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黔

    青州並的前身是青州黃巾軍,由一群農民組成,雖然制度混亂,但是勝在人多,在和各大勢力交戰中各有勝負。

    公元192年,青州黃巾軍圍攻兗州,時任兗州牧的劉岱看不起這群黃巾軍,覺得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但是濟北相鮑信認為敵軍來勢洶洶,並且帶著家眷,急於破城,人數眾多不可輕敵,應該固守,消耗敵軍的意志,敵軍見城難以攻破便會退去,然而劉岱根本不聽,出兵與黃巾軍對戰,結果戰敗身死。

    劉岱身死,兗州頓時失去了領導人,而這件事被曹操和陳宮知道了,陳宮提議自己去勸說兗州,讓曹操擔任兗州牧,鮑信經過陳宮的勸說,加上分析當下局勢的利弊同意讓曹操擔任兗州牧。

    曹操入駐兗州,開始對付圍攻兗州的黃巾軍,曹操先後兩次出兵對付黃巾軍,於192年冬天擊敗黃巾軍,隨後黃巾軍無條件投降於曹操,獲降卒30餘萬,因為來自青州,所以曹操將這群黃巾軍改為青州兵。

    雖說是30萬青州兵,但是實際上編入曹操軍隊的並沒有30萬,30萬青州兵中,有不少年老的和年幼的,最後挑選出編入軍隊的僅有數萬人。

    被編入軍隊後,曹操也沒有真正全部用於作戰部隊,因為曹操並不是完全信任這些剛收編的青州兵。

    早年曹操和董卓交戰被擊敗後,所招募計程車兵死傷過半,為補充兵源曹操去了揚州募兵,招募了4000多的揚州兵,結果這些揚州兵突然叛亂,差點殺了曹操,最後是曹操斬殺數十人,叛軍畏懼才僥倖活下來。

    所以因為前車之鑑,所以曹操並沒有將所有的青州軍用於主戰部隊。不過後來這些青州兵對曹操非常的忠心。

    曹操佔領兗州後,以兗州為跳板,向外擴張,分別和陶謙、呂布、張繡、劉備、眭固、李傕交戰,經過幾次的交戰,曹操的手下部隊有傷亡,而加入曹操的青州兵在補充中也有損失。

    曹操先後佔領了徐州、河內、長安等地,而佔領地盤自然也要留守部隊駐守,防止因為交戰地盤被其他割據勢力所侵佔。其中就有青州兵。

    就比如後來的赤壁之戰,曹操與劉備和孫權交戰,結果在西邊的馬騰從後面偷襲了曹操,如果曹操不駐守軍隊後方就被馬騰給攻破了。

    所以也就導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交戰的時候,本來有數萬軍隊的曹操,能參加戰鬥的也就只有大約2萬餘人,與袁紹的10萬餘人相差了近5倍多。

    而袁紹自恃兵多將廣,所以分散對曹操發起進攻,而曹操為了應對袁紹的分散攻擊,不得不把為數不多的軍隊分開,所以也就導致曹操因為兵力分散,原本有2萬餘人,最後在曹操手上的不足1萬,而且因為交戰,還有兩三千人受傷,曹操能用計程車兵其實不足5000餘人。

  • 2 # 流雲天下

    官渡之戰是決定三國格局和走向的三大關鍵戰役之一,同時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關於此戰的雙方兵力對比雖然有所爭議,但是基本上都認同袁紹有11萬多人,曹操只有3萬多人;袁紹兵力且先不說,我們先來看看曹操的兵力以及部署大概是怎樣的:《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這裡的一萬人指的是曹操從許昌帶來的包括張遼,徐晃等人在內的精銳部隊。

