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湖北一孝感
-
2 # 楓夜刷劇
大航海始於14世紀中葉,歐洲的Nautilus們憧憬著富饒的東方,尋找著新的航線。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達加馬、麥哲倫等先後完成了到達印度和環球航行。隨著歐洲進入文藝復興,航海事業日愈發達,Nautilus們探索了海路與各洲的沿海海灣與海港,新大陸南、北美洲的歐洲地理大發現,使人們對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較完整的認識、成為完善世界地圖的基礎,也成為地圖發展的動力。
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託(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他發明了等角正軸圓柱投影——墨卡託投影。這不僅把人們對世界逐漸完善的認識反映到地圖上,而且其等角航線為直線的特性,給當時歐洲航海事業巨大支援。墨卡託於1538年繪製了第一張世界地圖,這是從北極的角度俯視繪製而成。
墨卡託的地圖創作和理論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圖學以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險為基礎的特點。
17世紀以後,為了國家管理、瓜分控制殖民地以及戰爭的需要,大規模的三角測量和基本地形圖測繪逐漸形成地圖科學發展的主流。各方面技術的進步如望遠鏡的發明改進了羅盤儀、平板儀和經緯儀;微積分等數學的成就,促進了地圖投影學的發展;具有計量概念的等高線成為壓倒優勢的地形表示方法,地圖要素和符號比例分級概念逐漸加強。這一切奠定了近代地圖學的初步基礎。
18世紀、19世紀,人們對地球表面的位置和輪廓已基本清楚,更進一步對各區域不同領域的深入研究愈顯重要。加之自然科學的急劇分化和分工,印刷技術的改進等,出現了專門地圖的編制。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創造了氣候等值線圖專題製圖方法。
-
3 # 我是小一城
關於世界地圖的繪製,以前是空想,再後來基本都是源自西方的大航海時代。空想就是瞎猜,就不說了,重點說說大航海時代的繪製。
1、哥倫布向西航行去尋找通往東方的航線,除了尋找黃金,另外重要的任務就是繪製地圖。“在隨後的兩個星期內,他們勘查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北部海岸。哥倫布繪製的這一帶的地圖相當準確。”
2、白令在探索俄國西伯利亞地區和北冰洋沿海地區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繪製海岸線地圖和發現新航路。這片區域是西伯利亞極北地區。
3、英國Nautilus庫克曾經三次率領船隊前往澳洲東北部至夏威夷群島之間的大片區域考察探險。不過那時節世界對南半球是什麼樣,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庫克的最大的任務,就是發現新的領地並佔領,且繪製地圖。
“他堅持按照自己測量的結果來繪製每一英里的海岸線。當密如蛛網的小點在紙上聯成圖形時,紐西蘭的外形越來越不像是一片大陸,而更像是一個短彎刀狀的島嶼。”
“努力號於1771年7月13日返回了英國,在這次長達三年左右的遠航中,庫克給世界地圖增加了五千餘英里的海岸線。”
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家很多,這裡不多列舉了。但他們的工作性質是類似的。即揚帆出海去一個未知的地方,他們是先頭部隊。船長的主要任務,就是根據自身豐富的地理天文知識,繪製新地圖,探索新區域。
不妨看看他們當時的工具是什麼
“哥倫布用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航海儀器,一個羅盤,各種海圖,一幅兩腳規,一個直尺和一個計時的沙漏。雖然他也有一個星盤和四分儀,但由於船始終在運動,所以不可能進行準確的測量。像當時有經驗的Nautilus一樣,哥倫布也是採用航位推測法來航行,即每隔一段時間根據估算的船速,航向和航行的時間計算出船的大致位置。由於當時儀器簡陋,計算結果非常不準確。”
所以我們看各個時代的世界地圖,是一直變化的,當然是一點點變精確的。
毫不誇張的說,衛星出現之前,世界地圖是靠著Nautilus一海里一海里的航行繪製出來的。
-
4 # 魚禾廣
古代繪製地圖的方式也有很多,古代與近現代繪製地圖的區別,在於精確度和繪製步驟的繁瑣程度。沒有衛星定位,就先要在地面上選取若干的參照物,透過不同的參照物向各個方位散射,最後不同的參照物,把地面上的城池、河流、高山等組建起來,形成地圖。
根據參照物的不同,有以下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
以地理狀況為區分作圖,這是古代繪製地圖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種形式。製圖方法是:首先把所要繪製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對於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號表示出來;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製出來即可。
