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波瀾壯闊

    有個很有趣的故事大家觀看,如何處理鄰居關係!

    一段關於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牆基爭地界打官司的奇聞。 因為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葉家。葉秀才提出要張家留出中間一條路以便出入。

    但張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寫明“至葉姓牆”,現按地契打牆有什麼不對,即使要留條路,也應該兩家都後退幾尺才行。這時張英在北京為官,其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朝名臣)也考中進士,在朝為官,老傢俱體事務就由老管家操辦。

    俗語說:“宰相家人七品官”,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總管,況且這樣建牆也有理有據,葉家一個窮秀才的意見不值得答理。於是沿著葉家牆根砌起了新牆。這個葉秀才是個倔脾氣,一看張家把牆砌上了,咽不下這口氣,秀才自己能動筆,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打起了官司。

    一個窮秀才與當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親朋好友都為葉秀才擔心,怕他吃虧,勸他早點撤訴,但葉秀才就是不聽,堅持把官司打下去。張家管家一看事情鬧大了,就連忙寫了封信,把這事稟告了北京的張英。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

    信中沒有多話,只有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這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告訴葉秀才,張家準備明天拆牆,後退三尺讓路。葉秀才以為是戲弄他,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這首詩給葉秀才看。葉秀才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裡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張家就動手拆牆,後退了三尺。葉秀才見了心中也很激動,就把自家的牆拆了也後退了三尺。於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百來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據說,這裡成了桐城縣一處歷史名勝,一直儲存下來。 很好的處理了!

  • 2 # 潘啟妤

    其實這個問題比較開放。古時的人居生活和現在基本上差不多。我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在1999年,我曾經和村裡的一位102歲的老人交談,他出生的年代正好是清朝末年,我問他過去人是怎樣生活的,他說和現在差不多,柴米油鹽醬醋茶,那時候窮,穿的都是粗布衣服,甚至家裡幾個人空一條褲子,就是誰需要外出幹活或買東西就穿出去,不出去的就在家待著,當然這也是少數。那時候體力活很多,只要有力氣,能幹活吃苦,家裡就相對過的較好點。經過我瞭解,那個時候,在農村鄰里相處都和現在差不多,每家一個院子,大都是土坯子蓋的,村裡的路也是泥路,反正大家都窮,都很務實做活,不像現在人互相勾心鬥角,那時人比較憨厚。記得他還給過我幾個銅錢,都是康熙,乾隆通寶,他說是他小時候用過的,現在時代不同了,已經成了文物。

    其實,每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差不多,鄰里關係也有好有壞,古時候有了矛盾去衙門,現在有了矛盾就報警,意思差不多。

  • 3 # 八千羽墨

    這個問題,第一,一般情況下中國古代是一種以農業為基礎的,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就決定了古代人和鄰居的關係很簡單,一般情況就是生活中相互借點東西,或者相互送一些自己家種的多的東西,互通有無,慢慢熟悉歡喜就好了!當然如果發生糾紛一個區域一般都有長老,就是大家都敬佩的德高望重的家裡又比較有權勢的人,進行調節!關係自然會得到緩和!

    第二,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制度,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因此儒家的道德倫理規範會成為處理鄰里關係的重要指導標準!

    個人之見,還請多多指教

  • 4 # 小青哥侃歷史

    由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又長期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道德禮儀早已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古時由於普通百姓階層一般大多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唐朝以前國家窮困,百姓一日不勞作就有可能一日吃不上飯,大家都在溫飽線掙扎,沒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真正碰到糾紛也都能以禮相待,清朝官員張英家書中那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就是古代鄰里關係以禮相待中的代表,至今廣為傳頌!所以說古人其實並不熱衷於發生鄰里矛盾,遠親不如近鄰也是中國古代廣為流傳的俗語!

    當然不免有一些難以處理的鄰里糾紛這個時候大多都是依靠官府解決,一般這類案件官府都能很好的判決調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人說翡翠終有一天會挖完,究竟什麼時候會挖完?你怎麼看?