    除此之外當時曹操在各地的兵力大概是這樣的:劉延軍1千人駐白馬,于禁約4千人駐武原,樂進約4千人在延津;夏侯惇5千人在孟津、敖倉一帶拱衛官渡的左翼,張繡約5千人在陳留一帶護衛右翼,曹仁有5千人在官渡南面的陽翟一帶隨時支援官渡前線,夏侯淵、蔡陽和曹洪約1.1萬人部署在南陽到穎川之間防備劉表;滿寵和李通的8千人在汝南一帶防備孫策可能的偷襲,臧霸和程昱的3-4千人在兗州防備袁紹來自青州方面的支援,李典1千多人押送糧草,廣陵太守陳登和其他部隊可能還有5-6千人。

    從以上可以看出曹操的總兵力大概在六萬多人,但是真正在官渡前線和袁紹作戰的部隊其實也就曹操自己從許昌帶來的一萬人加上夏侯惇張繡于禁樂進曹仁劉延等一起的3萬多人,其他的比如夏侯淵曹洪,滿寵李通臧霸,陳登等人的部隊不是防備劉表和孫策,就是阻止袁紹渡河或從青州的援軍都是不能調動的。可是曹操的兵力真的就這麼捉襟見肘嗎?其他的不說,曹操麾下有一支戰鬥力強悍而且人數眾多的青州軍為何在官渡之戰中不見蹤影?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我們分析一下。

    192年,曹操大破從青州進入兗州並殺了兗州刺史劉岱和自己好友濟北相鮑信的黃巾軍,“追黃巾至濟北,受降卒三十萬,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以曹操當時糧草緊張來看應該是養不起三十萬大軍的,所以曹操從三十萬人中“收其精銳者”組成的青州軍六七萬人應該有吧。青州軍作戰異常勇猛,戰鬥力也很強悍,而且實行的是“父子相繼、世代為兵”的制度,可以說是曹操手中一支衝鋒陷陣的利器。

    但是青州軍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軍紀渙散,改不了劫掠的習慣;青州軍成軍後打了三場硬仗:第一戰是在徐州和陶謙劉備打,雖然表現出色但是徐州屠城就是軍紀敗壞的青州軍所為;對此《三國志》一筆帶過:“所過多所殘戮”,《後漢書》則詳細得多:“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第二戰是在濮陽和呂布大戰:“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第三次是宛城之戰:“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

    第一次徐州之戰雖然打了勝仗但是青州軍屠城給曹操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第二次濮陽之戰呂布一衝殺青州軍就四散而逃,差點連累到曹操當了俘虜,第三次宛城之戰更過分,青州軍不僅劫掠百姓和敵軍,就連自己的友軍也不放過照樣搶劫不誤,如果不是于禁果斷出手又差點釀成大禍。青州軍如此的軍紀敗壞,戰場又不聽指揮,三次慘痛的教訓使得曹操不敢在重要的大戰中使用青州軍,這可能是官渡之戰中青州軍不見蹤影的主要原因;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曹操乾脆讓青州軍從事軍屯而不是作戰任務,其實你想想曹操麾下那麼多名將居然沒有一人是出自於人數眾多的青州軍很有可能就是和青州軍淡出前線作戰任務有關。

  • 3 # 雲子落

    東漢的歷代皇帝,除了最初的三代之外,剩下的全都是不滿十歲的小孩即位!按今天的話講,當皇帝的,那是高危職業,用的全是童工,可想而知,這樣的團隊,體質自然每況愈下,前途堪憂!於是,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以致禍國殃民!

    公元183年,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終於忍受不住,黃巾起義爆發,攪亂宦官與外戚的清夢,鷸蚌相爭之時,豁然發現,到處都是謀利的佩刀漁翁!在拼命鎮壓起義的同時,始不料也給四周蟄伏的那幫野心家、陰謀家及變革家,登臺表演的機會,中原開始鼎沸!

