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徒生

    歷史沒有如果,所有看似巧合的歷史,其實都是前幾十年幾百年因果促成的必然。

    甲午海戰一場硝煙,吞沒了垂垂老矣的清帝國。

    一個來自大海東方的蕞爾小國,帶著千百年裡兩次慘敗的恥辱和不甘,第三次染指北韓半島,開始了一場國運的對賭。

    在這場賭局裡的兩個賭徒,一方是新興的工業國,另一個是垂老的農業國;一方的籌碼是“脫亞入歐”,而另一方則是“中體西用”。

    所以,沒有懸念,過程就像一場虐菜局,先進的工業國打落後的農業國,就像先進的封建制盛唐打落後的奴隸制倭國一樣簡單。

    當然,我們也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另一個結論,北洋海軍的失敗不在於北洋海軍,而在落後的清帝國,聯合艦隊的勝利不在於聯合艦隊,而在新興的工業化日本。且不說北洋海軍建軍以來其實得到了充足的發展,即使讓他再購置幾艘艦船,添置幾箱炮彈,可能會贏得一兩場戰役的勝利,但在中日交鋒的大背景下最終還是會失敗。畢竟清帝國“家天下”的落後統治下,何談什麼國家意識,更難以保證軍人的戰鬥力。試想,一個將臣子稱之為“奴才”的朝廷,在走下坡路的時候,又怎麼會得到百姓的愛戴,得到軍人的誓死守護呢?

    所以,20世紀末的這個帝國看似龐大,實則已然內朽不續,危機面前一盤散沙,一場失敗就可以輕易將其徹底擊倒。

    三十年後,賭局再開。可此時四萬萬人國家意識已然覺醒,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即使面對再多失敗,即使國家仍然落後,即使付出幾千萬人傷亡的代價,也要贏得最後的勝利。

    這才是歷史的必然,就算有再多如果,也不會改變。

  • 2 # 路過八零

    哪有那麼多如果啊,如果能有如果那該多啊!只可惜從建軍方略上來說北洋水師就註定是要失敗的我們知道在先進的武器也人在用,而決定人怎麼使用先進武器的還是決策者的思維方式。

    日本海軍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定位為要為日本帝國爭取生存空間既所謂“開拓萬里波濤”一看就是開拓進取的進攻型策略

    而北洋水師的定位卻是衛我海防,依託沿海島嶼上的炮臺殲滅來犯之洋夷。說白了就是把軍艦當做移動的炮臺來使用,這種指導思想下的海軍就是有再好的武器也打不贏!

    至於說海軍軍費被挪用不能持續投入軍備建設只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之一吧。

  • 3 # 王屋布衣

    結果很難說。甲午戰爭失敗固然有武器水平後勤等方面的因素存在,但更主要的還是政府缺乏戰鬥的決心和軍隊內外的腐敗,所以,即便是武器大大優越於對方,仍有可能輸得一敗塗地。

  • 4 # 雲深不知處老李

    這個問題的假設如果脫離歷史背景就事論事,那一定能打敗鬼子的聯合艦隊。可加入歷史背景,日本國體已優於大清,天皇寧節食也要買回鐵甲艦。而西太后,為慶生不惜用石舫換戰艦!這兩種國體註定了甲午必敗。

  • 5 # 提點刑獄司

    北洋海軍建立後,其實力可謂是整個東亞地區最強的,遠遠要超過日本艦隊,但是由於後期發展緩慢,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發展或者是倒退了。後在甲午海戰中與日本艦隊相遇,縱使官兵英勇,但由於硬體上的劣勢及清政府的軟弱和錯誤指導,使得北洋艦隊最終全軍覆滅了。

    有人說如果北洋海軍建軍後不停止發展,而是繼續以建軍時的勢頭快速發展,能在甲午海戰中打敗日軍嗎?首先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就是歷史,不能如果假設,但是咱們可以從多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戰爭的勝負不僅僅是靠軍隊的實力或戰鬥力而決定的,他是多方面因素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政府的態度及最高軍事指揮者的決策往往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經濟的支援

    北洋艦隊的建立可謂是花了大錢,軍艦、武器等等都是從歐洲買回來的,在當時看,軍艦的噸位及先程序度在亞洲都能排的上老大,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海軍不是說建立起來就完了,後期訓練海軍的戰鬥力及磨合程度更為重要。但這裡面就有很多問題了,海軍訓練說的輕巧,實彈訓練需要消耗炮彈,每一枚炮彈那都是鉅額在歐州買了運回來的,所以北洋海軍從建成後基本上沒有進行過實彈訓練。

    北洋艦隊的正常經費也都很難下發,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慈禧太后為修建頤和園,將北洋艦隊的經費挪用。要是真正挪用也好說,因為挪用早晚還要還回來,但是晚清政府財政早就出現了大窟窿,根本沒地方再把海軍的軍費補上。正常的將士俸祿津貼都領不到,何來戰鬥力啊?

    清政府的態度

    近代以來,慈禧太后成為了晚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她奉行的就是求和,只要和平不打仗,怎麼樣都行,哪怕是賠款割地,這可謂是中國在跪著搞外交。甲午戰爭中,日本公開挑釁,但是在清朝內部,尤其是慈禧太后想的就是儘快和談,不想著打仗。這一思想也貫徹到了北洋艦隊的將領腦中,他們只能守,不能攻,甚至很多時候守都不能受,要被別人追著打。原因就在於生怕打錯了,朝廷怪罪下來,小命不保。因此,近代中國外交的失敗,戰爭中的失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政府腐敗無能,一味求和,而且是無底線的求和。

    封疆大吏的私人財產

    近代中國,由於八旗的沒落,在太平天國起義鎮壓的過程中,大量漢族軍功大臣的興起,最為著名的就是曾國藩的湘軍。清政府因為財政緊張,對這些軍隊不進行撥款,軍餉都是由將領自己籌劃,因此清政府喪失了對漢人軍隊的直接領導,逐步成為了將領們的私人武裝,視為自己的私人財產。

    因此,漢族大臣,尤其是封疆大吏,他們從思想裡就認為只要保住自己手中的軍隊,就能保住自己的實力,守住自己現有的權利。手裡有軍隊,就沒有任何人能動的了自己。北洋艦隊建立後也是如此,雖然前期由清政府撥款,但是款項多被挪用,而且是無止盡的挪用。為解決這一問題,只能是由李鴻章等艦隊創始人各處籌備經費,漸漸的也就形成了一種意識,那就是北洋艦隊是他的實力,北洋艦隊不存在了,那他說話就沒有分量了。

    黃海海戰後,北洋艦隊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實力仍存,由於李鴻章避戰保船的措施,直接使得黃海的制海權拱手讓給了日軍,北洋艦隊失去了主動權,最後在威海衛被日軍海陸夾擊,最終全軍覆沒。

    歸根到底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政府不強硬,國家沒有實力,外交就只能跪著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減肥瘦身動作可以上網課的時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