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丘那朵蓮

    婆婆不應該再把兒子看做自己的兒子,兒媳不應該再把丈夫看做自己的丈夫。兒子結婚了,婆婆就應該尊重兒子兒媳的小家庭,要懂得適時退出,而不是一味干預,過多摻和。兒媳要懂得感恩,感恩婆婆辛苦把你的丈夫養大成人,要孝敬婆婆,愛屋及烏嘛!只有多理解才會多和諧。

  • 2 # 聊聊句

    婆媳不和:生活理念差異引發矛盾

    生娃後,與婆婆近距離的長期相處,讓我和婆婆的關係開始走下坡路。

    婆婆是保守的60後婦女,而我是典型的90後,不同的成長背景導致兩人的生活理念相差巨大。婆媳兩個經常因為生活理念尤其是育兒觀念的差異爭論不休。

    譬如能不能喝米酒、寶寶可以穿多少、能不能喝草根湯.....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爭吵的主題。爭吵中,我不斷用科學育兒觀解釋,可婆婆固執己見,仍舊要按老一套的方式,婆媳關係緊張。

    於是產後兩個月,我就帶著孩子回到老公身邊,當起全職媽媽,過起三口小家的生活。婆媳分開住,總算是緩和了一陣關係。

    只不過當起了全職媽媽的我心有不甘,不想就此荒廢了多年的學業,就在帶娃之餘兼職寫作。可是老公總是在為生計奔波的忙碌之中,而我獨自帶娃疲憊勞累,加之想念孫子的婆婆每隔一段時間就催促“寶寶這麼瘦了,快回來吧,奶奶帶你玩、給你煮好吃的...。”

    我以為婆婆終於想通了要幫忙帶娃,於是帶著娃興沖沖的回到老家,一心想著回去就能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了。

    殊不知,在婆婆眼裡,帶娃就是做好吃的,陪玩只是偶爾的事,相夫教子、操持家務的主業應該由媳婦來做。

    有時候我靈感突發,丟下孩子跑去碼字,還沒有等我把靈感寫出來,就聽到婆婆的獅吼:“不要玩電腦了,快來帶寶寶!”

    “我不是玩,我在做正事,寫東西啊!”我不滿的迴應,試圖反抗婆婆對我寫作的影響。

    可是反抗並沒有起作用,只得到不斷的質疑“寫東西有什麼用,能賺多少錢? 家務好好學,寶寶好好帶!”

    我不禁鬱悶:“為啥總是要控制我呢,為啥媳婦就要做家務呢?媳婦就沒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嗎?”

    尤其當老公也有空在家卻不需要做任何家務,而我既要帶娃又要寫作還要時不時被叫去幫忙的時候,心理更加不平衡,我便認定了婆婆這是對我排斥,沒有接納我這個外來媳婦。

    帶著一肚子氣的我,經常在媽媽群裡吐槽婆媳關係。

    某天,一位朋友私下裡開解我:“你的婆婆太過固執,控制慾有點強確實不好,不過一家人之間總歸是沒有敵我矛盾,你不如換一個角度和方式去看待、去處理...”

    換個角度?我納悶,還是沒有想通,直到朋友繼續提醒:“以過去的方式去思考現在的問題,容易在看待問題和處理事務與關係上顯得僵化。”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婆媳之間,我們各自都在用自己過去的觀點來處理現在的遇到的關係問題。

    婆婆侷限於賢妻良母的思想觀念,固執的以這個要求去改造我,而我一直不認同女人結婚後就要以家庭為主的觀念,即使全職也不願意完全履行家庭責任。

    我和婆婆的生活理念相差巨大,卻又各自都不體諒對方,還試圖改變對方,又怎麼可能不出問題呢?婆媳之間,最重要的一點原來是理解差異的存在,然後求同存異。

    追溯童年:理解觀念的形成

    婆婆年近六旬,思想觀念要改變恐怕很難了,我只好先從改變自己入手。頑固的的觀念往往來自幼時的成長經歷,我開始追溯童年。

    記憶中,似乎當我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獎狀貼滿家中正牆的時候,我的家人尤其是媽媽就在用減少我的家務量、甚至不用我幫忙做家務的方式來表達對我學業的支援和照顧——“你什麼都不用做,好好讀書就可以了。”。

    眾多姐妹之中,我因為成績優異被寄予厚望,對自己也有了不小的期待,很享受不用做家務的特權。結婚後,我也把這種觀念帶入了婆家,期待婆婆能像我的媽媽一樣用包攬家務的方式支援我。

    因為懷孕生子的緣故、我的願望在最初的一年多里如願實現,婆婆以不用我操心家務的方式幫助我,讓我仍舊可以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婆媳關係無比融洽。