    歷史自然進入亂世出英雄的時期,那是宦官與外戚為首的羸弱朝廷無法阻擋的趨勢!那一年,曹操二十九歲,孫堅二十八歲,袁紹三十歲,劉備二十三,周瑜九歲,司馬懿五歲,諸葛亮三歲,孫權兩歲!不管有意無意,歷史的潮流,後來都將他們漩入其中!

    曹操的發家,是從鎮壓黃巾起義開始的!他率兩千兵馬,攻打潁川的農民軍,斬首數萬,藉此升為濟南相,嶄露頭角。漢靈帝設定西園八校尉,曹操被任命為典軍校尉。後董卓入洛陽掌握實權,立漢獻帝,任曹操為都騎校尉!曹操棄職潛逃。

    回到家鄉陳留,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率先揭竿起義,討伐董卓。此時曹操兵馬只有五千,衛茲又向張邈借兵三千,隨曹操一同出征。次年曹操以奮武將軍頭銜加入關東軍聯盟,卻因不滿諸侯聯盟消極抗戰,不惜孤軍追擊董卓,為董卓部將徐榮所敗。曹操身中流箭,坐騎傷重不起,後得曹洪出讓自己的坐騎,才死裡逃生。

    曹操眼看各路諸侯擁有十餘萬兵士,只知飲酒作樂,不思進取。而自己兵少糧稀,無法作為,終於明白“空有凌雲志,無兵難自達”!便與夏侯惇前往揚州募兵,借得丹陽兵四千,中途反叛,僅餘五百人!後得到建平等地千餘兵。可見,曹操早期在士兵數量上的窘迫。

    後來,黃巾軍橫掃青州和兗州。兗州刺史劉岱被斬殺,濟北相鮑信等請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佔據兗州,終於有了根據地,解決部隊給養問題。但是,卻時刻面臨著青州黃巾軍的巨大威脅。這支黃巾軍幾乎是個流動的部落,除了三十萬將士外,還有上百萬的隨軍家屬。曹操此時兵力少得可憐,新兵居多,故而初戰不利。

    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剛出道時的憤青。社會現實的殘酷性,戰場上的血與火,已經洗禮了他!面對強敵,他開始有更多是戰略上的思考!事實告訴他,徹底消滅黃巾軍,並非易事。最可怕的結局就是,消滅青州黃巾軍,自己也會落成“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哪還有縱橫天下的可能!那樣的勝利來得快,自己亡得也快!

    身為武將,不面對現實,是活不下去的!縱有詩情萬丈,柔情滿腔,活不到明天,何用之有!他看著劉岱、鮑信等“一心死磕”黃巾軍而戰死,覺得自己不能重蹈舊轍!自己的雄心壯志,不能就在青州黃巾軍身上湮滅!沒有人會為自己全力以赴打敗黃巾軍而給予憐憫與援手!到處都是等待自己筋疲力盡時,準備補刀的餓狼!弱肉強食,本就是亂世的鐵則!

    軍事奇才曹操,在當年冬天,神助般“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從百萬人中選拔的悍勇之士,組成青州兵數千,戰力自不必說,而且忠誠可靠!同時,將戰亂造成的無主之地,分發給青州黃巾軍家屬,確保軍隊軍力與物資補充!實際上是“屯田制”的發軔!

    或許這裡面有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那年的曹操,已經38歲了,與黃巾軍及各路諸侯交手近十年!他知道黃巾軍起義,就是為一口飯吃,而自己打天下,也是為了天下人“安居樂業”!找到了這樣的“最大公約數”,曹操忽然笑了,覺得“化敵為友”是個雙贏的妙棋!

    派人與黃巾軍聯絡,最後達成的“投城”的條件是:道教可在曹營延續;保證“歸順”的黃巾軍及家屬成建制生存;道教領袖確保青州黃巾軍全力資助曹操打天下!之前,曹操舉事主要靠借兵,打了幾仗,頗覺力不從心!唯有收留黃巾軍後,他才有種號令天下的感覺!

