施琅積怨甚重,以至於不顧鄭成功顏面,殺死了曾德,令二人徹底決裂。
(鄭成功畫像)
施琅二度降清之後並沒有立即得到清廷重用,當時清廷對於漢將已經基本喪失了信任 ,施琅很快被調往北京閒置,納入鑲黃旗漢軍。
鑲黃旗是八旗的頭旗,施琅被納入鑲黃旗說明清廷對他還是比較重視的,但這種重視僅停留在表面。施琅在京期間清廷給他的待遇極差,施琅妻子只得做女工補貼家用。
施琅二度降清之後不久鄭成功攻取臺灣,鄭軍利用臺灣作為大本營繼續攻掠福建沿海,清廷不得已又啟用施琅前往福建。
1662年,也就是康熙元年,施琅被清廷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在此期間他擊退了鄭成功之子鄭經的反攻,並多次上書請求清軍攻打臺灣。
不過施琅的建議沒有得到清廷的採納,當時主政清廷的鰲拜推行“首崇滿洲”的政策,大力打壓漢人。而施琅在福建手握重兵,自然受到清廷的忌憚,於是清廷又將他調回北京,直到三藩之亂平定之後,康熙皇帝才接受了施琅的建議,派他攻取臺灣,施琅在平定臺灣後被清朝賜爵三等靖海侯。
(施琅雕像)
清朝爵位的等級非常多,功臣爵位共分為27個級別,其中侯爵分為四等,分別是:
一等侯爵兼一雲騎尉
一等侯爵
二等侯爵
三等侯爵
施琅所獲得的三等侯爵是侯爵中的最低一級,年俸560兩。
雖然施琅封爵不算太高,但是這個爵位在漢人中已經很不錯了,並且施琅的三等靖海侯是可以世襲的。
施琅一生共生有八子,由於施琅早已被納入八旗,因此施琅諸子全部都入仕當官,其爵位由其第八子施世範承襲。
至於為何讓幼子襲爵,其中原因史書並非記載。施世範死後,其爵位由施廷皋繼承,靖海侯的爵位一直傳到清朝滅亡。
施琅一生兩次降清,但最後仍以善終,且後世子孫也一直享有榮華富貴,這才明末清初的降將中是非常少見的。
需要指出的是,施琅不論是降清還是抗清,打仗都很賣力,他是忠是奸真的很難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