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世飛仙

    這個問題真能把人憋死!

    首先自立為王肯定是行不通的。

    劉邦這一聽,馬上就要打韓信這了。

    項羽更別提,韓信本來就是項羽帳前的執戟衛士。如果聽說韓信稱王,也會派兵來打。

    而偷靠項羽肯定是不現實。否則韓信也不會離開項羽了。項羽並沒有站住輿論一邊。

    而劉邦則深深明白討伐項羽必須師出有名。

    打敗楚國弒殺義帝的人!就是很好的理由!

    我如果投靠劉邦,就應該少打幾仗。

    自古功高震主。

    當將軍的不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就是被自己人害死。

    而韓信忽視了這一點,也是他不得善終的原因。

  • 2 # 經典守望者

    韓信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個稀爛。其實,韓信當年的可選項有很多。

    如果想做忠臣,那麼大可以從一開始就死心塌地的追隨劉邦。雖然在一些戰術問題上可能會變得艱難,統一戰爭的時間也會增加。但是卻會獲得劉邦的信任和感激,這對於並不嗜殺的劉邦而言,將是韓信最大的保命符,他會和曹參、周勃一樣得以善終。如果他想做霸主,他當時控制了齊國,趙國也實際附屬於他,北邊的臧荼有勇無謀,南邊的項羽正和劉邦對峙。他完全可以自立為一方霸主。這樣劉邦和項羽對峙不久可能就會達成撤兵的一致條件,憑藉韓信的能力他會在很快的時間內或降服或控制趙國和燕國,這樣就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勢。而且這種狀態可能會一直保持,鹿死誰手就在未定之數。無論這兩條路,韓信選擇哪一條都是自保有餘,進退有度。但可惜的是韓信選擇了兩方之外的第三條路,想做霸主又婆婆媽媽,想做忠臣又對主上見死不救,逼封齊王。可以說是取了最差的一條路,以至於丟了性命。

    如果我是韓信,我會無條件做一方的忠臣,因為韓信的長處在於領軍作戰,不擅長治國理政,只能做將帥,不能做君王。即使佔領一方,自立為王,缺乏有效的治華人才,最終也可能是慘淡收場。人貴有自知之明,無論是投降劉邦還是項羽,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安分守己地做一名大將軍,要比做一方諸侯強得多。

  • 3 # 香茗史館

    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卻在西漢建立之後被呂后誘殺,關於韓信之死,一直以來都令人不勝唏噓。不過,站在劉邦和呂后的立場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韓信似乎又不得不殺。那麼,韓信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呢?

    要想知道如何避免被殺,首先就要搞清韓信被殺的原因

    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固然是韓信被殺的原因之一,但卻並非主要原因。畢竟劉邦已經將韓信廢為了淮陰侯,遷居長安的他其實已經對劉邦無法造成太大的威脅。個人認為,韓信的被殺更多是源於以下幾點:

    △劉邦獨闖軍營奪取韓信兵權

    1、劉邦從未真正信任韓信。成皋之戰中,韓信和張耳駐紮於修武卻未出兵救援,劉邦一氣之下奪取其兵權。平定齊地之後,韓信又請封“假齊王”,導致劉邦極為惱怒,在張良的勸說下這才封其為齊王。而在垓下之戰前,韓信又拒不奉令南下,直到劉邦承諾列土封王這才引兵來援,結果導致垓下之戰後又被奪去兵權,並被改封為楚王,遠離根基之地。從個人才能來講,韓信無疑是劉邦麾下武將中最為出色的一位,然而正因如此,再加上韓信並非劉邦的豐沛嫡系,而是自項羽陣營轉投而來,以及以上一系列事件,導致他從未真正贏得劉邦的信任。

    △漢初接連的叛亂已讓劉邦、呂后草木皆兵

    2、西漢初糟糕的外部環境。自西漢建立以來,先是燕王臧荼和潁川侯利幾於建國同年謀反被殺,緊接著韓王信又於漢六年(前201年)叛投匈奴,並與匈奴合兵南下侵犯,漢八年(前199年)劉邦路過趙國封地又遭遇趙相貫高謀刺,之後又有趙相陳豨於漢十年(前197年)九月起兵叛亂。可以說,西漢之初的異姓王和功臣的叛亂此起彼伏、從未停止,在這種糟糕的外部環境之下,可以說劉邦和呂后已經是草木皆兵,結果韓信家臣卻告發其謀反,這種情況下,不論韓信是否真的與陳豨密謀反叛,他都已經難逃被殺的厄運,畢竟劉邦帶兵在外,留守長安的呂后不敢賭、也不能賭。

    3、韓信性格太過孤傲。或許是人生經歷的原因,韓信的性格缺陷極為嚴重,從轉投劉邦時不拜將便逃離,到楚漢爭霸時期只考慮全域性戰略而不考慮帝王命令,再到西漢建立之後不願與樊噲之流為伍,以及說劉邦只能將兵十萬而自己多多益善等事件來看,韓信孤傲的性格可以說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正因如此,韓信不僅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圈子,而且沒能處理好功臣與臣子的關係,說韓信“居功自傲”其實並非沒有道理,進而使得劉邦和呂后始終對其忌憚不已。

    △韓信最終被呂后誘殺

    劉邦對韓信的不信任,再加上當時動盪的外部環境,以及韓信自身的問題,一旦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那麼君王自然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為了確保江山穩固,只能殺你以絕後患,你可以說這是無情,但站在君王的立場來說,卻毫無問題。對於劉邦來說,他或許估計身後名不會痛下殺手,但對呂后來說,為了維護漢室江山,她是不在乎殺人的。

    韓信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

    搞清楚了韓信被殺的原因,要避免被殺其實就不算難了,只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改變,就能扭轉最終的結局。