    曹操的真正發跡,始於收留青州黃巾軍!佔據兗州根據地,擁有數萬精兵,曹操從此有施展自己軍政才華的舞臺,從一個憤青,變成了舉足輕重的江湖英雄人物!至於八年後的官渡之戰,曹操以三四萬兵力去對抗袁紹的十一二萬人,仰仗的仍是改造後青州兵!

    不是說收留了三十萬青州黃巾軍嗎?是啊!可是,曹操那點地盤養不起那麼多兵!若干年後,擁有六州的曹魏才養兵五十萬,僅擁有一個兗州,如何養活三十萬大軍!正因如此,曹操嚴格訓練軍隊,很短的時間內,將一支游擊隊,整訓打造成遐邇聞名的精兵!曹軍很少有叛兵叛將,其實也與早期青州兵的出身與氣質有關!

  • 4 # 史公子

    青州兵是黃巾之亂以後向曹操無條件投降的。投誠以後的青州黃巾軍,連家屬以內應該有一百來萬,曹操則其精壯者一萬左右練成青州兵,雖然那時候人很多,婦女、兒童、老人至少佔了多數,再加上曹操只選精壯者所以才挑出了一萬多的青州兵,但是在投降曹操後,青州黃巾兵的人口給曹操的後續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

    至於你說的官渡之戰曹操兵力不足一萬也是不對的,曹操兵力不足是真的,但是也沒有你說的那麼慘,曹操有一部分的兵力是被牽制住了,沒辦法進入官渡戰場,所以才造成官渡之戰曹操兵力不足。

  • 5 # 生活問道

    在三國曆史中,“官渡之戰”是三大戰役中最有代表性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新版《三國演義》中曹操與袁紹

    題主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多年來很多人疑惑的地方,眾說紛紜。這裡我也說說我的看法,一家之言,僅為參考。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提到了青州兵,這裡有個事實不得不澄清。曹操的青州兵並不是收編來的,而且曹操起兵舉義時招募而來,這些青州兵長期經過戰爭錘鍊,戰鬥力非同一般。

    其餘的兵力我們來看看其成員組成。

    建安三年正月(公元198年),楊奉被劉備謀殺;

    建安三年十一月(公元198年),呂布被曹操消滅;

    建安四年六月(公元199年),袁術兵敗病發而死;

    建安四年十一月(公元199年),張秀歸順曹操;

    四路諸侯的兵馬,經過一番折騰,最後都歸了曹操,這些人馬算起來總計有三十萬之多。但這些人馬戰鬥力低下,成員組成複雜,實際戰鬥力只是紙面文章罷了。

    還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當時諸多各路諸侯都是以戰養戰,所有的軍需都是靠掠奪而來。曹操能脫穎而出,第一在於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第二就是他的屯田制。縱觀《三國演義》通篇,很少有見到曹操去劫糧補充軍用的,即使官渡之戰曹操如此缺少糧食的情況下,也只是把糧食燒掉。那是因為曹操的軍糧是能做到自給自足的,缺糧是因為運輸出的問題,而不是糧食短缺的問題。

    糧食需要種才有收穫,連年的戰爭導致的局面是地多人少,有效的勞動力更是奇缺。因此相當一部分兵力被補充屯田。這個舉措在當時被很多人不理解,隨著長期戰爭的深入,這項舉措也越來越發揮他的威力。

    戰前袁紹和曹操實力對比

    《三國演義》中提到的袁紹起兵七十萬,實際是七萬,曹操起兵是七萬,實際是一萬。這應該是真實情況。

    曹操雖然兵力不及袁紹,但也不至於相差如此懸殊,那曹操為什麼只出動一萬兵馬?那是因為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式。

    我們看所有有關這段歷史的描述,都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開戰之初,袁紹謀士分為兩種意見,一種是速戰速決,利用強大的兵力優勢碾壓曹操,二是打長期消耗戰,逐步蠶食。

    曹操這邊同樣有兩種聲音,一是打不過,和為貴,二是必須打。

    袁紹那裡正如曹操對他的評價,好謀無斷,好大喜功。他對於長期消耗戰不感興趣,那不符合他氣吞山河的性格,所以,他的決斷是速戰速決。

    曹操這邊首先是否決了投降,這是不可避免的碰撞。因此,在第二種打的提議下,迅速做出了適合自身條件的打法:速戰速決!