第二種方法:以航線為基準
航線是指水運的航線,後期也發展到海運。這種繪圖方法比第一種還要簡單,拿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來分析:首先就在這張白紙的中心把京杭大運河畫出來,首起北京,然後畫圖的人坐著船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南出發,把河流兩岸的山川地貌都繪製下來,畫在運河兩側,最後繪製圖紙的人到達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繪製。我們能明顯的看出這種方法的優缺點,優點就是方向定位的很準,繪製過程也比較快。缺點是畫圖的區域太窄,僅限於河流兩側附近的地區。上面說的兩種方法是古人常用的繪製地圖的方法,但是主觀因素太多,誤差較大。還有一種比較客觀的製圖方法,下面介紹。
第三種方法:以比例為基準
古代戰爭是常常發生的事,戰爭講的是兵貴神速,知己知彼。如何行軍速度快如果連地圖都不知道說不定還會迷路,如何知己知彼,連發生戰爭的地區的地理面貌都不熟,如何排兵佈陣。因此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需要完善地圖,把地圖繪製的更精準更細緻。
所謂的比例為基準就是我們所說的比例尺,我們現在工程製圖和機械製圖用的十分廣泛。就是在地圖裡繪製上滿滿方格,一個小格代表一個固定的長度,比如1:1000,就表示圖上1小格表示1公里。然後根據實際測量實物大小,方位用比例尺的方法縮小在地圖上。這樣就顯得很精確了。前兩種方法雖然精度不高,但是實用性還可以的。花費的精力也不小,需要人們實地考察,憑感覺去判斷方位,大小。第三種方法更是耗費精力,繪製一個地圖甚至要花好幾年的時間。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地圖是什麼。無論古代地圖還是近現代地圖都不是對地球面貌的客觀再現,而是人類對自己所觀察到的客觀地理面貌的主觀認識和再表達。我們要在這個層次上去理解中國古人繪製地圖的目的。
中國古代並沒有嚴格的“地圖”概念,而是“圖”、“志”並稱,用來作為古代知識體系中史部地理類的重要載體。圖是形象、直觀的資訊傳遞方式,可以展示方誌中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自然地理面貌、人文地理的區劃位置,常常附錄在方誌之中。後來逐漸發展出發達的“輿地圖”體系,並在近代與西方現代地理學、地圖學對接。
就中國輿地圖本身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大系統:一是由魏晉時裴秀奠定的“製圖六體”原則和以此為基礎所做的《禹貢地域圖》體系,這一體系是專注做大幅的“天下輿地圖”,一直傳承到清末光緒年間的《大清帝國全圖》;二是方誌所附的區域地圖、專業地圖,此類地圖分支繁多,沒有明確的版本傳承,但湧現出諸如《鄭和航海圖》、海防圖、水道圖等頗為重要的中國古代地圖。
中國古代天下輿地圖類地圖的繪製原則的基礎是西晉裴秀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的“製圖六體”,即分率(帶有比例尺含義的縮尺),準望(水平方向),道里(道路里程),高下(道路高下曲折取水平距離得道里數),方邪(道路遇到方形阻礙取其斜向得道里數),迂直(道路水平彎曲取兩點直線得道里數)。
上述六種原則實際上綜合包含了地形測量、計算和繪製三個層次。後人據此不斷髮展,如唐代賈耽計裡畫方、朱墨對書,宋代沈括二十四方至和製圖七法,元代朱思本製圖實踐等。
古人繪製地圖的工具
我們從古代文獻中,可以確定的地圖繪製工具有這麼幾種:規、矩、準、繩、表;丈杆、羅盤、望筒、度竿;記裡鼓車、丈量步車。基本上就是這十一中,其中羅盤、望筒和表,是用來測量方向的,餘下八種功能各不相同。羅盤是北宋發明的,在裴秀那個時代還沒用,他們用的是比較原始的司南和地盤。地盤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一塊石板,上面有四維、八幹、十二支,二十四個方向。然後有一個做成勺子形狀的磁石叫司南,放在上面,然後抽丫的,旋轉後停下的方向就是南邊。聽著很熟悉對吧?你肯定在科教節目裡見過。這東西摩擦太大,有誤差,羅盤出現後就被取代了。
其他的工具中,最好玩的是記裡鼓車和丈量步車。後者是明代才發明的,記裡鼓車是漢晉時期的機械工具,丈量步車是結合繩尺的另一種設計。記裡鼓車又叫大章車,我在另一個關於文物的帖子裡介紹過。因為是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中提及的,所以認為東漢末年已有記裡鼓車,應無不妥。
這東西每跑一里路,上面的小木人就會敲一下鼓,以此來記裡數。是個實用性很強的東西,可以應用在地理測量,根據它在文獻中出沒的時期來看,那個叫馬鈞的工程宅有很大嫌疑。丈量步車沒這麼酷炫,但技術上來說更樸素實用,而且看上去就跟個紡輪似的……
總而言之,裴秀總結了古代經驗,提出了地圖製作基礎理論。此後中國許多地理家、地圖學專家,如北宋沈括,都得以在此基礎上繼續發揮。以上就是古代華人繪製地圖的簡單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