    可當孩子出生、月子生活結束後,一切就開始改變,婆婆開始循循善誘的引導我做家務,見沒有效果就開始不滿甚至命令我,直到兩人常常因為家務問題產生矛盾。

    處在氣急敗壞情緒中的我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只看到了她身上的問題,一味的指責她變的充滿控制慾、不支援我。全然沒有意識到要及時更新觀念——婆婆不是媽,各自有著完全不同的成長經歷,我又怎麼能要求她按照媽媽表達愛的方式來對待我呢? 此時老公與我說起婆婆年輕時候的故事,讓我明白她根深蒂固的賢妻良母思想是怎麼形成的。同時,老公也給婆婆做思想工作:“現在的階段對我和她兩個人都很重要,她沒辦法像你們以前一樣完全就去做賢妻良母,畢竟讀到碩士了...”我開始釋然,卸下對婆婆的防禦,不再一味拒絕婆婆的請求,開始配合婆婆做家務。

    婆婆也開始理解我,當我再與她說起寫文章的重要性時,她不再輕視和反對。忙碌的時候還會提議:“我揹著孫子做家務,你忙吧。” 為了不讓搗蛋的寶寶吵到我,婆婆還主動幫我關上房間門。

    至此,婆媳關係終於回暖。

    更新觀念:婆媳各有各的生活

    當我以為和婆婆之間從此可以相安無事的時候, 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婆婆得到一塊菜地,沉迷於種菜,可是菜地旁邊就是吵鬧的工地,沒辦法帶著寶寶去幹活,

    於是,帶娃的事情又落到了我身上。

    沒了自由時間的我既生氣又糾結,因為不好意思因為自己孩子的事情要婆婆放棄自己的生活。婆婆去菜園時歡歡喜喜的神色我曾經那麼熟悉,那是一個女人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會表露出來的開心。一如我那鄉下死守著一畝三分地也不肯去城裡跟孩子享福的媽媽。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很久之前看到的一個觀點,大意是說每個人長大後都會面臨與原有家庭的分離,面臨與父母的界限劃分問題。

    我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作為孩子的我們長大成人後、父母就沒有責任和義務繼續為你付出,他們可以選擇繼續幫你、也可以選擇過自己的生活。

    這麼看來,婆婆其實一直以來做的都很好。她是屬於那種有自己生活的人,過好自己生活的時候也不曾忘記幫我們一把。之前我孕期在家養胎,獨處異鄉無人陪伴的時候她一邊兼職發報紙賺外快,一邊陪我聊天解悶。

    那時候,她帶著我走遍小城的街頭巷尾,一邊敬業的發報紙一邊跟我講她們以前的生活,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時常也感染到我,為我的煩躁孕期解悶不少。

    月子裡,她也確實為了照顧我們放下過一段時間的生活,等我恢復的好些,她又趁著晚上的時間重新過起自己的生活:打鑼鼓、跳採茶舞。一如我那愛勞動的母親,幫忙帶娃的時候總要去地裡忙活一下才覺得心安。

    更新自己的觀念,我終於學會了發自內心的理解婆婆:忙慣了的一輩,你讓她們完全停下自己的事情,幫忙帶娃她們反而會覺得太閒,尤其在我還沒有正式上班的時候,她會覺得兩個人帶一個是對家庭人力的浪費。

    從此,我與婆婆的相處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悶氣和爭吵的煙火味。

    成長型思維:洞察內在問題

    意識到了我與婆婆關係問題的元兇,持續的改善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的第一感往往都是無意識的,每次和婆婆出現矛盾,我都會第一時間生氣指責難過,忘記用適合當前生活的新觀念去看待。

    就像科學家研究的那樣:“人類的大腦十分懶惰,我們常常情不自禁地滑向更容易、更簡單的選項。”及時滿足,可以極地愉悅大腦,真正的痛苦與問題卻會被忽略掉。

    在與婆婆的一次次磨擦相處之中,我漸漸學會了延遲滿足:一旦遇到問題,不再貪圖生氣和指責這個看似更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學著把感受和事實分離處理,看看有哪些是感受,哪些是事情。

    一旦我又因為婆婆不幫忙帶娃生氣的時候,我就趕緊對自己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不得不面對家庭和工作的兩難問題,很難過沒人幫你分擔養育的擔子難過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再怎麼難過這也是你自己的事情,跟婆婆木有關係,她也有自己的生活。”

    我試著去探尋和洞察情緒背後存在的內在問題,發現讓自己真正生氣的深層次原因是我長久以來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人在工作中才能找到價值感,而家庭和工作、事業相沖突,難以平衡。

    明白了點,我不再生婆婆的氣,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不斷平衡家庭和工作。

    婆媳之間,想要和平相處,最重要的還是雙方都要學會尊重生活理念帶來的各種差異,相互尊重,不過分求同,允許各自以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

    或許以後我與婆婆一起相處還是會有磨擦,那又怎麼樣呢?不同成長背景的人一起相處本來容易產生磨擦,這是普通的生活問題,不必升級為排斥不接納的層面。我最需要做的是在一次次的磨擦中,不斷改善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

    生活給予的問題或危機,只要我們能透過問題看到內在的不足,克服惰性,延遲滿足,用成長的思維去看待和改善,危機就會變為成長的契機!