    兩隊人馬經過了“試探”,“相持”,“轉折”,“決勝”四個階段的過程,勝利的天平終於倒向了曹操。

    一,試探:

    官渡之戰是從公元200年二月拉開序幕的。袁紹進攻白馬,作先鋒的叫顏良。袁紹的如意算盤是曹操和他兵鋒相對。曹操既然制定了速戰速決,那一定是要按照速戰速決的條件來做戰。在荀攸的謀劃下,曹操兵發文醜進攻的延津,果然袁紹上當,派大隊人馬回援延津。曹操立刻回兵白馬,出其不意的斬殺顏良,解了白馬之圍-----斬殺顏良的正是關羽。

    大家都知道劉備攜民渡江,其實第一次攜民避難的是曹操。曹操知道袁紹性格殘暴,不會放過白馬百姓,因此,帶著全城百姓一起避難。在半路又被袁紹的大將文丑追上,結果文丑又被曹操設計殺了。

    曹操兵出白馬,延津設伏

    這兩場小的戰鬥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這兩場戰鬥是曹操親率作戰,第二,曹操只動用了六百騎兵部隊。

    曹操親自率隊,表明了勢在必得,六百騎兵,說明了戰鬥的性質就是速戰速決。

    二,對峙(相持)階段

    這張圖能更直觀的看出曹操用兵的神來之筆

    相持階段應該是最艱難的。採用這種策略,首先是示弱,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對方死磕。所以,相持階段的重點是能不能守得住。這一點曹操是做了充分準備的,“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就是曹操最務實的寫照,在兩場戰鬥得勝後主動後退至官渡以守為攻。

    相持階段雙方各顯神通,誰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吃掉對手,但是按照雙方實力對比,長此以往袁紹一定是佔據主動的一方。可惜袁紹始終沒有破釜沈舟的氣魄,如果他不惜代價的全力進攻,很難想象曹操有什麼辦法可以堅持。

    曹操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他給自己最後的勇氣是“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他只給了自己最後十五天的時間。

    荀彧和賈詡給了曹操堅持下去的理由。得益於曹操虛心納諫,同樣得益於主帥的意志力,曹操終於等來了官渡之戰的“轉折階段”。

    同樣是主帥的意志,袁紹一向是“善謀無斷,”總認為自己英明神武。在他的英明神武之下,手下重要謀士許攸叛逃至曹操處。許攸的叛逃,就是曹操堅持的結果。曹操又是以身犯險,親率大軍劫燒了袁紹的後勤。這件事成了官渡之戰的轉折點。

    火燒烏巢是官渡之戰的轉折點

    很多人問:“曹操缺糧,為什麼不把糧草拉回去?”

    燒糧草是奇兵,目的是打斷袁紹打持久戰的本錢,而且,沒有那麼多時間和人馬來負責糧草的運輸。最主要的,曹操並不是缺糧,而是糧草運輸速度沒有預料的準時到達,並沒有達到無法堅持的程度。

    烏巢的失守,已經註定了袁紹的失敗。謀士間的不和,將帥間的猜疑,都註定了袁紹一方的脆弱性。隨著大將張郃的投降,意味著袁紹軍中最後一個有能力統帥三軍的人才的湮滅。袁紹只有逃跑一條路。

    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氏家族徹底滅亡。袁氏家族的滅亡,北方基本全部肅清。能對曹操構成威脅的,只有西川劉璋,漢中張魯,東吳孫氏。橫在曹操和孫氏集團之間的,只剩下認為採取中立就可保的平安的劉表。

    下一步曹操將兵發荊州,飲馬江南!那曹操能不能成功?我們有時間再聊!