    △韓信應該明確自己的臣子身份

    1、緊守本分,贏得信任。韓信雖是大將,但同時也是劉邦麾下的臣子,作為大將雖然需要從大局著眼通盤考慮,但還應該緊守為人臣子的本分,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帝王的信任。具體到韓信本人,成皋之戰中他近在咫尺卻不出兵顯然就是個錯誤,不論救援是否成功,至少也應該作出出兵的態度,而不是劉邦到達修武時自己還在睡大覺。攻佔齊地之後,雖然齊地需要重臣鎮守,但自請封王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要麼可以說明情況交由劉邦定奪,要麼直接建議劉邦分封宗室為王鎮守齊地。而在垓下之戰前,當劉邦命令自己率兵南下之時,就應該奉令行事,而不是等到劉邦作出承諾才出兵。只有擺正位置,緊守為人臣子的本分,才能更多贏得帝王的信任。

    2、謙虛謹慎,居功不傲。歷史上有多少功臣都死在了“居功自傲”之下,一定要妥善處理好功臣和臣子之間的關係,要明白自己雖然是開國功臣,但同時也是帝王的臣子。對皇帝來說最為重要的是什麼?自然是確保皇位的穩固,打江山時功臣是君王倚重的物件,而天下平定之後功臣卻極可能就此轉變成皇位的威脅,這便是大家口中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因此功勞越大,反而更應該謙虛謹慎,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帝王的猜忌,並與其他臣子處理好關係。

    3、能隱則隱,能退則退。劉邦誅殺異姓王不假,屠戮功臣也的確存在,但在這一點上卻並非像朱元璋那樣濫殺無辜,這些功臣、異姓王其實各有取死之道。為何功臣之中張良、蕭何、曹參等人能夠享盡榮華富貴,為何異姓諸侯王中長沙王一系可以安然無恙,正是由於他們懂得進退,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君王最忌諱什麼。自古以來,這是功臣能夠安然隱退的不二選擇。

    只要能夠做到以上幾點,韓信絕對可以避免被殺,而只要不被殺,以他立下的功勞,劉邦絕對不會虧待於他,或許不會位極人臣,但榮華富貴絕對毫無問題。不過,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還有句話叫“當局者迷”,以上這些韓信恐怕很難做到。

    題外話:有人或許會說,只要韓信在獲封齊王后,能夠自立為王,而不與劉邦聯手攻打項羽,也能夠安然自保。這點我並不認同,韓信當時的實力相較於劉邦和項羽處於絕對的劣勢,再加上其麾下士兵、將領多為劉邦的人,他很難做到自立為王,這點從劉邦兩次毫不費力的奪取其兵權就能看出來。如果他選擇自立,恐怕很快就會被劉邦消滅掉。

  • 4 # 笑談古和今

    韓信一生最大的失誤,就是該造反的時候不造反,不該造反的時候又去造反。

    如果我是他,當然會反其道而行之。

    作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韓信可謂是功成名就。但是,他時而愚忠古板,時而優柔寡斷,最終“狡兔盡,走狗烹”,白白斷送性命,卻是做人的大敗筆。

    因為按照韓信的實力,楚漢相爭之時,他是完全能夠保全自己,甚至能夠活得很好,活得很瀟灑的。

    齊國失利龍且戰死時,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反漢聯楚,三分天下。韓信不聽,不肯叛漢,錯失大好時機,是為一味愚忠!

    齊人蒯通勸說韓信,功高震主必有殺身之禍,韓信自以為是,認為劉邦不會害己,放棄蒯通計謀。是為太過自信!

    劉邦用陳平之計,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意圖襲擊韓信,韓信卻懵然不知,這是不懂居安思危!

    劉邦將到楚國,韓信打算起兵謀反,卻又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決心,這是優柔寡斷!

    想殺了鍾離眛去謁見劉邦,換取劉邦信任,簡直就是弱智!

    鍾離眛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眛首級去陳謁見劉邦,結果被擒。這就是活該了。

    總的感覺,韓信在軍事方面才能突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但是在政治上缺乏遠見,毫無頭腦,性格上又優柔寡斷、反反覆覆。最終送命也是在情理之中,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慘帝國合夥人。

    如果我是他,那麼在兵多勢強之時,就應該及時自立,擺脫劉邦,一圖宏業。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在天下已定,漢朝建立之時,也應該功成身退,隱居山林。

    只有這樣,才能避禍自保。

  • 5 # 獨一無二9979

    韓信是楚漢相爭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人物,因為在劉邦和項羽鬥爭的最後時期,韓信幫扶誰,誰就能夠奪得天下!

    韓信本是項羽手下的一名小卒,由於戰爭中冒犯了自大狂妄的項羽而倍受責罰和拋棄,不得已投奔了劉邦。但是劉邦雖然賞識韓信的軍事才能,卻是個十足的“小人”,因為在他逃難時不惜拋妻棄子,在他成名後不惜諷刺父親,殺害忠良,實在不配稱作正人君子!

    但俗話說“存亡兩婦人,勝敗一蕭何”,韓信的失敗就在於太感情用事了。戰場上未嘗一敗的兵聖,在生活中輸給了自己的伯樂和一個婦人,不得不叫人感到惋惜!

    如果我是韓信的話,我起碼會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知進退,自在活。項羽剛並自用,難成大事;劉邦雖不為名主,但蕭何對我有知遇之恩,所以我還是會輔佐劉邦奪得天下!但是,事成之後,我必定會以身體不適或者有隱居之心為由而退隱江湖。這樣一來讓劉邦可以放下除掉我的念頭;二來,在奪得天下的時候殺人太多了,隱退的話也可以躲避仇家的追殺。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我先讓女朋友拉黑我,我再刪除她的,還有機會做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