  • 3 # 陽陽的生活小趣事

    1. 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對方,作為媳婦,不要和婆婆說,您看誰誰誰,或者是您看我媽怎麼樣,您也趕緊學著做吧。當時婆婆可能沒說什麼,或者一兩句話搪塞過去,但是時間一長婆婆肯定說,我活了一大把年紀還用你告訴我。給建議可以,但是不要要求婆婆這樣做。作為婆婆,不要用老一輩的思想要求兒媳,畢竟現在的生活條件和人的思想和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要家庭和諧就可以,沒必要吧之前的標準再搬出來。

    2. 不要總展現我是最重要的,作為婆婆不要在外人面前一個勁兒的指使兒媳,這樣覺得我這個婆婆好像多麼威風一樣。作為兒媳,不要在婆婆面前和老公親熱,好像告訴婆婆您看您兒子對我多好,我是他最重要的人。

    3. 不要在某一件事情上總是爭我對你錯,兩代人是兩種思想,有的時候發生分歧是正常的,但是不要總覺得自己說的有理,學會緩和才是最重要的。實在不行,可以私底下和丈夫說說,爭來爭去總歸影響家庭氛圍。

  • 4 # 曉魚62

    婆媳之間最不該發生的事:是爭吵,

    挑剔, 說話愛答不理。爭吵一次,內心就有了隔閡。婆媳關係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千萬千萬不要產生矛盾,更不能爭吵。內心本質就是對立。能到爭吵的地步,已經都是在忍無可忍了。婆媳關係開始都是局著面子,相處一段時間,都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久而久之分歧就出現了。所以說:做人一定要明智,婆媳還是保持距離,距離產生美。要是大大咧咧沒事,過去就完了,那得婆媳都是一樣的人。婆媳在一起最忌諱挑剔,越挑越難處,說句不好聽的,挑起事端的不管是婆婆還是兒媳都是不善者。是不懂生活的人。不懂用愛經營家的人。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是一家人。是實實在在的一家人。是家庭的主人。是家裡最最重要的人。為什麼會產生矛盾。都是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位置,過著糊度的生活。婆婆要接受兒媳,兒媳也要適應婆婆。互相之間要互疼。家都是靠婆婆兒媳撐著。都是又受累,又抄心。都是為夫家做奉獻。是夫家的頂樑柱。婆媳做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夫家的運氣。婆媳是夫家的風水。家和萬事興。

  • 5 # Syinghair杉影曰式造型沙龍

    媳婦找到老公了,覺得我人都給你了你必須聽我的。婆婆生養兒子這麼大犧牲這麼多,不願意自己的兒子去聽另一個女人的話。如果婆媳關係抱這樣的心態是無法相處的。沒有遷就謙讓理解尊重、只能每天干仗。

  • 6 # cup283671711

    婆媳關係。個人生活觀點她有事找咱,咱迎合,不找咱當沒事不要去問。自己有事也向人家索取幫助。不要一味的付出,當然也不要一味的索取。把好捏度。。。

  • 7 # 殘冬暖雪

    謝邀,我是位婆婆 ,自古婆媳好像看似是天敵,她們之間的關係很雜復 很難理清,其實,處理好了婆媳之間的關係就會變的很簡單。所以我覺得婆媳之間相處,最主要的是不要多過的干涉或過問對方的生活。有事婆媳之間儘量多溝通,心裡有疑問就說出來,千萬別相互猜疑。這樣問題和矛盾會更多,如果對方壓抑的時間長了,家庭戰就會暴發。

    婆媳關係是人生最難過的坎。願天下所有婆媳真城相處,家和萬事興!!!

  • 8 # 小娟說寵

    婆媳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爭吵,發生正面衝突。剛進入婚姻的最初幾年,好多人找不到婆媳和平相處的平衡點。其實婆媳有矛盾很正常,但雙方都不要記心裡,都是一家人,有多大的事啊。如果聊不到一塊,就相敬如賓,少說無關緊要的話題,如果有什麼大事,讓老公去溝通。其實呢,老公是婆媳之間最重要的橋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ava培訓一般多少錢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