  • 6 # 不沉的經遠

    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兵力不足一萬出自《三國志》,按照《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在官渡之戰時:

    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不過這應該只是他在官渡計程車兵,並非曹操全部部隊。曹操起家時有兵五千,後來有補充有損耗,在擊敗青州黃巾軍以後,接收降卒三十多萬,從中招收精銳的編成了青州兵。雖然黃巾軍大多是拖兒帶女,也不乏老弱病殘,從中選拔精銳之後肯定去掉不少,不過三十多萬基數上篩選,應該至少有幾萬人馬。之後又消滅了呂布、袁術,奪取了徐州、壽春等地,曹操的兵力應該更多。

    不過地盤擴大了,需要守衛的地方也多,曹操不可能把所有的部隊都集中到官渡,就在和袁紹大軍對峙的時候,其他幾個方向上也有不少曹軍,比如像徐州,徐州靠近青州,而青州也是袁紹的地盤。鎮守徐州的臧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有力的牽制了青州的袁軍,解除了曹操東面的威脅。鍾繇坐鎮關中,也有一定的兵馬。

    此外許昌距離荊州和汝南不遠,荊州劉表態度曖昧,汝南也是袁家的老巢,官渡之戰時汝南一直有叛亂髮生,劉備還曾經兩次去汝南配合叛軍攻擊許昌,曹操也不得不派兵在許昌駐守。

    此外《三國志》裡所說曹操兵不滿萬,應該是指單純的戰兵,而沒有計算輔兵。同樣在《三國志·武帝紀》裡也記載了曹操偷襲袁紹囤糧之所時自帶五千人前往,而留曹洪守大營,如果曹操的一萬人包括了輔兵,那麼顯然是不夠的。

    所以綜合來看,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兵力最緊張時只有一萬人也是有可能的。

  • 7 # 臨江羨魚

    關於青州兵的來歷,在《三國志·魏書》中有記載“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就是說,曹操在公元192年平定黃巾軍的時候,將青州地區的黃巾軍追擊到濟北,黃巾軍投降曹操,曹操將其中的青壯精銳挑選出來,加以訓練,成為了一支軍隊,稱“青州兵”。

    但注意,曹操接受投降的有兩部分人:一是三十萬黃巾軍;而是被黃巾軍裹挾的百萬民眾,以老幼婦孺為主,基本沒有戰鬥力。所以,曹操所選的青州兵主要來自於三十萬黃巾軍中,其他的人被安排發展農業,以補給軍隊。

    那為什麼曹操在此受降卒三十萬,而與袁紹官渡之戰時,可用之兵才一萬左右?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糧草:

    所謂戰爭,歸根結底打的是糧草。在三國時代,天災不斷,時常發生蝗災,也曾發生瘟疫;加上各地軍閥戰爭不斷,青壯勞力被徵入伍,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婦女老人;軍閥的兼併戰爭,導致大量人死亡或逃亡,土地無人耕種;同時,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術也相對落後。以上幾點,說明在漢末那個時代,糧食產量絕對是不足的,《三國志》中也常出現“歲大飢”、“民相食”等文字。

    所以說,糧草的短缺不足決定了曹操養不了太多數量的軍隊。

    2、軍隊損耗:

    我們做個估計,當時曹操收編三十萬黃巾兵的時候,以他當時的糧草實力,可以養多少兵?這三十萬人中有多少是挑選出來的精銳?當時黃巾軍投降曹操的最大原因就是糧食不足。而這時曹操的地盤也只有兗州一地,能養的兵力往大了算也就五萬人。

    之後,曹操又連續與袁術、黑山軍、匈奴、陶謙、呂布、劉備、張繡、睢固等勢力作戰,兵力損耗嚴重。

    3、時勢:

    在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的勢力已經佔據兗州、徐州、司隸州和豫州的一部分,周圍群雄環繞:西北有馬騰、韓遂;南有劉表;東南有一統江東的孫策;東邊的劉備起兵反曹。

    當時的局勢決定了曹操必須分兵鎮守各地,防止其他勢力趁機攻擊,這也導致曹操手上的可用兵力不足。

    4、曹操勢力對於袁紹的認識:

    曹操和他的智囊團,根據對袁紹有深刻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色厲膽薄,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雖多而不善指揮,將驕橫而政令不一;同時,袁紹三子爭立,派系鬥爭,內部不團結。曹操集團認定袁紹必敗,於是決定集中不足兩萬的兵力抗擊袁紹,並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時期,其手下的總兵力至少也有五六萬人,但在官渡前線的兵力應該有2萬人左右。

    曹操善於用兵,用的兵多是精兵,當初曹操在兗州時,面對30萬青州黃巾軍,曹操本身的兵力只有數千人,最後曹操是靠著奇謀計策,擊敗了黃巾軍,並且收編了30萬青州黃巾軍,然後從這30萬青州黃巾軍中抽調出精銳組成青州兵,按十比一的比例抽調的話,青州兵也有3萬。

    但是青州兵戰鬥力一直不強,在濮陽之戰中青州兵隨曹操征戰呂布,青州兵一接觸到呂布,就被擊潰,導致曹操大敗,《三國志 武帝紀》是這樣記錄的:

    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

    翻譯過來就是:呂布出戰,先派騎兵衝散“青州兵”,曹操軍陣勢大亂,於是騎馬冒著大火突圍,不小心掉下馬來,燒傷了左手掌。行軍司馬樓異扶曹操上馬,帶他衝出重圍。

    呂布先打青州兵,顯然發現青州兵是曹操陣營的弱點,才導致曹操軍大敗。

    再之後,青州兵隨曹操南征張繡,曹操由於納了張繡的嬸孃,導致張繡叛亂,一舉擊敗曹操,在回軍時,青州兵乘亂四處搶掠,被于禁禁止後,青州兵到曹操那裡還誣陷於禁謀反。

    青州兵經過幾次隨曹操征戰後,表現出來的極差的戰鬥力和無紀律性,讓曹操認為這支軍隊戰鬥力不強,而且數次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此在官渡之戰中,青州軍沒有參戰。

    那麼曹操參與官渡前線的軍隊有多少人呢?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曹操參與官渡之戰的兵力有多少,但可以根據一些記載作一個大概的推測。

    《三國志 武帝紀》: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這是曹操帶著不到六百騎兵在延津之戰中大破袁軍,並斬殺文丑,延津之戰曹操只有不到六百騎兵。

    《三國志 武帝紀》: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這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的情況,雙方互建營寨對峙 ,當時曹軍在官渡參與對峙的兵力不到一萬人,約有七八千人,但這只是在官渡對峙的軍隊,並非整個官渡之戰的軍隊。

    《三國志 武帝紀》: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

    這是曹操派曹洪留守官渡大營,然後親自帶領五千步騎連夜前往烏巢,趕到天亮之前到達。曹操帶去偷襲烏巢的兵力都有五千人,那麼留守官渡大營的肯定不止五千人,這樣一加起來,曹軍在官渡大營的兵力加上去偷襲烏巢的兵力就有一萬多人。

    再加上在其它地方防備袁紹的軍隊,曹操在官渡之戰的總兵力肯定超過2萬。

    整個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沿黃河兩岸數百公里的南北相互對峙,官渡只是其中一個對峙的地方,整個官渡之戰分為:白馬之戰、延津之戰、官渡之戰、奇襲烏巢等一系列戰役,前後持續一年之久。

    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這一直是曹操的用兵策略,官渡之戰袁紹參與兵力11萬,曹操只有2萬人,就靠這2萬人,曹操大敗袁紹。

  • 9 # 談古論金

    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兵力不足1萬是出於陳壽的記載:

    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對此,裴松之就有疑問:

    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

    裴松之的疑問也就是本問題的疑問。

    這有幾個原因。一方面,青州兵30多萬可能不是全部都是作戰人員,粗中選精,也許只有幾萬,另一方面,青州兵比較適合打順風仗,也就是在形勢比較有利的情況下能夠撐順風船,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可能崩潰或譁變,也就是說只能吃肉不能啃骨頭。

    綜合上述原因,曹操在官渡之戰對袁紹處於弱勢,只能用自己的骨幹人員作為第一線軍事力量,少也就只能少一點,當時青州兵可能用於屯守後方或者在南線曹仁處對付劉表等。

    當然,另外一種可能陳壽關於兵員的記載不很準確,曹操兵馬比袁紹兵馬少,但沒有少到這個程度。

  • 10 # 漩渦鳴人yy

    曹操在官渡之戰之前的總兵力大約是兩萬至3萬人不等,其中這兩萬和3萬人也是被硬擠出來的,為什麼曹操需要防備一條漫長的防禦線,我們都知道袁紹擁有10萬的軍隊,可是10萬的軍隊只是擺在了黃河上面的兩個小渡口展開的,這一點顯然對於袁紹來講,這是一個基本的軍事錯誤,但他為什麼會這麼犯,就是因為漫長的防禦線全部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下。

    比如說青州險道,比如說泰山險道,這些軍隊都需要駐紮兵力,而且徐州,兗州方向也需要駐紮軍隊,這一來二去,曹操手底下的總軍隊人數,我想應該是在4萬至5萬不等!

    所以迴歸到問題,為什麼曹操收編了30萬青州兵以後,軍隊只有這麼一點兒人數呢?

    我們對這30萬青州兵。青州黃巾是有一定的誤解的,這並不是說30萬青州黃巾,都是青州兵,當時的黃巾軍,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作戰部隊,這就是主要的兵員,另一個方面是殖兵,這些人不一定是作戰人員,有的是負責搶多田地,從事農業生產的,也有一部分就是負責打掃戰場的,總之人是花樣繁多,什麼樣的人都有,也有可能還包括一部分作戰部隊的親屬和家眷。

    所以說曹操收編的30萬青州兵,除了幾萬作戰部隊以外,其他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婦女兒童!不然為什麼曹操那時候那麼重視軍屯,不是,因為手底下吃飯的人太多了,如果曹操手底下所有吃飯的人都能夠打仗,那曹操一開始也不用怕袁術或者是陶謙了。

    所以曹操手底下無論軍隊人數如何變化,軍隊的成分如何複雜,青州兵永遠是曹操手底下的第一大軍種,曹操也把這個最重要的軍隊交到了夏侯惇的手裡。在這之後,孫權進攻合肥,青州兵南下,進入到淮河一帶進行生產活動。

    歷史上面,青州兵並沒有像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是想象的那樣戰無不勝,攻無克,相反,這隻君主的紀律可以說差到了極點,攻打張繡的時候,張繡投降,發生了宛城之夜,結果這個時候青州兵自己的主子遇見問題了沒有,想著去報仇,反而沿路搶劫只有于禁的泰山兵站出來幫助曹操穩定的軍營。

    所以說所謂的曹老闆的軍隊全部都是遵紀守法的,那這句話是假的,否則曹操也不至於那樣的刑罰來懲罰自己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割發這種事情對達官貴族來講,簡直就是最殘忍的事兒。

    後來曹丕上位,曹丕為了解決這些親族大量的掌握軍權和政權選擇,解除掉了青州兵,青州,並就此成為一個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入了switch lite,因為喜歡和遊戲一起買了劍盾,現在想買一個遊戲,有什麼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